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蓝科技
离开了平台才知道世间冷暖,对人如此对企业亦是如此。
曾经是小米生态链中的明星企业,华米如今却一直在摆脱自身背负的“小米”标签。但是,其努力想要达成的事情真对企业有帮助吗?
近日,华米科技发布了2021年Q1财报。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华米总营收11.47亿元,较2020年的10.88亿元同比增长5.4%,营收增速处于历史最低点。
其中,小米产品贡献的营收较去年下降39.9%,自主品牌营收增长84.4%。但是,自主品牌营收的增长却没有带来毛利率上的变化,仍然与去年持平同为22.5%。通过数据我们能够看到,华米致力于“去小米化”的成果并没有得到理想化的成效。
华米的离去
对于一家互联网企业而言什么最重要?答案必然是流量和入口。因此,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终端入口数量自然也成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道路。小米不可例外。
因此,在2014年左右,小米便开始了自己的生态链布局,以手机为核心,将品类不断扩充到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用品三大类别。截至目前,根据不完全统计,小米以参股的形式投资了大约300多家企业,从而为小米自己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生态链体系。而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下,华米科技可以说是其中最亮的星之一。
从过往的数据来看,2015-2018年,小米产品为华米科技贡献的收入分别为8.7亿元、14.34亿元、19.27亿元与21.7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97.1%、92.1%、78.8%与66.9%。并且,也正是依附在小米的体系之下,华米科技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高速增长。并于2018年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小米生态链首家在美上市企业,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在弱小变强大的过程中,曾经的甜蜜也成为了今后分裂的“原罪”。特别是对于华米而言,伴随着自己的壮大,在与小米深度绑定之下,就如同“叛逆”的孩子一样,认为大人限制了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
同时,随着小米IoT生态产品的不断增加,小米的生态链产品也与华米科技的产品重合度不断加深,两方的竞争态势也显得更加剑拔弩张。
面对如此的情况,华米科技无非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其一,便是更深层次地与小米捆绑,甚至是两者进行融合。其二,便是降低对小米的依赖,谋求自己的独立。面对摆在自己面前的这两条道路,华米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去小米”后的困境
但是,顶着小米生态链光环成长起来的华米,在“去小米化”的过程中,也在经历着转型的阵痛。毕竟,得益于小米强大的背书,华米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然而,要摆脱小米的标签,必然要重新走一遍小米当初走过的路。而与曾经开局相比,在如今的市场上,除了面对强大的对手之外,更是要独立面对资本市场的预期。
面对如今智能可穿戴市场的红海,为了提升自己品牌的竞争力以及提高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预期,华米在研发与营销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研发支出1523万元,较去年增加28.7%。营销费用908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5480万元增加65.5%,较2019年同期增加309%。
截至目前,华米旗下品牌Amazfit智能手表产品涵盖7大系列,31款在售产品。但令人失望的是,华米旗下的自有品牌产品竟没有一款能够媲美曾经小米手环的拳头产品。而华米独有的31款在售产品,在与曾经的风光对比下,与其说是为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更不如说华米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代替小米的产品。
通过财报分析,尽管华米自有品牌的比重在不断上涨,但是来自小米的可穿戴智能产品仍然占据了华米收入的半壁江山。
根据IDC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追踪报告》中,华为、小米、苹果三家就合计占据了61%的市场份额,oppo与步步高紧随其后位列四五位,这不仅意味着华米自主品牌知名度的不足,更是意味着,要在本就狭小的市场空间内与众多对手展开新一轮厮杀。
当你身处高位,自然一切随和。然而,一旦你降入尘埃重新开始之时,才能真正体验世道的艰辛。对于如今的华米来说,“去小米化”,未来能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
(图片来源:华米官网)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未经授权,任何网站及平台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