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瞳路有那么好走吗?

关注
线上的壁垒依旧存在,而线下,新品牌的门店和供应链仍处在摸索阶段。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吴怼怼,作者银瀑布,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青山资本数据显示,中国隐形眼镜市场已从5年前的几十亿增长到如今的近200亿,年消费片数18亿,线上占比超过一半。

隐形眼镜绝非新鲜话题,但彩色隐形眼镜却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品类。

2021年2月,Moody连续完成总值约3.8亿元人民币B轮和B+轮融资;3月,4iNLOOK完成1亿B+轮融资,截至本轮融资结束总融资金额超过4亿——似乎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正在涌现,LOHO眼镜和完美日记等品牌也陆续跨界跑入赛道。

而对于国产美瞳市场来说,这条赛道还没有过分拥挤,美瞳市场方兴日盛,新老品牌正在展开混战。

01

混乱间转身

2004年,强生在中国大陆申请使用「美瞳」作为专用注册商标。「美瞳」一度成为其专用商标,是具有美容效果的隐形眼镜系列品牌。而今,美瞳已经被广泛代指整个品类。

即使早已有巨头在中国进行「瞳孔经济」的扩张,但十年前的美瞳市场可以称得上是一团乱麻。

如今已经是银行柜员的吴悠还记得她在2011年买到的第一幅美瞳,那时它也被称为「彩片」。名为「魔眼momo」的年抛美瞳片一副170元,两幅300元包邮。

「是同学推来的代购,让我加她QQ,神神秘秘的,那时170元对于高中生来说不是笔小钱呢。」吴悠只敢在放学后戴上那副直径足足有17mm的魅惑系列美瞳,「我的眼黑界限锐利分明,眼白就干脆玩失踪,是和非主流离子烫并列土掉渣的产物。」她这样评价道自己的过往审美。

而现在她的美瞳收纳盒里大多是日抛型的美瞳,Femii、绮芙莉、Olens一排排放置着。「上班嘛,日常最重要,棕色显得人看着聪明。」吴悠说。

早期的美瞳购买渠道确实被各色人等和「销售下线」占据了,再加上美瞳佩戴不当会损害眼睛健康,以至于它给大众一种泥沙俱下的印象。

从监管层面上来看,美瞳的处境的确有过一段灰色时期。

在中国,隐形眼镜一直属于三类医疗器械,被提醒植入人体有致伤、致残风险。而直到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正式将美瞳纳入医疗器械监管范畴。

2014年,食药监局发布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其中有关于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选购与使用的提示:

「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直接接触角膜,按照风险类别较高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该产品在上市前需要通过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生产此类产品的厂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经营此类产品的商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首先,美瞳是需要技术加持,需要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才能出现在市场的日用消费品,所以对于这种三类医疗器械来说,生产许可证要比经营许可证更难拿到。

其次,就算商家斩获了生产和经营许可证之后,平台销售方还为美瞳品牌设置了重重关卡。

例如,天猫的隐形眼镜/护理液类目专营店目前是暂停接受入驻的,而卖场型旗舰店虽然接受自荐品牌入驻,但是需要邀约入驻。

同时,隐形眼镜/护理液类目入驻需要提供《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及《器械网络销售备案凭证》,并缴纳保证金和年费。

美瞳在Z世代青年的整个妆容里已经越来越举足轻重,少女少男们今天到底是做个生人勿近的社恐,还是拥有楚楚动人的眼神,取决于今天戴了何种瞳色和花纹的美瞳。

在近二十年来的大众认知里,美瞳已经逐渐起舞,试图开始从第三类医疗器械到美妆产品的转身。

而更为严格的准入门槛,会让新晋品牌们铺开线上和线下的门店布局,变得不那么容易。在短期内,产能跟不上日渐增长的需求,而这也给了上游的生产商更多机会。

02

抢滩供应链

在此前BBB研究所的《JINS,眼镜界的优衣库如何炼成?》一文中,我们也提到,「验光」是眼镜品牌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美瞳品牌来说,由于生产技术有壁垒,所以瞳片的供应链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

市面上大多数美瞳品牌都是依托代工生产而成的,而品牌们能获得消费者青睐的方式,就是在颜色和花纹上作文章。

以氛围感来分类,美瞳有「妈生瞳」、「狗狗眼」、「混血感」、「纯欲风」等等名头;细分场合,有分别适合约会、上课、运动、见长辈的款式;再跳到颜色的维度,又延伸出「雾面哑光骆驼色」、「神仙琥珀色」、「蜂蜜巧克力水光色」、「温柔初恋奶油杏子色」等等加了有一斤形容词的莫名其妙定语。

虽然有时候美瞳的形容词们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在一定程度却也映射出大众的审美认知——仿佛戴上不同款式的美瞳就可以体验一番角色扮演,去成为自己心目中接近完美的存在。

这些香甜的梦给妆容打下最后一剂定心针,也成为年轻人们个性展示中更细致的切面。

造梦者便是生产商们。

谈及美瞳生产商,则绕不开精华光学和晶硕光学。

中国市场的大部分美瞳的款式,由品牌自主设计开发,成品本身则由代工厂完成。主流的美瞳代生产厂商主要来自中国台湾、韩国以及中国大陆。

拥有众多美瞳品牌如Seed实瞳、T-Garden的日本,则没有隐形眼镜工厂,大多数都来源于中国台湾代工。

精华光学成立于1986年9月,于2004年3月上市,主要做代加工业务,客户集中于日本。主要营收也来自德国蔡司、日本豪雅等客户。

晶硕光学于2009年成立,2019年便取得强生首款委外代工订单,同时桃园大溪新厂扩建后的最大月产能可达4600万片,加上目前龟山厂近4000万片产能,月产能将可以达8000万片以上。

同类对比,吉林「瑞尔康REALCON」为国内品牌做代工,比如伊娃爱YiWaEye、淘气猴、PopMagic、还有4inLOOK等等,但起步比较晚,技术积累有一定差距,其官网给出的的年生产能力是5000万片。

进步的空间仍然极大,国内的美瞳品牌也在涉足上游工厂的建设。

比如美瞳品牌moody正在厦门投资设厂,名为爱睿思(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核心团队就来自上文提到的晶硕光学。

据天眼查8月30日数据,爱睿思的两大股东是厦门金同梅目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和厦门爱睿思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分别持股29.86008%和29.16523%。moody负责供应链管理的董事曹飚曾历任强生销售总监、库博光学中国区CEO、Rodenstock镜片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戴隐形眼镜的人或许会了解,库博光学拥有多款王牌产品。其中「佰视明」采用第三代硅水凝胶镜片,镜片天然湿润,透氧性也极佳。

这种短周期的镜片戴着不干涩、不滑片,更受消费者喜爱,当然价格也相对半年抛/年抛型镜片更高。

因为对于隐形眼镜来说,头部的供应链合作壁垒不低。

日抛型美瞳的「抛型」在生产线上有着难以掌控的标准,制作工艺更难,成本自然就上去了。而国内的工厂对于起订数量有要求,供应链远远没有达到柔性化供应。

所以对于新兴品牌来说,把生产技术和供应链握在自己手里,来实现灵活高效的运转,是趋势,也是必然。

03

品牌认知尚不清晰

青山资本在《2020中国快消品早期投资机会报告》中写道:隐形眼镜彩片集中度较低,日本品牌、三大美国品牌以及国内零散小品牌瓜分市场,尚无认知头部。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美瞳的渗透率和客单价呈现着一直上升的趋势。

据解数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3-12月,眼部彩妆销售额为89.48亿,全年销售额为103.50亿。

可以想象,花一个小时化妆,口罩一戴就能遮个七七八八,只露出一双眼睛,所以更多人会专注眼部的彩妆。而眼妆的带动则使化妆者会更注重美瞳的选择。

而贵价美瞳的出现是因为消费者逐渐更偏爱日抛了——比年抛或者半年抛更加卫生和方便。

毕竟网上流传着一段瞎话——一个女生的最高社交礼仪三件套是化妆、洗头、戴日抛。

于是美瞳产品的使用时间变短,更换频率和消费量自然就上去了。

而目前国内的美瞳品牌虽然已有头部的几家,但仍然不是一个集中的行业。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在国内150亿-170亿规模的美瞳市场中,线下销量达到了30%,线上占20%,而非官方渠道的微商和代购整整占据了半壁江山。试问谁没加过几个美瞳代购呢?

代购的大量存在其实还是和行业规则不够完善有关。

各大社交平台对限流「美瞳」关键字,抖音目前不允许美瞳品牌做直播,B站挂链接会被限流,小红书的美瞳商户需要开白名单。最重要的是,国内明确规定美瞳类产品不能请代言人,所以才有大量的KOC带货。

线上的壁垒依旧存在;而线下,新品牌的门店和供应链仍处在摸索阶段;而在潮流浪花里的消费者们,也还在不断想获得更舒适和独特气质的美瞳。这种冲突,或许只能静待时间来消弭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