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苗:在时代与恩赐、发现与培育中结识硬科技创业“千里马”

关注
合伙人
上海社区社交
一个专注于服务创业者的垂直社交应用
最近融资:天使轮|数百万人民币|2013-12-31
我要联系
硬科技创业“千里马”怎么找?

12月13-14日,2023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大会暨创业邦年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始于2009年,已连续举办15年。众多优秀的上市公司、独角兽、未来独角兽企业、投资机构、政府及学界代表年底相聚,守望前行。每年大会现场隆重发布“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榜单”,聚合创投圈最耀眼的未来新商业领袖。过往14年,共评选出1093家高成长企业(去重),根据创业邦数据分析平台睿兽分析显示,目前87家公司已经成功上市,65家企业被并购,143家独角兽企业。

本届大会以 “向新而行〞为主题,继续揭晓 “2023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榜单”“2023年度创投人物”,并首次发布 “2023硬科技创变者榜单〞。大会通过主题演讲、焦点对话、颁奖典礼、企业对接会、交流宴会、创新成果展览等多种形式,碰撞思维、激发合作!

当全球硬科技创变进入空前的活跃期,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正重构创新版图之时,中关村智友研究院提出了更有价值的思考——如何发现硬科技创业的“千里马”?

在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看来,“硬科技创变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要积极乐观拥抱科技创新时代,要到具有百亿市值大赛道的“草原”上、或是国产化率低于10%的细分方向、毛利率大于50%的市场、卡脖子领域的“崎岖山林”里去寻找跑得快或能走山路的千里马。

具体而言,硬科技创业项目从“婴儿”成长为“少年”,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的。王田苗教授认为,“完全由科学家兼职创业,可能需要长达10年以上才能走出来;科学家+学生+代理CEO合伙人的模式则也可能需要8年;全职博士生+合伙人的模式有望缩短至5年时间。”

关于未来,他认为,“在硬科技创业浪潮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是先锋,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是硬科技创业的主力军,创新城市与高校院所是世界独角兽的策源地。”

image.png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 王田苗

以下为演讲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一、硬科技创变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这个时代里,硬科技变成了创业的主旋律,我今天借此机会,其实也是向大家学习。台下有很多硬科技创业者,我为什么对他们非常敬佩呢?

我们都知道,在硬科技或一般投资界,有这么一句话:“投早期就是投人”,如果有幸能够遇见结识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或有潜质的硬科技创变者,应该是创业导师或投资人最幸运的事情,是上帝恩赐的“最好礼物”。因为他们不仅具有战略洞察力,而且敢于冒险用创新拼搏去践行改变一个产业或创造一个产业,给社会带来直接的价值与财富。与此同时他们又具备让人敬佩的一种“社会英雄精神”做人品质,不断创新、专注定力、胸怀格局、社会责任,并且会给社会带来福祉,即使他们企业衰落了甚至在未知的时期失败了,我们也应该尊敬并且珍惜这些“金子”。

二、硬科技创变者“千里马”特征的思考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硬科技创变者“千里马”有什么特征吗?我们反思是不是有三类:

一类是他们为事业信仰而生,极其渴望与兼具激情,乐观与专注,自驱好学与开拓进取,有坚韧、好强、创新、拼搏的意志,而且具备向善、大我、责任、领导使命感,还具备从偏执到学习、改变、利他、胸怀等辩证对立统一思维,如果遇到这样人是我们也是社会的福气,是上帝恩赐的礼物,比如稻盛和夫、任正非、王传福等,这样“千里马”可能不到0.1%。

还有一类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商业感悟与创新领导力”,他们为时代而来,商业敏锐、择时执行力很强,不断学习与创新而且有冒险勇气与胆识魄力,善于整合资源寻求第二条曲线,拥有格局、洞见、进退有余的领导力,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是投资人陪伴项目、孵化成功的开始,也是十分幸运的,比如绝大部分艰苦奋斗、勇敢拼搏、创造社会价值走向上市或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往往也是投资人追求的目标,这样的“千里马”可能概率也不高,是不是不到1-5%。

还有一类人,他们像“儿童或少年”,现在看不出他们是“千里马”,但是他们有可能具有“千里马”潜质。如果他们所处的时代或环境适合,如果他们勤奋好学自驱追求改变世界,如果适度借力科创学院、孵化器、高人贵人的指点,是不是有一些带着高校院所创新十年以上的科技成果,真心专心耐心地创业,并且不断学习螺旋式成长,也能成为硬科技创变者真正的“千里马”。我们从最近科创板、北交所的许多上市公司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比如大疆、寒武纪、国科量子、中控、新松、博实、九号机器人等,这些当时初创的公司,往往具备高门槛、独特性、影响力的重要科技成果,而且科学家具备商业思维,自知之明与学习聆听,专注成果落地,设立未来吸引优势互补高级人才的期权,自己转变或者适时积极寻找相互信任且具备企业管理经验的同学、校友、朋友做商业合伙人,通过这样的发现、指导、自驱而转化为“千里马”的概率会在5-10%。

三、如何寻找硬科技创变者“千里马”

这里我想探讨分享如何从第三类人群中去寻找硬科技创变“千里马”,即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硬科技创新创业中发现他们,给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第一,硬科技的“千里马”首先应该到内蒙古的草原去寻找。因为只有在广阔的天地里,你才能鉴别具有百亿市值以上的“千里马”。

对我们来说,就应该去拥抱世界科技、具有百亿市值赛道的“草原”里去寻找。例如,智友研究院做了这样一个表,横轴是目前资本市场估值,纵轴是这项技术可能对某一个行业的颠覆或者若干行业的颠覆,甚至是平台性的机会。

如果这么看,红色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科技,包括大模型、算力、量子、元宇宙、无人驾驶、商业卫星。同时在多行业里推动改变的技术,包括3D打印、新材料制造、人机交互、脑机接口、AI医疗模型、量子传感器以及高端耗材。如果我们按专精特新的方向去看,还包括人工肌肉、AI工业机器人等。

image.png

那还应该到哪儿找呢?我想了想,还应该到“云南、贵州的山区”去找,不要看那里马很小,但那里的马很专注、很专心、很有毅力,它驮着货物可以走完很长很长的古道,这难道不是“千里马”吗?这是不是需要选择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我们应该从国产化率低于10%的领域里去找,从毛利50%以上的领域里去找,还应该在做卡脖子和安全的、高频的、现金流稳定的2小B的项目里去找。

image.png

也还可以从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趋势中挖掘或淘到中国企业将会在未来十年成为世界领军的项目群里去找,据分析思考,未来中国企业在智能制造许多领域有望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比如新能源汽车、商业星链、物流仓储、机器人自动化、工程装备、医疗器械、AI应用软件等,虽然我们可能现在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中国市场大、行业细分多、供应链比较齐全,而且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极强,有极强的性价比优势,从中国内卷走到外卷的世界,中国就是第一方阵梯队。

因为我们仔细想想,美国的企业可能看不上只具备个位数利润的制造业,欧洲的创新迭代速度跟不上中国,日韩企业的市场规模没有中国这样大的学习锤炼空间,越南、印度、墨西哥企业没有专业成熟的工程师红利等。

第二,对硬科技创变者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画个像。我们研究了参与孵化投资的70多个项目,从概率上来看:

一种是科学家兼职创业,目前变成一种潮流,而且有增长,这种情况现在有30%,因为国家倡导,科学家为什么不去转化呢?

这类学科性公司,科学家控制,按课题组形式实践,安排学生参与转化,可能需要长达10年以上才能走出来。

一种是科学家+学生+代理CEO合伙人联合创业,科学家觉得自己还是在学科学术上感兴趣,在商业上没有经验,于是就让聪明、情商高、有培养潜质的学生加入,或者认识可信的同学、校友、朋友先作为代理CEO,也可能需要8年。

一种是全职毕业的博士生+合伙人,他们继承携带在高校积累了十年的成果,也带着学校和导师所赋予的使命,All in在里面,理解成果目前不成熟性与未来商业价值,能够真心、专心、耐心的创业,自知之明选择优势互补的合伙人,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去撑开自己的格局与胸怀,有望可能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缩短至5年时间。

image.png

通过这些分类,我还得到了一个不一定完全正确的判断:全职博士生+合伙人模式可能5年就能够带领创业项目变成一个“少年”,并且能够自己逐步地去考大学。如果科学家+学生+代理模式可能需要8年,如果完全是科学家创业可能需要10年。原因是,创业是创意+创新+经济的一个工程,即市场价值的创意加上工程的创新才能把它变成产品,最后十分重要的是要站在市场客户角度去服务、创新、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商业价值的转换。

我们有时候在想只有找到一把手,硬科技的创业才真正开始,只要没有一把手,我们认为都是在孵化、培育、等待。所以在创业过程中,我自己理解目前一把手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CEO自己是技术型人才,比如材料、核心部件或者核心算法是由他攻关出来的,他是科学家背后的一个团队,但是他商业能力差,不具备管理经验,但是有格局、虚心好学、建立优势互补的团队与商业合伙人。另一种就是CEO的商业意识很强,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又对科学家的成果非常尊重和珍惜,从概率上来看技术型CEO会跑得更长,而商业型CEO跑得快,这时候我建议科学家都以首席顾问或者董事长的方式来参与科技创新创业。

第三,根据科技成果转化价值以及创始团队组成,设计公司的框架,特别是有关股权结构,这里需要考虑的一是如果没有太大的市场空间价值,建议不一定成立公司,直接通过项目合作开发或转让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因为创业发展与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取决于许多要素,而且不同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与条件。二是如果还没有找到或发现具有“千里马”潜质的第一把手,一定一定要多预留期权池,期待、观察、耐心、培育并且祈祷时代给予他们具有企业家精神上的成长或有优秀合伙人加盟的“礼物”出现。

无论怎样,我们需要耐心,时常与硬科技创变者或科学家交流,首先要坦诚、实事求是、围绕自己未来兴趣与优势,启发、指导与陪伴,其次是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商业思维,愿意合作,愿意放手让学生去闯荡。再者就是在还没有找到一把手,要聚焦到小目标,精简聚焦把样机、测试、验证、资质、许可证拿下来。如果是博士生毕业以后就All in,这个时候可能股权结构又会不同。

image.png

所以,了解硬科技创业者的初心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股权的设计。在这个问题上要理解不同阶段的赋能,包括产品研发、样机、落地检验、商业运作、推广,这意味着其在估值、在招人、在场地都要按照不同的阶段考虑,而不是觉得有一个重大的成果,一下子要有很多的融资,招很多的人,最后反而对创业没有好处。

在初创的过程中,我认为其实初创就是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在座的一线投资机构都非常有经验。第一阶段通常是靠个人,通过项目形成创新型的产品、动态的修正,从第一阶段往往认为是小学,到第二阶段就是“鬼门关”、“死亡谷”,关键是不是能够有一个“好高中”,是不是能够“上大学”。因为在这个阶段,他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商业意识,要以有限的小目标来吸引牛人,把市场先做起来,同时逐步听取投资人的建议,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是决策机构,这取决于是不是“大学能够毕业”。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梦想、有能力并且能够全职的一把手出现,硬科技创业才真正开始,这家公司基本上成长为“少年或青年”第三阶段。如果从团队上初步齐全,形成了基本业务面,而且从业务结构发展的趋势上可以看出,他们有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潜质,或具有扇形结构的第二条曲线,或有可能发展成为平台公司等,如果完成了第三阶段,那么我们认为他们就已经大学毕业了,开始都更广阔的中国乃至世界的产业大海里遨游远方。

image.png

还有关于治理结构问题,在项目发展早期就要养成在重大的事情上要和自己的合伙人商量,并且要跟投资人征求意见的习惯。因为投资人从本质上是你赢了,他才赢,百分之八九十的情况可以提出建议,投资人不会去左右你,因为你是在前线打仗,你最了解情况,但是不能没有议事的环节。

在硬科技创业中,基本上是以三年为一个阶段,十年才能成为一个“青年”。而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培育他,怎么给他指导,让他看多少书,面对挫折、迎接挑战、意志坚强、持续学习都是必须的,因为有些坑必须要创业者自己体会、实践并且能够坚强地爬出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的初心很重要,乐观与坚持意志是战胜所有困难或者死亡的最后堡垒,也会发现所有的挑战都是一次体验,都是人生的一个修炼。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拥抱这个时代,要感恩所遇见的优秀硬科技创变者“千里马”,要去敏锐的洞见去发现他,如果可能去珍惜他们、启发他们、等待他们。

不管怎么样,我认为在硬科技的浪潮里,科学家与工程师是先锋,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是硬科技的主力军,创新城市与高校院所是世界独角兽的策源地。

谢谢大家!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