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李刚强的投资退出观察,原标题《投资时,以退定投;退出时,以投定退》,图源图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投资与退出是风险投资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课题。有人说,投的好,就能退的好;也有人说,会退的是师傅,会投的是徒弟。两者的关系玄之又玄。综归而言,投资是起点,退出是重点。一切财务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好的退出收益。
怎么样才能投的好,是投资成功的一半;怎么样才能退的好,则是投资成功的另一半。两者拼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号。
然而,投资行业里,大家在研究如何投方面花的心思多,在研究如何退的方面却花的心思甚少。我个人的感觉是,投资时,要以退定投,才能投的好;退出时,要以投定退,才能退的好。
1.投资时,以退定投
相信没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即一切财务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好的退出收益。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投资时,就应该考虑未来可能以何种方式退出,可能未来以何种估值退出。尽管在当下预测未来,就象给自己算命一样,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不同的公司未来在资本市场上可能的方向大概也是能预判几分的。
基于团队的优劣势、行业的天花板、竞争情况、对标公司等等因素,我们也许能预测几分未来可能的退出路径。
IPO方式退出的项目,一般行业天花板比较高,市场规模足够大,公司的相对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在行业的竞争地位也比较好,团队综合能力比较强;就象我们投一个项目,哪怕是很早期的,如果市场空间足够大、团队足够牛,我们当然期待未来是可以通过IPO方式退的。
有些项目则可能更适合并购方式退出。比如行业天花板不高,但公司在产业链中又有独特和重要的价值,靠其自己独立上市难度比较大的公司,则比较适合并购退出。比如一个项目,行业规模可能也就5-10亿,公司可能能做到小几千万利润,这类公司实际上上市难度是有的,不如在合适的时间点被并购整合了。
有些项目概念很好,想象空间大,很容易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但可能商业化的路径比较长,这类公司也许更适合在未来再融资时,通过老股转让的方式退。比如我们近期看的一个项目,属于未来的绝对方向,团队也很豪华,大家都认可未来大势所趋,但时间点的到来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商业化的过程也比较慢。这类公司在一级市场不乏投资机构持续投资,对于早期投资机构来说,基金周期未必能等那么久,那么在中间过程中通过老股转让方式退出,也能获得极好的退出收益。
我们不仅要判断不同项目的退出方式,我们还要预测不同项目退出时可能的估值及回报倍数,以此来指导和修正我们的投资模型。但不同阶段的项目,判断退出方式的难度和准确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PE类项目,市场的成熟度和确定性更高,竞争地位更好判断,财务模型更好预测,这样的公司未来通过哪种方式退出,其实投资时是相对更有把握去预测的。甚至这类公司未来上市后,市值大概在多少区间,按照当前估值投资进去能赚多少倍,也是相对来说可以准确预测的。
前几天和一个PE基金的合伙人吃饭,他提到了一个模型值得参考,即“100-10-10模型”,即对于他们来说判断一个项目投资与否,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该公司能不能达到100亿市值,能不能获得10倍回报,能不能一个项目赚回10亿的钱。100亿市值代表未来企业能成长到多大规模,说得简单点,能不能干到1-2亿利润,根据行业属性和技术含量给50-100倍PE,也就是100亿市值。如果一个项目100亿,要达到10倍回报,则意味着估值不能高于7.5亿(假设投后无新融资,上市释放25%股份),最好控制在5亿,留出一些缓冲空间。而要赚10亿,则意味着上市后持股比例要高于10%,则按照5亿估值,要投5000-1亿之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项目赚10亿,则基本也就赚回来了一个基金。
对于天使项目来说,我个人给出一个“50-50-1”的模型。即一个项目的估值未来能到50亿(约等于10亿美金),一个项目能赚50倍(50倍回报对于天使投资已经很高,见笔者之前文章:《投中一个ipo,不同轮次投资人能赚多少倍》),一个项目能赚回一个基金。对于A股市场来说,50亿市值意味着5000万-1亿利润;50倍的回报则意味着一个天使项目估值最好不要超过5000万,因为后续还有ABCD各轮次都要稀释股份。赚回一个基金,如果天使基金5亿规模,那么相当于在上市后还有10%的股份,则意味着在天使投资时需要持股15-20%的股份,如果按照5000万估值,则需要投资700-1000万。
我知道,在一个项目刚投资时,就去预测未来可能的退出路径,甚至去预测未来的退出估值和可能的退出收益,是一件十分不准确的事情,但我们必须承认,这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大多数时候,投资需要的模糊的正确而不是精确的错误。我们模模糊糊、朦朦胧胧感觉以哪种方式退出的可能性比较大,以什么估值区间的退出可能性比较大,能有这种模模糊糊的正确就已经足够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预测行为也是一种刻意练习,当我们做投资第一年时,错误率必然是极大的,当我们做投资第10年时,你会发现准确率极大的提升,这时候我们的投资判断就会更准确。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投资时,要以退为投。
2.退出时,以投定退。
在制定一个项目的退出决策时,投资机构内部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投资经理往往对项目更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风控/投后的成员则往往更谨慎更悲观一点;负责募资的小伙伴们则恨不得尽快拿回来钱,好给LP交代;而老大或者合伙人们则多变,往往因为一些不好的消息对项目很失望,又可能因为市场一时热起来,又想着再拿一下估值又能提升,舍不得退了。
屁股决定脑袋,经历决定决策。往往没经历过周期的人,对未来更为乐观;没经历过失败的人,对风险更缺乏敬畏;没募过资的人,对浮盈更为兴奋,对现金却不那么在乎。
这就导致每家基金在退出时,必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投资是一个长周期反馈的事,谁也无法证明自己对,谁也无法证明对方错。所以最后的重任就落在合伙人身上。
那么,退出时,有没有一些最简单的,大家都愿意遵循的基本原则?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在内部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退出时,以投定退。
简单来说,我们只需要问我们自己一个问题,即:不考虑我们是否有钱投,不考虑是否符合我们的投资阶段,只需要考虑,在企业的当前阶段,按照企业当前的估值,我们是否愿意追加投资。如果我们的决策是愿意追加投资,那就不退;如果不愿意追加投资,那么斩钉截铁的退;如果想观望一下,且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盈利倍数,比如3-5倍,那么我们退一定比例,比如先回本金,或者先退掉一半。
这个基本原则能让不同部门的人站到同一条线上来思考问题,比较容易使内部达成统一意见,形成公司在退出决策时的基本原则。
我个人在实操过程中,通过不断应用这个基本原则,已经成功的多次做出了相对正确的决策。同时,在过去几年中,我也见证过大量因为各种原因,或是贪婪,或是基于片面信息决策,或是根本不去想退的事情,很多投资机构错过了大量项目的最佳退出机会,而后追悔莫及的案例。
总而言之,思考如何退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很多投资机构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更科学的退,也变得跟投资决策一样重要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