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作者:任娅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苹果又被罗永浩吐槽了。
这周二, Apple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好家伙,iOS 15新功能真是好家伙”。没过多久,罗永浩就在微博公开吐槽,还模仿了苹果的语气,“没文化,真是没文化……唉,‘强得很’。”
这不是罗永浩第一次吐槽苹果文案,苹果也不是第一次这样表达。
iPhone 4 S—— 出色的iPhone,现在更出色;
iPhone5 —— 多了更多,少了不少;
iPhone SE —— 一小部的一大步;
iPhone6 —— 比更大还更大;
iPhone6广告语更新版 —— 无双,有此一双;
iPhone6S ——唯一的不同,是处处都不同……
通读一遍,是不是很有“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感觉?尤其是iPhone 6那句“无双,有此一双”,堪称废话文学经典案例。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连苹果都在学的废话文学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用来形容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论和视频。它也形容一些不知所云、模棱两可、打太极、绕圈圈的话。当你听完一堆建议却发现并不能帮助你做决策时,就会发出“说得很好,下次不许再说了”的嘲讽。
比起单纯的废话,人们对它的热情更加高涨,也热衷于创作。
比如在B站,以废话文学为主题创作的视频数量就多达800个,其中《废话连篇》《废话的艺术》等高赞视频播放量均超过500万,每天都有人在考据学习废话文学。
在微博和抖音等平台的 #废话文学# 相关话题下,废话创作更是如火如荼,其中不乏影视剧台词改编、明星废言废语以及名言的废话改写。
在掌握了这门互联网上新晋的“野生文学”后,有人好像打开了一个奇妙新世界,也有人好奇,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说废话了呢?
其实,废话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被玩味的语言,它的存在体现了年轻人对于信息化时代无用信息泛滥的反抗和嘲讽。 一方面,它可以做到低密度的信息输出,却附带着高密度的笑点;另一方面,用废话回答废话,也更符合年轻人玩梗的心理特征,而幽默诙谐的语言恰好可以激起大家参与模仿、创作的冲动。
那么废话文学是如何兴起的?它为什么这么流行?出圈的逻辑是什么?它到底废不废?
废话出圈
废话文学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据“时趣”溯源,废话文学的出圈,起源于一首说唱歌曲《官方回答》。其中一句歌词是:“官方地回答了他的废话”,原唱烘托出牛逼轰轰的态度感。这种特质吸引了年轻用户,迅速成为抖音热门配乐。
后来在奥运期间,国乒六边形战士马龙在接受一个采访时的回答,被网友配上《官方回答》的BGM,意外火出圈,这种无奈又戏谑的回答,堪称标准的废话文学。网友们也纷纷用“听君一席话,胜读一席话”的评论来表达观感。
根据百度指数,“听君一席话”的搜索指数从今年8月份开始逐渐攀升, 废话文学从9月初逐渐出圈。
紧接着,掌握废话文学精髓的网友们,在微博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话文学大赛#,话题总阅读量1.1亿,有4.8万人参与讨论,数次登上热搜。
我们随便摘几个给大家看看。
到了B站,UP主们脑洞大开, 通过鬼畜、纪实、模仿、影视剧类等视频创作,为废话文学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
例如,其中一个题为《听君一席话,全是废话2.0!!!》的动漫改编的视频,播放量达605万,高居榜首,弹幕留下“嘤嘤嘤”的“爷青回”。就在盒饭小妹敲下这行字的同时,还有105人与小妹一同在线观看。
还有鬼畜恶搞版,满屏留下的都是“再来亿遍”的打卡记录
大爷丢羊纪实版,绕的民警头晕脚轻。
领导发言二次创作篇。考虑讲话时间太长,我们决定替换成文字。
好!啊……那个……今天来了不少人哈,那……这个……接下来我就简单说两句。就是呢,呃……关于咱们这个作风啊(此处喝口水打断自己一下)……就是这个作风问题啊,我觉得呢,呃还是要那个……就是……呃……这个加强一下啊!加强一下这个作风的这个……建设问题(再次喝口水打断自己)!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B站UP主们实属把废话文学玩的明明白白了。
在抖音,仅#废话文学#这一个话题,播放量就已经突破7.5亿次。 其他与明星相关的废话文学话题中,肖战、王源、张艺兴、戚薇、时代少年团等都成了“废话文学”十级学者。
除此之外,抖音达人还挖掘了废话文学新的使用场景,并延伸出#双十一废话文学# #西游记里的废话文学# #废话文学天花板# #当粤语遇上废话文学# 等分支话题。
到了知乎,网友们则以仰天长问的姿势,参与这场话题创作。
其中讨论度最高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最近比较流行的废话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243个回答中,有人在造梗、有人在整理梗、有人在批评废话梗,也有人在理性分析废话梗产生的原因。还有答主直接给出了如何创作废话文学的句式结构,比如通过单位转换的句式,来重复表达相同的意思,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
完整追溯下来,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火爆出圈的废话文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嘲讽、无意义,而是戏谑性与娱乐性的兼备,在这届年轻人追梗、二次造梗的参与下,意外调配出了阴阳怪气、俏皮可爱的诡异画风。试问,谁能忍住不参与,不大笑几声呢!
看着废话文学的星火燎原,有网友甚至调侃: 赛博文艺界欣欣向荣,互联网文学层出不穷。 2020年,凡尔赛文学被收入《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词;2021年, 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丫头文学等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互联网野生文学”目录再添浓墨重彩的几笔。
读不懂的废话VS读得懂的废话
就书面表达来说,我们可以把废话文学大致归为四类:
一类是读不懂,这类废话通常高深莫测。
比如哲学、考古学、语言学......或者某些专业领域的专业术语。面对这类废话,最多只能勉为其难,变废为宝。
例如,鲁迅的散文诗《立论》。还有最经典的《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担心大家看不懂,小说家张大春还做了解析,“不是让读者看到两株枣树,而是暗示读者以适当的速度在后园中向墙外转移目光,经过一株枣树,再经过一株枣树,然后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说的似乎还有些道理?
再如 王小波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
还有作家余华,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法国作家和中国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余华回答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这种神对话足以作为变废为宝的典型代表了。
第二类是能读懂,但特别矫情。通常见于文艺作品,以及影视剧中。
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在《文心雕龙》中把写作分为两种: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而他本人则提倡前者,反对后者。
为情造文的作品崇尚真情实感,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进而愉悦精神、净化灵魂、升华境界,如同鸡汤,虽然有时看似无用实则大补。而为文造情,就很容易让人抓马了。
代表如琼瑶式发疯文学和废话为学的结合体。以下来自网友改编:
“我不听我不听,你不要再解释了,你知不知道你的这一句话会让我整夜整夜失眠?我的心像被凿了一个大洞,你在乎么?你不在乎,你只在乎狮子头里有没有狮子,你好狠的心呐!”
“我好失望好难过,一定比此刻的你还要更加失望更加难过!你那冰冷的言语真的是对的么?你的言语比二十柄刀剑还厉害,那么刺痛那么让我绝望!”
啊,又废又疯的文学,简直让人发狂。
当然,还可参见诸位的各种论文。
第三类,不仅能读懂,能实操,还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如可用在社交场合上的万能模板。当被领导突然征询意见时,可以说:“这事儿一定行,除非不行”;当在争执中发现对方的漏洞时,可以说,“但凡你说话有点道理,也不至于一点道理没有。”
日常生活中,面对长辈突如其来的关心,它还能缓和气氛,制造尴尬。当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时,一句废话得体且不失礼貌,“快了,该结的时候就结了”;当被关心工资时,一句废话显得谦逊且沉稳,“说少也不少,说多也不多。”
就连一向严肃的投资圈中也能用到。说到投资形势,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要悲观消极;说到心态就是忽略波动,保持耐心,并且不忘初心;说到洞察,必谈底层逻辑;说到大环境,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说到宏观经济,正处于大转折时期。
最后一类,就是纯粹的废话,说了等于没说。
如极富研究精神的十级学者们已经为我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类型:
七天不见,如隔一周;每呼吸一分钟,就过去了60秒。这是单位换算型。
冬天一点也不热,就是有点冷;我就是有点胖,不然我挺瘦的。这是矛盾文学型。
蝉的翅膀非常薄,有多薄呢?薄如蝉翼;子曰:三人行,必有三人。这是首尾互应型。
最重要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认识到未来无法预测但可以先作好准备;要认识到短期业绩靠运气,长期成功靠能力。这是正确的废话型。
怎么就爱上说废话了?
废话梗的流行,真的是年轻人不好好说话了?
其实这种流行很好理解,职场中的互联网黑话,广告中的心灵鸡汤,影视剧里的台词等等,不都是废话连篇。而面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虚伪又毫无意义的无效沟通,在玩梗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 年轻人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无聊对抗无聊。
于是我们看到,这种语言狂欢的现象更加频繁上演,从去年大火的凡尔赛文学,再到今年的卑微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等等,虽然语言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带有浓浓的反讽与抵抗的味道。
如果再往前溯源,其实早在互联网兴起时,掌握互联网语言精髓的年轻人,就已经在玩了,只不过当时大家更愿意将这种网络语言称为“梗”,更多是搞笑和幽默,而现在随着“反讽”和“对抗”的情绪加入,这种创作便成为了一种更高阶层的“文学”现象,并在“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中达到峰值。
如在知乎上,一个高赞回答这样解析废话梗: 本质上是出于网民对于低密度信息的一种嘲弄,解构或批判。
中国青年报评论称:过去路遥车马慢,信息承载量和传播速度都很低,人们恨不得一句话把所有事情讲完。互联网时代,形式主义、言辞空洞的文章多如牛毛,无效视频、无效沟通也很常见,大家发现,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出于对低密度信息的不满,年轻人开始用语言予以反击。而戏谑、反讽、抵抗无用信息的方式,就是用无用消解无用。
更深层次而言,它又更像是当下年轻人对于一种身份认定的社交默契。 在这个共同搭建的社交环境中,大家可以肆意创新,并将幽默无限放大,传递出反抗、嘲讽等情绪。
而这种现象并不仅作用于年轻人,即便是不熟悉互联网语言的中老年人,也难逃一笑。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代表作《美学》一书中,分析过喜剧的逻辑,他认为“笨拙或无意义的言行”可以引人发笑。“人们笑最枯燥无聊的事物,往往也笑最重要最有深刻意义的事物,如果其中露出与人们的习惯和常识相矛盾的那种无意义的方面,笑就是一种自矜聪明的表现。”
而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废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与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势形成的强烈反差,从而带来了意外信息,让人感到愉悦。
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谈话的目的,多半不是传达观念,而是要哼哼”“ 人生其实多一半在说废话 ”。
当然,顽梗也要适度。参考以下两种表达:
我在北京有两套房 VS 我有两套房,一套在北京二环,另一套也在北京二环。
前者更加平铺直叙,让人感觉你人很低调谦逊,后者么,就很欠揍了。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学会了废话文学的精髓,只是希望下次不要再炫富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