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2022年,全球在外空探索、商业航天部署方面,延续紧锣密鼓的节奏。美国“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开启重返月球之旅,日本“白兔-R-M1”发射升空,拉开了商业月球探测的序幕。
中国航天在诸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长征八号火箭一箭22星创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等,2023年将全面开展嫦娥七号、天问二号等研制工作,在星辰大海之旅一直不断创出新高。
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由中共陕西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商务厅、西安市人民政府指导,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共西安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西安市商务局、西安市投资合作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HELLO航天·逐梦航天周”于2023年4月17日至4月26日在航天基地举办。创业邦创始人兼CEO南立新受邀出席活动发表主题演讲,并在现场发布《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白皮书》。
商业航天发展概述与市场格局
中美投资引领,带动商业航天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据太空资本(Space Capital)数据统计,2013-2022年以来,全球1791家太空技术领域的企业,一二级市场累计募集2724亿美元。2021年全球对太空领域的各项技术投资达474亿美元,为10年来新高。2022年投资总额201亿美元,下降了58%,SpaceX在2022年仍筹集到20亿美元。
中美引领全球太空领域的投资。2013-2022年,美国投资了1260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的46%;中国投资了790亿美元,占29%。77%投资聚焦在导航定位和授时的相关应用领域,总额达2084亿美元;太空基础设施投资额约为547亿美元(占20%),主要由火箭发射和卫星通信投资推动;涉及信息分发的分配领域仅有93亿美元投资,投向连接和处理大量地面用例数据的软硬件开发公司。
大规模太空资源开发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航天市场化、商业化进程。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产值可能突破万亿美元。
中国市场:处于早期阶段,发展前景较大
中国商业航天处在早期爆发阶段。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在政策加持和资本助推下,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在2015-2019年间稳步增长,呈现出主体多元、模式多样的竞争格局。
企业集中在中游制造领域。以睿兽分析已获得融资的150家商业航天企业为样本,上游原材料和部件类企业占比9%,中游卫星、火箭、地面制造类占比49%,下游卫星运营和应用类占比42%。在业务布局上,制造类企业呈现向上游材料端和下游应用端渗透的趋势。
区域集中在陕西等地。据公开数据显示,陕西是拥有航天相关注册企业最多的省份。西安也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拥有国内1/3以上的航天科研单位,以西安航天基地为中心,形成了从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卫星有效载荷研发与制造、航天器在轨测控管理、卫星数据应用等全产业链布局。
中国商业航天投融资分析
2022年商业航天企业融资渐回暖
睿兽分析数据显示,2016-2022年商业航天一级市场累计公开披露融资事件366个,披露融资总额262.7亿元。从2016到2020年,融资事件稳步增长,2020年披露融资金额最高(70.4亿元);2021年融资热度稍降(披露融资金额48.91亿元);2022年呈现回温上升趋势,已公开披露融资事件54个,披露融资金额66.65亿元。
融资事件以早期阶段为主。2020-2022年一级市场披露了168个融资事件,已披露融资金额185.96亿元。早期(A轮之前)融资事件98个(占59%),其中A轮融资事件79个,为投融资最频繁的轮次;成长期融资事件56个(占33%);后期融资事件14个(占8%)。目前大量商业航天企业还在行业发展的早期,处于技术积累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
热点城市:北京位列第一,深圳、长沙、长春、武汉等位居第二梯队
2020-2022年融资事件数量上,北京、深圳、长沙最多,均为10个以上。北京以75个融资事件、85.94亿元融资金额远超过其他城市,为商业航天产业资本的核心聚集地。已披露融资金额上,长春、武汉位列第2、3名。长春因长光卫星在2020年获得24.64亿元融资,武汉因科工火箭、科工空间在2022年分别获得15.86亿元、8亿元融资,推动融资金额均突破20亿元。
热点赛道:火箭制造、卫星制造热度最高
2020-2022年融资事件数量上,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卫星应用均在30个以上。披露融资总额上,火箭制造(86.38亿元)、卫星制造(47.01亿元)位列前2名。平均融资额上,火箭制造(2亿元)、卫星制造(1.51亿元)较高。
活跃机构:经纬创投、鼎晖百孚出手最多
商业航天赛道行业价值攀升,正在引发新一轮的资本争夺战。睿兽分析数据显示,2020-2022年,431家机构参与了商业航天一级市场融资。其中,372家机构投资1家企业,18家机构投资3家以上企业。经纬创投(6家)、鼎晖百孚(6家)、中信建投资本(5家)、元航资本(5家)最活跃。
商业航天企业IPO市值较低、数量较少
在2020-2022年,有10家商业航天相关企业通过IPO上市,其中2020年有6家企业上市,2022年2家上市。IPO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3家)、成都(2家)、西安(2家)。赛道集中在卫星应用(4家)、原材料/部件(2家)。截至2023年4月15日,这10家企业市值集中在100亿元以下,中科星图、江航装备市值位列前2名。
展望未来,商业航天行业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如下态势:
低成本、可靠性技术助推产业化发展。通过制造链和供应链整合,卫星制造向“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转变,卫星与火箭的研发、设计、制造成本会持续降低,通过不断更新迭代产品实现技术和性能上的突出。
卫星发射密集、轻量化、低轨化。卫星发射将加速过渡到微型、高频、短周期的轻量模式,微小卫星成为发射主流,中低轨道资源成为下一阶段太空开发的重点。
通导遥一体化,催生天地一体全覆盖网络。随着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商业航天融合,催生天地一体全覆盖网络,融合通信、导航、遥感、物联网等功能的智慧太空网络是空间基础设施发展的长期愿景和目标。
消费需求激增,大众应用场景越发丰富。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和空间资源利用的加速发展,航天服务深度下沉大众用户,太空旅游、太空制药、卫星影像订制、卫星宽带上网、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以上内容摘自创业邦《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白皮书》,更多详细内容及数据分析,请登录睿兽分析获取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