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永远在储备自己、准备自己

孙莉:一个创造者和发现者。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 qspyq2015),作者水姐,图源图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我对创业者、创作者,一直是有好奇心的,特别是已经有了现象级(phenomenal)公司或作品的人,总觉得能透过他们知晓社会思潮、风潮和浪潮……他们这些人在时代中的出现,有时候就像是河川留给地形的改变一样。而他们自己是如何成为这条能一直流淌的河流的,则是我关切的。

通过一个编剧朋友的介绍,我去年夏天认识了孙莉,创造营的总导演。4月底,《创造营2021》收官,她5月的假期在上海,于是我们约了喝茶,聊了一下午。我发现,每一个人的奋斗史,真是非常好的时代剧本,无论这个时代本身是不是惊心动魄,时代挑选了一个人,注入其灵魂和节奏本身,就足够惊心动魄。被选中的人是何其幸运,而如果这个人恰好又努力又觉醒,踩对每一步,那就是在认知杠杆上自由舞蹈,财富自由只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心灵自主,做成想做的事儿。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一个智者走在前面,他沿途洒下了些花瓣啊,贝壳啊,石头啊,子弹啊等等,很多东西需要一直琢磨,很多明示暗示就在面前飘荡,很多可能性变成了确定性结果,很多不确定性反而成了启发和契机,……而有些人就是有能力将自己的所遇所学所经历所传承,真正理解的本质和要素全部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者,必须步履不停,是永不停歇的思考者,他/她永远不疲不倦,不内卷……

01

一个总导演,她的知识结构一定是复杂多元整合的,她的创作观一定是有自己的哲学、方法论和技巧的,这是我的预设,也是我一直想从她的言谈、思维和行为中观察和探求的。

怎么抓住人的心?怎么捕捉一个人的特质?怎么预判一个人的行为?怎么让假设和结果趋于一致?任何领域真正的高手都是高效率、高强度的复合型多领域的研究者,因此他/她永远在储备自己、准备自己,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能力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稍微超出那么一点点。

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跟我聊起布列松,这让我感觉真人秀这种节目形式,其实是有底层逻辑和技术的。她说有一次,偶尔看到了马格南图片社的书。马格南图片社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世界的眼睛”,它们只负责生产伟大的摄影作品,其成立于1947年的巴黎。当时的发起人主要有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大卫·西摩等等,成员数限制在80人以内,是摄影师心中的耶路撒冷。

她问,你听过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吗?一帧帧画面进入到故事区最重要的瞬间,是可以预判一个人的行为的。好的摄影师是一个好的故事叙述者,也是个行为预测家,甚至能反应和总结出一个时代的遭遇。

1933年布列松拍摄了《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画面上一个男人跳过水坑,背景海报上,一个女人在跳舞,水坑里有两个断裂的铁箍。英国BBC公司出版的纪录片《摄影艺术百年史》中,一位专家说:“历史总是被人类喻为车轮,而这个断了。它是30年代早期的预言家,只从这一张照片中,就预示了欧洲即将的遭遇——欧洲跳向未知,就因为此,这是一张伟大的照片。”

她说,布列松肯定在水坑那里等啊等啊,他知道他一定能等到一个不寻常的人,选择跳过,而不是走过,他是“捕猎者”。布列松强调的“决定性瞬间”,就是指形式与内涵的融合达到情绪最高亢的那一瞬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形象突然相遇组合到一起,就能产生一定的意义,反映出事物的某种内在本质。

中国纪录片导演张同道曾说:

孙莉说,艺术家们都是非常好的讲故事的大师。她希望自己也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先讲好中国年轻人的故事,再讲好其他中国故事。她认为,真人秀以其独特的创作属性,依托于新的技术,最有可能进化成为全新的故事样式。

02

她是国内做真人秀的第一批人,是中国最好的综艺编剧,没有之一。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她已经持续奔跑了十几年。这显然就是急先锋的角色,这种先锋性在她身上安置的又泰然若素。

《舞动奇迹》是湖南卫视引进英国BBC电视台火遍全球的Strictly Come Dancing的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创新节目,也是中国内地电视台第一次引进购买英国舞蹈节目版权。

那时候这个工种还不叫综艺编剧,节目要塑造人物和讲故事,就拍些短片素材剪辑出来。她说,

领导让她一个人去,她也就去了。一周7天,4天在香港拍,另外3天,1天整理素材,1天彩排,1天录制,没有一天是休息的。在香港,她住在非常远的将军澳,坐地铁和班车去TVB;她印象中,每次回长沙,都会给同事们带两只烧鹅,从香港坐车到深圳,然后深圳飞长沙,因为这样省钱。她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感谢年少时候自己的勇气,不怕累不怕烦不怕枯燥也不怕忙碌。

更早之前,她还参与过《真情》《超级女声》等等湖南卫视明星节目的录制。她还是超女杭州赛区的总导演。

她说,到了29岁时,突然感觉到内心很慌张,原来觉得2字打头的时光还会很长,很多事情还没有做。于是她那一年做了好多事,比如,读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换房子、考驾照、感情重启等等。

随后,她还离开长沙,来到上海的IPCN版权公司工作。在这里,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看200个节目模式。她说,当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高度结合,单位事件内学习效率会最高。就像又读了一个研究生,导师要求看完200本书一样,她也非常想学习全球最新最好最前沿的节目模式。

在这期间她负责了一场达人秀在英国的海选。这是她第一次在海外录制。她说,海外跟国内,关于制作的大量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制作团队在超时之后就要严格按照小时收钱,所有的方案都要非常精准,否则成本是无法控制的。她在此后,更加重视时间的价值,什么都会提前准备,开会时要求效率必须高,绝不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

当时在伦敦塔桥上录制节目,那里隔音不好,收音效果差,还遇到了婚礼的party。那时候她就明白,具体的经验没有价值,关键是面对事情的新变化时的思维方式的转化。要把自己的东西先放下,也绝对不把别人的工作方式往自己身上套。由此,自己就像转换插头一样,可以去哪里都切换自如。所以,国际化运营节目对她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在上海工作的这两年半里,还有一件事非常影响她。持续两年每个周末她都在佳能中心上摄影的免费课。虽然她在大学里也学过摄影,但这个补课,对她影响更大。这里会请很多人来讲课,印象最深的是上海滩上第一家照相馆王开照相馆的老师傅来讲课,讲关于传统的人像布光。老师傅是能从布光等等因素看出老照片是否出自他们之手的。

懂得了布光,她后来去看《厨艺大师》录制的时候,瞬间就发现了光源的技巧。图片摄影是视觉呈现作品的基础和根本。她说她非常难忘两个情绪冲击感极强,并且确认自己终于可以看懂影展的两个展——莱卡100周年摄影展和国家地理的影展。这些让她认识到照片本身是可以把人召回到那一瞬间的情境之中的,照片的尺幅、空间陈列方式、大小、明暗等等要素是直接影响人的感受的。人是需要一些用心的、有机的机制调动起来感受和触动灵魂的。

再后来,她回到湖南卫视,开始做《我是歌手》。她说,2012年10月,台里在竞标这个项目,一共4个组,她所在洪涛老师组获胜。这个组在台里竞标就一直保持着不败记录。大家一起讨论,每次都是她成文和演说。她觉得,她说的比写的更好。

竞标结果出来后,她去韩国呆了一个星期,接触并学习综艺编剧。当时觉得,非虚构类创作,采写能力要非常好,她需要借调很多电视台的同事来协助,她建议从新闻中心调,五年以上记者经验者优先。在采写能力基础上只要培训如何跟艺人和经纪人打交道就行,比如采访前把屏保和手机铃声换成那个歌手的;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她也会列出纲目来提醒;另外,关于摄影指导,一共凑了30个人,在真人秀场景里,需要多个摄影,如何走位,如何不穿帮,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开始写宝典(工作手册)。因为这是统一认识、高效工作的最好方式。

她说,29岁之后,她就要求,每两年就要突破一次自己。她在发现自己,也在发现世界,这可以同步起来。

布列松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相信,通过生活,发现自己与发现世界是同时进行的,这一现象在影响我们的同时,也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在这两个世界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微妙的平衡,即在我们内部以及外部的世界之间的平衡。”

03

她的人生总有些特殊的契机,有时候契机是瞬间掉下来的,或是转角迎面疾驰而来的,考验的是你能不能有这个命接得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有的“偶然性”,成了后来的“必然性”,有时候,人生的转型来得非常巧妙和突然。

她的父母都是江苏大学(原江苏理工大学)的教职工,她本来的人生也许很可能也是读江苏大学。她小时候的偶像是杨澜,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招收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信息,她就去交了表,她依然非常清楚地记得,她在直播间里时,直播间外制片人和主持人跟她母亲之间肯定她的对话。作为一个江苏镇江人,她的普通话很标准,胆子大,架子稳,长得有点像小鞠萍。

于是,她的18岁、她的高三是这样的,每天上午上完课,就去上直播,上完直播再赶回来上课。一年的艺考准备后,她最终的专业成绩是全江苏第二名。考上了浙广(就是后来的浙江传媒学院)。

她在湖南卫视,都能参与到最核心的节目中去。就跟着这个最知名、最核心的一批人一起合作,充分成长。且每个人都是复合知识结构的人。《超级女声》黄金三年的总导演王平,她是历史系毕业的;《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对于她想学什么都支持,都同意,给予了极大的信任。洪涛是学机械电子工程的,又是做音乐节目出身,是电台DJ、VJ,专业知识非常好,够专业,才能集结一大批大咖歌手。他还算得上是半个音乐总监,唱歌还非常好听。

《我是歌手》海外版的总导演金导,也教会了她很多东西。她有一个倔强,所有学会的东西都会体现在节目中,是学以致用的死磕者。她非常能够体察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金导那时候会飞来中国指导,关于会议,她会安排他在两个固定时间进行,这是她判断的效果最好的时间段,就是第一天和第三天的整个下午。因为第一天通常会比较新鲜和兴奋。这个金导的工作习惯她去韩国考察的时候就已经熟悉了,他上午会健身,中午到台里,下午才工作。她确保会议在4个小时内一定开完。提前一个礼拜准备开会内容。

在大神级的人物身边学习,她说,你知道吗?偷师的能力非常重要。她知道绝对不能浪费任何一点时间。这一行,觉得好玩、有兴趣的人很多,有才华和天赋的人也有不少,但是能够在一些不那么有趣的事情上花功夫下去的,意志力、专注力和耐心都顶级的人,是少的。这一行知识更新特别快,必须在这十年中奋力狂奔,才能赶上变革。偷师的涵义就在于,不光学基本的,还要不停发现新问题,不停追问……

2019年,她和合伙人创立了好枫青芸,制作了《创造营》,此前2018年她开始做了《创造101》。《创造营2021》自开播以来,前5期收视度指数在网络综艺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成团夜当晚,全球超过5000万人观看直播。

她说,她越来越觉得,生命中需要的角色很多,比如生活中的闺蜜、事业上的哥们儿等等。B站跨年晚会总导演宫鹏、江苏卫视跨年晚会总导演唐焱都来助阵创造营。他们都是她的哥们,为了友情而来,于是有了这个顶配的制作团队。

她在疫情期间也遭遇到了挑战,公演不能有观众,而所有美术方案都已经做完了。宫鹏连续两天录制已经很累了,本来早上的飞机走,没想到一聊解决方案就聊到了5点多。大家真有那种志同道合一起解决问题的革命友情。

她说她很幸运,赶上了这个行业的巨变。所以,永远要在学习状态、发现状态、搜寻状态、创作状态中才行。生活处处有启发,有输入,而且还有大面积的集大成者可以去偷师。

她说,人与人之间比的可能就是会不会偷师,有多在意自己的学习机会,是否意识到学习有多么宝贵,身边的这个人有多少能量值得你去吸收。如果是非常想学,那么你的七窍玲珑心和每一个毛孔都是张开的。

她还说,

这就是,河川留给地形的改变。而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04

她必定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思考者,而不是遇到什么才“甩钩钓鱼”。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所有东西,都可以提前准备好。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学习。综艺这个行业,原来是文艺思维,依靠导演和创作者的灵光闪现,而现在大工业时代,是集体创作,现象级节目变得有迹可循。这里面一定有创作观、方法论、技术与技巧、项目管理等等东西可以提炼、复制、再升华。

她一直在探求,她说如果她能够十年内参与制作出三个现象级节目,那该多好,那真是老天赏饭吃。她一直强调自己很幸运。

她说:“人一生中,‘我喜欢’‘我能做’‘我正在做’结合在一起很少很少。如果一旦结合起来了,怎么都不会累。”

她小时候,父母工作比较忙,非常多的时间需要她一个人呆着。看书、写作业。她一直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书的。一抬头,大家都在安静地看书,自己看书看似孤独,实际上大家一起看书并不孤独,很平常。

现在她说看书对她来说就是休息,因为这是吸收和输入,一点都不累。去年12月3日到今年4月24日,除了元旦休息一天,她都没有休息过。在自己的事业中最亢奋了,怎么会累。如今在调时差,看书、看电影、看别人的节目,她认为全是输入型的动作,也不累,很闲适。以前,每次录完一季的记录,她就看书、旅行,不断再学习,为了下一次输出做准备。珍惜生命的所遇所见所启发,这样永远有新的东西,会诞生出来。

在《我是歌手》里,有一次,她负责采访7年没有回舞台的彭佳慧。孙莉评价她是“被遗忘的好声音”,彭瞬间泪目,说“谢谢你这么讲”。彭此前虽然没有回到舞台,但还是坚持每星期去livehouse演唱。孙莉问她为什么这么坚持。她说,就像你们对工作如此投入一样,我的状态是正常的。

确实,人一生中,“我喜欢”“我能做”“我正在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老天赏饭,要珍惜,别浪费。

《创造营2021》有个学员叫陈俊洁,体育生、模特儿。大年三十,打篮球把腿摔了。在毕业典礼上,他说,对于轮椅,他以为80岁都用不上,没想到20岁用上了。他开始意识到,在有时间和有机会的时候没有更努力,没有更好,多么后悔。他在轮椅上比以前更认真地练着舞蹈。孙莉对这段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人生就是生活本身给我们的教育会更直接些。她强调的那些生命观、工作观,没有跟学员们直接说,学员们自己就懂了,她很欣慰,认为青年都是有灵性的。

她自己本人就是一个异常珍惜时间和机会的人。她对什么知识都是不拒绝的。她甚至喜欢看枯燥的说明书。她在《我是歌手》里,跟李健讨论过“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人们现在的学习,都是功利的,希望立竿见影。其实那些别人都不在意的东西,觉得麻烦想回避的东西,你都能处理得好,就可能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她回忆起大学里的台词课,老师一个学期都在讲《雷雨》,这名老师是浙江省萨士比亚研究学会会长,隔了好多年,她才明白他的用心,是在找一个经典故事样本,全方位多角度地让学生们嚼透,嚼透之后,还有体系,可以供学生产生搭建的框架和细节感。

在研究生阶段也有一门叫欧美影视作品改编,这里涉及的是比较研究。她做的是茨威格的小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和两版电影的比较来看。这些看似枯燥的基础课,未来对她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个总导演的知识结构,几乎不能有盲区,包括:编剧、舞美、真人秀美术空间、视觉符号等等。她一直都在扫盲之中,并且她觉得永远不会停,因为这一行知识和技术更新实在太快了。

高级的感情,最终形成精神和意识……理想主义,无非是多一些耐力和多一些勇敢。这种耐力和耐心是怎么来的?其实耐心也是有养成方式的,就是自己孤独亦不孤独的状态下磨练成的。

我很难看到一个人看书、学习、偷师到执行,输入到输出可以这么无缝衔接的人。我甚至感觉,她能把所有的“无用”都变成“有用”。艺术和科学最相似,都需要严谨性和想象力。严谨性都是自我训练的,想象力可能大部分都是“无用”赐予的。

读书、看电影、看演出都是输入,一点都不累。而输出,则是一个痛苦而有价值的过程。为了两个半月十期的节目,她要准备大半年以上。如今,她又进入了海绵状态,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然后每年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为了抓住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最美好、真诚的特质。

她说,导演的主观意识是不能凌驾于观众之上的。更多的是要有发现的眼光。她为什么那么能选人,那么能建立和传播这个人的特质,是因为一种惯性,更是一种认知观的不同,她会说,“他好不一样,他很特别,他很努力”,但不下结论。因为她认为,人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人生变化是极快的。她要在一个高度浓缩的时间段里快速地让观众形成共鸣,让学员形成和加强自我认知,只能是不断发现,发现了就强调,再发现再强调。她通过反复调研、研究、实际操作节目、反馈机制等等,了解中国青年偶像及其观众的特质,也会给其他产业、领域的人提供启发,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她认为,跨界出新知,而合作是最好的试金石。

她始终觉得,她不想让别人揣测一个导演的喜好,要让年轻人做自己,不断做更好的自己。

什么是做自己?她觉得就是不要投其所好。因为别人喜欢、观众喜欢,就去迎合,并不是做自己,但把更好的自己展现出来也并没有错;而什么是爱自己?在工作、生活等等状态中,喜不喜欢那个状态中的自己。

这就是创造者、发现者孙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