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象曾经风光无限的中概股教育股会沦落到如此惨境。
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遭到致命一击。截至2021年9月9日美股收盘,好未来从90美元跌到了5.40美元,新东方从19美元跌到2.25美元,一起教育从23美元跌到1.24美元。
原本最壕的行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全线崩盘。重拳之下本无完卵,不料还真出现了个例外。
高瓴资本。一家由中国商人张磊创办的投资管理公司,不但躲过了教育股的大跌,还赶在暴跌之前撤出狠狠赚了一笔。
后疫情时代,多数人还沉浸在在线教育的机会论中,但是高瓴却反向操作,早早清仓了好未来和一起教育两只教育股。
从二级市场上看,至少有6亿美元的收益,高瓴高位减持的技法,张磊精准调仓的能力,再一次折服了国内股民。
即便随即遭到质疑,被吐槽言行不一,但你仍旧得承认,张磊独有的资本运作魅力。
*说好的教育投资是不需要退出投资,高瓴资本却在行业崩盘之前默默跑了路
看到一个形象举例说:你聊天用的微信、购物用的京东、睡前刷的抖音、搜索用的百度、订餐用的美团,背后都有他的投资。
从投资腾讯京东拼多多到加持医药行业新能源汽车,种种重仓中国的案例,早已验证了张磊眼光的长远性。
不过深究起来,其实还有一个比这种诡谲定义更值得探讨的角度,那就是,如今的高瓴资本是不是已经成为空头灯塔和国内很多投资者的信号风向标了?
A轮财经「VC观察」第01篇。
主笔/ 脱落酸
内容架构师/ 静静
出品/ A轮财经
01
屡屡牵动股市神经
高瓴资本让人看不懂的长期主义
想必每个研究财富增长密码的人,都不容自己错过张磊写的那本《价值》。
这本书有多受欢迎?按他自己话说:我憋了5年出了一本书,结果48小时就给盗版了。
好像看了这本书就能复制他的成功人生一样,高瓴资本的一举一动也被奉为标准答案教人效仿。
这几年一系列追涨杀跌的逆向操作干下来,高瓴资本也渐渐被打上了挑动市场情绪,甚至未卜先知的标签。
A轮财经粗略收集了下高瓴减持后暴跌的案例,还真不少。
譬如新能源领域,高瓴是在行业稳定向好时,买了蔚来,理想,小鹏三家造车新势力的股票。去年吃了满满的涨幅,但就在第四季度股票暴涨快要捅上天之际全部卖掉,躲过了年后的跌幅。
高瓴的退出,曾一度引发了业界对于造车新势力隐藏短期机会与风险的讨论,但诸多左右摇摆的机构与散户如今只能悔不当初。
当然这也不能怪股民们犹豫寡断,股市持仓变幻莫测,要是盲目跟风,是很难当机立断的。
譬如高瓴减持的京东和拼多多,就经历了股价攀升创下历史新高、随后又大波回调的跌宕起伏。从今年2月份到现在,京东和拼多多的股价曾相继由108美元、212美元的历史新高一路下滑到历史最低的61美元、69美元。
与减持引发股价下跌原理相同,因高瓴参与引发股价上涨的例子更是一抓一大把。
例如今年2月上市的良品铺子,一家严重依赖线下的公司,居然在疫情下收获15个涨停板。
无独有偶,6月上市的甘李药业,也连续13个涨停板,散户最高一手赚了近两万。
加持华丽上涨、减持直线下跌的神气投资,一时间,高瓴概念股受到大批投资者的追捧。
高瓴的入股成为新股上市的维稳利器的舆论,更是甚嚣尘上。投资者们抄作业抄得不亦乐乎,甚至对高瓴资本产生了手可通天的滤镜。
这不,前几天高瓴资本减持宁德时代消息的刚放出来不久,一些网友就开始下锂电池要雷的结论。
当然除了信仰者,也引来了不少质疑高瓴所谓的长期主义朋友观,更像是时间炮友的讽刺。
以前说好的坚持下去,不料却在2元股价时卖了蔚来,还说好教育是不需要退出的投资,最后又在高位清盘了好未来。
似乎,长期价值投资的概念还真让人吃不透,但其实很多人没理解的是,回报随着时间日益增多,风险随着时间相对缓和,但成本会是会随着时间变本加厉的。
看见长期主义,并不意味永不退出。
就像张磊说的另一句金句:坚持长期价值投资,不代表你的投资策略一成不变。
02
被叫烂说浅了的长期价值主义
撞上怪人张磊的思维竟成了风向标
高龄资本势如破竹,从0做到5千亿,只用了15年时间。
价值捕手,成为创始人张磊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美誉。
可以说,长期价值投资这六个字是刻进了高瓴DNA的。
在他看来,长期价值才是穿越周期和迷雾的指南针,由此,如何理解时间的价值也成为各大机构与散户茶余饭后琢磨的内容重点。
张磊追涨杀跌的底层逻辑:资产再平衡策略
事实上,什么时候买进,什么时间卖出,也绝非是张磊的一言堂,这背后还隐藏着一套组合算法。那就是资产再平衡策略。这是被张磊恩师史文森成功验证过的投资手法。
如何理解?按照定义就是给各类资产设置目标权重,一旦某些资产涨幅过大,超出了最初设定的投资组合比重,即便涨幅再大的资产也要果断砍掉,目的就是实现仓位再平衡。
具体表现则是仓位调整,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高瓴资本于崩盘前清仓教育股,到底是未卜先知还是马后炮呢。
或许都不是。
这只不过是高瓴深度调研后的正常决策,是张磊15年来融会贯通资产再平衡策略所带来的正常结果。
其实,除了资产再平衡策略,还是有长期投资、分散投资都是支撑张磊追涨杀跌的能力的底层逻辑,也是高瓴一直坚持的基础思维和投资战略。
张磊的反常规操作:撮合不可能的交易
采用这种决策逻辑,高瓴投资还展现出另外一个明显特质,那便是对被投公司的全面长期支持。
当年张磊猛砸三个亿投资京东之后第二周,他还带着刘强东飞去美国,让他在沃尔玛总部待了四五天,全面学习物流网络和仓储系统。
物流和仓储系统的再造升级结束之后,张磊又帮忙找到了大润发,让刘强东把零售知识又学了个遍。
完成京东零售进化还不够,张磊还暗中撮合了腾讯京东结盟,于是乎,腾讯成了京东最大股东,制肘了阿里,京东得到了腾讯的流量估值节节攀升,张磊也因此分摊了自己投资风险。
共赢。这就是张磊真正特别的地方,他绝不做甩手掌柜,游弋在各大企业家之间,拒绝零和游戏,抛弃博弈思维,不纠结如何回本,做足功课琢磨怎么去深挖企业护城河。
牵线搭桥,深度参与入股企业的事情常有发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决策带给张磊评价更多是诸如:总喜欢与主流背道而驰,人傻钱多。
像刘强东当年融资,小心翼翼喊出了7000万美元的数字,不料反遭张磊拒绝,劝他收了3亿美元。
再譬如投资腾讯,当年从耶鲁回到中国成立高瓴资本时,他兜里也只不过只有3000万美元。这笔钱对一家私募基金来讲虽然少的可怜,但他却毫不犹豫选择all in。
就这样,押上身家豪赌腾讯,说服腾讯投资京东,种种反常规操作,为张磊的重仓中国之旅浓墨重彩记上了一笔。
表面上看人家越不看好的企业,他越投,实际上,他早已开始融会贯通史文森教授的投资手法。
曾被质疑不适合做咨询,如今凭借辩证思维让高瓴势如破竹
很多人分析这是他作为一个基金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但A轮财经更愿相信,这种与常人思维格格不入的人格魄力,是与生俱来的。
就像当年去波士顿咨询公司面试的遭遇。
面试官问:在某个设定区域,要建设多少个加油站最合适?
张磊回答:为什么要建加油站?加油站的作用是什么?现在电动车开始普及,不需要那么多加油站了吧?在这个地段建个杂物店不更好吗?方便还环保。
据说面试官被他惊掉下巴,赞赏他突破性思维同时也由衷拒绝说:“你真的不适合做咨询……”
不足为奇,挥洒自己天马行空的辩证思维,张磊连一份offer都没拿到。
但同样是凭借这种突破性思维,他却让高瓴势如破竹,一跃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
高瓴已成为中国本土投资圈无法绕过的高地。高瓴的持仓,逐渐成为众多基金和咨询机构紧盯的灯塔。
而这一切无论都跟张磊的指挥布局分不开的:坚持长期主义理念,深刻洞察行业,统筹各方资源,在持续创新中寻找关键趋势,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交易和生态。
时至今日,高瓴资本的持仓标的,在一定意义上,俨然已经成为了投资者的防雷手册。
03
A轮财经的思考
不抄高瓴作业可能后悔,但一味抄高瓴作业迟早闪崩
高瓴资本的长线判断很有一套。
据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年底,高瓴资本旗下的A股证券投资业务15年期间就累计回报近45倍,15年期间年化复合回报率达33%。同期沪深300的累计回报率为337%,上证综指累计回报211%。
科技、消费、医疗、企业服务各大领域……有太多案例可以证明,跟着高瓴的眼光做投资的正确性。
高瓴的投研能力无疑值得借鉴的。但A轮财经还是要提醒一句,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理解并学习高瓴资本的内在格局逻辑远比死盯着建仓时间价格来得靠谱。
长期投资很好理解,困难是真正看懂一个公司。
如果说拥有一套核心哲学是长期交易成功的根本要素,那么花时间了解要抄作业公司的商业模式估值等便是形成自我投资哲学的必不可少的功课。
脱离自我的投资体系,是很难像高瓴那样坚定持有的。
高瓴不缺钱,可以不断买入,长久持有,但普通人不一样,即便有资金量,散户往往因为倾向追求短期利益跟不住,一个小小波动就被洗了出来。
这里头不仅涉及人性弱点,还有存在一个买卖时间差的关键问题。
没有人能全局掌握高瓴资本的持仓情况,而且通常情况下,高瓴买入时的成本都比较低。
买了再出通告,新晋机构散户一通追,项目价格轻而易举就被推上去了。
站上风口的项目,总会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当然能极大提升成功投资的机率。
反过来,也正是因为这种正循环的持续影响,不断强化了高瓴资本的市场地位。
但过滤掉资本运作的成分,剩下的真材实料到底有多少,很值得商榷。
一句话总结:长期持有,共同发展的风格不一定适合所有投资者,但投资这碗饭,仅仅靠盲抄,绝对吃不下。
参考资料:
1、张磊自述,《拒绝零和游戏,抛弃博弈思维》
2、刺客政经,《中国资本巨之张磊》
3、深度特写,董力瀚,《高瓴资本的魔幻时刻》
4、风暴眼工作室,市值观察,《被深化的高瓴与张磊:人在江湖,生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