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溯元育新(ID:EnvolveGroup),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吉隆坡是一座让我们十分震惊的城市。刚到吉隆坡时,我们内心还不以为然,看着外面的街景,以为不过是一个大号的福州,到了双子塔附近,也觉得和上海环球港差不太多。
然而在我们几天的考察中,我们逐渐发现了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尽管吉隆坡的人均GDP同上海的相仿,但是我们在这里的日常消费大概只有上海的1/3,其市区房屋均价更是只有人民币25000元/平米。
行走在吉隆坡的街道上,我们发现这个城市的一切都井井有条,把马来西亚三个种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的优良品质都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座城市里,既能感受到马来人注重卫生的习惯,即便是在菜市场和夜市,四周都十分整洁;也能感受到华人的勤劳刻苦,有着和国内一模一样的科技园区;还能感受到印度人的浪漫,时不时的印度庙宇和歌舞成为了城市有趣的插曲。
我们推测,这样的和谐来自其治理者的智慧。当我们对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过去的治理者了解得越多,我们便越不对吉隆坡的舒适感到意外。
吉隆坡的起源并没有定论,吉隆坡(Kuala Lumpar)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没有定论。19世纪早期的时候,吉隆坡还仅仅是个小村庄,当时周边的部落为了开发锡矿,大力招徕华工前来开矿。而吉隆坡是水运补给可以抵达的最远的地方,因此成为了锡矿的聚集地。在锡矿开采的推动下,吉隆坡逐渐发展。
当时,开采锡矿的华工分成了两个帮派之间的争斗便时常造成矿场停工。而本就是周边土著,同英国人一同分享税收的马来部落,让局面更加错综复杂。
1860年,锡矿周边的两个马来部族为了争夺锡矿的税收和华人保护费,发生了冲突。而此时,两个华工帮派也分别加入了一方,短短半年内,双方死伤惨重,据估算,这半年内,有6000余名华工死于械斗。
为了让矿场可以顺利开采,英国殖民者和马来酋长开始委任“甲必丹”(Captain)作为华人社群的领袖,协调华人族群内部利益。“甲必丹”并不是一个空降的职位。要想成为“甲必丹”,需要首先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华人族群领袖。而“甲必丹”作为当地华人族群的代表,开始在整个地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1860年的冲突中,当地原来的甲必丹被杀,众人把一个只有24岁的年轻人——叶亚来推举为了他们的新领袖。
叶亚来出生在广东惠阳,父母都是贫苦佃农,从小他就放牛和编制竹器来补贴家用。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民不聊生,叶亚来决定离开中国。
在南洋最初的时间里,他沉迷酒色赌博,甚至输光了回家的路费。在破产之后,他和同伴决定步行前去当矿工,后来他开始在锡矿和港口间倒卖米矿,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并在此期间结识了当时的华人领袖,慢慢受到当地华人精英的认可。
在叶亚来担任甲必丹期间,帮派之间相安无事,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益高。1862年,叶亚来被时任吉隆坡甲必丹请到了吉隆坡协助治理,6年之后,叶亚来成为了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
叶亚来画像。不少甲必丹在南洋依旧心念故国,在家乡危急时解囊相助,因此也时常获清廷赐官。同时或许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原因,即使没有获得官方的授权,不少甲必丹也会戴上象征清廷权力的红顶
1866年开始,一场当地王公的内战打响。随着战事的愈发混乱,各方势力登场,叶亚来和吉隆坡也被迫卷入乱局。在一场关键战役中,叶亚来遭到同伴倒戈,吉隆坡沦陷,叶亚来和他的亲信逃出城外。
不过他并没有仓皇失措,在和一个马来部族首领结成同盟的同时,他开始向中国招募散兵游勇,其间招募了大量参与了太平天国战事的老兵。叶亚来也明令赏赐,宣布斩获敌军队长和士兵均有赏赐、如若身死即发抚恤金。最终在1873年,叶亚来平定了乱局。
战事结束后,叶亚来开始召集中国移民重建吉隆坡。他设立了一座有60人的监狱,开设了安老院,为孤苦无依的老人提供生活和医药照顾,开办了第一所华文私塾,教育华人子弟。1879年,叶亚来一跃成为吉隆坡首富,当时的吉隆坡有2/3的土地都属于他,极盛时期,有5000余名锡矿工人为他工作。
在1881年吉隆坡大火后,他出资建设新房,全部使用砖瓦结构,让市容焕然一新。而在1884年,为了减少火灾风险,英殖民政府颁布法令,要求所有的建筑都需要采用砖瓦结构。叶亚来响应法令,购买了一块庞大的土地,专门用以建立砖厂,既推动了法令执行,又赚取了大量财富。
内战、大火也让英国人开始更主动地介入吉隆坡的事务,而叶亚来非但没有反对,还将行政权尽数交出,英国殖民政府专门撰稿给予他高度评价。
1885年,叶亚来去世,随后的两任继任甲必丹都是过去叶家军的成员,其特权也被逐渐削减,其后,再也没有甲必丹这一职务。
叶亚来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童年时出生贫苦,随时可能在战火中横死郊野;青年时背井离乡,沉迷声色犬马;而后幡然悔悟,在南洋打出了自己的天地,成为富甲一方的吉隆坡城主,在华人、马来人和英国人之间游刃有余,最终功成身退,将权力奉给当时仍在上升期的殖民当局。这样妥协各方、以和为贵的姿态,或许也影响了后来这个国家的治理者。
1950年吉隆坡地图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当时的马来西亚有三大种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其中马来人占大多数。马来西亚的独立是由马来人政党——巫统主导的。一直到2020年,巫统才失去马来西亚的执政党地位。1981年,马来西亚现代化的缔造者——马哈蒂尔成为了巫统领袖,成为了马来西亚总理。
马哈蒂尔出生于1925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其初入政坛时,因为反对马来西亚国父东古而被逐出政党。1963年,东古辞职后,马哈蒂尔重新加入了巫统,并最终在1981年成为了马来西亚第四任总理。
2018年9月,98岁的马哈蒂尔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如今,马哈蒂尔依然对马来西亚政坛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1985年,马哈蒂尔牵头设立了宝腾汽车。汽车是现代制造业的集大成者,世界上只有不超过10个国家拥有从零部件到品牌的完整汽车工业体系,而马来西亚就是其中一个,更是东南亚唯一一个。
在设立之初,马哈蒂尔面临重重挑战。尽管马哈蒂尔的前几任总理尽管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但大部分经济增量都来自农业领域,马来西亚缺乏汽车工业所必需的工业、技术、管理、资金沉淀。
而马哈蒂尔的解决方式很简单:向最优秀的公司学习。他选定了三菱作为合资方,出让了公司30%的股权,由三菱提供技术,宝腾负责生产。一批一批的马来西亚人被派往日本学习。在各方紧密的配合下,马来西亚民族汽车工业有了起色。
宝腾汽车股权分布:马来西亚国企马来西亚重工业公司占比70%,三菱汽车和三菱商事各占15%
为了给宝腾保驾护航,马哈蒂尔还通过了多个关税法案,保护本国萌芽状态的汽车工业不被成熟的国际巨头冲垮。马来西亚也在此期间提供了多个消费信贷产品,消费者仅仅需要10%的首付便能把宝腾开回家。1993年,宝腾汽车占据了马来西亚73%的市场份额,1996年,马哈蒂尔宣布宝腾汽车达到了100万辆的产量。
一方面,马来西亚工业化进展得如火如荼,经济飞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脆弱的资本结构却引起了国际游资的注意,马哈蒂尔即将与华尔街巨鳄正面对决。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暴跌35%,外汇储备缩水,股票崩盘并蒸发半数市值。在其他东南亚国家纷纷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包括加息、财政瘦身、变卖金融机构股份在内的一揽子方案时,马哈蒂尔却拒绝了。
他成立了由自己统帅全局的委员会,躬身介入危局中,不仅没有加息,反而开始降息。在降息的同时,他设立了外汇管制。据统计,至少180亿美金因此政策而留在了马来西亚。在泰国、印尼都宣布与美元脱钩的情况下,马哈蒂尔反而宣布林吉特与美元挂钩,以恢复投资者对马来西亚货币的信心。
马哈蒂尔的强硬手段遭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满,但却使得马来西亚成为了第一个走出危机的国家。马来西亚也没有因为削减政府开支,而导致大量人口失业,引发大规模社会动乱。马哈蒂尔非常重视物价水平,在他执政期间,物价增幅一直控制在3%以内,远远低于经济增速。
马哈蒂尔把马来西亚的独立和自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不愿意在危局之中,让一群外国人主宰自己国家的命运,也不愿意自己国家的金融机构趁乱被外国人夺走。他希望建立马来西亚自己的工业体系,自己的国民品牌,即使这可能会让马来西亚短期没有光鲜的摩天大楼、宽敞的八车道马路。在他的价值体系中,马来西亚作为民族的自主,远远高于“变成发达国家”的虚荣。
马哈蒂尔是一个极富争议的政治家。他急切地希望提升马来人在马来西亚的经济地位,制定了大量对马来人有利的政策,引起了华人、印度人的不满。
但另一方面,他也愿意站在马来西亚的立场上,实干地解决马来西亚问题。或许正是有这样的文化传统,马来西亚才可以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稳步前进,一步步地改善其国民的生活水平。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