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上岸了:前置仓也可以盈利

关注
春天来了,前置仓赛道也迎来了第一股春风。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腕儿(ID:bosandao),作者:怜舟,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春天来了,前置仓赛道也迎来了第一股春风。

叮咚买菜盈利了。

情人节前夜,叮咚买菜悄悄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叮咚买菜Q4总营收约62亿,较去年同期的54.84亿元,同比增长13.1%。

相对于上一季度的59.4亿元,增长了4%。

净利润4990万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的净利润为1.16亿元。

换言之,叮咚买菜多年亏损之路,终于画上了句号。

01 盈利了

回顾叮咚买菜这几年的业绩情况,才能感受到叮咚买菜此番盈利的难能可贵之处。

据叮咚买菜之前发布的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3亿、31.77亿、64.3亿。

在2022年Q1-Q3,叮咚买菜单季运营净亏损分别是4.774亿、3450万和3.45亿。

换言之,在2022年前三季度,叮咚买菜净亏损8.6亿。

在最近四年内,叮咚买菜总共亏损了123亿。

惊喜的是,在2022年四季度,叮咚买菜首次扭亏为盈,意味着以叮咚买菜为代表的自营即时零售平台的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商业价值。

以叮咚买菜为代表的生鲜即时零售,就是将原先传统卖菜的流程全部工业化,利用工业化实现规模化,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这种情况下,即可反哺用户体验,实现半小时内送达。

据叮咚买菜方面表示,他们灵活调整战略,坚持深耕供应链,不断在合理范围内持续优化履约和营销等主要费用率,提高运营效率。

具体措施体现在,加大生鲜品类的直采比例,丰富非生鲜品类,补充中高端产品,并增加自有品牌和特色商品开发,加强自有产品加工能力。

他们加深生鲜供应链布局,可以保证价格和质量在平台把控范围内,有更多货源选择。‍‍‍‍‍‍‍‍‍‍‍‍

另外,在丰富生鲜产品的同时,设置低中高价格带,供更广泛的消费者选购商品。‍‍

还增加了自有品牌布局,开发第二增长线,降低产品成本问题。‍‍‍‍‍‍‍‍

叮咚买菜四季度的总运营成本和支出为61.55亿,还下降了5.6%。

针对这份盈利的季报,叮咚首席战略官俞乐女士表示:“疫情仅在2022年10月和11月对公司覆盖的城市和地区产生了轻微影响,我们的2022年10月进入盈利轨道。按月细分,我们在 10月实现了正的非GAAP净利润,在11月和12月实现了GAAP下的净利为正。”

叮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梁昌霖表示:

“2022 年第四季度,我们首次录得GAAP净利润49万,非GAAP净利润为 9.115亿。同时,我们第四季度的经营净现金流入为人民币8.682亿,还实现了1年全年的正经营现金流。这种强劲的现金状况充分说明了逆境中的韧性。我们将在保持创新的同时,坚持当前的发展战略。具体而言,我们将深化对现有市场的渗透,不断挖掘用户需求,实现盈利。强调创新,特别是在食品方面,以开发和推出迎合更广泛用户的新食品。我们坚信,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愿景和使命,为消费者和社会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长期和可持续的价值。”

他还提到,“2023年是三年疫情后的第一年,消费者的需求将发生很大变化。叮咚买菜将积极反应,不断加强商品力、服务力和供应链能力建设,在服务好消费者的同时,实现增长。”

叮咚买菜对2023年比较乐观,预计在2023年一季度,虽然受季节影响,但已然可以实现Non-GAAP口径下的盈亏平衡,并有信心能在2023年全年实现Non-GAAP口径下的盈亏平衡。

02 盈利不容易

要了解叮咚买菜如何做到盈利,首先要清楚前置仓盈利,为什么这么难。

最近些年,消费者生活水平提升了,电商快速渗透到消费者生活中。

后来出现了疫情,倒逼大家的生活方式与线上紧密相连。

在电商平台上下单的生鲜产品,由于运输时间过长,途中会出现耗损,产品到消费者手中前,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在三种前提下,前置仓模式出现了。

2015年到2017年,是前置仓风口期。

所谓的前置仓,就是在居民社区3公里内租个仓库,仓库内安排分拣员、配送员等岗位,新鲜的菜品送到仓库储存,消费者下单后,由仓储人员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

“最快29分钟抢鲜送达”,是叮咚买菜的Slogan。

叮咚买菜APP下载界面

完全靠自营的即时零售平台,若想完成快速精准的配送效率,则意味着大量配送人员和高密集度前置仓分布。

前置仓履约成本在10元-13元,而平台型电商仅需5元-6元。

高昂的履约成本,于公司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开支。

这也是叮咚买菜难以盈利的关键一笔。

以2021年全年运营数据为例,叮咚买菜的成本包括产品销售成本、仓储物流费、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管理费用一般及行政费用。

这其中,产品销售成本占比最高,占比近80%,其次的履约成本便占到了30%以上。

电商平台成本不外乎销售成本、营销等几大支出,但高企不下的履约成本,使叮咚买菜相对于别家电商,很难盈利。

这是叮咚买菜的压力所在。

若想实现盈利,就需要减少支出。

即时零售前有外卖的影子,但更适合愿意下厨做饭的人群。

这部分人群往往对时间效率要求很高。

而履约成本关乎叮咚买菜最重要的用户体验部分,一旦不能维持高质量送达,叮咚买菜会被抹去最大的亮点和特色。

履约成本的降低,不能成为叮咚买菜降本增效实现盈利的核心手段。

叮咚买菜另一项需要完善的地方,就是SKU。

生鲜类产品耗损很大,有敏感的保鲜要求,日常维护配送,于公司而言,会形成无形耗损。

2021年,当时的叮咚买菜的生鲜SKU占比超过44%。

即时零售,典型就典型在他需要随时随地满足消费者短时间内的产品需求,要求供应仓储丰富性。

要同时满足“多、快、好、省”。

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附近周边门店产品丰富度较低,需要去比较远的超市购买时,场景和需求结合会触发消费者在即时零售平台下单的动机。

反观叮咚买菜SKU数量偏少,还比较单一,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

叮咚买菜意识到这点了。

为了分散压力,增加公司产品抗风险性,同时丰富SKU,叮咚买菜在当年Q4财报中调整了产品类别占比,自有品牌商品、自研产品和预制菜的GMV占比,分别是10.2%、6.5%、14.9%。

预制菜占比提升了。

要知道,光7-11便利店里的关东煮,毛利就有39.4%,比卖蔬菜16%的毛利,高出两倍不止。

在去年2月时,叮咚买菜便成立了预制菜事业部,升为一级部门,研发部门近30人,生产部门涉及40多家工厂,包括四家自营工厂。

9月,叮咚买菜确定和左庭右院、望蓉城、精悦蓉、老诚一锅等品牌合作研发预制菜,加速布局C端预制菜。

预制菜的大量推出,意味着叮咚买菜平台SKU会更加丰富。

合作了大量工厂,对产品种类要求更高的同时,如果销量没有达到一定量级,则会影响规模化生产。

产量必须跟得上。

也就是复购。

叮咚买菜仍未面临复购焦虑,培养用户习惯是首当其冲的难题。

SKU丰富与销量的矛盾、高昂的履约成本,平台客单价低,强依赖复购率,注定生鲜前置仓模式很难盈利。

03 机会来了

叮咚买菜此番盈利,与其自身、市场环境,都有一定关系。

严格意义上,叮咚买菜并不是生鲜前置仓赛道最先出道的玩家。

每日优鲜才是。

去年7月28日,每日优鲜破产进入倒计时。

曾经风光无限的“生鲜电商第一股”,再次被大家关注到,却是倒闭的消息。

据了解,每日优鲜四年亏损过100亿。

延迟半年公布的2021年财报,毛利只有11.81%。

而后没多久,每日优鲜陆续传出“大规模裁员”、“拖欠员工工资”等消息,直到APP无法下单,当年的“生鲜电商第一股”就此结束了。

竞品的离开,对叮咚买菜来说,喜忧参半吧。

喜是在于,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叮咚买菜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不用再和对手争着攻城略地,焦虑少了很多。

一个细节是,在2021年根时,叮咚买菜已经有1400个前置仓了。

每日优鲜退场后的2022年,即便叮咚买菜正值“保供”时期,却毅然撤出了十余个城市,正常运营的城市前置仓数量,也减少了。

叮咚买菜的压力小了很多。

忧虑在于,引发供应商端对生鲜电商平台产生一定的不信任。

据开菠萝财经曾对供应商的采访中提到,“卖完这批货,就不再干了,账期越拖越长,没有安全感。”

叮咚买菜原有的供应商,对回款要求更为严苛。

资金风险瞬间集中在平台上。

这意味着,平台需要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在既定的账期内,向供应商付款。

增加了叮咚买菜的回款难度和资金压力。

叮咚买菜业务收缩,一定程度上减少回款难度,这是他们盈利的一个原因。

还有环境因素。

去年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叮咚买菜在“保供”时期,平台销量迅速冲上峰值。

还有平台丰富的产品。

他们除了和外部研发预制菜,还做了自有品牌。

自有品牌更易形成粘性,为叮咚买菜开拓新增长线。

为了丰富产品线,他们还推出了标品。

在平台翻阅,会看到牛奶产品、卤菜和预制菜等品类。

叮咚买菜平台产品SKU越发丰富,保证消费者在平台采购会更加丰富。

在死伤无数的生鲜前置仓赛道中,叮咚买菜的盈利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资料:

叮咚买菜:从生鲜电商到食品公司

疫情「拯救」后两周跌40%,总市值抹去80%的叮咚买菜到底行不行?丨智氪

每日优鲜摇摇欲坠,叮咚买菜的春天来了吗?

叮咚买菜的“马拉松”:商业模式困境下的艰难突围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