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东南亚夺食日系车

关注
路线战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巨潮WAVE(ID:WAVE-BIZ),作者:老鱼儿,编辑:杨旭然,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东南亚一直是日系车企的后花园。最近,却遭遇了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频频动土。

4月2日,广汽埃安与印度尼西亚INDOMOBIL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整车制造、汽车销售服务及金融、能源生态、出行市场、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在此之前的2月初,广汽埃安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广汽埃安泰国工厂项目在泰国罗勇府罗勇工业园已经正式开工。

3月底开幕的曼谷国际车展期间,比亚迪宣布,在泰国的乘用车生产基地即将在今年三季度竣工并启动投产。

2023年7月初,奇瑞介绍了在东盟的相关战略,表示将分别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设立工厂。

除此之外,上汽、长城、比亚迪、哪吒等多家车企,也宣布在东南亚建厂。截至2023年10月,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已经在泰国投资14.4亿美元。

甚至宁德时代也开始前往泰国建厂,参与电动汽车的产业链配套建设。

一片如火如荼之际,中国车企在东南这个舞台上并非独角戏,竞争不容回避。但是对日本企业来说,卧榻之侧,又岂容他人鼾睡?

中国车企已经在东南亚市场上拉开架势。不远的将来,一场中日鏖战即将开始。

01切糕很硬

独霸东南亚并非偶然。

在“Quora”上有人问:为何泰国街上99%的都是日系车?底下有答案回复“没有99%那么夸张,但也高达85%。”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line的数据,2022年泰国本土销售约85万辆汽车,其中销量前十名的车企品牌,有八家都是日系车企。日系车企在泰国的市占率常年都在八成以上。

印尼也不例外。2022年,印尼汽车批发量104.8万辆,是东南亚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其中日系车企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面对东南亚市场,曾经无数车企都觊觎这块蛋糕,也不乏撒下重金试水的。不过,真动起嘴来,才发现这哪里是蛋糕,分明是切糕,太硬了!

图片东南亚是日系车势力最稳固的地区之一

日系车独霸东南亚并非偶然。总体来说有两个主要因素。

第一是进入早,摊子大。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连桑塔纳还没有的时候,日系车已经主动进入东南亚市场。本田、丰田等车企纷纷在本地建厂,还通过援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来换取东南亚政府对日系车的支持和特殊照顾。

这些做法对于日系车企在东南亚的做大行之有效。如今仅丰田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就已拥有十几家生产公司。

而欧美车系几乎是晚于日系车20年的时间才开始介入竞争,中国品牌更是在30年以后才略有涉及。

第二是性价比高,服务好。

日系车价格低廉、省油、经久耐用的特质,对于经济水平并不属于上游水平的东南亚消费者来说,绝对是第一参考要素。这也构成了日系车在东南亚竞争的基本盘。

深入东南亚市场的个性化营销理念,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日系车为东南亚市场推出了很多定制化的车型。以本田B-RV为例,这款车身只有 4.4 米长的车型,不仅极其适合东南亚较为狭小的停车位,而且考虑到东南亚消费者家庭成员较多的情况,本田B-RV竟然“丧心病狂”地在车里设计了7个座位,售价仅11.13万元起,真正成了家庭用车神器。

此外,丰田、日产等车企也都为东南亚推出过专供车型。

图片专供东南亚市场的本田BR-V

此外日系车的售后一直保持足够好的服务水平,从泰国到印尼,从菲律宾到越南,经销店和服务中心遍布,零备件价格低廉、二手车保值率高、品牌口碑良好。

良好的性价比和配套服务水平,让很多前来挖墙角的竞争对手铩羽而归。

通用和福特曾在泰国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打造面向全球生产基地,生产小型皮卡,但市场份额从未超过5%;起亚也曾在印尼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但也迅速夭折。如今,韩系车在当地的份额只有1%;2013年大众考虑在印尼建厂,但衡量了对日系车的竞争成本后,放弃了这个计划。

中国车企也曾经试图来挖墙脚。2017年,吉利汽车收购了马来西亚本土汽车品牌宝腾控股49.9%的股权,并实现了销量的大逆转。但总体来看对东南亚日系车的销量影响不大。

直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在东南亚集体发力,竞争局势开始出现改观。

02电力十足

一股电动车浪潮。

火热的局面背后,既有中国车企自己争气的因素,也有东南亚各国政府的“推波助澜”。与欧美铆足了劲儿要把中国车企挤出去不一样,东南亚各国对新能源汽车可谓是敞足了怀抱。

早在2021年,泰国政府就颁布了“30/30”政策,规定到2030年,泰国制造的汽车必须有30%是零排放汽车。最终在2035年实现100%电动化目标。为此,泰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从2022年开始可为消费者最多支付15万泰铢(约人民币3.1万元)的纯电动汽车销售补贴。同时在2022年—2025年期间,泰国纯电动汽车的消费税从8%降至2%。

印尼则早在2019年就提出到2030年,电动汽车产量能够占其整个汽车产量的四分之一。并宣布将采取为电动汽车制造商和购买者减税,降低电动汽车及相关技术和原材料进口关税,下调电动汽车行业增值税等措施。当时甚至还表示要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免费停车车位。

图片印尼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多种政策支持

今年4月印尼又宣布,为进一步吸引投资、推动国内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要将电动汽车的增值税从11%阶段性下调至1%。

一波波的刺激之下,对比中国车企的如火如荼,相比之下,日系车反倒有些漫不经心。

整个2022年,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这东南亚六大经济体汽车销量约300万辆。其中有约5万辆是新能源车,不到2022年比亚迪月均销量的三分之一。

在2023年,整个东南亚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局面变得完全不同:

根据马来西亚汽车商公会(MAA)数据,2023年,马来西亚汽车总销量近80万辆,其中,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合计销量为3.8万辆,较2022年上涨69%。

据泰国汽车媒体《汽车生活》(AutoLife)报道,2023年泰国电动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同比2022年增长684%。其中,纯电动汽车整体销量达到76314辆,翻了7倍之多。

2023年印尼电动汽车整体销量达到17,062辆,较2022年增长65.2%。

出了泰国素万纳普国际机场,路过机场高速,路边广告牌全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广告。

《汽车生活》调查显示,在泰国2023年最受欢迎的前十名电动车型中,有8款车是中国品牌。

图片比亚迪新车在泰国国际汽车博览会亮相

马来西亚汽车商公会今年1月公布的报告,比亚迪在2023年于马来西亚一共卖出3728辆电动车,以微差优势超越德系豪华品牌宝马(3600辆)成为马来西亚销量最高的电动车品牌。

这股浪潮的推动者、受益者,毫无疑问都是中国车企。有的中国车企在东南亚的表现,甚至可以媲美国内。

2023年6月,哪吒汽车旗下的哪吒V以2025台的销量,泰国纯电动汽车“销冠”。要知道在中国市场,哪吒V在6月也不过是卖了2268台。

03路线之争

日系车并未呈现出积极的热情。

老牌霸主面对新能源浪潮,并非毫无反应。

比如2020年1月,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就已经批准了丰田的一项生产计划方案。丰田计划于2023年1月之前,在泰国启动纯电动汽车(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的生产。

但直到现在,丰田的电动车还是音讯全无。

2023年12月15日,本田汽车泰国分公司宣布,在巴真府的一家工厂启动了其第一条电池驱动e:N1 SUV车型的生产线。本田成为首家在泰国开始生产电动乘用车的日系车企。

但时至今日,不论是丰田还是本田,尚未见日系车的电动品牌进入畅销车型的排行中来。

图片

从态度来说,日系车并未呈现出积极的热情,反而更像是对东南亚各国政策的敷衍。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哪怕是电动汽车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2023年,丰田、五十铃、本田等日系品牌在泰国市场仍占据接近80%市场,具有绝对主导地位。舍弃掉大好的江山,去拼新变量,日系车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

更别说,日系车常年来都是电动路线的“唱衰主义者”,他们押注的是氢能。2023年G7峰会期间,丰田章男直接牵头联合本田、马自达、五十铃等其他五家日系车企共同抵制全面电动化。

但是抵制抵挡不了汽车电动化的大势。根据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微信公众号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汽车销售前10中有4家日本企业。丰田更是常年位列第一。但从市占率来看,却大多下降,或者只能保持微增。

而以比亚迪、奇瑞、上汽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成了增长的主力军。

图片

2023年,新能源车汽车销量1926万台,渗透率达到了21.64%。燃油车渗透率比2022年又明显下降了4个百分点。更为关键的是,2023年全球汽车销售总量为8901万台,已经较2017年降低了5.4%。

数据变化的逻辑,是两种路线的此消彼长的竞争格局即将到来。

图片

总盘子变小,新能源势力范围扩张,说明路线之间将进入到难以回避的直接竞争阶段。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东南亚,抑或是其他地区,厚积薄发的中国汽车和老牌霸主日系车之间必有一战。

04写在最后

产品竞争力上看,中国新能源有低廉的用车成本,更先进的科技应用,更年轻化的汽车设计,这对于以“性价比”著称的日系车来说,是一个拳拳到肉的挑战。

目前来看中国汽车初战告捷。过去一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汽协预测,2024年我国汽车出口销量将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12%。而在东南亚的电动汽车市场中,中国汽车品牌占据80%左右的份额,日系品牌仅占比1%。

野村综合研究所(NRI)泰国咨询部门负责人山本HajimeYamamoto预测,未来十年,通过提供价格实惠的电动汽车,中国品牌可以从日本手中夺取至少15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未来东南亚的电动化方向不发生大的调头,中国电动车的先发优势会持续扩大。中国车企需要警惕的,其实是国产品牌内卷竞争的盲目化造成的系统性的品牌坍塌。毕竟,以往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的遭遇还历历在目。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