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售燃油车,还是淘汰燃油车?

关注
当然
广东电子商务
一个移动端的服饰社交电商
最近融资:|2016-01-28
我要联系

在今天,禁售燃油车的呼声很大,2022年6月29日,欧盟已经宣布在2035年欧盟全境内停止燃油新车销售,以实现2050年欧洲碳中和的目标。在国内,目前有多家车企宣布停止生产燃油车的时间。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发布了燃油汽车相关的禁售以及禁行时间表。

在国内,海南是打响“禁售燃油车”第一枪:海南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称2030年海南岛内将全面禁售燃油车型。至于哈弗、吉利等品牌,也都相继给出了停止生产销售燃油车的计划。

我们会发现,国内反对禁售燃油车的呼声也更大。因为从整个市场来看,喜欢燃油车、对燃油车有偏好的车主群体大有人在。甚至不少人很焦虑、担心,是不是以后真的就买不到燃油车了?

从今天来看,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市场竞争结束了吗?并没有,可以说,才刚刚开始。谁胜谁败,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当前燃油车与电动车作为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验、操控模式,都是处于同一维度的竞争。虽然在智能化体验层面可能将被电动车超越,但在续航,稳定性、安全性、品控与高质量产品层面,燃油车相对电动车还存在一定的优势。

从目前来看,现在新能源车也是许多家庭的第二台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在不少车主看来,无论是性能稳定性与保值性、耐用性,燃油车依然是不少人的首选。每到节假日,大量买了新能源车后悔的声音以及在高速路上,排队充电的场景往往会上热门话题与热搜。

当然理由是多方面,包括能源战略以及实现碳中和环保需求方面等,但是,强行掐断市场竞争的一方,单一的市场选择下,往往会导致市场走向非良性的方向。

禁售燃油车,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在笔者看来,禁售燃油车,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缺少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受损的可能是消费者的利益。

在目前来看,燃油车技术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更加充分,无论是买车、修车都更加方便,价格也更具性价比,但目前新能源车在续航、充电、安全等方面还需要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与产品,当前换电池的成本也非常高昂。

有业内人士拿合资 A 级车、本土 A 级车、中高级轿车以及中高级 MPV进行对比,发现纯电动车也没有性价比,差不多的配置,但往往会偏贵。比如别克微蓝 6 和本田思域,前者纯电版的价格区间为 17.79-19.69 万元,后者燃油版的价格为 12.99-16.39 万元,微蓝 6 最低配的价格比思域最高配的价格还要贵万把块钱。

因此,禁售新燃油车的结果,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如果有一天燃油车的选择消失了,那么电动车的定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行,毕竟,在当前不少电动车企而言,它们的定位是看齐BBA的。

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由于不存在电池衰减等问题,二手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的机械性能的生命周期理论上要更长。这也有可能会导致二手燃油车价格飞涨,供不应求,从未来趋势看,如果禁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布局二手燃油车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个好生意。

此外,市场竞争层面,没有了燃油车这个强势群体的竞争,电动车在定价、软件服务收费方面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毕竟,从特斯拉等车企的模式来看,特斯拉在汽车也在行业首次引入了软件应用商店的概念,整车 OTA 升级能力让特斯拉能像手机一样实现对硬件性能的调整与在线升级,也因此扩展了软件盈利的想象空间。软件收费未来可能会占据很大一部分盈利。

甚至,车企们是否会为了市值与盈利需求,将部分原本属于硬件机械层面的功能转移到软件服务收费层面,目前尚未可知。整体而言,电动车舆论声量很大,但当前燃油车群体依然占据主流。喜欢燃油车的群体也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

中西国情不同,国内禁售燃油车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而从西方国家来看,禁售燃油车的目标是实现碳中和,但也有能源危机方面的考量,尤其是在俄乌战争冲突之下,西方国家原有的能源供需平衡被打破,能源市场被扰乱,开始放弃或推迟落实“碳中和”目标,并且多国重新调整燃煤能源生产上限。根据ACEA(欧洲汽车制造协会)数据显示,目前燃油车占比仍然高达86.8%。简单来说,基本处于一种口嗨的状态。

中国与西方国家国情不同,应该有自己的战略发展节奏与考量,需要从环保、消费者需求与开放的市场竞争多方面来考量。

正如有人说到,这可能也是一个涉及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供应体系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体系等多个环节的综合性问题。多路线并举,允许多种能源类型并存,也许是一个更加合适的路子。

在国内,禁售燃油车其实更多利好电车厂商,电车车企的呼声更大,因为与燃油车竞争市场,难度有点大,让政策来帮忙,可能速度更快。比如华为的余承东今年7月在某论坛上发言时称,增程式电动车作为家里第一辆车非常合适,建议尽快淘汰纯燃油车。

余承东此言一出,大量网友都在建议淘汰4G手机。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燃油车在市场群体中,依然被广大消费者所拥抱。网友的反应正如周恩来周总理所说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这从燃油车的销量数据可以看出,从去年来看,丰田、大众等燃油车巨头销量分别高达1000万台与800万台,电动车排名第一的特斯拉销售93万台。

从今年来看,特斯拉比亚迪都有望突破年销量200万台。而从今年9月份国内市场合资车销量排名公布,比亚迪销量排名第一,大众丰田销量也大增,大众9月份国内销量高达31.9万辆,丰田9月销量高达18.1万辆。这意味着在国内,电动车增长很快,但燃油车的市场消费群体依然很大。

如果强行禁售燃油车,相当于强行掐断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强行让燃油车市场用户去选择新能源车。消费者失去于他们而言尤为重要的一样东西——市场选择权。

毕竟,“落后不落后要由群众(消费者)去回答、去决定。”

让市场去淘汰燃油车

电动车已经发展很多年,但燃油车与电动车的体验优劣层面,业内在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各有阵营,各有喜好。从这个意义来看,燃油车不该“死”于政策,而应该从市场角度,遵从消费者的个人选择,燃油车不应该死于禁售,而应该死于被市场淘汰。

我们知道,在今天,包括余承东在内的许多人,都喜欢拿功能机与智能机来对比油车与电车的区别,马斯克表示:“我们看待燃油车的方式就好像看待蒸汽机”。余承东说,燃油车是功能机,建议尽早淘汰燃油车。余承东所说的淘汰显然也不是市场淘汰。

但是,苹果当年推出iPhone的时候,乔布斯并没有大放厥词,建议大家淘汰功能机,选择智能机。而是用颠覆式的iPhone4这款划时代的产品来说话,产品本身的惊艳让消费者也选择了用脚投票,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诺基亚手机在不可逆转的消费者转向的时代大势下,轰然倒塌。

再后来,苹果推出无线耳机AirPods,砍掉了手机上的 3.5mm 耳机孔,只保留一个 Lightning 接口,目的显然是要淘汰有线耳机,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产品线。

但库克当时也没有说,有线耳机是功能机时代产物,建议大家尽早淘汰与禁售有线耳机,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产品优势,从功能、续航、防水、移动场景体验、音质等各方面吊打有线耳机,让市场去验证。

最终,在推出两年之际,AirPods 以仅次于 iPad 的销量增长成为了苹果近几年最成功的产品,后来大量厂商纷纷模仿推出无线耳机,苹果又一次了改变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在今天,大量电车厂商在营销层面唱衰、贬低燃油车的做法,其实并没有遵循一个基本认知规律,一个产品好不好,不要总谈趋势,而要落地于市场,立足于产品,要让产品自己去说服消费者,让市场本身去验证。你暂时还打不过燃油车,这是市场验证的结果,不是因为消费者傻,消费者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产品,什么不是。

正如文章开头所引用的:落后不落后要由群众去回答、去决定。

回到文章开头,国内没有世界级的燃油车巨头,电动车产业正在蒸蒸日上,这也是为何我们比其他国家要更加唱衰燃油车。

但是周恩来总理的那句话值得深思:我们是中国人,文艺总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但也不能排外,外国好的东西要加以吸收,我们民族从来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

放到汽车行业,逻辑上也该如此。我们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起来了,要以电动车为主,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国内没有像大众、丰田这样的燃油车巨头,就排斥燃油车,外国好的东西要加以吸收,我们民族从来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

燃油车有没有优点呢?肯定是有的,无论是发动机、变速箱技术等,都是精密机械制造,国产燃油汽车目前还造不出顶级的发动机,源于在整体的汽车工业基础、材料、机械工艺等方面的差距。

如今电动车弯道超车了,但不代表精密的机械制造、顶级的零部件制造工艺就不重要的,这依然是我们需要学习与拆解的,燃油车制造包括浇筑工艺以及零部件的孔轴连接,都涉及到精密的工艺技术,其中有很高的门槛。

燃油车精密制造工艺带来的续航能力、使用寿命、补能速度以及机械精密零部件工艺带来的安全品质层面,给到大家的人们的安全感还是会多一些,这也是为何电动车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燃油车依然拥有庞大市场的重要原因。

国内制造业需要在精密工艺技术层面补短板,而燃油车就恰好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的汽车工业领域不能丢失工匠精神。

禁售燃油车,还是发展电动车,都不是简单的技术路线选择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多方面市场需求的综合性问题。让市场的交给市场,市场会分辨好坏,会淘汰不合时宜的产品。

与其说急着要去禁售燃油车,不如将更多的压力给到新能源车企,让他们打造出足够强势的产品,真正有颠覆力的好产品,是不惧竞争的,在这一点上,苹果或许是个好榜样。

通过市场竞争手段获取来的市场地位,才能让位置坐的更稳,在残酷的市场环境锤炼出来的竞争力,面向全球化的竞争高地,也才会更有底气。因此,从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禁售燃油车,不如让市场来淘汰燃油车,市场也会最终做出符合时代趋势的选择。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