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江苏反超,“王者”广东没那么强了?

百强区中的新变化。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摄图网。

随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作为其核心承载区的城区作用愈发凸显。其城镇化率最高,人才、创新资源最为密集,承担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的作用。

8月17日,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年百强区报告显示,仅占全国陆地面积1/10的城区,拥有全国2/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生产总值。

而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百强区,仅用不足全国0.6%的面积和9.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7.6%的生产总值。经测算,百强区在城市中的平均经济首位度和贡献度分别达到15.7%和16.7%,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和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从近四年的百强区榜单来看,东多西少、南强北弱依然是主流,不过,其中也有许多变化值得关注。

反超

整体来看,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东部地区城区显著强于其他地区,且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分省份来看,2018年至2021年,全国仅有18个省份有过城区入围百强榜。其中,广东是近乎“王者”的存在——不仅百强区数量一骑绝尘,在前10名中常年霸榜,更有“流水的榜单,铁打的南山”,连续四年蝉联第一。

图片

从最直观的经济规模来看,今年的百强区中,“三千亿城区”达到12个,“两千亿城区”增至27个。深圳南山区以6502.2亿元排名第一,其广州天河区、深圳福田区分别以5312.8亿元和4754.2亿元的生产总值排在第二、三位。

不过,在强手如林的东部地区,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江苏用4年时间,在百强区数量上完成对广东的反超。2018年,广东百强区为22个,江苏为20个;到今年,江苏百强区增至22个,突出广东两席。

图片

不仅如此,对比2018年、2021年百强区位次排序,可以明显看到,广东头部强区数量明显减少,前20位强区从14个减少至9个,排在后50位的城区则从1个增加至3个。

反观江苏,排在前20位的头部强区略有增加,同时也有“新鲜血液”进入后50位榜单。不仅如此,此前赛迪顾问发布的百强县显示,江苏以25个百强县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第一位;与之相对,广东仅有博罗县入围,且排在第89位相对靠后。

作为稳坐头两把交椅的经济大省,“粤老大”和“苏大强”之间的竞争备受关注,坊间也常有关于江苏是否即将赶超广东的讨论。今年上半年,广东、江苏GDP分别达到5.72万亿元和5.52万亿元,二者差距从去年同期的2511.28亿元,进一步缩小至2026.68亿元。

在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看来,江苏和广东的发展模式有很大差别,“我们可以从竞争力角度打个比方,比个人的话,可能前三名都在广东;但是比团队,冠军可能会被江苏拿走。”

他认为,区域发展的后劲主要在于创新驱动,要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在这方面,深圳是真正在市场化基础上实现了创新转型。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他还是更看好“广东模式”。

跃升

将视线转向中西部地区。最新榜单显示,中部地区占据14席,连续两年下降,西部地区维持16席,但内部变化依然明显。

图片

其中,四川成为一匹“黑马”,近年入围城区稳步增加,从2018年6个增加至2021年10个,与浙江、山东构成百强区第二梯队。入围榜单前50位城区也从1个增加至4个,进步明显。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作为四川“绝对”的中心城市和发展龙头,入围城区数量从2018年6个增加至2021年8个,在今年有百强区入围的38个城市中仅次于广州(9个),排名第二。

图片

其中,成都排名第一的武侯区位列百强榜第18位,进入头部城区行列。其2020年GDP接近3000亿元,与深圳宝安区、青岛黄岛区等一道,位列全国突出的“两千亿区”第二梯队。

作为城市经济的基本单元和核心承载,城区发展是城市崛起的直观体现,也是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的凸显。

除成都外,江苏南通、安徽合肥的百强区增长也颇为迅速。近四年内,两座城市分别新增两个百强区,总规模均达到3个。与此相应,2020年,南通、合肥GDP分别为10036.3亿元、10045.7亿元,同时闯入“万亿俱乐部”,迎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在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中心城市的发展一面是要素聚集,一面是资源辐射。

眼下,南通开始谋求“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的新目标,以承接上海外溢为契机加速发展;而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都市圈则已成为安徽的核心增长极,合肥还提出“GDP 1.6万亿元、综合实力全国二十强”的新目标。

掉队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百强区的“擂台”上,,有跃升者,亦有掉队者,更不乏“销声匿迹”者。

比如,贵州省的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昙花一现”后,近两年已了无踪迹。还有陕西,2020年西安市雁塔、碑林、未央以及榆林市榆阳四区上榜,而今年却只剩“西部第一区”——雁塔区一枝独秀,排在第15位。

从经济数据来看,掉出百强区榜单的西安市碑林和未央两区去年GDP分别为1319.43亿元和1060.47亿元,增速分别为2%和3%,低于西安市(5.2%)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碑林和未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下降21.2%和11.4%,这是其经济发展放缓的重要性原因。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导、永秀智库理事长白永秀对城叔表示,在经济发展方面,西安多年来没有整合资源,反而是在分散资源——比如各种类型的开发区一定程度上把原来的行政区弱化了,从而削弱了一些城区的竞争力。此外,碑林、未央等主城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主导产业,所以竞争力下滑可能是趋势使然。

实际上,城区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其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变化往往反映出区域发展的质量和趋势。为此,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着手培育强城区,提升中心城市的竞争力。

比如,四川自2020年以来就着手部署,在认真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支持,推动有基础有条件的城区跻身全国百强区,并且遴选出5个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一区一策”制定出台系列支持措施。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其最新百强区数量大增的重要原因。

不久前,百强区的“掉队者”贵州提出打造“强省会”五年行动,力争将贵阳首位度提高至26%,引领千万人口规模都市圈发展,这势必也将反映在城区的竞争力变化上。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百强区的“擂台”还将迎来越来越多的选手,在不断洗牌过程中,完成城市竞争的追赶与超越。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