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商业赛之死3.0

关注
刚刚恢复的中国足球商业赛,在半年时间内又可能被玩砸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韩牧,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自从去年6月份梅西亮相工体并大获成功后,就注定了商业赛将在中国市场重新迎来“井喷”的这一幕。

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井喷”来得那么猛、那么快,然后又再次面临一地鸡毛的现状。

刚刚进入新的一年,2024年1月,原本球迷又可一睹C罗在中国踢球的风采,事实上C罗与他的利雅得胜利足球俱乐部的队友们已经抵达了深圳。可是,在隆重的亮相以及欢迎晚宴上的觥筹交错之后,迎来的却不是比赛的开始,而是比赛延期的震惊消息。一时间,不管是媒体、赞助商、主办方还是球迷,尤其是那些已经抵达深圳的球迷,他们难以接受,把对这个结局的不满充斥到深圳的大街小巷。

▲C罗下榻的深圳文华东方酒店遭受球迷的冲击(摄影:文傲)

1月26日,距离原先第二场比赛还有两天(原计划1月24日和28日分别与上海申花以及浙江队进行友谊赛),C罗和利雅得胜利的全体队员们匆忙结束了中国行。而主办方也发布了官方公告,“经主办方和利雅得胜利足球俱乐部协商,GST荣耀巡回赛2024利雅得胜利中国行足球赛预计将延期至2024年8月至9月期间举办,具体赛程安排将另行通知。届时,利雅得胜利队将重返中国,为广大中国球迷献上精彩的比赛。”

这里面几个信息值得注意,一个是“预计”,一个是8月至9月期间,另一个是具体赛程安排将另行通知。这三个信息基本确定了一个事情,这次的商业赛暂时划上了句号,其他事情以后再说。

在这次商业赛之前,懒熊体育曾与主办方有过接触,他们提到梅西去年11月的迈阿密中国行被迫取消在国际上闹了笑话,他们希望能够重新正名做出标杆。

这样的雄心我们也在另外的主办方口中听过,但显然,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事故已经证明,标杆没那么好做。

始于工体

从去年6月到现在,不过才半年多的时间,之所以那么多商业赛要在中国举办,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在结束疫情之后的2023年,不管是大众参与性的赛事如马拉松,还是娱乐观赏型的赛事如中超村超,都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不仅是赛事,演唱会也都几乎是场场爆满;另一个原因则是,有了梅西与阿根廷在工体的成功之后,大家的信心再次被点燃了。

就在最近一个月,懒熊体育连续接到不低于十个的各种各样的商业赛方案,核心诉求都是招商。

打开那些设计粗糙的方案,就能明确地知道,俱乐部既没有签约,赞助商也没有搞定,属于“空手套白狼”的阶段。但是,如果碰巧“套”到了,剩下的故事就能继续讲下去。可以看出来,在他们眼中,商业赛看上去并没有太高的门槛——只要先搞定赞助商,然后再去搞定俱乐部,剩下的手续基本都可能陆续完成。

但事情显然不会是这样简单。

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业赛之所以在中国乱象层出,主办方的不正规是最大原因,但俱乐部也逃脱不了干系。主办方与俱乐部的目的都一样,就两个字:

赚钱。

尤其是当看到工体四五万人都穿着梅西的10号球衣时,大家都觉得换成自己也可以。于是,就有了梅西(多次)重返中国(未果)、C罗尴尬收场的出现。

有趣的是,就在这几天还碰到两个要做商业赛的公司对懒熊体育透露,其中一个称,他们马上会做“西甲中国行”,当然目标就是在三四线城市;另一个更加夸张的是,他们打算运作沙特的其他球队到中国,在聊了一番情况后才得知,这个雄心勃勃的体育人整个公司就他一个人,PPT上写的所有人员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

“我们拿到了沙特俱乐部的独家授权,只有我们可以做他们的中国行。”他坚定地对懒熊体育说。

整个商业赛现在出现的乱象实际上早已埋下种子,当这些草台班子的公司真能搞定付给那些豪门俱乐部的定金后,实际上项目这时候才真正开始,会有无数个问题在等待着他们:怎么去招商?怎么接待?怎么搞定对手?怎么搞定场馆、安保、传播等等?

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细致、认真地落实,但没有团队与经验,一切都是铤而走险,甚至就是一场赌博。

“对我们来说,商业赛就像赌博,俱乐部与主办方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位曾经实操过足球商业赛并吞下苦果的创始人对懒熊体育说。

畸形的商业模式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商业赛并不是一门好的生意。

从1994年5月开始,中国商业赛拉开了序幕,当时中国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以4比2大胜意甲的桑普多利亚队。而到今天,算是30年的历史,在这“激荡三十年”的时间里,真正能够赚钱的商业赛并不多,可能都不会超过6场。所以,从严肃的商业本质来说,很多公司与团队也并不具备操盘商业赛的能力与实力,这是一门只属于0.001%公司才能做的业务。

可是在中国我们能看到,几乎每家公司都希望做这样的活动,原因很简单,商业模式看起来简单明了也粗暴。尤其是疫情后的2023年、2024年,市场上一下子多了资源很强、脑子聪明、人脉很广的人,这些人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不愿意日拱一卒地去做一个产品,而是一下子想做一笔大的,他们肯定相信大力出奇迹。

也就是经济学上经常提到的瞬间变为“有产者”。

商业赛的门槛其实是很高的。具体来说,首先就是出场费,以往,像皇马、巴萨、曼联这样的顶级俱乐部出场费在200万至300万欧元之间,拜仁慕尼黑、米兰双雄、切尔西等俱乐部以150万至250万欧元的价格紧随其后,这还不包括机票、住宿、安保、推广等费用。这些还不是最新的数据,我们暂且先算一下,这样一场商业赛下来,总成本在3500万至4000万元人民币(出场费2500万元+其他费用1000万至1500万元)之间,甚至有时会达到5000万元或更高。

对于主办方来说,这样一场比赛的成本支出无疑是巨大的。那么,在收入方面呢?媒体版权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靠票房与赞助商来支撑。往回倒退15年,以2009年意大利超级杯为例,红牛的赞助费是100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主办方要想不亏本,剩下的2500万元成本就只能通过票房来获取。这笔账算下来,每场比赛定价500元一张的门票,至少要卖掉5万张才能保本。

但这些数据在如今也都有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梅西与阿根廷在工体的比赛,有着不同走向的意义,因为票房特别好,所以现在还在想着商业赛的公司都在票房方面进行着幻想。一位正在谋划商业赛的负责人对懒熊体育说:“票房肯定是一个保证,我们能卖个四五万张,剩下我们还有政府补贴等。”

事实上,即使各地政府都有一笔“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方,政府会对关注度高的赛事给予补贴或奖励,但是,这几年经济环境下滑,这笔钱掏得也不会像之前那么阔绰,甚至也不太可能这么轻而易举了。那么,主办方如何补缺这个漏洞?

答案就是通过赞助商。我们看到这次在很多外界报道中,提及C罗对过量的来自各种网红、KOL的各种合影、拍照有所反感。但C罗与那些拿着高昂出场费的球员与俱乐部也得明白,如果有高级的商务合作,他们肯定也不需这样去做。在中国这种短视频时代,所有高级、纯粹的美好都被会“直给”。

更刻薄地说,商业赛本身就是各自索取,球迷、俱乐部、主办方、赞助商等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剩下的就不能再“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1月23日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文傲)

商业赛进入3.0

尽管梅西在2月香港行之后,3月份还可能来杭州,但是过去这半年的事情已经告诉我们,只要梅西没有真正上场踢上比赛,那么这个比赛什么幺蛾子都可能发生。

可以想象的是,哪怕闹剧再多、尴尬频频发生,商业赛还会继续办,还有人想勇敢地去试一试。只不过,当乱象发生之后,对于足球、体育产业、商业以及中国市场,总得留下点什么。

对于商业赛来说,我已经有了超过十年的观察。十多年前,我作为商业记者就报道了《商业赛之死》,采访了当时做商业赛的欧迅体育、合力万盛等等,后来进入体育产业创立懒熊体育,见证了乐视体育举办商业赛在鸟巢的临时取消,直到2023年再到今年,又一再发生的闹剧。我把他们定义为1.0、2.0、3.0阶段。

1.0阶段,是1994年5月,高德公司作为赛事主办方,组织了中国队与意甲桑普多利亚的比赛,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后几年,陆续有欧洲豪门球队来华淘金,但随着中国球迷对国外球队新鲜感的降低,商业赛很快陷入低潮。

此后的2003年,当时“非典”刚过,高德公司运作了凑齐罗纳尔多、贝克汉姆等球星的“银河战舰”来华比赛,反响近乎达到顶点。由于欧洲俱乐部每年30%增幅的出场费,让以高德公司为代表的主办方很难获利,2005年皇马再次来华后,商业赛又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不温不火的境地,体育公司很少触碰商业赛。少有的几场比赛,比如2007年巴萨中国行,主办方都巨额亏损。

2.0阶段,是2008年奥运会后,作为后来者,王辉与他的合力万盛进入商业赛领域,他们在2009年策划了意大利超级杯在中国的比赛,而且打破过去只是热身赛的一贯传统,第一次将正式比赛带到中国;包括后来的欧迅体育、乐视体育以及诸多结合那些年出海收购的中资俱乐部进行中国行的公司,都试图尝试不同类型的商业赛,但能盈利的依然寥寥。

▲2016年7月,曼市德比临时取消后的鸟巢赞助商展区变得空荡

3.0阶段,就是如今了,梅西与阿根廷在工体的火爆,刺激了很多想豪赌的人与公司,集体盯着梅西、C罗等最有人气的知名球星,而全球经济的下行,也使得全世界的俱乐部与球星都想到中国淘金。

但不管怎样,来来往往,潮起潮落,潮落潮起,如果不遵守商业基本的规律,有些事情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那些豪门俱乐部与在中国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的球星,本身是需要耐心来经营这片市场的;而对于很多主办方来说,过于低估商业赛的复杂性与高门槛则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是对是错,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最近看电视剧《繁华》,胡歌在里面了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