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校友造卫星,逐梦万亿太空市场

全产业链打造商业闭环。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21世纪商业评论(ID:weixin21cbr),作者:魏芝芝 丁凝,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月3日清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枚长43米的火箭喷出滚滚火焰,在空中划出闪亮光芒。

13分钟内,火箭和卫星完成星箭分离,顶层1颗卫星和上层5颗卫星同时释放后,下层5颗卫星紧接着脱离火箭,11颗卫星顺利进入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卫星发射背后是一家商业航天企业—— 时空道宇,由王洋博士创办。

“这次任务实际是‘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以整轨部署的方式,将1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星座第二个轨道面的组网部署。”时空道宇CEO、首席系统工程专家王洋解释道。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为地球上空的一个低轨卫星网络,由时空道宇建设并运营,是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

凭借过硬实力,时空道宇跻身商业航天赛道头部,获得资本市场认可,估值超百亿元。

01逐梦太空

时空道宇在做的,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航天是最浪漫的行业,它承载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王洋表示。2018年,他创立了时空道宇。

据官网介绍,时空道宇定位为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提供商,覆盖从卫星研发、制造到应用全产业链。

“打个通俗的比方,华为是提供地基信息通信产品(ICT),时空道宇是提供天基信息通信产品(AICT),都是致力于人类信息与通信领域的技术革新和商业应用。”王洋如是解释公司定位。

成立至今,这家公司发展迅速,在浩瀚星空,王洋团队通过整轨部署的方式送上去20颗卫星,完成两个轨道面部署。

2022年6月,时空道宇成功发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9颗卫星,完成星座第一个轨道面部署,第一个轨道面顺利完成卫星量产、轨道面级部署、星座级测控、应用测试等一系列工作。

王洋称,2024年初发射11颗卫星,完成第二个轨道面部署,虽然听上去工作内容类似,但实际上有很多不同。

“比如,每一个轨道面都是一个单独系统。相比于第一个轨道面,第二个轨道面涉及更多工作,包括相位同步、两个轨道面的地面测运控以及星群的在轨管理、太空碎片的避让等。”王洋说。

中国商业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商业航天企业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卫星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王洋团队降低了卫星制造的成本,解决了卫星量产、商业化应用的难题。

据摩根士丹利估算,SpaceX星链的卫星制造成本约100万美元/颗。

创始人马斯克透露,单颗卫星的成本可以下降至50万美元。

反观国内,据浙商证券研报,我国低轨通信卫星的平均造价约在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中人工加制造费用占一半。

图片

面对高成本痛点,时空道宇建造了一座卫星超级工厂。

其借鉴汽车产业智能化、自动化的量产制造模式,通过模块化设计、柔性生产、智能制造等技术,大幅压缩卫星的设计生产周期,目前可实现日产一颗卫星,生产成本下降45%左右。

随着两个轨道面的成功部署,坐拥卫星超级工厂的时空道宇,成为继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公司(Orbcomm)、一网(OneWeb)、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之后,有独立建设并运营商业卫星星座能力的企业,同时也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星座整轨部署的商业航天企业。

图片

王洋透露,未来两年内,公司将完成星座一期72颗卫星部署,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二期将扩展至168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

时空道宇希望为人类出行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类电子行业,提供可靠、低成本的服务。

“我认为未来,每个人、每辆车都将配备卫星通信功能。”王洋说道。

02蓄势已久

时空道宇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偶然。在商业航天这条道路上,其核心团队探索了10年。

王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供职于华为、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2014年,他毅然放弃体制内工作,创办一家商业卫星公司。

在数十年的科研机构及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工作历程中,王洋团队主导整星及星上载荷研制、卫星量产AIT、星座建设及大系统规划、卫星应用终端产品研发……积累了丰富的航天系统工程项目经验。

2018年11月,王洋率团队历时4年主导研制的“嘉定一号”物联通信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中国首个物联通信星座布局。

时空道宇成立后,这个团队成为其技术班底。

发展至今,时空道宇逐渐成长壮大,团队已有近500名员工,其中7成以上是技术人员。

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卫星型号不超过100个,而时空道宇的工程师们参与完成的卫星,至少有50颗

也就是说,人均拥有5个以上国家重点卫星型号的完整经验。

航天是一项高风险事业,结果只有0和1。即使对过程进行全面把控,也依然存在不可控因素。

2021年底,首发双星发射因火箭原因导致任务失利,王洋对团队说,“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赛道,就要承受这个赛道的一切。”

“我们的团队打过几次硬仗。”

王洋表示,“包括首发双星因火箭飞行异常遗憾失利;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一箭九星成功发射入轨,进行长期的在轨测试和管理;此次,我们成功完成了星座第二个轨道面的发射部署。”

经过重重考验,时空道宇已打造出一支敢想敢拼的队伍,“在架构和专业能力上的储备,非常扎实”。

技术实力外,公司兼具商业敏锐度。

“我们通过商业化技术创新、产业链垂直整合,并以市场驱动为目标,管理项目和布局业务,顺利完成从服务国家任务的高精尖技术团队,转化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化技术团队,为商业化运转服务。”王洋介绍。

快速崛起的时空道宇,在短短6年间,获得资本市场认可,估值飙涨。

一只商业航天赛道的超级独角兽,正在加速奔跑。

03加速落地

万亿商业航天赛道空间广阔,但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是一大难题。

纵观全球,铱星、OneWeb等公司,都曾因为商业模式无法闭环,导致亏损或破产。SpaceX则通过构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盈利,证明这一商业模式能够跑通。

商业化方面,时空道宇走在行业前端。

在商业卫星制造方面,时空道宇在生产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所需的卫星外,还积极承接外部的卫星制造和测试需求。

根据《国际太空》数据显示,全球航天器研制发射数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十年前的215颗增长至2023年的2945颗,增长13倍

随着小卫星业务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全球掀起一轮“轨道革命”。

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大规模部署,推动全球航天器发射数量持续攀升。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低轨道空间能容纳的卫星数量约为10万颗。

未来5年,我国低轨卫星制造及发射需求有望进入增长爆发期,预计将有3万-4万颗低轨卫星升空。

要实现这样的规模,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尚有90%缺口。这部分缺口,正是商业卫星公司的主要市场。

相较国内其他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凭借自有的卫星超级工厂,实现卫星量产,具备更快的星座组网建设能力,竞争力显著。

在星座建设的同时,时空道宇面向汽车出行、消费电子等增量市场提供卫星应用服务,并于2023年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卫星通信车规级量产应用的商业公司。

这样通过规模化商业落地,时空道宇有效构建星座服务商业模式。

“民营商业航天想要成功,最大的难点就是找到适合的商业场景,围绕着可行的商业模式,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王洋认为,自我造血能力十分重要。

经过6年深耕,时空道宇完成了涵盖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等方面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中国首个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航天企业

在深入的行业调研和市场测算后,时空道宇聚焦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瞄准未来出行、消费电子等潜力市场。

大众消费市场,卫星应用尚在普及初期。

1月末,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研究。

在车规领域,时空道宇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科技创新企业,商业生态广阔。

去年,时空道宇联合极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卫星通信乘用车,相关技术已在极氪001FR、极氪007、吉利银河E8等车型实现前装量产落地。

此外,时空道宇星基高精定位(PPP-RTK)也已实现全球首次规模化服务上车,将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随着华为、苹果等主流手机厂商加速拥抱卫星通信领域,属于“智能手机+卫星通信”的新兴赛道已经铺就。

“星座在设计之初,就规划了星链二代(Starlink V2 mini)增加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功能,可提供卫星短信及数据传输服务。” 王洋透露。

去年底,时空道宇在首届链博会上展示了自研的22纳米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的通信芯片,做好快速进入卫星通信大众服务市场的准备。

在国外,OneWeb则是与高通合作研发相关产品。

对标6G时代,时空道宇希望提前锁定产业优势

2023年9月,公司与北京大学共建实验室,致力于攻克未来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技术,加速产业应用落地。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可以预见,时空道宇将深度赋能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类电子领域,描绘出一幅未来智慧出行的蓝图。

正如火箭专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探索不止,时空道宇正成长为国内商业航天的一股重要力量。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