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 runliu-pub),作者刘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毫无疑问,选择大于努力。
选择什么行业,选择什么公司,选择什么团队,会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未来。
在我做咨询的过程中,帮助过很多企业家、创业者做出选择。
在我研究商业世界时,也思考过很多人为什么做这种选择,而不是那种选择。
在自己的人生历程里,也做过很多关键的选择。
这么多年下来,我有一些思考,也结合自己的经历,有了一些经验。
选择这件事,太重要了。把我的想法,分享给你。
1 一次咨询
前几天,在一次私享会上,我和一些创业者们一起吃晚饭,其中一位问了我一个问题。
他做得很不错,每年都有几千万的收入。但是,我依然能明显感到他的纠结。
他和我说:
我们公司有两个方面的业务。A业务每年能做4000万的生意,B业务每年能做3000万的生意。但是,我感觉忙不过来了。不知道精力应该主要放在哪里。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应该选什么?
选择,又是选择的问题。
选赚得更多的业务吗?还是选耗费精力更少的业务?
都不是。
我和他说,这背后是关于选择的方法论:10倍原则。
问自己两个问题:
如果把A业务做大10倍,难不难?有多难?能不能做?
如果把B业务做大10倍,难不难?有多难?能不能做?
哪个业务的市场容量更大,天花板更高,更能获得10倍好的前景和增长,你应该去做哪个。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
10倍原则,是检验业务,也是反思自己的方法。投入同样的努力,一定有一件事情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创业者,都是爱折腾的人。爱折腾的人,都喜欢蹦弹。经常蹦弹的人,会越蹦越高。但是越蹦越高,会很容易撞到天花板。
两项业务,都是几千万的规模,重点就在于,哪项业务可以让你再跳几年,都还有潜力。
分析分析所在的产业和行业,赛道决定你能做多大。再看看你的团队,组织决定你能跑多远。
然后,all in在下一个战略机会点上。
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但是,我全力做了一项业务,另外一项业务怎么办?
当你做完分析和判断,就会知道两项业务的定位并不一样。
一项是成熟期的业务,一项还是成长期的业务。
专注在成长期的业务,然后用成熟期的收入和利润,来支持成长期的扩大和增长。
选择对了,事半功倍。选择错了,事倍功半。
2 一次访谈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关于小米的创业方法论,访谈了很多小米的高管和员工。
我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小米非常强调趋势的演变,大势的布局。
在大环境基本不变的时候,创业者只需要关心怎么做。但是大环境变化的时候,看清趋势再决定做什么就特别重要。
那么,做什么?
丁建英在投资圈有个流传甚广的观点:
应用型公司值十亿量级,平台型公司值百亿量级,生态型公司值千亿量级。
从数量上看,三种类型的公司数量恰恰呈金字塔结构,应用型公司数量最多,平台型公司数量比较少,生态型公司全球也不多。
如果是你,选择做什么?
哪个是10倍好,甚至是100倍好的方向?
小米选择生态。选择从产品走向平台,从平台走向生态。
然后,怎么做?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小米生态系。
刘德介绍过,小米当时布局生态系的具体操作思路:
1,这款产品的领域是大市场,这个市场要足够大才能有机会。
2,这个产品的领域有痛点,有不足,贵也是痛点。
3,这个领域的产品可以备份,这样可能就会迭代,才能促使迭代。
4,这个产品符合小米的用户群,小米主力用户群大概是20-30岁,理工男,以及他们能影响到的周边的人,比如女朋友,朋友,父母,亲戚等等。
5,这个团队足够强,他们是用牛刀做一件杀鸡的小事。你看到是一个普通的智能产品,但是背后的我们的投资团队是足以做精英的团队。
6,最后一点,团队要和小米有共同的价值观,不追求赚快钱,想提高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质量,想做性价比很高的产品,追求单品爆款,在未来不急于赚钱
然后,小米还占有股份。
小米占有股份,是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合作动力。有动力把产品做好,有动力支持小米的设备。而小米也有动力调动资源帮助他们,深度整合。
小米也是股东。赔了一起赔。赚了一起赚。
但是,对于投资的公司,小米只有两年的保护期。保证同一类型同一领域的公司只投一家,但是两年过后,我们会考虑投资其他公司。这也是一种压力。
小米今天的生态系发展的怎么样,大家也已经看到了。
在当时,小米就想得非常清楚,选择了做什么,以及选择怎么做。
3 一次跳槽
我知道,也许有人会问,商业世界中,创业者是如此,那么我们个人呢?个人的职业发展呢?
同样,也是如此。
哪个选择,会给你带来10倍好的结果。
我给你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降薪跳槽”的故事。
1998年,我大学毕业,加入了一家公司。工作了近两年,拥有一份当时看来比较高的职位,薪水也很优渥。
但是,在1999年,微软在中国招人的时候,我还是升起了,“原来我也有机会加入微软”的念头。
我投了份简历。然后,从早上9点半,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半,我在会议室经过了7轮面试,每个面试官考验我一个小时,把我折腾得“死去活来”之后,才拿到了微软的offer。
但是,当人力资源和我讨论在微软的薪资结构时,我还是吓了一跳。
因为,薪水低了很多。大概只有我上一份工作的一半多一点。嗯。
如果是你,跳,还是不跳?
如果你以前接触过职业生涯培训,培训老师可能会教你:
这辈子,你的薪水是永远不能降的,因为降薪跳槽说明你的职业生涯某条路径可能出了问题。
但是,我最后还是决定加入微软。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但在当时,我只知道,加入微软,我会有巨大的成长。10倍的成长,100倍的成长。
加入微软后,我努力勤奋地工作,薪水也一直上涨。
但即便如此,在薪水连续涨了三年后,才差不多涨到我加入前的水平。
可又怎么样呢?如今看来,这两份工作的薪水差异,也许是一大笔钱,不过在巨大的成长和未来的机会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我常常说这样一句话,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不要太在意自己35岁前的收入。
每个人都是一只能下金蛋的鹅,把这只鹅养大养胖,就是所谓的成长。
35岁之后,你终究会发现,之前为了7000块和7500块的工资,愤愤然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甚至不惜撕破脸皮,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在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跟一个值得跟的老板,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所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这500块钱,远远超出10000块和15000块的差异。
在年轻时,把成长当作最大的收入。听上去是一句陈词滥调,但这是最大的耐心和智慧。
都是成长,但重点是,你要在哪里成长。
你要在哪里,像海绵一样成长,像战士一样实践。
最后的话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飞。
但是,很多人其实都以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神。
所以,既不选择,也不努力。
实际上,我们既不是“猪”,也不是“神”,只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人”。
我们要判断,要决策,要选择。也要承担选择的责任,接受选择带来的成功,或者代价。
选择重要,努力也重要。
但做好一个选择,也许会改变很多事情,甚至一切。
祝愿:做对选择。然后,拼命努力。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