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袁国宝,作者袁国宝,互联网趋势观察家、新盟创始人、新媒体营销和品牌传播专家,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人生没有如果。
如果黄光裕肯认命,51岁的他现在应该是一个抱孙子的农民,而不会在16岁辍学,背上蛇皮袋跟着哥哥从老家潮汕,一路北上到呼和浩特倒卖电器。
如果黄光裕懂认命,在人生前二十年的商海沉浮里,看到兄长因触犯法律先后几次入狱,这位曾建立中国最大家电连锁帝国、三次登顶中国富豪榜的最年轻首富,就应该知道,在2008年前他曾有无数次机会收手,但都毁于自己勃勃野心。
如果张近东肯进退,在淘宝和京东初露峥嵘的2008年,刚目送黄光裕入狱并在同时期靠着更大规模线下门店扩张赢得“美苏大战”的他,应该早一点收起对电商以及刘强东的轻视,而不是沉溺在线下零售老大的虚衔中沾沾自喜,而对新生事物横加批驳拒不接受。
如果张近东懂进退,在黄光裕入狱漫长的12年中,他应该清楚时代从未主动抛弃过苏宁,自己也并非输给了互联网新零售的冲击,而是在面对多元化三个字的巨大诱惑时,这位安徽男人不知收敛,仍延用旧时代大开大合的打法铺大了摊子,更花了大钱去结交了一帮表面兄弟,最终自己打败了自己。
人生是残酷又壮丽的。强如黄光裕与张近东等初代商业大佬,也存在着性格的命门;可没有这些性格缺陷与战略失误,他们的故事,也不会那么传奇与悲壮。
1、黄光裕不甘心
让国美(真快乐)重新伟大。
今年2月,黄光裕立下军令状:“力争用未来18个月的时间,使国美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随即,将国美APP更名为真快乐,开启娱乐化营销战略。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
画面中,没有了咄咄逼人,意气风发的青年,只有一个面态和善,稍显发福的中年男子。很难想象,这就是黄光裕,一个脱离公众视野十多年的中国前首富。透过言语,藏着一丝不甘心和壮志难酬。
“江湖没有黄光裕,但处处有他的传说。”这些年,每次黄光裕“提前出狱”消息不胫而走,市场总能在第一时间给予热烈的反馈。没有任何人会怀疑,黄光裕三个字的能量。
他是一个手比嘴快的人。4月7日晚间,黄光裕在出席国美零售的全球投资人电话会议时,谈到:“我们虽然丢失了时间和机会,但是学到了很多,算是有成有败。国美零售将从全供应链、零售商用户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整合和优化。”
“谁也灭不了谁。”谈到当下竞争格局,黄光裕表示:市场很大,国美还有机会。不过,说到具体的对手他态度暧昧:不排除与京东、拼多多等任何一方合作的可能。当然,包括最熟悉的老对手苏宁,以及张老板。
量化下来,“18个月”的口号黄老板是这样拆解的:线下门店,国美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将以“自营+加盟”的模式,将3400余家门店扩展到6000家以上;线上平台方面,以线下引流线上,将“真快乐”App月活用户由4千万提至1亿。
黄光裕还是那个黄光裕。当天,国美零售的股价一度飙涨超过25%。
更快的还有资本运作。重新掌舵国美,黄光裕先是配股融资44.49亿港元,随后,又将国美管理旗下三个自持物业提前出租予国美零售,后者将以发行代价股份的方式支付租金175.76亿元。
这是熟稔资本腾挪术的黄光裕看家本领:左手倒右手,快速抽出资本弹药——一如当年,国美借壳上市,不出一分反倒白捡几亿真金白金。更不要说,黄光裕还拥有一位银行出身的老婆杜鹃。
更重要的是,黄光裕这三处物业,给他留下了充分的后招——北京中关村的国美商都、北京朝阳区的鹏润大厦,湖南长沙的湘江玖号,哪一块不是价值千金。更不要说,最值钱的国美商都现在估值已破百亿。
去年4月,拼多多认购国美发行的2亿美元可转债,期限三年,成为国美潜在的第三大股东,双黄“试婚”,震惊四座。
拉帮结派,搭台唱戏,准备弹药——这是黄光裕出狱后筹备的一系列手段。
有人说:在京东与腾讯的合作不算坚不可摧,苏宁与阿里又沦为表面兄弟时,拼多多和国美,黄光裕和黄峥一经联手,就撕开了中国电商零售的第三极。
一切都变得有趣起来。
2、张近东的哨声
曾有一个观点:如果2008年黄光裕没有入狱,中国零售的格局将彻底改写。
最不愿听到这句话的,或许就是张近东——因为,观点还有后半句:如果黄光裕不进去,有张近东什么事?
作为黄光裕当年最大的对手,张近东领头的苏宁在2008面对国美激烈的扩张,一直处于极度被动和守势之中——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过去,张近东和苏宁如今却更加被动。
在2021年2月25日,深交所发布公告宣布苏宁易购临时停牌。28日,苏宁易购公告宣布引入国有战略投资——深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与深圳市鲲鹏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148.17亿元收购苏宁易购23%股份。
这是一份让心情无比复杂的公告。
自黄光裕入狱12年以来,张近东的朋友圈中坐拥了中国最顶级的商界大佬:他与王健林相谈甚欢,与许家印喝交杯酒,与马云世纪握手促成“阿苏”联姻。但2020年疫情袭来,线下零售遇冷,张近东的钱包开始干瘪,苏宁现金流前所未有的紧张之时:
张近东那些好兄弟的朋友圈,似乎只对他开启了三天可见。
在上一次曝出财务危机时,张近东不得不把自己控股的股权抵押给马云,最后只筹资到10亿,远低于市场价位——早些年,张近东和马云“世纪联姻”后交叉持股直到2019年,期间,前者靠卖阿里股票赚到百亿,后者持有苏宁股票倒亏百亿。钱包一增一减,或许才招致今天兄弟们的嫌隙。
更不要谈许家印和张近东这一对“难兄难弟”。许老板能有什么坏心眼,只是恰巧2020年遭遇“三道红线”重压,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兄弟们开刀。2021年初恒大一系列骚操作,又恰好把好兄弟张近东早些年支援的200亿来了一次债转股,终成为压倒苏宁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春天,许家印和张近东都是落寞的——前者将自己最仰重,也是全网年薪最高的网红宏观经济学家,连带着他手下20多个恒大研究院的研究员扫地出门。后者则咬牙解散了刚获得中超冠军的江苏足球俱乐部,即便,他是南京紫金山最喜欢足球的安徽人。
这两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虽然,张近东掌舵的苏宁集团业态繁多,包含零售、物流、金融、地产、物业、酒店等块业务,但属于商品零售板块的苏宁易购,则占据苏宁集团总营收超九成比例,枯荣同步——自2014年到2019年,苏宁易购已连续六年亏损,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52亿元、-14.6亿元、-11.08亿元、-0.88亿元、-3.59亿元、-57.1亿元。
到了2020年,苏宁易购财务各项增减指标,全面变成负数。
自2008年打赢“美苏大战”之后,张近东先是继续在线下门店施行大规模化扩张,随后又大举多元化发展,但两者相连,张近东还是没有写好“转型”两个字:他总是喜欢追随其他大公司战略方向,随后以第二名的身份狠押重注。
这是一种别人吃肉自己喝汤的思维方式,现实结果往往是:老张连一口汤都没能喝好。
比如,苏宁易购聚焦的主业:线下零售领域,自2008年后苏宁持续狂飙,开店不断。在“两大、一小、多专”方针指引下,苏宁广场、苏宁易购广场、苏宁小店,苏宁易购云店、红孩子、苏鲜生、苏宁体育等等各类门店,从南到北,再一路向西,穿过整个中国。
可在2020年,除开苏宁易购零售云加盟店的增长,苏宁各类线下门店闭店潮过于惨烈:苏宁易购直营店关停702家、家乐福超市关停20家,苏宁红孩子关停41家——自营店面合计关停1047家。
其中,曾被寄予打通苏宁物流最后一公里与线上线下智慧零售厚望的5000多家苏宁小店,因2019年亏损22亿元,自此便被剥离出苏宁易购。但其2020年日子同样充满艰难——从大本营南京,到北京、成都,全国各地苏宁小店大规模闭店。
而早些间张近东曾连续斥巨资收购37家万达百货,并买下家乐福中国80%股权后,随后也跟着王健林玩起足球——不管是苏宁少主张康阳在意大利,几年花费了老爸上百亿投资国际米兰,还是在PPTV上斥资几百亿购买全球各大足球赛事版权,最后,都给当下苏宁紧张的资金链最为沉重的一击。
昨天的因,造成了今天的果。
某种程度上说,当年与国美的线下“搏杀”,拼规模拼速度,用大量开店的方式抢占市场的战略思维,真正造成了今天苏宁的困境——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的案例。
对时常出现在足球与商业双料杂志封面的张近东而言,2021年的哨声,是开场、中场、还是终场,他已经没有上演帽子戏法的实力。
3、往事历历在目
“我要做不过你,就送给你。买,你是买不起的!”
这是张近东曾对黄光裕说过的话,彼时,正是苏宁和国美在2008年前争斗最激烈的时刻,彼时,黄光裕曾一度扬言要收购苏宁。而这,不过是两人自1990年以来相互缠斗一个片段。
经过了30多年的博弈,张近东和黄光裕两个年龄相差6岁的男人,在2021年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张近东焦头烂额,黄光裕重出江湖。
往事历历在目。
1987年,黄光裕首先在珠市口挂出了国美电器店的招牌,随后一路攻伐,迅速扩张。三年后,张近东在南京创办苏宁交家电公司,与“八大商场”荡气一战,自此剑指全国。
国美从北向南,苏宁从南向北。两位零售1.0时代的最强者,在命运安排下终于会面,开始毫不留情地争斗。2004年,苏宁电器A股IPO申请通过仅6周,国美电器借壳中国鹏润在港上市。
两人拼底价,争门店,缠斗不休——当时,苏宁和国美互不相让,势力范围犬牙交错,一条大街上经常能看到苏宁和国美门对门,甚至门挨门。
黄光裕率先出击,靠蚕食对手,开始规模化运作——2006年7月24日,国美以52.68亿港元股票加现金的形式,全盘收购永乐。并购以后,国美门店数量、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几乎达到苏宁的两倍,两者的门店数量差距增加到300家,苏宁落入下风。
2007年,张近东大举反攻,打算一举并购大中——经过一番商谈,张近东对大中开出30亿。但签字前黄光裕半道杀出,向大中电器开出高于张近东6.5亿元的价格,完成截胡。
一时间,张近东难掩失意:“我不懂资本运作”。
市场开始进入双寡头的竞争模式,但是,全国各大零售巨头先后被黄光裕收服,彼时国美扩张速度已经远超苏宁。意气风发的黄光裕甚至直接喊话张近东,要收购苏宁。
张近东难掩火气,黄光裕则针锋相对:“企业并购是整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需品。假如有些企业连这样的一些基本规律都看不清楚,或者说不敢尝试的话,那么它的发展前景肯定就会有缺陷。”
随后,黄光裕对张近东步步紧逼:“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苏宁这个企业股价的估值应该是被高估了,是脱离事实的。”此话一出,苏宁股价立跌5%。张近东愤怒地表示:“是谁在咄咄逼人,这个在业内是有公论的。以光裕和陈总这样的身份和地位,怎么能对媒体说出那样不负责任的话!”
2008年,国美已把除苏宁以外的中国市场其他电器连锁巨头永乐、三联、大中都顺利并购,全年销售额更是突破1200亿元,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同年,黄光裕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当年奥运会,黄光裕和自己母亲成为奥运火炬手;10月,黄光裕再次以450亿元身家,第三次登顶胡润中国富豪榜。
在39岁的这年,黄光裕将个人与家族都带到了巅峰。在45岁这年,张近东遭遇到了人生最强大的对手,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但就在奥运会过去3个月、登顶富豪榜40天之后,黄光裕突然被警察抓走。
一切戛然而止。
4、山腰上的人
关于黄光裕及其家人的入狱,或许永远都是一个谜团。
2008年5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了判决书认定,黄光裕犯有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入狱14年。其妻子杜鹃也因内幕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二审中,黄光裕维持原判,杜鹃被改判为缓刑三年,当庭释放。
在另案中,黄光裕的哥哥黄俊钦因内幕交易、偷越边境、单位行贿三项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半,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万元。
至此,黄光裕篇章宣告落幕。而对于国美和苏宁来说,黄光裕的入狱更是一场转折点——
表现上看,后黄光裕时代国美内部权力纷争不断,战略布局滞后,业绩一路下滑,直至今日体量跌落至不足苏宁的两成。苏宁和张近东则迎来了激进狂飙的几年,一举超过国美,成为中国线下零售的新任一哥。
但从深层来看,2008年更是中国零售深层的转折,打败黄光裕和张近东的,也不是他们彼此,而是另外一个赛道的新兴玩家。
在2009年,淘宝第一次发起双十一大促活动,到第三年时,双十一全日销售额突破191亿,同比增幅高达260%,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购物节日。
在2012年,在资本的助力下刘强东带领京东,率先对苏宁和国美挑起价格战。同年8月,刘强东在微博喊话,京东所有大家电将在未来三年内保持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至少10%以上。
淘宝和京东崛起,相随而生的,是苏宁国美的衰落。
在张近东的战略规划里,他曾将苏宁类比成沃尔玛,将实现O2O的共生,做一家百年企业。但行业趋势终究不可逆,传统的渠道始终在节节败退。
当下,苏宁和国美,曾经两位霸主的地位则更加尴尬——如今,苏宁易购的股权结构中,淘宝是苏宁易购第三大股东,而国美,在相继拥抱京东和拼多多后,更多为补充零售短板。
再次回顾苏宁和国美这一场持续的争斗,不禁感慨且唏嘘:十数年前,他们相互掣肘,但同在高位,江湖除了他们,没有谁可以傲视群雄。但现在,他们已经沦为后浪们博弈时手中的旗子。
“年少时他们都曾以为自己是风,后来不曾想自己是草。”
他们都只是山腰上的人。
5、黄光裕还是黄光裕,张近东还是张近东
有一个观点:如果黄光裕和张近东在各自顶峰,购入腾讯和京东的股票,那么两人的身家将翻十倍。
假如真开天眼,中国商业会少很多意思。可是,性格终究决定命运。再度回顾黄光裕和张近东两位中国零售业的枭雄——他们成就自己,也打败了自己。
前者不懂认命,后者不懂进退。
一个出身赤贫的农村孩子,16岁辍学经商,一路摸爬滚打,快速崛起,直登中国民营企业家首富之位,转瞬星落——黄光裕的经历不可谓不传奇。
不过,黄光裕兄弟俩却总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以至于两次三番入狱,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但另一方面,从1985年开始经商以来,黄光裕兄弟二人即便屡次被抓,却不坠其志,依旧活跃在商界之中。这也是中国现代商业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案例。
但是,黄光裕和自己的哥哥始终在想尽一切办法,用最快的速度赚最多钱的欲望,既受家庭影响,更是性格使然。这让他快速登顶,也让他受尽磨难。后来黄光裕为让公司做大,玩转各种灰色甚至黑色的操作,无疑是性格使然,更是咎由自取。
另一方面,黄光裕的性格堪称霸道。在《大危局》一书中,曾提到黄光裕两则小事。他的亲妹夫,曾任国美总经理的张志铭,在黄的办公室里“低眉顺眼像个小媳妇”,而其他员工在谈到他时,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
另外一则著名的故事则发生在2004年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上,当时,黄光裕对供货商凌厉喊话:“我做事的规律就是——你对我信任,我就给你越大的信任;你能给我付出,我就带头扶持你的品牌。你若拿我黄光裕平衡我的对手,我就有办法去平衡你的对手。”
黄光裕早年的高调言行,性格霸道,过于激进,以及对于资本运作热衷过度,以及政商关系的不清不楚,早已为自己2008年的入狱埋下祸根。
但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黄光裕似乎从不认命——哪怕在十多年的牢狱之灾后,他依旧想让国美:“十八个月重回顶峰”。
黄光裕时时刻刻,都想急切地证明自己。但是,黄光裕重回江湖,要想枭雄归来的剧本,实在不容易——如今的国美,收入规模不足苏宁的1/5,京东的1/7。而在业务层面,国美零售的高负债率也非常棘手:截至2020年末,国美零售有息借款总额为329.28亿元,同比增长22.63%,同期,国美零售资产负债率高达98.20%,并已连续六年增长。
更重要的是,黄光裕从线下向线上转型的路上,并不比老对手张近东更高明。实际上,张近东已经用了十年去证明:传统零售企业从线下转型线上,再到双线协同发展,似乎是一个伪命题。
在自己老婆杜鹃掌管国美的十多年里,国美也尝试过“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但结果却是在在“新零售”提出的2016到2020年期间,国美营收从766亿锐减到441亿元,而净利润从3.25亿元变成倒亏近70亿元。
但此时此刻,黄光裕在业务上仍延用这过去一套铺开摊子的打法,外加资本腾挪术开路,黄光裕一如十多年前:
他不懂认命,也不认命。
与之相比,性格更加沉稳、低调的张近东,虽不如黄光裕的强势、果断那般具有话题度,但张近东这一位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样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的手段,以及巨大的魄力。
他能在创业初期身家只有10万时对租金7万的店铺孤注一掷,也能在苏宁做经销商时力排众议率先转型,并说出:“谁再反对我就干掉谁!”
但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张近东始终慢人一拍——对电商,苏宁易购更像是一个被动妥协的产物,面对新零售,苏宁小店扩张和大手笔收购家乐福等一众线下重资产,更是一种战略的被动跟随。
一如当年黄光裕在不断进攻时,张近东的应对手法往往是见招拆招,以规模化对规模化,以体量对体量,反应迟缓但尚可招架。可到了零售2.0时代,在“互联网+”思维下,苏宁的弱点就几何倍放大。
2009年,苏宁曾力压国美,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而张近东以280亿元的个人财富,在胡润百富榜上位列第10,力压88位的马云。彼时,刘强东还未上榜。
张近东那时的假想敌,不是京东阿里,而是外国零售巨头。而面对电商冲击,张近东不仅不看重,甚至有些轻视:“我们不要把它过于夸大,不要用‘先进’等词形容它。线上永远都不可能取代线下的渠道。当人们都习惯了网上购物时,我们也可以在一夜之间转过来。”
可在2010年,淘宝双十一销售超9亿,京东商城筹划上市,张近东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在2011年内部会议上他提出“再造苏宁”,计划到十年后的2020年,成为电商行业第一。
但是,商业的时代是那么残忍:他不会去考虑一家企业在过去三十年做对了多少,但是只要在当下走错了一步,就将受到不可逆转的惩罚。
随后几年中,苏宁被动应对京东的价格战,逐渐掏空了自己——2012年7月,苏宁定向增发47亿,紧接着在8月13日,又发行80亿元公司债。两次共计融资127亿元,相当于苏宁2011年净利润的两倍半。
某种程度上,与淘宝、京东刺刀见红的价格战,也正式拉开了苏宁庞大负债的序幕。
再加上多元化转型的大刀阔斧与屡屡接盘——张近东为抗衡万达的商业地产王国,在近些年向商业地产领域投入巨资。而当王健林开始逐渐剥离实体资产的时候,张近东在2019年通过资本运作,又将37座万达广场收入麾下,一时震惊了整个地产界。
而在体育领域,张近东的步子迈得太大——一方面购买国际米兰的控股权,把少当家张康阳派过去担任董事会主席,投入巨资扶持国际米兰:据意大利媒体统计,自2016年正式入主国际米兰后,苏宁为其投入了约6.25亿欧元(约合近50亿人民币);另一方面,2015年苏宁全盘接手江苏足球俱乐部后,仅第1年就投入近6亿的巨额资本,而连续大手笔的投入在2020年达到巅峰,结果是到2021年解散这只球队。
张近东甚至将钱撒到了文化领域——2013年,苏宁云商和弘毅投资联合宣布向PPTV投资4.2亿美元。其中,苏宁投资2.5亿美元,占股44%成为最大股东。但两年之后,PPTV被苏宁收购时两年内亏损超过10个亿。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pp体育仅在海外体育版权的购买上,就花费超过100亿人民币。
曾有观点认为:“中国企业家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慢慢等死。”多元化或许是时代开给中国初代企业家们最大的难题,但张近东交出的答卷却离及格线还有很大的距离。
最重要的是,在黄光裕离开的十多年里,中国网上零售规模已从不到3000亿涨至超过10万亿。但苏宁和张近东,已经被时代远远甩开。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中:2020年阿里+京东网上零售交易份额超过八成,苏宁仅占5.4%。
这或许是一组“盖棺定论”的数字,十年过去,苏宁线上转型近乎彻底失败。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2009年苏宁市值就已突破千亿,彼时京东的估值不到20亿。但12年过去,当京东市值朝万亿冲击,苏宁的市值已经不足700亿:
张近东不肯进退,也不懂进退。
“能抓住一个时代,就能成为一家全国性企业,能抓住两个时代,就能成为一家与国运捆绑的企业。能抓住三个时代,就能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
某种程度上说,黄光裕和张近东,前者抓到了一个,后者则抓到了一个半。但无论是谁,他们终差临门一脚,他们不再是时代的宠儿。
但黄光裕依旧是黄光裕,张近东依旧是张近东——假若真有落幕的一天,这一批代表中国初代企业家的灵魂人物,理应赢得鲜花和掌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