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亿邦动力(ID:iebrun),作者:胡镤心,编辑:张睿,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23年的工业互联网,头上有阴云。
11月9日,上交所发文决定终止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朗坤智慧”)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这是8月22日树根互联撤回上市申报材料后,又一个工业互联网明星公司在IPO之路上折戟沉沙。
自从2014年工业4.0兴起,2018年工业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经历三年补贴、三年市场化考验,有过资本簇拥时的风生水起,也经历了“不受重视”、产品“卖出白菜价”的心酸时刻。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高光与至暗之后,工业互联网从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开始形成以“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工业APP”为核心的产品形态,以云原生架构为主的技术体系,以做项目、卖产品或卖服务为主导,数据增值为补充的多种盈利模式,服务的客户群体也从龙头企业走向中小企业。
一边在受挫,一边在努力,工业互联网身处冰火两重天,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
01 工业互联网,难闯IPO
树根互联撤回申报材料后,朗坤智慧曾被视“全村的希望”。
“我们详细研读了树根互联和朗坤智慧的招股书和机构质疑,朗坤的情况和树根互联不同。”有工业互联网企业高管对亿邦动力表示。
树根互联被质疑的要点是亏损和关联交易,背后的原因,该负责人认为是没怎么做过乙方。朗坤则是一个成立20多年、以工业软件起家的服务商,属于资深乙方,创始人为西门子前中国区总裁,业务相对聚焦,也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一直处于盈利状态。
不过朗坤的短板也明显。该负责人分析:第一,客户集中在央国企,数据无法复用。第二,朗坤提供的服务属于行业需求,但不属于卡脖子技术。第三,账期长,有坏账风险。
招股书显示,朗坤的客户集中在发电、建材、化工、冶金、煤矿等行业,服务包括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等在内的前十大发电集团,以及中国建材集团、中石化集团等其他重资产流程行业头部企业。2019年至2021年,朗坤智慧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53亿元、1.94亿元及3.09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57%、57.39%及 76.32%,预期信用损失金额分别为977.91万元、1376.02万元和2437.07万元。
两家明星企业折戟IPO给工业互联网发展蒙上阴影。IDC分析师崔粲指出:IPO之前,工业互联网企业会面临三个典型的问题:
第一,你的业务和工业软件有什么区别?
第二,你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第三,你的竞争力在哪里?
“我觉得大部分平台企业都回答得不太好。”崔粲补充。
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发韧之时依靠政策驱动,以补贴带动为主,市场需求推动为辅。有从业者表示,补贴最盛时一年能拿到6000万补贴。
高科技概念带来的光环也让从业者蜂拥而至。“我见过很多制造业的董事长们,都希望自己的信息化部门能独立出来接项目,一方面创收,一方面抬高估值。”有管理软件总经理注意到。
2018年国家开始评选双跨平台,制造业的负责人们被推到聚光灯下,“我们这种行业,从来没收到这么大的关注,这么高的社会声誉,大家都想评双跨。”有国企信息化负责人记得。
彼时,制造大厂将内部信息化部门或物联网部门独立,凭借深厚的行业know-how取得暂时突出;工业软件厂商作为资深乙方,长于行业服务,渠道优势明显;通信厂商、互联网厂商长于连接,数据分析能力强,生态成熟;泛数据治理厂商、物联网厂商扎根细分领域,做精做专。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为了覆盖更多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大举扩张,“有时候服务了一个企业,就可以声称自己覆盖了一个行业。”不少受访者都记得这一发展过程。然而盘点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果,能够盈利的行业最多四五个,其他行业都在流血运营。恰逢融资热潮尚在,巨额亏损被蜂拥而至的融资额覆盖。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02 前路分歧,格局未定
尽管工业互联网行业已经挤下超500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50家跨行业跨领域平台,但时至今日,工业互联网领域内仍然分歧多于共识。
用友是第一批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厂商,用友大型企业客户事业群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叶秀林是最早关注并提倡工业4.0的那批人,“2014年开始科普工业4.0,但是起初业界推进的速度并不理想。”
工业互联网出现伊始,很多从业者都没想明白这是要干什么。“工业互联网曾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叶秀林回忆当时的情况,“大家发力的方向主要在自动化、机器人的方向,当时一批自动化厂商和机器人厂商借机发展起来。两三年后,MES系统开始流行,CV/工业质检也受到关注。”
2020年后,中国工业互联网初步形成了以“工业操作系统+工业APP”为核心的产品形态。所谓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指的是工业PaaS平台。叶秀林介绍,工业PaaS平台对下能连接各种IoT设备,对上能支持各种SaaS应用,同时可以对接各个供应商,连接ERP、MES,还支持低代码开发等。
在工业领域,如何将业务场景和技术能力相结合,用技术驱动工业生产效率,一直是行业难题。叶秀林强调,工业互联平台要想将流程、数据和业务都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工业互联网厂商有足够的业知识和经验,把这些以数字化模型的形式沉淀到平台上。对于承载工业操作系统这一角色的PaaS平台,必须拥有大量蕴含着技术、知识、经验和方法的微服务架构的数字化模型,还能够快速、灵活的调用多种微服务,来支撑上层的工业APP快速开发部署和应用。
然而这一产品形态还没有特别成熟,因为下游应用还未充分生长,落地项目以渠道关系为主,市场的需求方仍然以国央企和行业龙头为主,商业模式为项目制,中小企业需求有待释放。
“这个 Paas 平台要变成熟,必须通过下游应用的成长,慢慢迭代、抽象出上层这些相对共性的东西,这需要市场的持续积累。”崔粲指出。
崔粲介绍,“工业操作系统+工业APP”这一产品形态,未来的产品形态发展方向,有三个现成的模式参考:CAD、ERP、MES。
CAD代表一个标准化工具,集中度很高,可以适用于各个行业。
ERP代表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产品,由一个主力厂商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东西,一群生态伙伴做实施落地。
MES代表一个很难做成标准化的产品,以定制实施为主,厂商很多,谁也做不大,是一个混战的市场形态。
标准化程度差异会导致产业生态的差异:CAD市场会集中到个别几家,ERP也会相对集中,围绕ERP厂商将产生庞大的实施生态,但MES的市场集中度并不高。相比于发展几十年的CAD和发展二十多年的ERP,MES目前还处于混战之中。
忽米科技高级副总裁王艺谚注意到,尽管MES还要根据需求做定制化,但MES已经在往MOM (Manufacturing Operation Management,制造运营管理系统) 方向发展,从生产管理走向生产运营管理。“它可能现在是MES,未来是MOM,再未来就是工业互联网,逐步在提升、在完善,但在工业领域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化。”
“MOM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产品,而是一个方案和产品集。”叶秀林表示,工业互联网中,“联”是关键词,比如设备与设备的联接、设备与系统的联接、数据与数据的联接、制造全流程的联接等。MOM是从MES系统扩展而来,把IoT、硬件、计划和ERP等系统整合了在一起,更好实现工业互联。
“最后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定也会是这三种形态之一,具体是哪种可能,现阶段很少有人能够看得非常清楚。”崔粲分析。
IDC将2022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侧的发展情况定义为:分化加速。2023年,这一分化仍在加速中。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侧市场规模达到28.6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192亿元) ,同比增长22.3%,受到疫情、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下降,厂商间的分化日趋明显。
崔粲指出,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侧市场整体仍呈现高度碎片化格局,CR6未超过30%。行业整体在增长,只不过有的企业增长好,有的企业增长不好,有的企业已经负增长。几家头部企业通过大型集团类项目和大数据AI类项目,在收入上与后续厂商的差距有所扩大。前20收入的厂商的业绩增速差异也更加明显。
图片来源:IDC
几乎所有从业者都同意,工业互联网一定是一个分散的、碎片化的市场,难以一家独大,互相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对工业知识的沉淀中,行业壁垒就是最大的竞争壁垒。
工业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工业互联网的通用性也随之降低。比如冶金作为一个大行业,其中还可以再细分出N个具体行业,包括黑色金属 (生铁、钢、铁合金) 、有色金属 (铜、铅、锌、铝等) 、贵金属 (黄金) 、稀土等。除了冶炼环节,冶金还包括采矿环节,每个矿场的行业属性、管理特点各异,很难用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来覆盖。
“行业壁垒是所有人的第一大差异化。如果行业没有壁垒,核心就是卡脖子技术,你能做我不能做。最后如果大家都能做,那就是只能以价格取胜了,就看谁的研发成本更低,谁的标品自研程度更高。”王艺谚分析。
叶秀林认为,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思路做工业互联网,中国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欧美的优势在工艺和管理,我们在移动互联网上突出欧美。我们如果学西门子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做,只能一直跟在他们后面。我们更能理解到平台优势,也更能利用规模优势,快速验证SaaS应用的效果并迭代更新。”
三一集团董事梁在中也将工业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做对比,他认为,当下正处于生产要素数字化阶段,制约着整个产业互联发展的核心是online成本过高。作为参考,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得益于千元智能机的出现。千元智能机的普及将每个人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全都在线化。当完成设备在线,生产环节也将释放巨大红利。
03 要客户,更要利润
尽管IPO折戟屡次引发市场对工业互联网唱衰之势,但不少从业者仍然认为,工业互联网正在面对无可置疑的增长。
王艺谚感受到,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真实需求仍然不少,“客户仍然在找我们,需求和商机并没有少,只是他们的资金困难,需要先解决融资贷款问题,再来做数字化转型。否则对我们这种企业来说,就是有事做,没钱赚。”
2024年年底前,意识落后的、不想智改数转的、没有能力数字化的制造业企业都将被快速淘汰,剩下一批优质的制造业客户,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土壤。“我觉得2024年10月份到2025年底,这将是一个逐步上升爆发的过程。”王艺谚指出。
叶秀林也预计工业互联网要迎来快速增长。“工业互联网现在发展比较平稳,后面会快速增长,随着新一轮增长,一定迎来一轮大洗牌。”
从事装备制造行业超20年,曾在大型国有企业担任过信息化负责人的杨毅对亿邦动力表示,从长远来看,工业互联网的终局可能会出现3家大型平台,5家相对中型,还有十几家小型企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同时,中国至少有望出现1~2家全球范围内的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像当年GE的地位。
至于工业互联网当下的重点,崔粲认为,选对行业或许比利润更重要——哪个行业的客户比较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哪个行业市场空间相对更大,同时自己能建立竞争优势,关系长远发展,“具体到实施层面,大家的差距其实不会那么大。如果方向不对,也许干着干着,行业就没了。”
经过三年补贴三年市场化,跑得快的央国企和龙头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2023年,政策导向和AI发展也给工业互联网带来新空间。
2023年开始评选全国第一批10个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中小企业示范区,意味着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服务央国企和链主企业,开始走向服务中小企业。“以前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负责主机厂工厂内部的服务,现在也在帮链主做上下游的数字化打通、信息打通,向中小企业和腰部企业靠近。”王艺谚补充。
各个产业集群也在推进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建设。比如重庆推出“一链一网一平台”,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价值延伸连接到上下游,将ERP、MES、WMS等系统连接成一张网,数据互联并接入到行业平台,抽离为行业的数据价值。“现在每个企业内部还在纠结,每个行业和每个地区还在建地基,编织一个企业的网、行业的网、地区的网乃至国家的网,还需要5~10年。”王艺谚总结。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报告 (2023 年) 》显示,当下,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数据、安全体系不断完善,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培育50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超过27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近9000万台 (套) 。
在工业互联网的带动下,工业以太网、边缘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2022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工业软件、传感器等产业规模增速近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过7000个,标识解析体系服务企业超30万家。
不少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这两年间沉淀产品、寻找可规模化的业务方向,重视利润率和现金流。
杨毅所在的企业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对产品进行了全面梳理,关停没有造血功能的业务,主要聚焦有色、建筑、装备制造等可规模化的优势行业。同时,公司的市场战略从区域销售转向行业线销售,组建了有色行业线、装备制造行业线、物联网行业线等专业销售。
聚焦和调整带来显著成果,杨毅表示,2023年上半年的营收相当于2022年全年,同时建立了端到端的在线化管理体系。
忽米科技也在努力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并严格筛选订单。王艺谚表示,忽米科技一直聚焦汽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4个行业,在忽米网的总营收中,标品占40%,非标和定制化占60%。
此外,忽米科技还在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诊断工作,通过批量问诊与筛查工作,切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寻找新的市场增量。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还有一股新势力正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崛起,持续推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那就是以国联股份、致景科技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产业互联网平台从B2B电商切入,侧重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配置,当下,产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从履约交易走向生产制造。
国联股份是产业互联的代表,拥有涂多多、玻多多等10个垂直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了提升工厂对平台的粘性,也为提高平台的供应链把控力,国联股份推出“云工厂”战略,即对产业链上的核心工厂,实施上游原材料平台一站式采购+下游产成品平台一站式销售,中间+数字工厂 (提升优质产能和运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
国联股份对工厂的数字化改造,包括管理数字化、之间数字化、安全监控数字化、能耗数字化、物流数字化、人员定位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订单排产数字化、设备管理数字化等。
2021-2023年,国联股份发展100家云工厂,探索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商业模式。2024-2028年,国联股份预计发展1000家云工厂,规模化推动云工厂和数字化工厂建设。
致景科技扎根于纺织服装行业,2014年推出“百布”平台,切入成品布交易流通环,解决上下游中小服装制造厂“找布难”的问题。随后,致景科技从交易环节深入生产环节:
对上游纺织面料制造环节,推出“全布”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及“飞梭智纺”数字生产系统,为工厂提供智能配方、智慧定型、超级中控、协同排产等服务;
对于下游服装制造环节,推出“天工”服装智能制造云平台,搭建起从“设计到交付”云端协同生态体系,提供数智设计打版、面辅料采购、大货生产、到仓配物流于一体的一站式柔性供应链服务。
目前,致景科技已将棉花原料、纱线、织布、印染,再到服装生产所有环节全部打通,搭建纺织服装纵向一体化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在生产、管理、流通、服务、经营等各层面,为行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用性强的数智化解决方案。
尽管IPO受挫,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和价值仍在不断积累,毕竟作为“工业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要陪伴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走上艰难的突围之路。
注:应受访者要求,杨毅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