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字总结!投资人过去的365天

关注
合伙人
上海社区社交
一个专注于服务创业者的垂直社交应用
最近融资:天使轮|数百万人民币|2013-12-31
我要联系
如何拨开迷雾,寻求那个较为确定的答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纪源资本(ID:JiyuanCap),受访:符绩勋、徐炳东、吴陈尧、李浩军、罗超、曹琪;策划、撰写:张颖,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17世纪的捕鲸业,船长带领10多个船员出海捕鲸,从它们的头盖骨里抽取工业革命必需的润滑油,他们的资金来源大多是那些期待高额回报的资助人。资助人资助船长买船、招募船员,赌上船长的经验、技能和一些运气,最后得到的是1/2、甚至2/3的捕鲸利润。捕鲸业横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增长了整整两百多年——它的可观回报,让捕鲸一度成为十九世纪美国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当然风险也很高,出海航行动辄两三年才能往返,而出海的船,有1/3永远都回不来。

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花了七年时间四处奔走,终于在1492年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出海——哥伦布获得航海探险收益的10%,成为新发现领地的总督,女王则拿走剩余的收益。西班牙女王的这项投资使得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由此让西班牙一跃成为欧洲霸主。

但无论是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还是美国捕鲸业,又或者是成就了硅谷和当代风险投资业的“硅谷八叛将”与仙童半导体——人们愿意赌上金钱、耐心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寻求投资的长尾回报,或许某种意义上是刻在理性思维中的本能。

如果将历史的碎片投射到当下——在波动起伏的经济周期中,风险投资人的思考或许也多少能启发我们,如何拨开迷雾,寻求那个较为确定的答案?

今天的分享来自以下多位嘉宾,包括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徐炳东,纪源资本合伙人吴陈尧、李浩军,纪源资本执行董事罗超,纪源资本运营合伙人曹琪等。在投资行业多年,他们投出了包括百度、BOSS直聘、滴滴出行、Grab、哈啰出行、满帮集团、去哪儿/携程、UCWeb、小鹏汽车、金山办公WPS、京东工业、店小秘、moody、野兽派、追光动画、Keep、小红书、三顿半等多家知名企业,也各自在“募投管退”这一风险投资行业的四个环节中倾注了无数精力,与所有纪源资本的被投企业共同经历了成长与周期。

一起听听他们对过去365天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期望吧——其中符绩勋和徐炳东的年度复盘和展望全文,可点击链接查看:纪源资本符绩勋:四个关键词总结2023、展望2024|投资笔记第158期纪源资本徐炳东的年度关键词:要专注、要打破成见、好事情一定会源源不断发生|投资笔记第159期

2023年的Take-aways:

1.2023年有哪些Take-aways?和前几年有何不同?

在我看来,2023年以来比较确定的几点是,第一,科技和环境所带来的变化还将持续,并需要更大的、持续的投入。无论是整个交通网络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还是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业,都会产生更多机会。这是大家可以去期待的机遇。

第二,大家对于创业、创新的热情依然在持续。过去一年我也走访了很多地方,上半年去了趟印度,下半年在美国,也走访了东南亚各国。尽管预期和节奏有一些改变,亚洲地区也在经历着供应链的调整与重构,但是我也很欣喜地观察到,人们的创业欲望仍然存在,创新、创业的热度仍然在蓬勃地持续着。

同时,我的判断是,人是动态的,好的人才与企业家会随着市场、随着宏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一直在基金内部强调,我们应当跟着优秀企业家的步伐与动向,来寻找新一波的投资机会。

2023年,我最大的感触是对保持专注的内在要求显著提高了。在今天这个时点,投资环境变得更复杂了。以前我们的专注常常是在一些大的风口与赛道上持续关注,做好自己的投资工作,今天我们提到“专注”,不仅仅是聚焦于某一个投资方向上,还需要关注更多高相关性的领域,为了应对变化做出更多的提前准备工作。在动态的宏观环境里,想得再多、准备得再多,可能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在和被投公司交流的时候,也会经常提醒公司要专注在自己的新产品、财务指标与融资上,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与应对,需要共同去适应新的节奏。

我2012年入行,马上十年。我越来越相信周期的力量,也更加深刻地认知到什么叫“周期”,是周期,就肯定有高峰和低谷,而低谷也总会过去。也许只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才能真正对一件事情和一个行业有更深刻的认知,才能站位更高,很多想法才会更全面、更成熟。

大家最近提得很高频的一个词叫“心力”,如何去锻炼自己的心力?如何在下行周期里能挺得住?无非就一个字——熬。以前更多在上行周期里,大家专注于拼和冲,但今天更多是要熬,要守得住,心态平和,在现状里去做调整。

另外市场好时,在上行周期里我们更多是锻炼捕捉机会的能力,同时能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和增值溢价。但在下行周期里,把整个大周期拉长以后才发现,以前做的很多决定,可能在当时会偏短期。如今回过头来再看,会对之前的很多决策、思考重新去总结。

在下行周期里,更多是考验投资人的管理能力,其实“募投管退”是整体行业不可缺少的四个环节,以前因为行业发展太快,大家把更多精力都放在“投”这只占25%的工作里,剩下75%的功课现在都得补。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周期里,其实最适合去锻炼综合能力,会让你的整个能力象限变得更加全面,对于整件事情的运作方式体会得更深刻。

其实2023年于我而言是非常有收获的一年,因为波折足够多,剧情足够精彩。Robert McKee有一本书《故事》里提到“好的故事里人物都要有弧光(Character Arc)”,所谓弧光,就是你的成长起点和剧终时的人生落点上会有大幅度转折。弧光越大越丰富,角色塑造得越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弧光,有大弧、有小弧,但在每一个关键点做的决策,形成了不同的故事。

在一帆风顺时,每个人的弧光都是有限的,因为你经历的是一个单向的发展路径/成长逻辑;但在经历波折周期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过去三年、五年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些都可以成功地塑造一个人。

如果看从工业革命后两三百年到今天的商业历史,你会发现,整个商业世界的运转法则,和我们过去20年所经历的大有不同,我们习惯把过去20年的经历认为是一种常态,但如果从更长周期来看,过去20年的经历恰恰不是常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在只有产品原型时融很多钱,烧钱扩大规模、补贴用户,获得了一定垄断市场地位后,再通过一种商业模式把亏损的钱拿回来,这是非常惯常的打法。但如果看整个200年的商业历史,这样的模式其实是非常不常见的,因为从商业角度来看,一件事情从第一天开始就应该有价格差、有利润差,如此一来才有做这件事情的价值。

我们应该关注给用户创造什么价值,在技术上能做什么样的突破和创新。过分关注增长、获客,更少关注盈利、底层技术,那其实并不是常态。所以今天只是从非常态中回到了新的常态,在我看来,这就是“周期”,回归到产品技术和社会价值本身。

我觉得2023年最大的一个Take-away是我们经历了行业巨变,也深切感受到了行业的“变与不变”。从唯物辩证法上讲,变与不变之间存在对立和统一的内在关系,在我们整个行业里,我第一次真正地感觉到了大趋势变化背后不变的投资本质。

2023年VC行业面临很多意料之内的巨大挑战,公司和基金都面临融资难、退出难的挑战,但是我们能看到过去几年坚持价值投资、不跟风的GP依然保持稳健的成长,DPI表现也很好。大潮退去,裸泳的就退场了,留下的便要以终为始地重新思考基金的投资逻辑,重塑项目管理的方向和方法。

我们看远一点,也许未来大环境会加速行业进化,也许VC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但是用资本去助力有价值的公司成长,这件事不会随着时间发生任何变化,这是一个恒定的、不变的事。我们只要坚持住这个恒定的东西,不去随波逐流,不去跟风投资,其实就能够做到基业长青。我们看到很多公司也是这样,那些坚持做精益运营、不追风口、能自己造血的公司,永远都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第二个Take-away是,在保持定力的同时也要拥抱变化,就是你的心要有足够的定力,但你的身体要有足够的柔软度。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趋势是出海,很多创业公司和基金的创始人已经把家安在中东和东南亚,更多的资源也对应投放到了海外市场。这种面对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重心的柔软度对公司来说很重要。

2.用几个关键词总结过去一年,有哪些关于自我改变或成长的故事分享?

谈不上一个具体的故事,但“打破成见”是我觉得大家要去做的一件事情。没有什么事情是惯性地、一成不变地,这些年的经历让我发现,很多事情的内在逻辑都在发生着改变。以前我们作为投资人都说要有“空杯心态”,在今天,“空杯心态”不仅仅只适用于投资,对于大家所习惯的、习以为常的一些事情,今天可能都需要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面对市场动态的变化,仅靠过去的经验是跨不过去的。在今天,我们已经不应该让自己停留在过去的安全区域。很多沉淀许久的格局包括策略、方法与故事都在被打破,这不是坏事,“不破不立”也带来了崭新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要不停地改变,变化是终究不变的,只是我们正在经历一些加速。

我过去一年的概括就是“接纳”,包括接纳外部和接纳自己,用一个勇于去面对事实、面对真相的态度去进行观察,毫无保留地去接纳。因为这就是现状,社会的巨大变化,包括经济环境、疫情滞后、地缘政治等等,其实在投资行业中感受还是挺明显的。在此刻我们就是要去接纳,因为如果不接纳,你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行动,毕竟它是已然发生的事实,所以你最好的策略也是接纳,这是我基于理性角度的判断。

从感性角度来说,接纳自己的过往、接纳环境以及接纳自己,是跟自己和解的第一步。现在的人压力也都比较大,不管这份压力是来自家庭还是出于职业等等。如果说可以去客观地观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同时去尝试接纳、接受、修行。

当然也可以先从客观去面对开始做起,去想想自己不接受的理由是什么,比如过往的投资在市场比较好时,可能相对来说项目投资节奏比较快,投资人也都处在一个风口浪尖上。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投资都慢下来了,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和过去若干年的高歌猛进相比,就很容易有一个强烈的对比,这时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接受,而这一点是需要自己去意识、去克服的。我们必须面对今天的真实情况,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己内心,你都需要接纳这件事情,方方面面都需要接纳的心态,更多可以是积极的角度。

2023年我的思考还挺多的,比如客观地去看,市场的机会在哪里?比如我们今天怎么定义机会:是能退出,还是有长期向好的趋势,亦或有短期红利可能?回到个人层面,我希望能帮大家去调整预期,去建立体系和机制。比如今天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人民币项目,我们的预期可能不一样,关于团队、人以及趋势的问题一定不一样。但我还是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把美元投资和人民币投资两件事情都做得很好,这其实是一个“无缝切换”的能力。

十年前,我做产品经理时,就发现产品经理的背景往往特别多元化,但大家都有一个共通的能力,就是“一秒变小白”的能力。你要有那么一刻,可以把自己清空,代入进去,从用户思维去想这件事情,才能明白产品到底成不成立。反之如果只是把你当下的状态代入进去评判,那很可能无法做出最客观、最公正的判断,所以这是我一直觉得很重要、一直在训练的事情。以我们今天的能力和布局,我们会带着这样的思路来寻找符合我们的Thesis、CEO能欣赏我们的资源和价值、公司有增长空间、能带来符合回报要求的项目。

有一个体会很重要,虽然之前很可能也有感受,但是2023年我把它提炼出来了,那就是“给予比获得更开心,给予比获得更快乐”。过去我可能觉得我要获取、吸收,但现在我越发觉得只有在给予、奉献、付出,看到一块石头激起涟漪,给到别人价值,你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快乐是更持久的、更放大的。这种感受太明显,以至于我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最好,那就是去支持一个有梦想的人去做TA认为有价值、且你也认可的事情。

过去一年在育儿上我倒是有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心得。其实小孩的成长和公司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你可以给TA定规则,有一些通识你也可以告诉TA。但是小朋友和公司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独立的价值观,你很难把你的意志强加给TA,很多时候TA只有碰了壁才能长大。对他们,我的身份只能是一位旁观者,看他们犯了你早就预料到的错误,不要批评,也不必内疚,要学会“随遇而安”。所以在个人角度上而言,“随遇而安”是我很大的一个收获,也是一个关键词,就是你要接受事情是有规律和周期的,你得跟着这个规律周期往前走,然后不要特别多地去强求。

“随遇而安”是一种态度,但是在工作上我却十分严格,对自己和对我们团队同事的要求都挺高,很严厉,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到比想象得最好,要努力到无能为力。因为跟我配合的这些团队同事都是市场上最精英的人、最棒的人,至少是我挑出来最好的人,一群人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是可以预期并达成的。

3.2023年初立下了什么目标,结果如何?

讲一个工作以外的吧:有关运动与均衡。2023年我认真地学习了瑜伽。有一次绩勋问我最近在做什么运动,听到我回答瑜伽的时候,他很惊讶。是的,如果不是一些酸痛把我逼到了墙角,我可能至今还固执地认为这不是我会做的运动。通过一年时间的尝试,我自己的感受是,瑜伽虽然是一种柔性的运动,但其实是很需要耐心和力量的。

练习瑜伽之后,我发现过去很多年来自己对疼痛的理解是错误的。以前只是一味地强调去做运动,却忽略了拉伸与自我对抗,实际上这个运动给肌肉与人体均衡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从小就喜欢跑跳,自认为腿部力量比较强,但是第一次练习下犬式的时候却极其痛苦,才发现在某些维度腿部力量是何其薄弱。这大半年的瑜伽练习,改变了我的一些固有认知,还缓解了身体上长期以来的一些酸痛,也改善了站立、行走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受益匪浅。

另外,总体上感觉自己2023年的运动量还是不达标,我最近会开始增加一些有氧运动。另外总体市场比较慢,我们的被投企业们也在新环境中努力去适应,大家还是要更专注,愿意活在变化中。我们自己也一样,总可以想得更多,准备得更多!

我以前会立flag,但从前年开始就不立了。因为长期flag从来不会变,短期flag现在没有办法立,毕竟世界今天的变化实在太快,导致你立的flag相对完成时间都不够,那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换,所以我觉得以季度为维度去调整自己的目标是比较合适的。以季度去设立的一定是比较偏短期的flag,其实就是明确的目标,拆解到我们能抓住的当下。其实在和被投企业去聊时,我也会给出建议,比如一些融资节点战略选择,是要扩张、要裁员还是要融资?是要花钱还是要赚钱?我都建议他们以季度的维度去回顾,三个月已经是一个合理的周期了,能发生太多事情,这些事情很可能会改变整个大环境、大行业和世界的格局。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动态调整的能力,以季度为维度去动态调整目标。至于长期来看,我还是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

我2023年在工作上定的目标都完成了,比如我们2022年年底定的是2023年一定要把我们的企业家带出海一次,看看疫情后世界的新变化。2023年我们中台OMEGA的出海项目,克服了重重挑战顺利完成了,参加我们海外游学的企业家都表示很有收获。

大家都知道,除了管理的中台工作之外,我自己也是《创业内幕》的主理人。年初看到满满当当的日程表,我对节目不开天窗心里直打鼓。然而在见缝插针的时间表和同事们不遗余力的帮助下,居然完完整整顺利录完了第五季,算是我们完成的另一个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

2024年我们在工作上的目标是能够把“退出”做好,这需要我们团队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方法,重塑管理方向,从财务上、运营上来全面地管理我们的重点项目,以及要把需要退出的项目及时地做好退出,包括找到更好的渠道以及退出的创新方法。

关于个人的目标,2023年我定的目标是打好高尔夫,很遗憾目标没有实现,甚至都没有拾起球杆。我希望2024年还是这个目标,能把高尔夫球学会并且打好,以便于将来可以和女儿和老公一起打球,多一个家庭项目。

4.2023年职业/生活上最有成就感的瞬间是什么?很想知道!

2023年我更多成就感在于自己思维转变的方式。低谷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成长为思考更全面的人,从曾经的单纯执行到一定程度上从管理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积累对以后长期发展会有帮助,很有价值。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从工作角度还是从人的角度,所以你就不会对当下在看的项目突然间特别上头,也不会突然间就觉得特别不好,更多是更理性地去思考在框架和体系里如何去布局。这可能就是当下时间点里应该去做的最好的利用环境的事情。

大家都在练内功,比如养成好的运动习惯,我现在每周都会打篮球、骑车。市场变化期间,我也会坚持,这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功、企业的内功、在行业里的内功。往往经济不好时,就是大家比较好的练内功时,因为经济好时可能顾不上,都要去拼业绩,现在好不容易节奏慢下来了,就要利用好慢下来的时间。

5.如果让你给公司里的一位合作伙伴写Peer Review,你会对谁写?会说点什么?

在2023年,尤其是下半年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剧烈的震荡,可能大家都会看到,也会感受到,其实我们几位合伙人,尤其是我跟Jenny(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是这二十年来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之间的感情和默契,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比较好(笑)。我有一种较强烈的感受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够站在一起,共同地去面对挑战,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这一点我一直非常地感激。

另外我也希望鼓励我们所有的同事,其实我们知道整个外面的世界都非常“卷”,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我觉得我们在一个公司、一个团队里,还是要有更多相互的支持和鼓励,共同地去面对问题。我觉得今天可能我们很多投资团队面对的一个挑战就是,赛道的选择变少了,但其实更需要我们更多的协作,不然就只会带来“内卷”,只会让我们的效率更低。

同时,我也会希望我们每个合伙人能够更多地承担一些责任,包括Eric(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徐炳东)一直以来承担我们的人民币基金品牌的募资和管理,Joshua(纪源资本合伙人吴陈尧)也负责了我们整个内部系统的建设、信息数据库的管理以及IT系统的搭建,Haojun(纪源资本合伙人李浩军)也在我们整个被投企业的管理和Review中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团队能够凝聚在一起,各自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部分。

如果我可以写给绩勋,我会先来一波“彩虹屁”。绩勋是一个非常好的老板,他很像《狮子王》里的Silverback Gorilla,极其睿智,总能在我迷茫的时候三言两语轻易就点醒我,尽管很多时候我知道他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我们工作的那些细节。他对团队要求很高,十分严格,但是又有足够的宽松度,让大家去把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最大,他的风格也极大影响了我对团队的管理风格,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文化了。

和世界的精神共鸣:

1.2023年看过/听过的书/电影/剧/播客或者其它作品有分享吗?

前两年去了中东,最近也非常关注中东战争,睡前偶尔也会看一些中东历史的资料。与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相比,中东历史的人文冲击非常大,因为这片土地的主宰权有过太多次变化,导致耶路撒冷这样一片不大的地方承载了基督教、犹太教、穆斯林等多个宗教与背后的文化。过去几千年长时间的剧烈矛盾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通过对历史的阅读去了解人类的意识变迁,去了解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变化,这之中的过程很有意思。

2023年令我印象很深的一部电影是《公开赛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n)》,是在从美国回上海的飞机上看的,一个在英国开起重机的工人在常人眼里有很多“不切实际”的爱好,尝试过很多方向都失败了,最后爱上了从没尝试过的高尔夫球,想尽各种办法去训练,还冒充球场会员报名参加了英国的高尔夫公开赛,但被评为史上打得最差的公开赛球员,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也鼓舞了很多人,还被邀请到美国专门为他组织了一场赛事。

这个故事的最后并没有发生奇迹,他也并没有拿到特别好的名次,成绩也不仅仅只需要努力,这反而让人耳目一新。在我看来,这个片子的意义在于,人生或许没有那么多确定性,对年轻人来说,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努力并且敢于去打出自己的“第一杆”,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有时候大家经常会有很多压力与顾虑,但其实我认为大家应该敢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你的想法在别人看起来很荒谬。

故事用另一个角度激励了我们,就是我们还是应当勇于去开启人生,敢于去尝试,迈开的那一步说不定就是成功的开始。但就是因为胆怯,不敢抛弃世俗的眼光,没有勇于去做那些事情。

我觉得追光的《长安三万里》非常棒。我本身就是西安人,从小就有这种文化的感染。在我小时候大雁塔可以登塔,现在大雁塔也不可能再去开放了,这些文物肉眼可见地受到损害,所以能早去就早去。

大雁塔包括西安其它历史遗迹,和汉唐相关的非常多。西安保存着唐朝的这些历史,《长安三万里》对于西安人和西安这个城市的刻画和塑造还是非常地深入人心。在我小学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日本有东京和大阪,但是我知道奈良和京都。我们所有的西安人都知道,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是仿造唐长安城的格局建立的。所以汉唐尤其是唐文化对一个西安人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

播客的话,我当然推荐我们纪源资本的多档播客《创业内幕》、《投资笔记》(笑)。另外我还推荐大家去听一听刘擎的播客,我很少听到一个哲学教授能把哲学讲得这么生动有趣,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对于生活中个体或群体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也许你无力改变,但你绝对有能力去思考反思。我觉得这种对于生活、人生的关注非常好,也是我们所缺乏的,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批判,但这种批判需要情怀,需要理论的基础。我推荐刘擎播客的理由,是它可以让你对生活或者人生的各种现象,有更深层次的自己的体验,或者是自身价值的支撑和依归。

我还想推荐一本书,叫做《生命 3.0:在人工智能的时代生而为人(Life 3.0: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是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所写,基本上就是探讨:人在生物学上的生命可能是1.0,但在达尔文进化论上的这种学习和适应,可能是生命2.0到生命3.0阶段,你可以自我设计。这个分类隐含了一个可能性,就是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生命,只不过是3.0版本的生命。它有改变自身硬件和软件的能力,所以对人类构成了一种新的挑战。

这对我来说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每当我们把关注点扩大到更加外围、更加物理或更加未来、更加抽象的层面时,你对当下的一些痛苦、执着、焦虑可能就会好很多。“在物理学家看来,生命现象不过就是粒子的特殊排列组合,所以生命是通过从环境中汲取富熵来抵抗自然的增长,通过让环境变得混乱而维持自身的秩序和复杂度。” 这是书里的一句话,很多人也都理解,智能是独立于物质层面而存在的,但你不能说它没有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考虑的出发点是在于人,包括我们考虑人工智能时,都要特别考虑它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安全的影响。这点确实需要从思想上突破,也许人类并不是整个宇宙的核心,我们站在自身角度考虑固然没有问题,但这种角度的考虑是相对主义的,你站在你的角度考虑,是因为你是你,而不是你有多么特别。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如果你去更多地想道理,或者看这本书,那么你就会从自我中心中退一步,去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

我最近被儿子逼着天天一起看《荒野求生》,已经把第一季看完了。不过当你的生活过于平淡时,看一个人天天把自己置于无人之地,看起来让人非常向往,很刺激。所以我每周都会和儿子一起津津有味地看,那些目的地非常吸引我。

今天你可能没有更多机会一下子去那么多有意思的地方,所以看这个节目,可以通过贝尔去看他在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南美洲的无人之地,做那些我可能这辈子也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为了填肚子吃虫子、喝泥水。当然我希望自己哪天有机会能够真的去尝试一下(笑)。我想去拉美,或者环游中国。

我很喜欢好的作品:影视作品和书,一些重度沉浸感很强的游戏。一个好的作品可以带你去往生活到达不了的地方,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空间维度里,尽量去拓展你的体验。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部剧和两本书。一是《万神殿(Pantheon)》,用戏剧化方式深刻探讨了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我们今天在探索智能的边界、在算力、算法应用上的边界,如果真的到达了彼岸,就像哥伦布真的到达了美洲大陆一样,那么我们和人工智能将如何相处?当真正的AGI智能体出现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一个特别深刻的议题。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非常震撼的体验。人工智能和人、人和人的智能和机械智能之间如何共存,如何争取权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人从物理肉身离开了,但意识能得到保留、复制,那么无论TA是在一个虚拟世界当中运行,还是TA可以投射到一个具身上,我们应该怎么去定义TA,TA又会如何来定义自己?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

另外有一部剧叫《Waltz with Bashir(和巴什尔跳华尔兹)》,讲述了在中东地区,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在大量历史纠葛下,一些一线士兵亲自参与到的战争记忆,无论是因为杀害平民而产生的心理崩溃,还是各方平民视角当中对于这场战争的判断。今天世界很多地方在战争的阴影和恐惧之下,我们在媒体、政客口中往往听到更多的是关于立场。这部影片给我带来最大的启示是,如果你往上追溯所有事情,它就像是一个绒线团,事事纠葛在一起,越来越复杂。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发生的一些故事,每个版本其实都有它的逻辑,也都影响了人的生活和决定,所以我们可以更从平常心的态度去看待地球上的很多纷争,而不要过于轻易地去站一个立场。站队会让世界显得好像黑白分明,但其实世界就是没有那么黑白分明。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两本书都是老书,一本是卡尔·萨根的《Pale Blue Dot(暗淡蓝点)》,一本40-50年前的老书。当我们的探测器飞出地球,越来越远之后,回过头来拍了一张照片,在一张非常大的照片当中的一个像素有一个蓝点,那个蓝点就是地球,在那个视角里,它只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非常苍白的灰暗蓝点。

这本书探讨了非常多时空维度的概念,探讨了我们去探索未知边界过程当中的那种孤独感、苍白无力感。无论是我们技术上的无能,还是在精神追求过程当中的乏善可陈,其实在整个宇宙这么长的尺度维度里来看,人类的文明不过短暂一瞬,今天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探索宇宙的亿万分之一。我看完那本书之后,感受到的是孤独和敬畏。

另外还有一本老书,是Isaac Asimov的《The End of Eternity(永恒的终结)》,可能算是时空穿梭的鼻祖。从理性角度来看,人可能是被困在光速里的。如果我们能突破光速,那我们就可以穿梭时间;如果我们能穿梭时间,那我们就可以改变过去;如果我们可以改变过去,那我们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社会的运行法则也会完全不同。所以人作为在宇宙到大爆炸之后所产生的碳基生物,有可能是被困在光速里的。

如果有一种智慧体能突破光速,理论上TA就可以拥有永恒。因为时间对TA来说就是一根可以去穿梭的轴,那时候永恒其实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时间是人发明的概念,但对于那个维度的生物来说,时间不存在永恒,我看完这本书后想的是,如果真的拥有了时空穿梭的能力,我是否是更快乐的一个人?我今天的初步答案是,我其实不想成为那样一个人,因为如果没有了寿命的限制,人生可能就会是一个所谓虚无的空间(VOID),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很多时候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有永恒,而我们无法永恒。我的有意义来自于限制、局限等等。

2023年年底的时候我跟女儿一起去看了音乐剧《玛蒂尔达》,作为伦敦西区的经典国宝级音乐剧,它的题材非常大胆,面对重男轻女的家长和僵化的学校,小女主勇敢地带领同学反抗,并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剧的制作也非常惊艳,孩子们高高荡起秋千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对于2023年的电视剧,我最大的体验就是国产武侠剧终于真的像武侠剧了。《云襄传》、《莲花楼》终于都正常起来了,全员专注高智商破案,很精彩。对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很欣喜看到古典武侠剧的回归。

2.2023年有去哪里旅游吗?有哪些很不错的地方或美食可以给大家推荐?

我一般旅游更喜欢的是大自然,虽然人文方面也喜欢,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贴近自然。我去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度假,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群岛,是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的地方,我从新加坡飞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再到基多,前后飞行了将近20多个小时,参观各个岛屿,总共待了七八天,去观赏跟感受当地的生态,非常有意思。

我又回英国度假了,我发现,欧洲包括英国整体的文化包容性变得越来越强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不仅仅在美食上。曾经的英国著名国民美食Fish and Chips(炸鱼薯条)也在改良,加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在伦敦,我看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法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人。大家骨子里还是喜欢全球化带来的融合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美食,希望我们都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去到不同的疆域,体验不同的人生。

爱丁堡和伦敦是我最喜欢的英国城市。爱丁堡本身是个文化氛围厚重、食物种类丰富、人群多样化的城市,游客占到了1/3,整个城市界面比较友好,可探索的东西也比较多,从文化到历史再到自然风光都有。

另外英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城市,大家一定不要忽略,叫Blackpool(黑池)。如果在英国待过一段时间,会知道那里有一个欧洲非常著名的游乐场,和迪士尼、环球影城都不一样,这是一个成年人玩的游乐场,连旋转木马都会让你感觉到危险——首先它的半径特别大,第二它的转速很快,而且没有缰绳和把手,所以开始旋转后你需要一直紧紧地抱着这匹光溜溜的马,很有意思。作为喜欢刺激的年轻人,这个游乐场一定不要错过,它可以让你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是一种失控边缘的刺激,当然大多数项目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危险,还是很值得尝试的。

我以前也会去一些比较特别的地方,比如朝鲜或者不丹,那些地方不仅景色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更多是这种人文景观,你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因为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各个原因带来的差异性,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这样就能一下子把自己从这种本我中清零或校正。每一个人,有机会还是要出国,去不同的地方,应该不断地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

我2023年去了云南的弥勒、蒙自和建水,我觉得这条线还是挺好的。从昆明坐高铁,很快就先到弥勒,那边有个小镇上有烧窑厂遗址改建的酒店和公园,环境很好,特别适合带父母和一家人去。蒙自是红河州的州府所在地,西南联大有一个校区曾经在蒙自。蒙自是一个蛮有文化历史的地方,虽然是小城,但很早就对外开放。那边有铁路,还有一些法国海关的遗址,以及西南联大这些校址的遗址。城市里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南湖,你可以一直沿着湖边散步,我觉得特别好。建水可能很多人都去过,炸豆腐特别有名,也是一个古镇,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商业化,但古镇的那种规格和那种城市建设的规制,还是保留得挺好的,相对来说也比较安静。这三个地方可以一条线走,同时可以感受一下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我觉得所有投资人都应该定期到低线城市看一看。在2014、2015年,很多投资人春节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互相交流回乡见闻,比如当地线上和线下购物的对比,还有就是是否买了电动车,父母有没有催婚等等所有这些经济消费、人文环境和心态的改变,包括对于未来、对于家庭、对于工作的规划等等,这些对比既反映了代际,也更多地反映了地域,其实可以见微支柱、管中窥豹。

自2014年开始,每年都有新数据的发布,那时的电商如火如荼。今天到了这些四五线城市,所有人都在用快手、拼多多,所以好像也没有什么新东西在互联网这一侧。但你可以看到的是,经济变化也好,人口结构变化也好,还有大家的消费观念、家庭婚恋观念,尤其是在老一代身上,不管变或者不变,其实都是一个对照和反差。我觉得这是一个旅游过程中的好的副产品,也是我觉得旅游中比较有意思的一步。

2023年我还去了东南亚的一个城市,也很值得推荐,就是印尼日惹,在爪哇岛。那边有一个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叫“婆罗浮屠”,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佛教佛塔遗址。爪哇岛占印尼人口50%,在爪哇人民信伊斯兰教之前,曾经信仰佛教和印度教。当地还有一个景点叫普兰巴南寺,是东南亚最大的印度教神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印尼爪哇能看到这两个世界级的宗教遗址建筑,能很明显地看到宗教本土化和宗教互相交融的痕迹,而且这两个景点的日出和日落都很美。

我特别喜欢云南,2023年去了好几趟云南。国庆节时我在高黎贡山的山里大概待了一周。我出去旅行一方面是想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选我觉得对小朋友有价值的地方,所以基本上选择的都是这些人迹相对较少、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其实我一般都是在一个村子里找个小房子,住三五天,可能今天去采蘑菇,明天去小溪里探探溪。每次回想,那几天的生活状态和睡眠都是最好的,吃啥都香,睡眠质量也很高。

七月份时我在大理,九月份时是在高黎贡,我选择去的地方都是温度适宜,另外更多还是获得一种放空和休闲的心态,希望能够借助旅行地重新充电,回来还有能量去工作。

毫无疑问,云南最好吃的就是各种蘑菇,现在连我儿子都有分辨各种蘑菇的能力了。离开高黎贡后我们还去了边陲小城德宏,也是一个神仙小城,我觉得挺不错的。推荐大家有机会去德宏州的州府——芒市,那个小城不大,很休闲,美食很多,可以从早吃到晚。

不过最舒服的城市还是大理,我愿意一直住在那里。大理的好处就是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既可以类城市人,住在洱海边度假;也可以住到山里,体验类山里人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住到古镇里去,喜洲、双廊、沙溪,每个小镇都不大一样。

我2023年确实去了不少地方,但随着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对外探索过程越来越多,我意识到更稀缺的其实是对内心的探索——其实也可以借助行万里路和空间、气场来实现。我2023年做了非常多次的登山和徒步,有些是名山大川,有些是江浙沪附近的一些200米、300米、500米的小山。一次徒步,短的两三个小时,长的可能是几天。

我觉得登山徒步是一个特别好的内观自己的过程,走在路上和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才算内观。因为徒步时尤其是走一些野山,往往不会有人,你可以一边走一边问自己很多问题,脑中不断地闪过很多念头。其实这就是一个自省和探索自己的过程,期间你会发现世界很精彩有趣,但我自己的内心其实也很精彩有趣。我们平时可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自己和自己对话,但独自去徒步登山,一方面是去领略风光,挑战物理上的、生理上的挑战,同时是一个践行内观、自我探索的很好的经验。

如果你要让我推荐一个地方,那我觉得是自己的内心。这种更简单的探索自身过程给我带来的体验,可能是我2023年最大的收获。其实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小池塘,这又是一个探索内心的过程。有一次我徒步了一条古道,以前大家运输物资的古道。那天挺冷,我到了一处小瀑布下的一个池塘,就在那边打坐,在瀑布声音的加持之下,我特别快地就入定了。虽然外面很冷,但我完全感受不到寒意。结束之后我整个身心都得到了巨大的放松和激活提升。那个小池塘给我带来的印象非常深刻,虽然从景的角度看,比它美的池塘太多了,但它的空气、磁场和我的共振,在那个瞬间给了我最棒的心理放松和最好的旅行体验。

我圣诞节去了哈尔滨度假,我觉得这个地方值得来看看,如果不怕冷的话。我们当天来正好赶上下雪,晚上圣·索菲亚大教堂亮起灯之后,很浪漫唯美。来这里可以深度玩玩冰雪项目、海钓、品尝美食,体验澡堂文化。

哈尔滨的美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大众点评随便挑一家四分以上的餐厅,闭着眼睛点就好了,锅包肉、炸茄盒、雪绵豆沙都很正宗,因为我是东北人,这里还有很多很纯粹的老式东北菜,基本上一口就回到了我小时候的味道。重点是价格还很友好,网红餐厅人均也就100上下。

这次来哈尔滨我还特意吃了哈尔滨和牛,据说饲养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牛肉的口感跟神户牛肉几无差异,放火锅里快速涮几秒,捞出来对着光一看,肉质的分布都和神户和牛一样。

3.能否分享最近的一次“Aha moment”?

有时候我会复盘自己的思考积淀,过去我认为全球范围的政治、社会、经济之间并没有太强的联动性,但是最近我意识到,它们之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此前我对世界政治没有那么多的感知,但是今天的我强烈建议,大家需要多去了解政治面、社会面的变化,因为它会直接影响你的业务。

如果你把Aha moment定义为发明创造时突然想清楚了一件事,比如阿基米德发现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或者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那我觉得一辈子也不会有几个这样的Moments。但让我非常感慨、就像看电影时被触动的那种感觉时刻,在过去一年,在得知查理·芒格去世时,那一瞬间我有点愣住,有被电流击中的感觉。我相信大家也都会有这种感觉,觉得这个人好像一直还活着,还在工作,还在出席大会和股东见面交流,回答问题,但突然就从世界上消失了。

我一方面是为此惋惜难过,另一方面似乎又看到我人生的榜样,他可以一直维持着这样的状态,保持着赤子之心,直到生命的终点。但再思考回首一下,一方面是感慨,同时也在想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过,这是一个难得的自我反省、自我鼓励、自我鞭策的机会。

基辛格的去世也带给我类似感受,他的思考还有努力,绝对是超出了同时代的人,甚至超出了时代。他1971年时就来访华,到2023年5月时他还来访华过。52年的时间里他共访问中国100多次,平均每年访华两次,为世界和平做的贡献,是值得所有人敬仰的。

也许美国和中国都需要他这个百岁老人去“穿针引线”,他作为一个民间人士,也觉得自己有责任、有能力,也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以他的年龄,愿意发挥自己的能力,去为世界和平做贡献,这种格局别说是百岁老人,我们不到四五十岁的人可能都很难做到——首先需要有这样的思考格局,知也难,行也难,但知是在行前面。

在那个年代,客观上来说,他的访华也帮助促进中国融入到了整个世界体系,中国才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循环。因为两国之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他作为100岁老人,来访华时也是颤颤巍巍的,这时候,他心里会不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在那个时刻,他觉得我就是应该做这样的事情。他的洞察肯定超出我们同时代的人,他愿意继续去做外交相关工作,全世界人民其实都应该感谢他。

我们也需要有一种使命感,不断反省、反思,不断提醒自己不被日常生活的平凡和柴米油盐淹没,因为我们要有自己的一些使命。我觉得做投资有时候的确会有这样的使命感。

4.最近在听的一首歌是?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听歌的人,只要一空下来就会把手机音乐打开,我家里也是到处都会放蓝牙音箱,在每个房间,哪怕餐厅都会放着音箱。

最近这一年的时间,我喜欢听一些偏古典的歌,有时候我会听一些钢琴曲,轻音乐。说实话这是在我年轻时候不可想象的,但现在觉得让自己静下来,沉淀自己的思绪是很有帮助的。

我最近听得比较多的一首歌是一首钢琴曲,叫《River Flows In You》,很有名的一首歌。这首歌我听过很多不同版本,它可以像流水一样细腻,也可以气势磅礴,尤其是副歌部分。当我有很多东西要去思考,或压力比较大时,轻音乐可以帮助放松自我。

至于喜欢的歌手,我喜欢的都比较老牌。其中一位是王菲,她的声音实在是太沉静了,华语乐坛基本上没有人可以超越她。我记得有一次我发过一条朋友圈,写的是:“音乐真是特别有魔力,一段旋律就能把你瞬间送回多年前的那份情绪中。听音乐也是可以让自己保持年轻心态的重要方式。”

当然我也很喜欢英文歌,像Taylor Swift、Lady Gaga这些歌手我都很喜欢,也会喜欢新生代的歌手,比如华晨宇,他是我认为有才华的新生代之一。

我听歌非常多也非常杂,我喜欢听一些电子或者新世纪的音乐。最近我蛮喜欢一个电子加人声的台湾乐队,叫莉莉周她说,乐队有一首歌叫《往常》,歌词写得也很好。

我前阵子最爱的是告五人,几乎绝大部分告五人的歌我都很喜欢,大概有3-4张专辑。

我最近在听周深的《花开忘忧》。周深的嗓音太有辨识度了,我最近都在听他的歌。

5.这两年很流行的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有测过自己是什么吗?觉得准吗?

没有测过。(笑)

我故意不想测(笑),不想给自己太多限制。其实我原来连星座也不看,比较大条,但是我陆陆续续地发现,我星座的属性真的跟自己很像,结合这些年的一些习惯和改变,我发现星座好像真的挺有道理的。

所以对于性格测试,我是觉得,有的时候比起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我更愿意去尝试我可以成为什么样子,就像刚刚提到的电影《公开赛魅影》,我这几年会尽量劝自己去做一些之前不曾想过或不敢去做的事。

我是ENTP,据说Ray Dalio也是ENTP,而且在他发现自己及桥水的很多人都是ENTP还很开心,因为这个类型以思维发散、爱思考著称,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强的规划性和严谨性,比如面对健身、旅游或自己的行程等等很多决策时,都比较随性。我觉得I和E的区别是获得灵感的来源不同,后者是通过和周围的交往交流、讨论,前者更多是通过自己思考或者喜欢独处。

我还是挺喜欢大家一起工作讨论的感觉,我觉得投资人或者VC的工作最终是独立的判断,但很多时候会通过讨论,通过大家不同观点的碰撞,让你对事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纪源资本一直强调的Intellectual Honesty,可能绩勋也反复提起过这个词,在这种规则和状态下的基于事实的讨论,对我帮助非常大,所以我也特别享受这种可以去讨论切磋的环境。

测试我从没有做完过,因为测试题目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我有几次接近做完,然而到最后还是都没做完。(笑)

我第一次测MBTI至少是十六、十七年前了,十年前还测过一次,两次测出来都一样,是INTP。尤其是我的I属性达到90%以上,P属性就还好,一点点。可能我工作上会更J一点,因为需要计划性,安排需要更有条理。生活中尤其是旅程中,我是一个更P的人,因为我会学得更随机、更意料之外的体验才是更有趣的体验。我还挺享受独处的。

E和I的区分,一是你在沟通过程当中,是比较外向的还是内敛的;二是你的成就感来源,是来自于别人的认可,还是来自于自己的认可和追求;三是你的能量来源,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发性能量,还是来自于进入到一个群体然后从别人身上收集获取能量。我在这几个维度都显著偏I类型。我比较少从别人身上获取能量,更多能量来源于自我给予。

我觉得自己可能看起来像一个E人,但实际上可能是I人,因为我自己内心里知道我非常享受独处时光,即使跟我女儿一起,只要我们两个不说话,坐在那一起看书的时光,我也觉得非常美好。

我女儿是典型的E人,我都不用测,她极其外向,而且喜欢交朋友,玩个什么项目都能交一堆好朋友。

6.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价值可能存在于一个共担的伙伴关系内:在于能够在身边的人例如同事、伙伴、家人、朋友,面对问题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一个可靠、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融入了我的思考与承诺,这非常重要。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属性是“可靠”,不是创意或能力。当然在可靠的基础上,可以做到有创意、更加smart,当然是极其重要的区分彼此很重要的特质。

我觉得最大的价值就是拥有自己的使命,去实现你认可的使命,以及帮助他人完成他们的使命,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还是人生过程当中给予别人小小的帮助,我觉得都挺好。

7.如果能够重回20岁,你最想做什么?

这是个假设问题哈,我试着回答一下。读书时期,我自己尝试过二手线下商品交易。再到后来开始成为投资人,几乎与互联网形影不离。

如果让我回到20岁,重新做一次职业选择,我可能不会选择去读硕士,也不会加入投资银行,甚至可能不会做风险投资。我可能会想去尝试做一个企业,或者成为一个商人,赚钱的那种。也许有机会在不同的行业获得一些不同的成就。

其实我人生的信条之一就是:人生的厚度不在于寿命长短,而在于经历多少。当然,我也不可能回到年轻的时候,但是如果可以的话,带着这辈子的记忆再去经历一个不同的人生版本,会是非常有意思的,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笑)

大家普遍是22岁大学毕业,20岁也就意味着在大二、大三阶段,你要去想你以后要干什么。当时我觉得我想得已经多一些了,事实上和今天的很多人相比是想得少的。如果我重回20岁,我会希望能更早地进入行业。我们这代人的机会就是互联网,再回到20岁,我可能就会扎根大厂,做互联网创业,可能也是一段更不一样的经历。我当年刚做VC时,好多以前腾讯的朋友都出去创业了。在那个移动互联网的鼎盛时间点,一个大厂的产品经理出去创业,拿钱是很容易的。

我也确实喜欢投资行业,大家只是从不同维度去思考商业这件事情,做投资能跳脱开产品本身,思考和洞察会更多关于行业趋势,因为当时产品更多还是聚焦于“谁用、怎么用、有多少人用、怎样做用户量增长”这些事,除此之外,商业化思考是不多的,投资是一个架接产品和商业社会的桥梁。

我会希望当时的自己更勇敢、更大胆,去做一些更冒险的选择。可能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我的人生到今天为止,在绝大多数时候做的决定、选择还是过于保守求稳,以至于人生少了一些色彩和人物的弧光。

如今,在科学、技术上仍有很多未解之谜限制人类去探索边界,我想去做一些短期看不会有任何收益,但长期看对于人类文明应该有更颠覆性的作用的事情。它可能包含着对于宇宙的探索,或者是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究,去给大家传道授业,解决很多人精神上的困扰。

过去二三十年,我们物质文明的发展推进得很高很快,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们在精神上还是有一些缺失,比如信仰,哲学的理念,如果可以有很多人一起来参与这些事情,应该会非常激动人心,世界总要有人去打破边界。

没有特别遗憾的事情吧,我好像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的人。如果说一定有遗憾,可能就是没早点减肥吧~

对趋势的判断,对2024的渴望与期待:

1.大环境改变了,当下再去评价一位好的投资人需要具备的素质,你的答案是什么?

十八年前,我刚入行,虽然那个时候投资的方向与今天迥然不同,甚至今天看起来这么的顺理成章。但我并不认为那时的投资比如今更容易。因为我们从来都是面对未知的未来并尝试去描绘、捕捉它。

在前几年投资行业非常火热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风险投资是年轻人的事业”。这其实与我2005年前刚入行的时候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华尔街一直流传的说法是,“投资是一个人的最后一份事业”,因为它需要大量的经验与背景的加持。

我们这个时代的投资人运气比较好,遇到了时代的红利,比如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等大的投资主题,让投资这件事在过去十年看起来变得相对简单了一些,在投资故事既定的情况下似乎只要找到好的投资标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今天的股权投资只不过是又回到了当初它本来应该有的模样,特别是VC阶段作为科技型的投资,要找到新的科技驱动下能够带来的变化的细分行业。

今天年轻投资人要具备的必要素质,除了一定的行业背景、分析研判的硬实力,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大家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开始,未来会有很多新的机会会围绕着AI展开。行业经历了前面10年的急速膨胀,周期来临会有收缩,这些变化也需要大家用耐心和努力来面对。当机会来临时,时间会奖励那些前期已经做了更多布局和梳理的人。

从这点上,成熟的投资机构会拥有持续迭代能力、去跨过不同的鸿沟和“非连续性曲线”,这已经是被多次周期验证过的。

在今天的行业里去看投资,要看大趋势,以互联网为主的TMT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它不是一个高增长的新兴行业,而是一个已经成熟的行业。所以大家都要去更多思考,未来的新兴行业和快速增长的行业在哪里?这些行业的壁垒和门槛有多高?自己是应该直接做这些行业的投资,还是应该先做行业积累?

比如我们认为未来的能源转型、人工智能是巨大的行业趋势,它的成熟度取决于技术的拐点,资源的储备。但你要为这些东西做很多基础准备,比如专业基础学术能力、行业工作经历以及在行业里的积累,再去做行业的投资,这是一个更合理的路径。

行业都有周期,在互联网之前,制造和光伏不是今天才火的,90年代其实就有投资机会,医疗也是技术发展到拐点时,行业又迎来了新的机会。除了互联网以外,很多行业是去看技术的迭代路径有没有达到发展要求,以及成本收益、成本结构有没有到达用户可接受的拐点,再来判断今天的市场有没有被打开。趋势一直都在,得看趋势在行业里的阶段,是低谷,是潜伏期,是摸索期,还是马上要爆发式增长?每个行业都有机会,但得看是以3年、5年为维度,还是以10年为维度去判断。投资人在今天,首先得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然后在行业里冷静地观察周期状态,很多机会是轮换的,不可能永远只追明天的行业风口。

2.如何看待2024年?

2024年仍将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最好的对策是降低预期、放平心态,并且逐步去观察市场的一些变化。

或许,2024年会是个融资的好时候,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降低预期。在几乎难以预测未来几年变化的状态下,我认为投资同行都需要共勉:我们只能动态地去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并且认识到股权投资是一个“马拉松”的过程,踏踏实实把自己做好,稳健地前进。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坚持,保留内心的韧性,保持加速的能力,一旦看到更好的市场契机,再继续加速前进。

我相信2024年会好,因为本质上我们看好科技,以及中国长期的消费升级和长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费结构的改变,包括消费的偏好。我相信科技本身的发展,中国本土的供应链和产业格局的崛起,网状的供应链结构里,国家内进口替代或者自主可控的部分因素会加大。总体上还是站在产业升级的角度去看,在应用层面,在数据层面,中国这边依然还是产生大量数据,政策也没有很大变化,国家还是在鼓励创新,鼓励人工智能在各方面的应用。

2024年,动荡是预期中的因素,所以我更愿意去选择不去在意已知的事情,它们可能不是真正会影响未来走向的事情,真正影响未来走向的事情,是看长期趋势有没有变化。显然今天所面对的这些事情都不是黑天鹅事件(指难以预测,但突然发生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小概率事件)。

2023年12月份我跟大家去聊时,所有人的回复都变成了“质量第一,增长第二”,所以今天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如今不再是一个单纯追求增长的年代,而是一个有质量的增长的年代。寒冬总会过去,问题在于你能否扛到寒冬结束,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先要增强体格,修炼好内功,不要盲目地激进扩张,先把自己公司的健康度做起来,我觉得这是今天所有人的共识。

从任何一个维度来看,趋势一定是波折的,比如融资数量、上市公司数量,投资出手数量,甚至公司经营状况都一定有高有低。所以心态其实挺重要:明天一定是更好的一天,因为明天非常公平地为每一个人开启了一次全新的体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24个小时去做一些事情,去影响自己,影响周围的人,乃至影响世界。

我们不应该过度关注短期波动,应该多花时间去关注长期的确定性:生产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背后可能带来的是分配关系,带来的是技术,硬科技是生产力的提升,无论是效率提升,还是获取和转化能源方式的巨大提高,都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其实只需要关注这些最初心的点,去积极地看待未来的趋势变化。

3.2024年有什么愿望?

每年我都试图给自己定下目标,由于工作的情况往往是动态的、时常变化的,因此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更多在生活方面。2024年的愿望,我希望是可以完成一到两次的全家旅游,计划中的目的地,或许是新疆和希腊。最近两年因为孩子们的变化,我们常常无法聚在一起,女儿们在国外上学和工作,春节也没有假期;儿子在国际学校完成最后一年高中生活,即将去服兵役,在近几年的时点,似乎只有旅游,才能够让全家人齐聚在一起(笑)。

希望纪源资本可以有更多新的成就,更多新的优秀的投资和退出项目,也希望我们的同事和团队一起努力有更多的转变,专注当下,做更多的思考,也希望这种转变可以更顺利、更成功。

2024年会是我们基金再次创业的一年,我非常地期待和憧憬这种重新创业的感觉。另外我的一个私心小愿望,就是希望在2024年能再次登一座雪山,以及完成一次冈仁波齐的转山。因为在挑战自己生理和物理极限的同时,我已经很清晰地感受到了精神世界能产生共鸣和共振的爽感。另外,在最近几次徒步和冥想过程中,我重新感受到了那种精神上的连接,所以我希望能回到十多年前每天都会禅休的状态,这是我的新年决定,希望能实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