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花名,真的是为了去人格化吗?

关注
无论是集中还是分布决策,选择最适合你的那一个。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runliu_pub),作者:刘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摄图网。

阿里最近频上热搜,导致很多人讨论他们的花名制度。

有人认为,花名的目的是去人格化。

其实不是。

花名背后的目的,是去权威化。不止阿里,外企,华为,为了解决权威化都有自己的尝试。

今天,我们从花名聊起。聊聊管理。


1

级别加权

阿里为什么要用花名?花名有什么用?

我说,每一个你看到的公司动作背后,都是为了来解决一个问题的。

花名,也是一种管理工具。

那,它是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花名试图解决的是:“级别给信息加权”的问题。

什么叫级别给信息加权?

不同级别的人,他说出来的话,分量是不一样的。

你说要这么干,他说要那么干,你是专员,他是经理。经理的话,往往比你的管用。

这就是说,级别高的人说的话,更被重视。

这就叫,级别就给信息加权了。

大家会默认以为,经理的决策能力,就比专员要强。

但是,我们要知道,级别高的人,他的决策质量不一定是最高的。

这时,级别就严重干扰决策了。这会导致管理上的问题。

于是,很多公司开始找解法。

你不能叫李总、张总、郑总。

那,如果一个人名字是三个字,喊后两个字,如果是两个字,比如刘润,喊润哥呢?也不行。

因为文化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想这么喊。

不叫总,还得顾及每个人的习惯,那叫什么呢?

阿里的办法,就是用花名。

马云,给自己取了风清扬。张勇挑了逍遥子,等等。

这在一开始,很好用。可是,当公司超过十万人,你能想到的武侠人物,都被占了。

起一个好的花名越来越难。

这其实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花名也能体现出级别。

风清扬、逍遥子、洪七公,这类名字,一听就是老员工才能抢得到。这一定比后面能选的人,级别更高。

那,其他公司怎么办的呢?

华为,用工号。

工号,一开始是按照12345这样排下来的。

当公司发展到几万人时,再回头去看前1000的工号,不得了,都是元老啊。不管他什么级别,参加会议只要往这儿一坐,他就得最后发言。这是元老。

于是,华为把所有工牌收回来,重新编号,随机打散,再发下去。

目的就是让没有人知道,谁比谁先来。

再比如,外企,用英文名。

叫英文名似乎是个方法,但这个方法只不过是从美国直接沿用过来的。

在美国,这就叫:直呼其名。

在微软,大家都叫Bill Gates什么?Bill。

苹果,叫Steve Jobs什么?Steve。

美国人,名字就叫Jack,而不会叫Jack总。

所以,外企就把直呼其名拿来,解决问题。这叫做用英文名。

至于是叫花名也好,叫英文名也好,不能叫总、不能叫哥也好,还是说乱序编号也好,这些都是办法,它背后的逻辑是一模一样的。

虽然办法不同,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明白它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来解决级别给信息加权的问题。


2

信息传递受阻

为什么要这么在乎级别、信息的问题?

因为,信息,会影响决策。

如果级别加权,会干扰信息环境,从而干扰决策质量。

在公司里,除了加权的问题,信息还有传递受阻的问题。

梁宁老师说,决策,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叫做信息环境和决策模型。

如果大家的决策模型,或者说决策的能力差不多,那么,谁获得的信息多,是不是就更能提升自己决策的质量?

在传统的科层制组织里,这个现象很普遍。

有一些中层管理者,如果他的决策能力不强,如何来证明自己重要?

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拦信息的传递。

因为信息如果传递到更有决策能力的人手上,别人就能做好决策了,他就不重要了。

如果他把信息控制在自己手上,他的决策,就比别人的质量高。

他决策说,A项目不能做,我们接下来做B项目,为什么?

其实他心里知道,老板讲过类似的话,或者他跟老板关系好,走的近,更了解老板的想法。但你不知道。

他的信息环境比你要丰富。

所以,一些人总喜欢把信息控制在自己手里不传播,这样他的决策质量就比别人高,因此他就能获得权力。

这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管理问题。

那就是,你怎么来看待信息?把信息当成权力?还是资源?


3

信息是权力,还是资源?

在信息充分流转的公司,流行一句话,叫做:context, not control.

什么意思?

context,是环境、上下文的意思。

把信息当做context,就是当成决策的上下文,决策的环境。今天,我们应该把信息,给到所有人,让每个人都能看到。

not control,不控制,就是不控制信息,不把它作为权力、控制的工具。

这叫,信息是资源,而不是权力。

在微软、在谷歌,在字节跳动也是,让信息充分的流动。甚至有些公司,信息几乎是完全公开的。

你可以看到公司里面所有的,所谓“商业机密”,跟财务相关的,几乎所有东西都能看到。

没事别单聊,不要small talk、窃窃私语。拉群,用群聊。让信息更加变成一个决策的工具,决策的资源。

为什么?

因为你知道的更多,你解决问题的效率就更高。

你知道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就更容易决策。

一个组织里,“信息”很关键,“公开透明”很重要。

但是,对有些公司来说,这个选择是很难做的。

我不能让员工知道,我到底和谁签了合同,合同金额多少。

我不能让人知道,我最近高管几个人开了会,讨论了什么话题。

我尤其不能让大家知道,我最近怎么评价这几个员工,你就打算在几个月之后开掉他。

这些都是信息,要不要公开?

有时候,信息安全问题比决策质量更重要。

把信息当权力,还是资源,这是每个公司自己的选择。

要看情况的,因人而异。为什么?


4

集中和分布式决策,哪个好?

你说,中心化计算和分布式计算,哪种正确?

决策权是集中,还是分布,哪种情况质量更高?

一定是要看情况的。

当你刚创业的时候,在这个公司里面你是家长,大家是来执行的,这时,你就是CPU。

大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信息采集过来,交给你,提供给你,由你来做决策。

如果你想试试,把决策权下放,那公司可能就完蛋了。

就像任正非说的,“让听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

是呼唤炮火,而不是“指挥战争”。

因为听见炮火的人,在前线打仗,他看不清全局。他不知道整体的排兵布阵,不知道哪个山头更重要,他怎么能指挥战争?

他优秀的地方在于,他在前线,获得的信息更丰富。但是他没有全局的决策能力。

所以军队一定要集中决策,不能用分布式计算方案的。

总体来说,传统的科层制组织里也一样。

我们认为CEO能做到这个位置,通常是因为他有更优秀的决策模型。大部分的员工可能不如他。

所以,在这种组织里的,基本管理方法是,下属层层采集信息,通过组织结构,传递到CPU这里,传递到大脑来思考。

大脑做出决策之后,再通过同样的组织结构,下发,变成行动。

这是集中决策。

但是,在另一些形态的组织里,人才密度越高。招进来的人都是层层筛选,很优秀。

哪怕是在一线的人,也拥有一些很好的决策模型。

虽然他的决策能力不如CEO来的强,但他身处一线的感知力、信息更强。

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把一部分决策的权利,下发给他们。

比如,马上要投篮了,你打电话去问老板,要不要投?他也不知道你站的位置是哪儿,他也不知道你旁边情况是什么,有几个人防你。你自己决定就好。

投篮不是一个复杂问题,不是我要不要收购一家公司。

这是分布式决策。

所以,什么时候集中让老板做决策,什么时候分布,这取决于你组织里的人才密度。

完美的状态是:每一个掌握信息的人,都能够做决策。而且每个点决策的质量都很高。

但这是有前提的,一是人要足够优秀,二是信息要足够畅通。

只要配合上一套授权、分权的体系,你会发现,这个组织就有强大的自驱的能力。


最后的话

每一种管理工具背后,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

“花名”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级别给信息加权。

同时,组织中还存在信息传递受阻的问题。

千万,不要让级别给信息加权,也不要阻碍信息流通。

至于到底怎么来看待信息?把信息当成权力,还是资源?

比较好的状态是:context, not control.

无论是集中还是分布决策,选择最适合你的那一个。

祝福。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