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马泪泪,编辑:何梦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08年时,黄仁勋非常难受。
他不想起床、不想出门。即便出门,他也想穿上一件特别的T恤,那衣服上边写着“这不是我的错”。
一年多前,英伟达耗巨资搭建了CUDA平台,简单讲,只要利用了这个平台,英伟达的GPU可以变成一个超级计算机猛兽。
然而,次贷危机爆发了,大环境不好,不过更致命的是,他笃信的研发项目并不被看好,大众以及股东们都对此不感兴趣,英伟达的市值那年蒸发了近80%。
一些微弱的线索给了他信心。
他看到一位物理学教授正在实验室里利用英伟达的显卡制作的计算机,去演算宇宙大爆炸,冷却风扇呼呼吹着。有的技术大牛写信找黄仁勋要显卡,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利用英伟达的平台训练视觉识别神经网络,GPU在嗡嗡响着。
黄仁勋建立了一座神秘有趣又无人问津的“餐厅”,直到2022年11月,一个叫作ChatGPT的AI怪物横空出世,它才终于等来了门庭若市。
黄仁勋
图源:腾讯科技
2024年,一篇报道的标题赫然写着:《全世界的CEO都在争取一个见黄仁勋的机会》。
但他们准备好,去吃一遍黄仁勋吃过的苦了吗?
在高枕无忧与咀嚼碎玻璃中轮动
1997年的时候,乔布斯重返凋敝、亏损的苹果。它丢失了一家科技公司的灵魂。它出售打印机,机芯从其他公司购买,苹果的唯一贡献就是给打印机做了个塑料壳,还是亏本卖。
但救火队长乔布斯并不像外界预料的那样,推出惊世之作。他的首个大动作是营销。公司推出了《非同凡响》广告,它向那些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惹是生非的天才们致敬,其实也在对用户示好,并诠释着苹果本身的style。
“苹果最需要的是伟大的产品,不一定要使用什么新技术。”他对记者说。
乔布斯砍掉了多条产品线。他回归后推出的首款产品是iMac。iMac的创新之处在于设计。比如,半透明的外壳覆盖机身,用户们可以窥见内部三维地图的电脑内部构造。它成为苹果多年来的首个爆款,强调个性化的概念,正符合消费者的喜好。
科技对苹果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但当时的乔布斯知道,公司的首要目标是先活下去,然后,等到恰当的时机,一鸣惊人。
1993年,当郭士纳成为IBM的CEO时,三年亏损168亿美元的蓝色巨人“一只脚已经进入了坟墓”。
郭士纳是个电脑小白,之前在一家食品公司担任CEO,擅长做饼干。甫一上任,他就开始变卖IBM资产回血,砍掉多余的部门,改革组织,消灭人浮于事的官僚组织。
郭士纳的“封神之作”是一个门外汉对技术的敏感和魄力。在1993年的一季度,IBM的大型计算机业务亏损,个人计算机业务也平淡无奇,但服务收入却增长48%。
他认为,客户将看重那些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即能够将各种供应商所提供的电脑零部件进行整合的技术方案,并整合到企业流程中的公司,他预测,网络化计算模式将主导未来。
IBM开始从生产硬件向提供服务转型,对各个部门以及企业文化进行改造。
任职9年,郭士纳带领IBM又重新崛起。
高枕无忧与“凝视深渊,咀嚼碎玻璃”的日子轮换体验,这就是科技公司发展的日常。
穿着用户的鞋子,在企业奔跑
当我们讨论技术公司的艰辛、苦涩、繁荣时,其实在讨论未来。
因为,新的技术一旦得到革命性的突破,并转化为商品应用到市场,企业、行业甚至社会的生产力都将得到提升,它通常会带来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模式、新的供给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
郭士纳曾为IBM起草了8个原则,并发给全球的员工。其中一条原则是:
我们要尽量减少官僚习气,并永远关注生产力。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快速变化的新市场却要求我们必须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改变过去的经营方法。最具有创业精神的公司,都会通过扩展老业务和开拓新业务,接受创新、敢于承担风险和追求成长。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状态。”郭士纳写道。
当然,“关注生产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黄仁勋,面临的是技术的风险。技术过时会被淘汰,技术超前就需要漫长的等待。
刚回归苹果的乔布斯,面临的是营销风险。他需要让苹果的技术和设计,击中消费者的心。
临危受命的郭士纳,需要洞察出客户的变化以及技术的变化趋势,拿出魄力,进行大刀阔斧的转型改革。
生产力,核心是以人为本。他们本质上做的就是同一类事情:作为科技公司,就是准确把握趋势,并竭尽所能将那些提高生产力的技术转化为商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黄仁勋们所经历的风险,手机行业的玩家也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
一部手机,是科技发展史的典型注脚。
单以智能手机这一维度来说,近10年里,芯片的性能越来越强,手机屏由小屏到全面屏再到如今的折叠屏,摄像技术的进步提升了拍照成像的品质,快充技术优化了手机的充电,指纹与面部识别成了基本的开机工具。
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手机逐渐成为一个集通信、娱乐、工作、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设备。
它催生并且改造着多个行业以及社会,每个人都卷入其中。
于消费者而言,技术的演变是一个个尖叫的小惊喜与浪漫,但是对企业来讲,它又极其残酷与现实,埋葬了一批动作失误的公司,也成就了一批公司。
2012年,3G技术的智能手机逐渐流行,国内手机厂倍感压力。打着升级换代旗号的功能机们,很难与这个技术新物种抗衡。
在功能机库存过大的生死关头,vivo创始人、CEO沈炜定下半年期限,搞不定就关门。他的底线是,保障员工工资不拖欠,保护股东利益不受损,对已采购的原材料负责到底,哪怕不再使用也要及时付款,并预留三年售后储备金,确保即便公司面临困境,用户也能继续享受售后服务。
vivo一边低价清理功能机库存,一边开始了决定生死的转型。
当时厂家们都在拼参数拼配置,vivo调研发现,很多年轻人其实很在乎手机的音乐播放效果。他们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角度,押注音质。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员工飞遍整个北美,从耳机厂家到电源厂家,从美国一直跑到加拿大。最忙的时候,九天里坐了十次飞机。
这款名为vivo X1的高保真音质手机,首次把手机和专业的音响芯片集合在一起。以2498元的售价,取得了百万部的销量,成为公司的“销冠”。
这是vivo在智能手机时代的首场战役。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挽救了公司。在vivo的逻辑里,科技并非是为了展示其先进性的“炫技”,其真正的目标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用vivo自己的话说,是“穿着用户的鞋子,在企业奔跑”。
vivo的折叠屏手机直到2022年才面世,比业内略迟,在这段时间里,它为了保障用户体验,专门去打磨产品。今年3月26日发布的X Fold3系列,轻薄、续航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官方数据显示,开卖一分钟,销量同比上一代产品,涨了800%。
vivo X Fold3系列折叠屏手机
所以,它拥抱技术,却又带着警惕。因为新技术的研发与使用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依赖技术创新的稳定性会影响市场的需求和接受度。
vivo们也一遍遍在吃苦,然后苦尽甘来。
AI浪潮的残酷洗礼
如今,手机行业与其他行业一起,正在被卷入一个新的周期之中——AI周期。
曾经那个抑郁的皮衣刀客黄仁勋如今站在了舞台中心,成为AI淘金时代的卖铲人。他的发布会被戏称为知名歌星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显卡的性能又一次突飞猛进,价格随之猛涨。可AMD等芯片竞争对手,也没闲着,它们在寻找机会挑战英伟达。
IBM自郭士纳之后,一直依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转型。它今年的战略之一就是AI。
库克执掌的苹果,在上个月放弃了秘密研究10年的造车项目,转到AI项目上。有分析说,汽车制造的低利润率以及造车路线和技术上的摇摆,促使苹果放弃了汽车,在当前阶段,苹果将资源集中在更有想象力的AI项目,也是正常之举。
中国的手机厂商们,也迎来AI浪潮的残酷洗礼。
但AI只是一个触发点,它们集体面对的是又一场持续的技术大融合和市场环境造就的拐点时刻。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报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连续10个季度下滑,在去年四季度实现增长,而且,消费者换机周期变得更长了。
技术实力,自然成为内卷时代各大厂商的主要卖点。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手机厂商需要在科技研发的方向与突破、产品的竞争力、用户的接受度这三个锚点中找到平衡。
20多年前,黄仁勋在斯坦福的演讲中说,“改变世界不需要一蹴而就,我要慢慢耕耘50年,我不急于打造划时代的产品,我只希望产品胜人一筹,多数公司需要明白,完美的产品太难求,长路漫漫,你需要将项目控制在可以管理的范围内,务求简约,眼光长远。”
黄的意思是,留在牌桌上的人不需着急,若想形成长期的势能,就要结合自己所长,形成简约、系统性的打法。
2019年,vivo综合了前期的研发经验与教训、市场环境的变化、技术的潜力、用户的需求等多个因素确立了四条赛道:影像、设计、系统、性能。
它认为,这四个赛道上堆满了用户的痛点。未来,它就是要在足够长、足够宽的赛道上,投入研发,埋头种因,期待收获。
正如四年前沈炜在演讲时提的那样:“从我们企业近25年的历程来看,遇到困难往往都是没有坚持消费者导向和设计导向所致。”
以影像为例,vivo曾遭遇瓶颈,硬件升级已经无法解决复杂光线、暗光场景的拍摄质量问题。于是,它成立了芯片团队,历时2年,推出了自研的影像芯片V系列。到去年,其新一代的V3芯片已经迭代到6nm制程工艺。
2016年,谷歌的围棋AI程序“AlphaGo”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成为人工智能的关键事件。那一年,vivo的高管团队走访了国内外各大高校之后,做了个决定:先招1000人。
两年后,vivo成立AI全球研究院,从全球招募人才。去年11月,vivo发布了手机行业中第一个自研的蓝心大模型矩阵,同月,vivo X100与iQOO 12系列成为首批搭载AI大模型的手机。
蓝心大模型矩阵
随着技术的研发与积累,也就形成了相互协同的不同模块。去年11月,vivo推出了技术品牌“蓝科技”,其中涵盖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等多项技术。说到底,这些技术就是为了提升产品的性能,为用户带去更好的体验。
在行业严峻的大环境下,vivo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盘。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报告,vivo在去年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中份额是16.9%,排名第一,这也是vivo连续三年蝉联国产品牌第一。
权威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vivo(含iQOO)以17.01%的销量市占率,稳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激活量第一,实现激活总量1234.19万台。
vivo的故事不像苹果、英伟达那般充满戏剧性和耀眼的光环。不过,作为手机产业不容忽视的角色,vivo又和它们一样,在科技的浪潮中,不断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沈炜曾说,“vivo不善宏大叙事,也没有务虚表达”。它只是遵循着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把用户装进心里,进行科技研发。
黄仁勋,这个在创业前在餐厅打扫过无数个厕所的男人说:物理定律变了?万有引力变了?那些促使我们做出决定的事情,那些假设、那些信念有变化吗?如果没变,那就继续走下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