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摩托车返乡大军

关注
但年味永不消散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格隆汇APP(ID:hkguruclub),作者:远禾,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每逢过年,春运无疑是最被人关注的话题。成千上百万的异地打工人,在忙碌了一年之后,期待着能够在过年期间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

而在遭遇冻雨和暴雪等极端天气导致高铁、飞机大量延误,高速大面积拥堵的情况下,今年的春运,无疑又是相当艰难的一年。

绿皮火车、高铁动车乃至飞机甚至自驾,春运返乡的方式越来越多样,曾经高达上百万人的摩托车返乡大军,却逐渐销声匿迹。

01

2011年,曾经有一部纪录片,叫做《1350KM》。

1350KM,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是飞机上轻松自在的两三个小时,也许是高铁上安然入睡的不到半天。

但是对这部纪录片里的主角汪正年来说,是摩托车上颠簸的5天4夜。

图片

对于家在贵州石阡县,身在广东肇庆打工的汪正年来说,夫妻二人都坐火车回家,一趟旅程需要换乘多种交通工具,还要花上两千多块,但是骑摩托车只需要六百多。

中间一千多的差价,是他辛辛苦苦半个多月的工资。

于是,他成为了摩托车返乡大军中的一员。

“骑摩托车手和脚都很痛,但没办法,现在车费太贵了。”

没有智能手机的他们,没有GPS,只能通过饭店里的中国地图和手机里简易的路线图确认回家的方向,在各种指示牌和路牌的提示下弯弯绕绕找到回家的方向。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也会打电话给家里人报个平安,但是每次打电话都不得不“少说几句”,因为,漫游费一分钟一块五。

遇到大雨,衣服会淋湿甚至结冰,遇到道路结冰,摔跤也是常有的事,大多数时候,这些摩托车返乡大军只能在路途当中风餐露宿。

图片

这也导致,摩托车返乡大军中意外频发。据统计,2014年春节前20天,摩托车返乡的农民工造成的交通堵塞每天就有30多次,最多的一天酿成交通事故50多起。

2013年,这部纪录片被浓缩成公益短片搬上春晚,而2013年也是摩托车返乡大军数量达到顶峰的一年。

数据显示,2013年春运期间,骑着摩托车返乡的大军超过110万辆。但此后,摩托车返乡大军的人数逐年锐减。

2013年,单单是从广东进入广西的摩托车返乡大军,就达到了25万辆次。到2019年,这个数据已经下降到了5万辆。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广西每年有近700万务工人员前往广东、四川、浙江等地区务工经商,广西籍务工人员也成为了 “摩托车大军”的主力。

同样构成摩托车返乡大军的,还有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工。

选择摩托车返乡,主要是这些农民工的家乡往往比较偏远,换乘不便的同时,多次切换交通工具也会抬高票价成本。

这种现象在2014年得到了改善。2014年底,贵阳至广州、南宁至广州的高铁开通,此后,务工人员回家开启了新的篇章。

随着铁路网络的逐渐完善,过去的十几年间,能够坐上高铁的人越来越多,票价占月工资的比例也越来越少。

2010年,铁路客运量仅为16.76亿人,2018年,客运量就达到了33.75亿人次,在8年的时间里,就翻了一番。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其中从事建筑业农民工月均收入为1625元。而2022年,伴随着票价的轻微上涨,农民工的平均收入也增长到了4615元。

随着当初那批骑摩托车回家的农民工年级逐渐变大,现在还在骑摩托车返乡的,已经变得零零散散。

很多骑行在路上的,成为了装备精良、享受骑行的“摩旅”人士。这些骑行在路上的人,手机随时可以用来和家里联系,也不再会在弯弯绕绕的路上迷失方向,更不会在荒无人烟的高速公路上席地而睡。

时间发生了改变,大家的心态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过往,不少人心中过年的气息,就是从这些摩托车返乡的大军开始的。这些骑着摩托车跨越山海的人,是人们心里对于团圆这个词最好的注解。

但随着摩托车大军一起消退的,还有不少人对于年味的感受。

02

年味到底是什么,没人能说出具体的感受,但不少人普遍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就像《1350KM》的结尾,汪正年经历了5天4夜回到家里,是迎上来拿起行李的父母,是牙牙学语的孩子,是宰掉养了一年的猪,和欢聚一堂的年夜饭。

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

某种意义上来讲,年味掌握在大家的感受里。

以往过年,一大家子人从很早就要开始准备。

曾经有一首《过年歌》,是这样唱的: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

从小年开始,祭拜“灶王爷”、大扫除、准备各类食材,还要赶大集、办年货,为了迎接新年,大家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

春节过得如此隆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往的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所以过年,是平时难以见面的人聚到一起,吃着平时不舍得吃的食物,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的情绪,和平时不同。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大家对于传统迷信祛魅,物资的充沛使得对于过年的幸福感降低,科技的发展使得团圆也不再盛大。

年味,就在这些悄无声息地转变中慢慢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整个社会的观念越来越进步,大家对于传统习俗的信任感越来越低,就算贴春联、挂灯笼,大家也不会再提起年兽的传说,也再没有以往的仪式感。

同样改变的,还是对于新年的期待。

人们不再需要赶集,在熙熙攘攘满脸喜气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忙忙碌碌一上午才能采购接下来好一阵子的食材,也不再需要提前半个月开始亲手准备一些传统的食材,腊肠、豆腐、年糕\糍粑,都变得触手可及,更不再需要从半个月之前,就开始期待年夜饭上的鸡鸭鱼肉,吃完年夜饭,还要对于不能吃掉的那条鱼念念不忘。

物资的充沛,使得新年的期待感大幅下降,那种过年穿新衣、吃好吃的、拿压岁钱的幸福感,变成了日常触手可及的新衣服、好吃的和零花钱,过年的感觉也因此变淡。

改变更多的,是大家对于团圆的认知。

春运之所以会成为春运,就是因为大量在外地打工的人,希望能够趁着新年这个长假,好好地和家人团聚。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想见的人更容易见到了,电话、视频,甚至交通也变得更加容易,回家的时间不再局限于每年过年,各种小长假,都成为了回家的时机,过年在团圆中的意义,也在逐渐削弱。

人们感慨于摩托车大军的的消失,也是感慨于那些曾经不辞辛苦也要团圆的心态的消散。

“年味”变淡,事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鞭炮、习俗、氛围,都成为了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

大家希望年味回归,但是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让年味变淡的其中一份子。

对于中年人来说,年味是闲话家常,对于小孩子来说,年味是收压岁钱,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团圆变成了相亲局,自己从收压岁钱的人变成了给压岁钱的人,年味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变淡。

因此,年味已经很难拯救。

但是同样,年味也很难消散。

不管过年最终剩下的是什么,它始终是所有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

就像春晚,尽管关注的人越来越少,但她仍是过年期间大家最为期待的节目之一。大家虽然吐槽春晚难看,但是每年还是会放着春晚,玩着手机。

永远不会消散的年味,存在于每一个过着春节的人心里。

03 结语

每年春运,都会留下不少的经典照片。

从久未见面、有些生疏的父子,到站台之中匆匆一面的军人和列车员,再到车窗上的“保重”。

为什么春运的故事永远如此动人,永远如此让人热泪盈眶,因为春运代表的是每个人对于亲人的爱与思念。

当表达爱和思念变得容易,春节的意义也逐渐变淡。

但是永远不会变的,是春节的团聚背后的爱和陪伴。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