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道总有理(daotmt),作者:道总,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近日,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电热毯又重新在国内火起来了,这一“古早”物品一跃成为欧洲人的“过冬”神器。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1月至7月,我国电热毯出口额规模为 3340 万美元,以97%的同比增速引领其他家电品类,其中7 月份,欧盟27国进口我国电热毯高达 129 万条,环比增长近150%。
能源危机下,如何过冬,成了摆在欧洲人面前最迫切的问题,但更大的危机在于制造业,天然气价格飞涨,能源短缺危机难解,欧洲大规模的能源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甚至不得不被迫减产或停产。其中,一直被誉为德国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汽车产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前几日,大众汽车集团的一名高管表示,如果天然气短缺持续到2022年冬天以后,他们将考虑重新分配部分生产,作为潜在选择之一。
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德国汽车产业一直没有被卷入全球化产业转移的潮流,如今一场能源危机,或将改变欧洲的工业格局?
德国经济的“能源依赖症”
“如果北溪 1 号天然气管道不能恢复供应,大众预计将从2023年6月起出现天然气短缺”,这是基于高盛对德国天然气供应的研究所做出的预测。
今年6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因西门子公司未及时交还俄气送修的涡轮机,“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的输气量降至40%;7月,“北溪1号”进入年度例行维护期,暂停供气10天,但在恢复供气后,“北溪1号”只能以20%的输送量维持运营;而到了9月,该管道本应在3天维护期后恢复供应,只是,到现在俄罗斯并没有给出恢复输气的时间表。
欧洲各国的能源供应向来依赖进口,尤其是天然气,欧盟和英国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从2010年的65%跃升至2020年的80%,而其中以德国最为严重。因为德国作为工业大国,其发电厂和工厂非常依赖天然气供应。
举个例子—玻璃制造,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Heinz-Glas公司,主要是为欧莱雅集团等巨头生产香水小玻璃瓶。该公司在玻璃生产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大概在华氏3,000度左右,如果没有稳定的天然气供应,熔炼炉—每台造价超过1,000万欧元—将会冷却并严重损毁。
7月,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发布的调研显示,约73.3%的被调查企业面临投入品短缺,电子、机械制造和汽车行业90%的企业难以买到所有所需材料。
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不是一朝一夕。早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当时德国的总理默克尔宣布放弃核能,此后,德国几乎关闭了所有的核电站。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倡导使用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因为相比他国,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堪称廉价,而某种程度上讲,德国工业的繁荣本身就建立在廉价的能源之上。
从图中可看,长期以来受益于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欧洲进口天然气的价格都比亚洲更便宜,这使得德国的制造业在廉价的能源供给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更有利于成本控制,从而具备了行业优势。
但是这个优势正在丧失。7月,德国统计局公布了能源进口价格增长指数,其中,天然气进口价格是去年同期的3倍,煤炭进口价格大约是去年同期的3.6倍,电力进口价格更是达到了去年同期的4倍。尤其是9月,“北溪1号”未能恢复供气,又一次将德国天然气价格推高。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汽车巨头不得不积极求变。
汽车产业外迁?
与主导全球产业转移的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同,德国并没有顺应这一潮流,这可能因为德国制造业本身就聚集于化工、汽车、电气、机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链。而且最关键的是,自90年代末开始,德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持续下滑,也就没有追求他国廉价劳动力的必要。
然而,这种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可能会因为能源危机导致产能转移而被渐渐削弱,尤以汽车产业为代表。
自德国能源危机出现后,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德系车都在绞尽脑汁思索解决方案。像奔驰和宝马,正在减少天然气的用量,或暂时寻找其他能源代替,而像大众汽车,大众计划采取的短期措施包括在仓库和船舶、火车等运输渠道中增加库存,中期解决方案可能包括将生产转移到其它地区。
大众汽车受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最大,因为大众在德国、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设有大型工厂,这三个国家恰恰都是最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欧洲国家。
当然,不只是汽车品牌,德国知名的汽车供应商也同样在考虑“逃离”本土,向外迁移。总部位于德国西部的Kostal(科世达)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汽车配件供应商,该公司在6月份表示,将在2024年底前结束德国境内的生产业务,同时关闭三家德国工厂。据工会说,届时将有约900个岗位被转移或是被裁,其中大约100个服务中心岗位将被移至布达佩斯。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能源的问题,原本计划在德国建厂生产的汽车品牌也不得不放弃了德国。比如福特,福特已选择在西班牙而不是德国西部生产下一代电动车。
德国的汽车产业,不仅强在拥有全球知名的德系车品牌,而且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上也占主导地位。而如今车企和供应商却一致表示可能外迁,如若欧洲的能源危机一直难以解决,这或许会成为一种趋势。
而且不单单是汽车企业。据巴伐利亚州工商联合会(BIHK)公布的报告称,能源价格的过度上涨正在破坏巴伐利亚作为工业基地的基础。在接受调查的500多家工业公司中,近2/3担心能源成本会导致竞争力下降,超过1/5的公司希望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或已经采取行动。
不过,制造业外迁,德国必然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一旦像汽车这样的核心产业外移,德国工业强国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会被弱化,国家也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而如果不外迁,即使当前的能源危机能渡过,德国也不敢再过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更长。
被拖累的德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
说起来,德国制造业的繁荣,也要归功于前些年我国消费市场需求的大规模爆发,大大带动了德国出口的增长。可如今受疫情影响,经济受挫,消费能力下滑,这一动力已然不足,而且更关键的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我国成为了德国汽车产业的一大威胁。
回顾2021年,德系汽车品牌均遭受了巨大压力。先看德国本土,德国联邦交通管理局今年1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德国汽车销量262万辆,同比下降10%,年销量为30年来最低。大众依然是销量冠军,同比下降了6.8%,第二名的奔驰则下降了25.7%,第三名宝马下降了7.7%。
在电动汽车方面,尽管柏林超级工厂尚未投产,特斯拉在这个国家的电动车销量已经击败了所有德系本土品牌。
英国《金融时报》曾撰文称,电动汽车让中国加速崛起,成为汽车出口大国,而一个更大的趋势也由此开始,如果电池取代内燃机,而且中国在汽车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其颠覆性将是巨大的。无疑,这种颠覆性就包括取代德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
不得不承认,德国的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上已经落后了一步,这是因为德国各大汽车厂商在能源转型初期将研发重点放在了燃油的节能减排上,在电动车电池领域的研发投资不足。如今我国在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上率先确立了产业优势,德国却还没有实力强劲的电池厂商诞生。
能源危机或将进一步拖累德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进程。一是,受能源危机影响,德国车企想要正常维持生产都成问题,更没有充足的能源支持他们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就连电池供应商想要在德国建厂或扩大产能,都需要考虑能源是否充足,这大大限制了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据媒体报道,宁德时代欧洲区总裁MatthiasZentgraf表示,目前德国的天然气短缺影响了德国工厂生产,正计划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天然气。
二是,能源危机刺激电的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成本也水涨船高,这一定程度上阻碍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9月20日,特斯拉给欧洲的车主们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警告他们超级充电网络将再次大幅涨价。过去,用特斯拉超级充电桩充满一次电的费用很难超过5美元或10美元,但现在,欧洲许多地方超级充电桩充电的费用已经达到每千瓦时0.5美元,这意味着充满一次电的成本可能高达30美元。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充电网络建设的进程可能也受到了限制,因为要供应如此大规模的充电桩,同样需要大量的电力。
数十年来,德国经济依靠工业革命打下的根基和战后的腾飞享受着繁荣的成果,但没曾想,被天然气卡住脖子的德国暴露出自身经济的脆弱性。当前,德国或许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局。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