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老虎谈股权激励(ID:TigerESOP),作者:侯玉坤,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1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为减轻个人所得税负担,缓解中低收入群体压力。会议决定,一是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单独计税的政策延至2023年底。二是将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且需补税或年度汇算补税额不超过400元的免予补税政策延至2023年底。三是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政策延至2022年底。上述政策一年可减税1100亿元。
老虎ESOP发现,对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个税政策,国家税务总局此前曾规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此次政策变更也意味着,年终奖个税优惠将延长2年,大家2022年、2023年到账的年终奖,将会继续享受单独计税的个税优惠。
另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单独计税政策也明确延至2022年底。
如果年终奖、股权激励合并计税,会多缴多少税?
以年终奖为代表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在未来2年持续单独计税,会给你省多少税?
据老虎ESOP整理,自2018年个税改革后,我国居民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即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四类收入合并为综合所得。并根据年度综合所得收入适用3%-45%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纳税。
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则延续旧法规定分别计税。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收入每年可享有6万元的减除费用,即我们俗称的“起征点”,以每月5000元的形式分摊到每个月的工资当中。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图片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
所以年度综合所得收入越高,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就越高。
举例来看,在不考虑五险一金以及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前提下,如果某公司的员工A除年终奖外的年度固定个人综合所得为10万元,年终奖固定为2万元。
年终奖合并计税之前:
那么员工A在合并计税之前获得的年终奖,将按照3%-45%的个人所得税月度税率表进行纳税,仅需缴纳个人所得税600元。
年终奖合并计税之后:
但同样的情况平移至合并计税之后,员工A的2万元年终奖将与个人综合所得合并,个人年度综合所得从10万元变成12万元。
按照年度累进税率表,这新增的2万元综合所得会适用10%的超额累进税率,需缴纳2000元个人所得税。
所以仅就年终奖方面来说,合并计税确实会导致个人所得税税负的提高。股权激励如果同样合并计税,带来税负提高状况与年终奖相似。
不过随着优惠政策的延续,大家的年终奖又可以至少享受2年的单独计税优惠,股权激励也可以至少再享受1年的单独计税优惠。
按照目前的新政策,在2024年之前,纳税人可选择将以年终奖为代表的“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个人年度综合所得,不用与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综合所得收入合并计算个税,即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单独按照3%-45%的月度超额累进税率计税。
未来年终奖个税合并计税的背后用意:税收公平
从此次的政策来看,以年终奖为主的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延续到了2023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单独计税政策也明确延至2022年底。
不过政策只是将合并计税的时间延后,并未提到放弃合并计税。
短期来看,年终奖、股权激励收入并入综合所得,似乎是提高了普通人的税收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合并计税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公平。
将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可以有效的避免高收入群体的避税行为。
在年终奖未并入综合所得的时期,部分企业及个人,完全可以将基础工资降低,并以提高年终奖的方式,来规避高收入带来的超额累进税负。
比如一个20万年薪总包的个人,甚至可以将其收入一分为二,10万元计入综合所得,另10万元以年终奖的方式发放,就可以将超额累进个税部分降低。
这样就会导致同样20万年薪的人,各个税负不同,显然不利于社会公平。
2018年10月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就是在以这种逻辑方式来避免恶意避税。
当时已经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4类收入全部并入综合所得。如果未来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及“股权激励所得”并入综合所得,也是2018年个税改革的延续。
另外个人年度综合所得的覆盖范围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2020年末,财政部部长刘昆就曾表示,“十四五”时期将适时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修法,合理扩大纳入综合征税的所得范围。
这也侧面反映了,2025年之前“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分类所得有可能会被部分纳入综合所得。
在扩大综合征税的所得范围之外,个税改革也有可能会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减轻经济压力较大群体的个税压力,以提高个税政策的公平合理性。
目前个人所得税政策之下,除每年6万元的标准费用减除及“三险一金”的专项扣除外,对于有房贷、租房、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等方面经济压力的人群,也给予了额外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
本文数据来源于央视新闻、国家税务总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