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TikTok”:为什么社交平台纷纷做起短视频?

关注
知乎
北京文化娱乐
高质量知识问答社交网站
最近融资:二次上市|8.34亿港元|2011-06-08
我要联系
短视频带来人气也带来“钱”途。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王处安,编辑:木柯,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日前,海外媒体The Verge发布了一则Facebook的内部备忘录,提及要通过做大短视频平台Reels,打造世界级推荐算法、整合Messager应用,将Facebook打造成为一个“发现引擎”(Discovery Engine),帮助人们创作分享有趣内容、增强人与人的关系、生成大大小小的社群、实现经济价值。

Facebook应用迭代的对标对象是TikTok——当下,短视频成为内容创作和分享的关键,个性化推荐让用户留存更久,以及叠加的私信功能增强用户互动。[1]TikTok于2018年在美国上线后,一路高歌猛进,去年9月宣布全球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0亿。

它不仅推动了短视频成为社交媒体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还带动了全球各类社交媒体本身的“TikTok化”转向:海外的Instagram、Snapchat、Youtube以及国内一些应用的视频交互体验,在某些功能和产品体验上正在朝着类似的方向演化。

本期我们扫描全球社交媒体APP的“TikTok化”现象,探讨背后的原因,并尝试分析短视频为我们的媒介化生活带来了何种影响。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短视频浪潮下,向TikTok看齐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Facebook正计划将自身的某些功能或产品改造成一种类TikTok应用,但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18年TikTok在美国初显锋芒时,Meta(Facebook母公司)就开始尝试了孵化短视频产品Lasso。

2020年8月,Instagram中增加了Reels的测试功能,复刻TikTok核心功能“视频+音乐”,希望利用自身巨大的用户基础夺回市场。

今年1月,又有媒体报道称,Instagram正在测试将Stories功能从左右点击转化为上下滑动,这显然是受到TikTok竖屏模式影响。

而最新公布的Facebook备忘录,则是从形式到内核的一次“改进”,希望通过更为高级的算法来实现精准的内容推荐,最终换取用户的注意力,或者用Facebook的话说,成为所谓的“发现引擎”。

Youtube为了稳固自身在国外视频内容领域的地位,也在印度市场率先测试了短视频应用Youtube Shorts,并于2021年3月在美国上线,7月面向全球推出。

除了“TikTok化”的基础功能,Youtube Shorts和Youtube账号共通,以帮助用户实现粉丝积累,并提供一亿美元创作基金,鼓励用户参与短视频创作。

Snapchat是一款主打“阅后即焚”的社交媒体应用,Instagram的Stories功能就借鉴自该应用。 2020年11月,Snapchat在应用内上线了Spotlight分区,显示竖屏短视频内容,并拿出100万美元激励创作者。

除了图像或视频社交应用,TikTok上下滑动的交互方式,还影响了其他产品。

例如,视频流媒体平台Netflix于2021年3月推出了类似TikTok的Fast Laughs功能,提供简短的搞笑视频介绍节目。

图片来源:Pexels

今年4月,音乐流媒体应用Spotify表示正在测试一种类似短视频平台的交互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上下滑动来浏览音乐内容。

综上来看,如果要描述“TikTok化”的特征,无外乎竖屏、短视频、上下滑动交互、推荐算法等词语的不同组合。

但“TikTok化”更多是一种笼统的代称,它所指向的是一种正在流行并被不断尝试的信息生产、传播和呈现机制。

在国内,人们更常用的或许是“短视频化”,较多知名的社交媒体应用也都早早开始了这方面的业务。

Bilibili移动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主推竖屏视频,呈现单列视频流并引导用户上下滑动。

小红书采取双列推荐模式,但点击视频后,上下滑动即可观看其他内容。 微博和微信的视频号也都采取了上下滑动交互方式,同样的还有知乎、淘宝等APP。

这类机制被短视频平台发扬光大,随后逐渐被各类社交媒体APP吸纳,不断调整、补充和迭代,最终仿佛成为了一种为满足用户习惯而不得不为之的集体转向。

为什么社交网络都在“短视频化”?

在“流量即正义”的时代,让巨头们着迷的并不仅是短视频本身,本质上还是短视频逻辑所表征出的流量号召力。

这种逻辑既对应着上述“TikTok化”或“短视频化”的诸多特征,也顺应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及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

从数据体量来看,短视频带来人气也带来“钱”途。

过去这几年,短视频风潮席卷全球,除了TikTok,欢聚的Likee、快手的Kwai等中国出海短视频产品都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T ikTok成为全球范围最短时间内突破10亿月活的产品,维持着每月5000万次的下载量,用户的月均使用时长从2019年的7.6小时增长到2021年的19.6小时。 [4]

今年6月15日,Youtube Shorts宣布该应用月活用户量突破15亿[5],已成为TikTok的强劲对手。

具体到中国,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34亿,短视频在知识内容传播、农产品销售、文旅产业赋能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6]

短视频平台流量愈多,商业资源也愈向其靠拢。 据Insider Intelligence预测,2022年TikTok广告收入将达110亿美金,超过Twitter和Snapchat的总和。 [7]

同时,短视频本身也成了品牌营销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图文逐渐失去吸引力,能够制造出话题的短视频才能不断让品牌出圈,获得更大曝光和用户转化。

流量数据和商业表现,两者相辅相成,造就了短视频的狂飙突进,也让互联网巨头们不得不去重视或重新审视这一传播形式,进而引发了前文的跟随。

从产品迭代来看,短视频逻辑正成为通行的“游戏规则”。

不需要转动手机,就能观看铺满手机屏幕的竖屏视频;碎片化娱乐化的镜头语言,以及快节奏高密度的视频内容;上下滑动不断寻找新的刺激的交互方式;捕捉用户心理及兴趣的推荐算法……这是短视频平台们所创造的“崭新”体验。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这种体验顺应了用户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习惯,既满足了不断去发现(Discover)、不断被投喂(Feed)的“网络瘾症”,让用户留存和使用得更久,也潜移默化地训练了用户,让用户去适应此类操作模式,从而成为了短视频浏览的“游戏规则”。

社交媒体APP们越来越像,一方面是产品迭代开发在某种意义上的“偷懒”——与其别具一格地创造新的交互体验,不如动用用户已经习得的经验,降低学习成本,也就更快地入门。

另一方面,其实是上述的“游戏规则”正在不断通行——首先被社交媒体APP吸纳整合,其次被流媒体APP借鉴调整(如Netflix、Spotify),最终不妨放开想象,甚至成为一种基础规则被更为广泛地使用,以至于不使用意味着功能的“缺失”。

从互联网发展来看,短视频引领了这一轮的网络信息传播流行趋势。

互联网从Web 1.0到Web 2.0,再到现在大家热议的Web 3.0,除了用户使用方式和交互体验的改变,还包括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 文字、图片、GIF、Flash、视频等内容充盈在屏幕前,为短视频这一融合性媒介,铺垫出媒介演变意义上的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4G、5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速度越来越快,手机摄像头的像素越来越高,图像和视频更直接和生动,也更容易获得用户关注和分享,这让短视频的火热具备了技术基础和市场空间。

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赛道,人无我有是独特,人有我无则会是短板。当一个产品支持了短视频后,其他产品也会主动或被动地思考和适应这种变化。短视频的创造门槛可高可低,专业用户可以精心制作打磨,普通用户也可以随手拍即时发。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最终,产品和用户共同制造出了以短视频为主的信息传播流行趋势,社交媒体APP们顺势而为,也希望借势而起、趁势追击。

短视频风靡,对媒介化生活有何影响?

短视频的流行及其逻辑的畅通,带动了社交媒体们的“TikTok化”转向,让社交媒体APP们越来越像。那么,对于用户的媒介化生活而言,短视频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第一,短视频是流量的入口,也是表达的出口,短视频平台像是这个出入口的“守门人”(Gatekeeper),满足我们的分享欲和好奇心。

在大众传媒时代,传统的新闻机构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而在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的审核机制和推荐算法,则成为了新的守门人之一。

在审核上,短视频平台往往采用机器加人工的审核方式,尽量屏蔽违背社会主流价值的内容及虚假信息。

在推荐上,短视频则在无限放大人的分享欲和好奇心。

短视频允许用户全面或片面地展示和表演,加入流行话题或深耕专业领域,用户为平台生产内容,也帮助平台去吸引更多用户,那些好看好玩的内容会获得推荐和曝光。

与此同时算法还会测度用户的兴趣点,用大量同质化内容去完成“投喂”,最终守门人既会构建起独属于个人的一片天地,也会创造出一个个信息茧房。

第二,短视频不断生成和沉淀信息,短视频平台正成为Z世代的搜索引擎。

Facebook在这次发布的备忘录中宣称希望自身成为“发现引擎”(Discovery Engine),而Tiktok则已经成为了新的“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6月中旬,一名网友在Twitter上发布一条动态:“I Don’t Google Anymore. I TikTok”,引发了广泛共鸣。[8]

人们除了在短视频平台浏览“音乐+舞蹈+视频”等娱乐内容,还会接触到泛知识内容,进行不同领域的学习。此外,人们还会分享个人体验,哪些美食好吃,哪些景点小众,诸如此类的测评短视频更私人也更真实,往往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海量的库存让搜索有了价值。

但“搜索引擎”的两面性在于它本身也是广告主的流量池,用户在浏览短视频时会遇到更多“恰饭”软广。

第三,短视频是信息传播的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新方式,正在帮助生成大大小小的网络社群(Community)。

互联网的魅力在于让我们与未知相遇,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模式有助于我们去发现更多同好用户,以至于经常会出现“感谢大数据,让我遇到你”的感叹。

这些趣缘共同体是零散的,但又因为算法而凝聚,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和内容,并借助短视频的形式生成新的创意和活力。

此外,基于地理位置的“同城”或“附近”功能,则在打造地缘共同体,注重本地化体验,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也离不开消费语境,直播销售、品牌植入等形式的带货形式,也在不断生成和吸引新的消费群体。而这一些,让社交媒体等平台的“TikTok化”变得更有意义。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