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状态突出我100年的上海,在流行一种很新的“拼多多”

关注
活明白了的中国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谷趋势(ID:zgtrend),作者 :暴雨,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上海,流行一种很新的“拼多多”

“上海……突出”,几乎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固定搭配。

论经济的突出,上海不仅是中国的榜首,甚至富可敌国,经济总量与波兰相当。

论时尚的突出,上海是中国奢侈品店最多、奢侈品消费额最高的城市,是时髦精的扎堆地。

精神状态的突出,无论是把万圣节玩成全民百变大咖秀,还是在小红书引领遛电子狗潮流,上海人的精神状态可见一斑。

现在就连婚恋方式,上海人也玩出了新花样。

近年来,上海篱笆、宽带山等本地论坛上,出现了不少类似“结婚拼多多”、“婚房拼多多”、“家务拼多多”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别误会,“结婚拼多多”并非指结婚用品在拼多多上采购,而是指双方共同承担结婚开支,育儿上也平均发力,拒绝丧偶式育儿。夫妻双方宛如公司合伙人,把婚姻当创业项目共同经营好。

一些持有相似理念的人还抱团组群,自我调侃为“婚姻互助小组”、“AA制婚姻实践组”。他们大多是高学历、高收入群体,财务相对自由让他们对现实问题多了几分淡然,比如男女身体构造不同注定在生孩子这事上无法平分疼痛,但部分女性认为“可以让男士出月子中心的钱来平衡”。

“结婚拼多多”的理念,也出现在买婚房的环节。

曾经对于上海丈母娘来说,结婚必须有房,甚至有房无贷,而且最好是市区商品房云云。如今在上海高房价的背景下,人民广场相亲角的“准丈母娘”已经更加通透——“只要人好,阿拉可以婚房拼多多”。即男女双方一起出首付,一起还房贷,共同创造小家庭的未来。

篱笆网上一个“我也喜欢(婚房)拼多多”帖子下,就有不少“准丈母娘”跳出来表示赞成,其中一位说:我家女孩,希望拼多多4:6,我愿意出1000万,男方1500万,给孩子一个好的居住环境。

图片图源:篱笆网

当然,结婚不仅是两个人财务能力的整合,还要面对鸡毛蒜皮的家务事。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一书曾描写过这么一幕:

几乎我们所知的每一个哈萨克女人都终身沉没在家务活的汪洋之中,也不知道她们都从哪儿找了那么多事来做。而男人们从外面回来,鞋子一踢,就齐刷刷往炕上躺倒一排,就一直那样躺着,直到茶水饭食上来为止,真是可恶。

这可能是中国许多传统家庭的写照,但上海的年轻一代家庭,早已选择家务夫妻俩“一起拼”,“上海男人爱做饭”、“上海男人做家务”成为独特风景。

早在2016年,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有31.3%的男性市民每天花费半小时到1小时做家务,32.5%的男性市民平均每天做家务时间超过1小时。当然,上海女性做家务的整体时长仍然比上海男性更高,但比起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男性“家务男”这一形象还是立得住的。

就连抗战片《红色》男主角张鲁一扮演的余天,都塑造了一个典型上海“家庭煮男”形象,进可拔枪手撕鬼子,退可卖萌安抚娇妻,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他走过菜市场的样子,左手一条鱼,右手一篮菜,嘴里说着:“我妈等我回家吃饭,再等一会,鱼和小菜就不水灵了。”

图片图源:电视剧《红色》

上海姑娘CC对“结婚拼多多”、“婚房拼多多”、“家务拼多多”就举双手双脚赞成,在她看来,“不是斤斤计较,是大家都公平一点,只有经济公平了,地位才能平等。”

可见,“拼多多”不仅影响了年轻人的消费观,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哲学。

为什么上海诞生了拼多多?

万事皆可“拼多多”的上海,是一块创新的沃土,无数改变人们认知与生活方式的创新在此诞生,其中也包括国民级电商平台——拼多多,以及今天电商平台的标配“百亿补贴”。

曾经,“上海出不了 BAT”的经典议题一度延续了十多年,外界也曾议论上海的科技和互联网为什么没有好的“创意”。

但是,一个质疑解开了,另一个疑惑又产生了——上海为什么能诞生拼多多?

以农产品零售起家,以高性价比捕获中国最广泛群体“芳心”的拼多多,看起来是如此的朴实无华。而上海这座以洋气和小资为标签的城市,是“东方巴黎”,是奢侈品聚集地,是时尚之都。一个沾着泥土气,一个洋气十足,看起来似乎格格不入。

但如果真正了解上海,就会发现,上海的精神内核本就是“拼多多”

新周刊文章《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上海人》里有个非常生动的案例:和闺蜜没有一分钱往来的马伊琍坦言,上海人从小就知道,只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朋友间的借钱帮忙也只是救急不救穷。

图片来源:《圆桌派》节目

北京一位投资人的洞察也相当有趣:北京的创业者是演讲家,上来先讲商业模式;上海的创业者是数学家,上来先把账算清楚了。

为什么会这样?都说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自上海开埠以来,各方势力聚集,上海成为了一个高度异质化社会。正如历史学家熊月之《上海人解析》一书说,上海城市文化特性呈现两极并存特点,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杂。

只是,不同文化、利益如何共存?

答案就藏在上海的精神特质里。外界公认,上海人是有分寸感,遵守契约精神的,是精打细算、量力而行的,是任何时候都处事不惊、保持体面的。

他们早早摒弃用人情绑架自由的习惯,将实用主义贯彻到底,这何尝不是一种分得清、拎得清的人间清醒。

而诞生于上海的拼多多,很大程度上就是上海精神的实践。

打开拼多多APP的界面,你看不到华丽辞藻堆砌的营销文案,有的只是类似“9.9防水防油免洗桌布”这样最直接的产品、功能、价格介绍,主打一个简单实用。

与此同时,拼多多还戳破了“伪精致消费主义”的泡沫:

同样质量的东西,干嘛要花更多的钱买呢?

同样是农产品,你可以为精美包装买单,也可以只为包装中的“内容”买单;

即便花钱买一些高溢价的大品牌商品,也可以有更实惠的方法。

中国之大,大到有人花10688元追最新款13英寸iPad Air,有人花200块买白牌电视机已经是“置办大件”。拼多多让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精打细算、量力而行,买得好,也要买得值,不追求纯粹的高消费,而是实用主义至上的理性消费升级。

中国有着全球竞争最激烈的电商市场,想在这片市场中站住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拼多多的迅速崛起并非偶然,它戳中了中国最真实的商业痛点,美丽的消费泡沫下是真实的生活需求,是一个个普通人。

它让“买不起79元眉笔是因为不够努力”的人们放弃内耗,与自己和解,不是79元的眉笔买不起,而是其他眉笔更有性价比。

上海诞生了拼多多,拼多多则让更广袤的“沪外”之地,开始变得“沪里沪气” ,让更多人也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沪里沪外,在拼多多双向奔赴

肯定有人会不服,说上海精神本质就是“拼多多”,那上海人用拼多多吗?

其实这个答案在几年前就隐隐浮出水面了。早在2018年9月,拼多多一二线城市用户的占比就已接近50%,意味着彼时有接近1.9亿一二线城市用户使用拼多多产品。

极光APP的一项统计也显示越来越多一线城市的人在用拼多多。

图片

上海的朋友们反馈:用,还很多人用,一开始是阿姨妈妈们用,现在渗透到中青年了!近两年拼多多团购是一个拐点。

当然,每个区域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同一款APP也能用出自己的style。

对于上海人而言,《小王子》那句: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其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某一刻”。

就像电影《爱情神话》里,街边修鞋匠都有自己的coffee time,配合铝饭盒里装的甜品,让人感叹咖啡文化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入骨髓”。

今年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同样“咖啡味”十足,拼多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起咖啡吧”主打“买总台咖啡送云南鲜花”,5天送出6000支玫瑰。右手咖啡,左手玫瑰,论腔调还得是上海人。

图片

云南鲜花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沪漂”故事。

云南是上海重点帮扶的地区,每年上海五五购物节总少不了“云南好货”的身影,上海人以实实在在的购买力,加固着沪滇“亲情”,云南鲜花的走俏就是一个缩影。

中国每10枝鲜花里,就有7枝来自于云南。在鲜花江湖打拼了20多年的云南鲜花经销商杨攀说,上海一直以来都是店铺销量最高的城市,沪上“花痴”对玫瑰的偏爱特别明显,香槟、洛神、艾莎都是热销的玫瑰品种。

虽然从云南到上海相距两千多公里,但鲜花从昆明种植基地直发,坐着飞机来到上海,平均38个小时消费者就能拿到花了,这在以往简直不可想象。

花期和节令的共同作用下,时间是鲜花流通中的最大变量,过去不少鲜花人都有眼看着滞销鲜花被运到垃圾站的血泪史。

借着互联网的东风,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重写鲜花诗与远方的故事。比如以农业起家的拼多多,2023年启动了“农云行动”,持续投入优势资源,推动了全国100个农产带更快“拼上云端”。

以鲜花为代表的云南特产正在“云蜕变”,第一步,拼多多帮助已经起步且具备良好供应链的商家,完成“从1到100”的跳跃;第二步,培训年轻新农人上平台开店,完成“从0到1”的起步;第三步,对不同鲜花进行的秒杀补贴,给予商家“零佣金”、增强流量曝光等政策扶持,帮助他们打开生意销路,也让消费者随时可以在平台上买到9.9元的平价鲜花。

电商的便捷性和价格优势,让“花痴”集聚的上海轻松实现了“鲜花自由”。杨攀介绍,以前大部分买鲜花的都是男性用户,且在特殊节令送礼场景,如今买鲜花的70%以上都是女性,鲜花已经从“节令化”走向“日常化”。今年以来,他的拼多多店铺订单明显上升,日销峰值可以达到3000单。

除了鲜花自由,“蓝莓自由”也正成为沪上日常。在种植端,这几年蓝莓正经历着一场本土化狂飙,而拼多多推动蓝莓供应链“上云”,产业端和平台端共同努力下,蓝莓不仅让普通消费者买得到、也买得起,“贵族水果”成了“国民水果”。

拼多多数据显示,上海市民对蓝莓展示出了极大消费热情,今年以来订单量较2023年同期翻了四倍。这种热情延续到了今年五五购物节的直播中,还没等主持人开口推荐,蓝莓就售出了几百盒。

滇货入沪,只是这出“沪漂”故事的一章,另一章里,“沪字号”如山林大红、橘朵等品牌通过在拼多多布局,顺利从沪上“漂”到沪外。

山林大红是上海人餐桌上常见的熟食品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布局包括拼多多在内的线上据点,在上海五五购物节前时间”一周之内,其拼多多旗舰店销售额实现了翻倍增长,沪外人也尝到了上海味道。

图片

线上线下,沪里沪外,拼多多在消费者和品牌之间架起了双向奔赴的桥梁。

结语

过去,人们总说,河南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现在,也许可以说,拼多多什么样,中国最广泛的群体就是什么样,因为它是中国最分散的生产与最分散、最多样化的需求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而未来,某种程度上,上海什么样,中国可能就是什么样。因为上海是中国与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在这里既可以回望中国的百年历史,也能畅想新理念、新科技、新潮流交融的未来世界。

今天上海流行一种很新的“拼多多”,而中国广袤的“沪外”之地又何尝不在流行“拼多多”文化,它活跃在用户的每一笔拼多多订单里。而这一切终将成为这个时代生动的注脚。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