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财经琦观,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8月12日,百度发布Q2财报数据,大大的“由盈转亏”刺激着资本市场。
随后,港股美股均迎来小幅下跌。
自3月份以来,百度的股价就随着大环境在一路走低。
截止发稿,百度市值再次回到500亿美元区间,回想今年2月突破千亿美元的盛况,犹如黄粱一梦。
黄粱梦,就有人亏;
有人亏,就有人哭;
人一哭,就要说心里话。
投资者至少有三句话。
“百度是被错杀的。”
“都是宏观环境的错。”
“快手是伞兵。”
01 快手生病,百度确诊
2019年5月,百度迎来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随后就干掉了向海龙。
2021年8月,百度再一次由盈转亏,CFO余正钧被发配至“首席战略官”——一个从未有过的新岗位。
也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句贬义词,但对应到工程师精神主导的百度江湖里,看着就那么脆生,那么痛快。
我们对比着来看。
向海龙比余正钧,论历史,论影响力,论象征意义,分量不知重了多少。
二者的处理程度,离职和“轮岗”,手段也不知轻了多少。
2019年的“手术”,百度确实是有了那“大病”。
销售支出同期增长93%,“卖关键词”的搜索引擎核心收入则同比下滑了67%,“ALL in AI”风口却迟迟不来,同期国内经济下行带来的广告营收压力,成了最终的导火索。
处理完元老龙哥之后,沈抖上位,移动生态补课,信息流产品完善,“技术帮”压倒“销售帮”,移动互联网都要结束了,百度才终于拿到那张船票。
再来看余正钧的调整。
相比于2019年股价大跌17%的剧烈反应,这次3%以上的跌幅,最多也就是一次小小的感冒。
2016年3月,百度参与快手C轮融资。
这个事跟余正钧没有关系,当时他还处于上一段长达13年的职业生涯里,正在新浪跟着曹会计学习(任CFO)。
去年11月,快手递交招股书,显示百度持股比例为3.78%。今年2月,快手在港交所上市,当天开盘就怒涨了190%,收盘时市值就超过1.2万亿港元。
市场显然是疯了。
今年Q1,百度长期投资公允价值收益高达237亿元,主要来自于投资快手的收益。
但随后的几个月剧情就开始急转直下,快手股价站上417.8港元高位后一路下跌,截至8月12日收盘,快手股价为83.3港元,市值仅为3465亿港元,跌去近八成。
反应到财报上,计入无形资产与投资减值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百度净亏损为5.83亿元,长期投资公允价值亏损31亿元。
疯牛与暴跌之间,CFO余正钧到底有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
再往深了说,BAT均发轫于PC时代,属于互联网世界的“Old Money”,有钱。
移动互联网来临之际,资本市场上也一度有“学成文武艺,卖给BAT”的说法,百度作为当时当之无愧的老大,手里的子弹最多。
而如今阿里,腾讯均靠着投资在版图布局上大放异彩。
百度的投资事业却搞成了这个样子。
表层来看,是数量和质量上均高度局限于快手一家。
更深一层来看,则是百度错失了用资本交朋友,用投资补场景,用投资构建布局矩阵的重大战略意义。
要知道在一开始,小鹏,理想等多家“造车新势力”的企业,均是优先找寻百度来获取投资的,但在一系列奇葩操作下(比如不允许自研,必须要用百度的自动驾驶系统),真就把这种机会白白让给了别人。
在这些案例中,无论是这一届的余正钧,还是上一届的李昕晢,都需要负很大责任。
当然,这与李彦宏自身的强势也密不可分。
我们知道,阿里有蔡崇信,腾讯有刘炽平,但百度,百度再也没有Robin可以无条件信任的王湛生了。
不止一次听百度人和媒体前辈讲过:“如果Shawn还在的话,百度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言及至此,难免想再多嘴一句:“百度的投资问题,恐怕既不是快手的锅,也不是解决余正钧就能简单根除的。”
02 为什么说百度被低估了?
我不太喜欢百度。
这是对百度“工程师精神”的恭维与致敬。
作为产品经理出身,大家“猿狗大战”了那么久,天性不合,这也很合理吧。
这些“不喜欢”我可以说得很具体。
比如程序员的“二极管”思维,要么就技术贼牛逼,要么就立马搞钱。
这直接导致了百度销售文化和“工程师精神”的巨大撕裂。
比如技术人的单纯,骄傲感。
这直接导致了在办公室政治上,百度不承认有政治,粉饰太平;在向上管理上,马屁则比其他地方好使。
以及嘴硬头铁。
反应到业务上,就是头铁带来的不计成本,纠错困难,转向缓慢。
但此时此刻我要说:百度被严重低估了。
上述特质,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表述:
二极管,单纯,头铁,分别是聚焦本质问题、管理纯粹、战略方向及意志坚定。
同样特质的不同表述,只是因为宏观环境的巨大变迁。
百度诞生之际,整个中文互联网尚处于“从0到1”的萌芽阶段,该阶段讲究的是“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技术为王;
但随后的“从1到N”的发展阶段里,最开始“我比你好用”,这种产品为王的时代百度还能勉强跟上。
再往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场景挑战,对时代战略判断的考验,以及互联网下半场带来的“精细化运营能力要求”等,均让百度难以招架,以至于连连败退。
而现在,我们又站在了“从0到1”的新的起点。
再来看股价。
当下对百度股价的解读,一定是宏观环境大于个体逻辑的。
现在的情况是不管你是谁,中概股一律在面临乱杀。
从百度,到阿里腾讯,再到去年的明星拼多多,美团,以及B站,网易,京东等大量的互联网新经济中概股,随便点开一个都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的下跌,腰斩也就属于中等水平。
这背后既有国际的政治因素,也有国内对互联网整顿的影响,既有流动性紧缩预期的干扰,同时还叠加着传统互联网技术周期的终结。
其中,政治影响或许会随着局势的演进而消散乃至转变,但技术周期的转换是真正不可逆的,也是长期来看发挥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因素。
即拉动人类社会最前沿的科技力量,由互联网代表的人类信息互通,将要向AI,物联网代表的人力解放,万物互联去切换升级。
在新的时代到来后,一大批三流互联网企业最终结局只能是被挤占,被吞噬。
另一批传统驱动力的互联网企业将转型为蓝筹股,ROE,营收规模,现金流情况,将成为衡量其竞争力的核心逻辑。
唯有真正穿过周期的企业,才能继续享受高PE,高预期,以及情绪性共识带来的资本红利。
眼下的资本市场中,美股方面,因数据安全问题,新冷战问题,当地的政策风险问题,外资对中国方面的不确定心态等一系列问题,中概股正在面临集体下杀。
港股方面,延循上述逻辑,外资机构为主导的投资者们心态上同样受到不小影响,叠加反垄断进程带来的震慑,整个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都处于整体下滑趋势。
因此,在外资主导的资本市场中,当下是宏观大于微观,情绪大于逻辑。
在这一状况下,不仅仅是百度被低估了,而是包括腾讯,阿里,京东,小米在内的诸多“很有可能穿过周期的”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A股方面则走出了独立行情。一方面是第五次抱团正在集结,以锂电,新能源,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一路高歌猛进。
另一方面消费股,蓝筹股正面临虹吸效应。说白马被低估谈不上,但新经济一定是被高估了。
“钱多好货少”,这是A股一直以来的根本弊病。
换言之,在投资逻辑和投资情绪上,A股眼下明显是趋势投资占了上风,但这股热浪过于滚烫,单靠一个“宁王”,一个比亚迪,很难彻底承载下来。
再来看百度的具体业绩。
财报显示,在营收结构方面,来自百度核心的收入为240亿元,同比增长27%;爱奇艺的收入为76亿元,同比增长3%。
其中百度核心的在线营销收入为190亿元,同比增长18%;非在线营销收入50亿元,在云和其他服务的推动下同比增长80%。
看增速就知道希望在哪里。
此外,连续三个季度保持55%以上高增速的智能云业务,可以说已经替百度锁定了一个未来世代的席位。
同时在to B赋能的巨大机遇中,拿到了一个绝佳的抓手。
(同理,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也已经提前晋级)
此外,无人驾驶的布局,也随着滴滴的状况变得对百度进一步有利起来。
本次财报中,百度首次披露了自动驾驶方面的收入,阿波罗ACE系统合同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比2020年增长了4倍。
Apollo L4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1200万公里,同比增长152%。
Robotaxi Q2累计提供47000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200%。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李彦宏第一次说这句话是在2016年的乌镇大会,期间流露出的迫切令人发笑。
但2021年的今天,这句话终于要成真了。
03 A股需要百度
说起滴滴,就难免要提数据安全。
说起数据安全,就不得不说美股问题。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股纳斯达克上市。
2021年3月23日,百度正式挂牌香港联交所。
现场致辞中,李彦宏中动情地说:“我是一个旅行者,路的起点是中国,纳斯达克只是其中一站,最终百度会回到中国来,因为我们的根在中国!今天,我们终于达成所愿,回到中国香港上市!我们回家了!”
这绝不是作秀。早在2015年,李彦宏就曾经公开表示:“随时准备回归A股。但现在政策不允许,也期待A股市场越来越好。”
更早的时候,2010年百度CFO李昕晢也曾对外界透露,百度正在与有关部门探讨回归A股,但并无详细的拆分和时间计划。
2018年,随着CDR(中国存托凭证证券)模式的酝酿和进展,VIE架构的企业在A股上市已无政策上的壁垒。
随后,雷军的小米集团向证监会递交了CDR发行申请并获得受理,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CDR第一单。
那是百度距离回归A股最近的一次。
当时的业内讨论的剧本是,小米先打样,百度第二家跟上,然后阿里,腾讯等大鳄一起回游,大家一起携手共筑中国金融市场的水大鱼大。
但就在所有人都摩拳擦掌,CDR战略配售基金都搞出上千亿的时候,小米这边协商叫停了。
于是转身向香港走去。
此前我们一直在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A股,港股,美股市场将走向分化。
关于在美上市的中概股。
我们不谈新冷战格局,不谈外资投资人的信心与偏见,不谈美国去年的大放水以及美联储缩表加息的预期。
就只谈“数据安全”,《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百度如果真的想要在无人驾驶和产业互联网的领域上作出一番事业,那迟早会遇到跟滴滴一样的困境。
再来看港股。
作为企业方,这应当是最理想的金融之地。
充分的互联互通,完备的监管手段,更安稳的运行环境,什么注册制,同股不同权,做空,T+0,不封板等各种企业家,投资者们所需要的资本结构,港股也都在很早的时候就给出了充分的让步和支持。
除此之外,在投资者的构成上,港股也是向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全世界资本敞开了怀抱,理论上来说,也可以更加逼近回归至企业的本来商业价值。
然而,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港股也存在着参与者以“外资机构”主导的现象。
在过去,中国机构以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老实说在外资面前是差了点自信心的。
但眼下随着明星基金经理的崛起和“内循环”以及政策引导力量显现的确立,中国大陆的投资者和外资之间已经开始走出了分化趋势。
整个A股市场的投资逻辑,现在已经开始坚定地走在了锂电,新能源,前沿科技,高端制造业等代表着趋势投资的思路上去了。
但A股的短板问题也很明显:钱多,好公司少。
长期来看,“钱多”的优势只要能保持住,那么“好公司少”的问题迟早会逐步解决。
但短期来看,这样的不匹配性就很容易导致炒作过头,资金过于集中,大幅冲高后又大幅回落,波动风险过高。
一方面,在以外资为主的港股、美股中,百度已经受到了中概股集体下跌的巨大牵连。
另一方面,在汽车,自动驾驶,新能源概念被疯狂热炒的A股,资金集中的风险也急需好的企业来帮助分担。
对投资者而言,政治,国家,意识形态等问题都只是其决策的重要参考。
坚持留在港股,百度也确实可以等到价值回归的那一刻。
但美股则不同。当下或许还只是一块鸡肋,但再往后,恐怕将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目前来看,内循环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远比我们当初想象得深远广泛得多。
除了拉动消费,覆盖高端制造,维持工业体系的完备之外,金融行业“内循环”的搭建,也将成为接下来的一件大事。
在这种背景下,率先回家,主动回家。
带来的红利一定是巨大的。
*与阿里,腾讯第一大股东为外资机构不同,截至2021年3月3日,百度创始人、CEO李彦宏持股为17%,拥有57%的投票权,为第一大股东。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