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的艺术:如何让空降的管理者“软着陆”

做为企业老板,该如何打破这个魔咒为公司找到合适的空降兵呢?

image.png

图源:图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作者:曾双喜,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空降兵”向来是一项成功率极低的工作,因为他对新组织情况不熟悉,组织成员对于外来陌生的“空降兵”都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如果“空降兵”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到组织中,赢得组织成员的信任,是不可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进而无法取得短期业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样的恶性循环,结果必然是“空降兵”以失败告终,卷铺盖走人。

据权威机构统计,美国企业中高层空降兵能存活过两年的概率是32%,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只有11%。那么做为企业老板,该如何打破这个魔咒为公司找到合适的空降兵呢?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引入空降兵

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思考的,不是要引进什么样的空降兵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引进空降兵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考虑清楚,不管引进什么样的空降兵,成功概率都非常之低。

很多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于迷恋空降兵,寄希望于空降兵能够力挽狂澜。以为招到一个牛人进来了,那些老大难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简直是痴心妄想。所有的改变,首先是CEO自身要改变,自身的认知要升级。一个企业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一定是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靠空降兵短时期内是无法立竿见影的。就好比你狂吃海吃很多年,长了一身膘,想要短时期内就能减肥成功,自然是很有难度的。

而要不要引入空降兵的问题,实质上要明确空降兵的定位问题,即你要引入空降兵的目的是什么,想要他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引入空降兵的理由,无法是内部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够,或者质量不行,想要他带来一些改变,扩展一下思维视野。

在企业稳定发展期,如果内部人才充足,高层职位的机会,最好还是留给内部人,不仅能更好地激励现有的干部员工,企业日常运转也会更加顺畅。如果一定要引入空降兵,比例不要超过40%。因为“空降兵”一定会带着原有的、固化的思维理念和工作风格进来,企业文化就会被稀释。公司牛人是多了,但是内卷更严重,无法拧成一股绳,组织能力仍然没有提升。

而在战略转型期引入空降兵,则能够发挥鲶鱼效应,不失为企业变革和重塑组织能力的一剂良药。根据哈佛商学院的调研,外聘CEO在战略转型的第一年业绩虽然要差一些,但是长期业绩会更好,对股东的总回报提升9.2%,而原CEO只能提升4.6%。

当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还抱着现任高管不放,这是很多公司转型不成功的原因所在。战略转型期和稳定发展期的用人策略应当有所不同,稳定发展期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当70%以上来自企业内部,但战略转型期可以有更多的外部空降兵。例如,李彦宏聘请陆奇来担任总裁,帮助百度成功实现all in AI的战略转型,虽然很快就离开了百度,但是他的使命已经完成。

第二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空降兵

引入空降兵,最为关键的是关注候选人的能力与现有高管团队是否互补,是不是企业当前所需要的;他的个性与风格,与公司企业文化、价值观是否吻合,与高管团队其他成员是否相融合;其职业倾向与公司提供的平台是否匹配等,也就是说明确空降兵的人才画像非常重要。

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对空降兵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制造业、互联网对高管的能力要求完全不同,制造业按部就班、关注精益管理,而互联网要拥抱变化、快速反应;即使同样是制造行业,汽车制造、家电制造与精密制造对高管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同样是互联网,to C与to B对高管的要求差异性也非常之大。

从业务模式上来看,研发型的企业需要的是有技术大牛背景和工程师思维的空降兵;产品型企业需要的是善长资源整合和应用式创新的空降兵;销售型企业需要的是敢于挑战高目标、结果导向、有管理魄力的空降兵;服务型企业需要的是有客户导向意识、善于打造服务体系的空降兵。

从业务类型上来看,核心业务与新兴业务对空降兵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核心业务由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经营者需要对现金流和利润率负责,关注降本增效,因此要求空降兵具有较强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是守业者。新兴业务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较大,需要的是创业者,远见卓识又不自量力,不怕单枪匹马去开辟新天地;勇于打破行规,敢于探索未知,善于见招拆招,有理想主义气质,且坚韧不拨;要有资源配置与优化的能力,能够快速配齐业务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并进行有效组合,以建立竞争优势。

从发展阶段来看,创业期企业面临生存的考验,体系还不完善,需要的是创业型人才,富有激情、敢于冒险,同时他们还要拥有很好的战略眼光,不会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放弃自己的选择,比如当年蔡崇信放弃跨国企业丰厚的工资待遇加入阿里巴巴。

当企业处于发展扩张阶段,对人才的复合性和成长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首要任务是在快速发展中完成体系建设,在飞行中换引擎,因此空降兵需要有过从0到1快速搭建体系的经验,比如王兴当年引进干嘉伟帮助美团搭建了销售体系。当企业处于成熟期,规模进一步扩大,管理越来越复杂,这一阶段对空降兵要求有更加优秀的综合素质,乃至更加国际化的视野。

当企业处于衰退期时,规模开始萎缩,产品竞争力减弱,这一阶段要引入有变革思维、雷厉风行的空降兵,核心任务是推动变革,把企业扳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去。

第三个问题:把握候选人的关键经历

如何考察空降兵候选人是否合适?人的成长不是一条平稳上升的直线,而是多次跳跃的脉冲。每次促成跳跃的转折点,多是人生的关键事件。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人生的很多重大挫折,其实都是一种财富。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在急难险重中考察干部,华为公司认为大、恶、苦仗一定能出干部,因此也注重在关键事件中选拔核心员工。如当公司经营出现危机、需要采取战略性对策、实施重大业务和员工管理政策调整等时,如果员工表现出鲜明的立场,敢于为公司利益而坚持原则,那么就会优先得到选拔。

创新领导力中心(creative leadership center,简称CCL)研究发现,驱动中国企业家领导力发展有七项关键经历,分别是扭转局面、错误和失败、职位扩展和升职、新任务、早期经历、组织变革、典范人物。

在宝洁公司,任何人想要晋升为高层,比如副董事长或CEO,都必须经历三次历练:在某个国家管理多个品牌;负责某类产品的全球业务;在海外生活的经历。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梳理出在面试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空降兵候选人的关键经历,排序代表重要程度。

需要重点把握空降兵候选人的关键经历

也就说,一个久经考验的领导者,应该拥有一些关键经历,比如公司的全面管理,包括对盈亏负责、管理全职能(接受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研发、生产等职能部门的直接汇报)、制定或调整战略、建立新的组织或团队、搭建新的体系或机制。否则,这样的候选人就不是你的菜。

当然,你还要判断这些关键经历是不是你的企业当前所需要的。有很多处于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喜欢从GE、宝洁、可口可乐、华为、阿里、腾讯、万科等知名企业寻找空降兵,但是往往把人招进来之后发现无法胜任岗位工作。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民营企业的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甚至没有体系,这些候选人他们虽然一直在成熟的体系里工作,但自己没有从0到1搭建过体系。

第四个问题:关注候选人的发展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也就是说,我们评价一位干部时,既要看他的业绩、知识、经验、技能等外在表现,也要看他的潜力、个性、价值观、品德等冰山以下的素质;不仅要看现在的表现,还要看过去一直以来的表现。为什么呢?因为某一阶段的业绩好坏,可能与他的能力有关,也可能与经济周期等外部因素有关。

因此,要准确把握候选人的“发展轨迹”,了解其更加真实的状态,以及他是如何发展到目前的状态。看一贯表现,其本质都是要把握一个人的发展轨迹和成长经历。要详细了解候选人过去的背景,包括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背景会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动机、行为风格、个性偏好等,它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是了解一个人的窗口,从背景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在的东西,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关注什么?他要什么?他的弱点在哪里?换句话说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的一切都是基于背景而引发的。

通过对背景准确地解读,我们可以捕捉、预测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轨迹。丘吉尔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面试官对应聘者的背景了解有多深,对这个人的判断就有多准。

如果一位空降兵候选人从未失败,那么他的成长经历也是不完整的。如何应对挫折往往能反映这个人的性格,如果能从中吸取教训,这段经历会磨炼一个的意志,让你更有能力面对未知事件和逆境。在面试中,当发现空降兵过去遭遇重大的挫折时,要深入挖掘他失败的原因,他是如何调整和应对的,这其中能反应出他的领导力、个性特征和价值观。

刘强东指出,招聘管理者,我会分析他的从业经历,一定要从基层做起的人。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一直念书念到博士,然后直接进入一个超大型企业做工程师,这样的人我不太敢用。另外,如果是招聘高管,他必须要有国内企业工作经验。纯外企经验的,我们不要。如果他大部分时间在外企或国外工作,那我觉得团队融合方面会出现问题。

总的来说,看人要像看人物传记一样,要从起点看到终点,从起点看哪些因素影响与决定了终点,从终点反推回来看起点起什么作用,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空降兵候选人的背景吃透,才能准确判断他是否不是当前你最需要的人。

当然,要让空降兵软着陆,除了招聘面试把关以后,还需要做好试用期的着陆计划,即帮助空降兵熟悉业务、融入企业文化,尽快出成绩,从而赢得团队的信任和认可。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