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李国庆,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很多公司面临这样的难题:
增长越来越难, 所到之处都是 红海 , 现金流越来越吃紧. .. ....
在这种低增长时代,如何找到生存策略?
为此,笔记侠采访了当当网创始人、原CEO,早晚读书创始人、响珰珰电商创始人李国庆。
在采访中,李国庆谈到“过去,我们常说性价比,而在低增长时代,要追求价性比”,也就是在质量提升的基础上,价格不但不能上涨,还要往下降。
以下为采访整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不断折腾,我懂了创业
我在当当创业近20年,打的都是硬仗、恶仗。
亚马逊当年做图书电商,全球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只有在中国,遇到一个李国庆。
当当第一个五年打淘宝,第二个五年把亚马逊打出中国,第三个五年打京东。这些巨头无不是手握10倍于当当的资金,轮番挑战当当图书的行业地位。
就是在这样惊心动魄地搏杀中,当当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至今在图书电商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很多人谬赞我以小博大,是个优秀的经营者。后来我离开当当,有人说这是从巅峰跌落,是失败。我经常自嘲:“作为一个企业家,企业没了,家也没了”。
当当今天年利润近6个亿,我唯一的遗憾是,没能一直管当当。蔚来李斌说,当当离开俞渝会比现在好10倍。这个不一定,但年利润20亿我应该做得出。毕竟当当一年3000万用户数,还是很多人读书的精神家园。
创业,是九死一生,没有什么天之骄子,特别是在今天的环境下,成功与失败都是很重的字眼。败了怎么说?总结经验,爬起来再折腾。
我这一路,摸到过天花板,也踩过很多坑。离开当当后,很多创业者来咨询我经营管理问题,他们感慨,如果早听你的,或许可以少踩几个坑。成功与失败,创业者都明白其中的辛酸。
选择了创业,就得不断折腾,每次失败的经验,都是你下次折腾的资本。
一把手难当,因为要面对的现实,往往大于现在的能力。但只要接纳自己、接纳现实,你就是在自我成长。
做企业,无非就做个敢做,敢当。
1.大学欠债150万,我没跑路
我的创业打击来得很早。
1986年,我在北大读大三,那时国人对知识极度渴望。我就开始从国外寻找图书,找人翻译后给出版社赚策划费,并借此进入出版行业。
当时和我合作伙伴策划了一套书,印了15万套,每套6册,合计90万册。依据对成本的盘算,我们可以净赚64万,这些钱当时够买两台奔驰E320。
没成想,书印出来了,承销的书商只付了1.5万套书的货款,剩下的书对方不要了。这个时候合伙人也不干了,就从库房拉走了成本8万元的书。
几番下来,我欠印刷厂、造纸厂、装订厂的钱合计150万!在普通人月薪不过60元的1986年,靠工资不吃不喝,1500年也还不完。
当时我也没恐惧,因为不知道150万是什么概念。那时的催债人,天天住在我父母楼下的招待所里,就怕我跑路。我没想过跑路,我想还有办法,不能一跑了之,坑了那些朋友们(印刷厂的中层管理者)。
但如果要想保本,得卖40万册,当时能想到的主要渠道就是新华书店,也只卖了15000多套,近10万册,离保本还有30多万册的差额。这个渠道太低效了,得另外想办法,于是我搞了一场全国性的读书征文大赛。
那时候读书大赛还是新鲜事物,同时也因为自己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的身份,最后得到了中华总工会、团中央、妇联、总政文化部的发文推荐。后来用了一年时间,积压的几十万册书全部销售完了。
逆境中的坚持和努力,让我学会了接纳现实。敢当,就是敢想敢作,敢作敢当。
2.焦虑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现在很多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都处于挣扎、焦虑之中。
但我认为,创业成功不只有乐天派,悲观派也可能取得成功,只不过方式不一样。
严格来说,性格对于成败没有太大影响。偏内向的人,悲观且严谨,缺乏对团队的感召力;偏外向的人,乐观,更愿意描绘愿景,更有感召能力。
如何应对当下焦虑?我觉得要在战略和战术上找到平衡。
困难时期不要先谈战略,要去关心战术层面,比如流量、销售额、用户数、美誉度的每一点进步,甚至一名优秀员工的引进或培养,这样你才会脚踏实地。
把战术的进步卷出来之后,再去考虑做战略的思考。如果没有战术的进步,只做战略思考就会越来越焦虑。
很多管理者和创业者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当然,赛道选择是投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3.没经历过几次创业,很难真正抓住机会
创办当当后,很多人都替我的选择感到可惜。
因为我北大同学中,当时不乏在央企当部门经理,或者给领导当秘书的。甚至北大社会学系主任袁方教授,和台湾社会学界的泰斗杨国枢教授也对我说:“你就做学术吧,包你30岁成名成家。”
但我心有不甘,就去做了一个广告公司。当年做出版业务,每年利润就有100多万,当时建行对2万个网点的店招门楣改造进行招标,我的广告公司注册资金仅仅10万元,连我的助理都质疑,结果最后真中标了,利润还很丰厚。
当然,现在的经济环境处于低增长的周期之中,老板不愿去折腾,很多年轻人也不创业了,因为创业的大都赔钱了,打工的哪怕躺平也不会负债。
其实,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创业赔的不仅是钱,还有你所花的精力。
但只要你专心致志地投入,积累复利,所收获的是对一个领域的认知,比如管理经验、创业经验。那么当有一天机会真的来临,你才能抓得住。
4.失败不可怕,没有收获的失败才可怕
稻盛和夫说,创业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也一样,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
当当百货经历过三次失败,4年亏了10个亿。创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重要的是控制风险,当当图书业务一年有6亿利润,3个亿就是亏损的上限。
当当百货做到第一大品类的是婴童用品,78元的进货价,卖83元,连运费都没挣着,虽然亏了,但用户数上去了。
经过不同的品类实验,服装业务在第二年做到了二三十亿,虽然没盈利,但带来了巨大的用户数。
离开当当后,我创办了“早晚读书”,有很多投资人要给我投资,但我一个都没接受。最后把自己的5000万烧完了,每年要给主播1600万,还有渠道代理没卖出去的卡,全退款了。
这也算是失败吧,但我现在的抖音号就是早晚读书市场部三人加上编辑做的,现在粉丝数达413万,他们还参与了于丹抖音号的打造,两个月粉丝做到了100万。
当时做这个号的时候还不知道怎么盈利,结果这个副产品就变成主产品了,我的精力也有限,就投到了直播带货中来了。有了这个抖音号,MCN公司就找上门来找我带货,开始不知道卖什么,最后讨论粉丝画像,就进入了酒水赛道做成了头部主播。
“早晚读书”不能说是成功的,只能算是凑合着活。而就是这么一个凑合着活的团队,在机缘巧合之下,利用抖音,做出了“响珰珰”这么一家公司。
所以,很多时候很难界定绝对的失败。当然,首先要有风险控制的边界;其次,即便失败,也要留下一些遗产,这个遗产可能就是下一次出发的风帆。
比如,这次创业赔钱了,那总还是获得了些什么吧?流量、客户、销售额都是你获得的东西。
如果有销售额还赔钱,那是优化问题;如果有客户有流量,销售额不行,说明没找到商业模式;如果都没有,那还有个人的获得感,好好复盘,总结失败的经验。
二、卷赢对手,才能活好当下
1.经济下行,先考虑激活业务,而不是裁员
创办当当时,我们很幸运,选择了一个高增长的行业赛道。
但现在大部分的行业都很难,需求越来越少,干的人越来越多,低增长、负增长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面临这种情况,怎么办?
首先,找指标。
第一种方法,历史法,参照GDP的增长率,一般优秀公司是国家GDP增长率的三倍,比如GDP是8%,公司指标就是24%。
第二种方法,盯同行(竞争对手),紧盯行业前三或者盯着行业的平均水平。
这时,可能有人说不该盯着顾客需求吗?其实盯顾客没错,但有时你抓不准顾客需求。而别人增速高,一定是在某个细分领域中做得比你好,不存在拿着放大镜找不着竞争对手的事情。
那么,在增长乏力的环境下,具体怎么定目标?
对管理层来说,要选择的是销售额和利润的平衡。如果追求销售额,就面临着客户差异化的问题,增加销售额的同时,比销售额增加更多的是产品成本,反而影响了利润的增长;如果做标准化产品,不做客户定制化,面临的是销售额增长的困境。
但现在更多企业面对的是现金流问题。很多企业为了保住利润,做了不少减法,比如大幅度裁员。
我的建议是别为了利润做减法。因为一做减法,就会丢掉业务阵地,规模越来越小,离散摊就不远了。
当然,现金流不够的时候,被迫做减法,丢车保帅也是活下去的办法。
但现金流还足够支撑的时候,别对业务模块做减法,而是想办法激活业务。
如何激活业务?下放责任人,学会授权。
第一,缩小管理半径,减少报告点。
创业公司的老板管理半径在12个人以内,而成熟公司的管理半径在8个人以内。
当一个企业逐渐变大,老板的管理半径人数没变,就会非常累,而且伸不到业务细节中去。
为什么?
因为管理学中有一个“报告点”概念。
首先,假设管理半径为12,那每周就有12个直接报告点(一对一沟通),哪怕是1个小时,一周也得12小时,这还不算临时发生的一些事情;
其次,每月还要参加一次部门例会,而且这个例会并不是针对管理者的专门的总结会;
第三,每周还有管理周例会;
第四,还有月度的经营分析会。
这造成管理者的精力被各个业务牵着鼻子走,没办法专注应对竞争对手。
那在面临增长压力时,在现金流还够的情况下,管理者要做的不是砍掉某一个业务模块,而是分而治之,为每个模块找一个独立的负责人。
对大公司来说,科层制能处理好协同的事情,能及时发现和暴露问题,但弊端就是机构臃肿,解决问题的效率太低;垂直的事业部制不容易暴露问题,但解决问题很快。
在低增长时代,如果还用科层制的决策方式,还没等把细分市场的情况了解清楚,对手可能已经占领了细分市场,把钱挣走了。
那要想利润增长,就别轻易砍销售规模,别轻易放弃细分市场,而是用独立的事业部制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对付不同的对手。
第二,授权,首先得让人有知情权。
越是善于授权的企业,越应该信息开放。当然,过分开放容易泄密,会被竞争对手捕捉信息,但我仍坚持要做到信息开放。
因为竞争对手模仿你是滞后的,而且竞争对手公司情况跟你不一样,不可能全面复制你的商业模式来获得成功,何况现在的市场竞争变化这么大,你用这招吃到了红利,别人比你慢,未必也能靠这招吃到红利。
所以,你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东西保持突出,保持信息开放,保持一定的透明度。
第三,让员工敢讲真话。
有些毛利率低的行业,因为养不出很好的人才,即使授权也难以做好。这也使得创始人只能集权管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一言堂。
要避免一言堂,重要的是让员工敢讲真话,别在开会时为难大家。
但很多时候也听不到真话,就要采用“one to one”的沟通形式。这就要求管理者既要有良好的倾听能力,也要对事不对人,否则别想听到真话。
具体沟通业务时,我建议70%谈本部门的机会、问题以及需要的资源,30%谈其它部门的支持。
2.低增长时代,拼的是“价性比”
如果现金流扛得住,薄利多销才是有效的手段。
很多餐饮业和服务业在疫情期间亏了钱,放开后,为了快速把亏的钱挣回来,采取了涨价策略。
在这么卷的情况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现在能做到每年有微利就不错了,三年亏的钱要用今后6年甚至更长时间去挣回来。
过去的资本回报率计算的是销售回报率,现在要用存款利息率来计算。如果利润率能比银行利息多一倍,就算不错的了。而且投资人也不再听上市的故事了,因为上市也圈不着钱。
怎么办?
过去,我们常说“性价比”,而在低增长时代,要追求“价性比”,也就是在质量提升的基础上,价格不但不能上涨,还要往下降。
对于阿里、京东来说,面对拼多多和抖音的冲击,可能要牺牲自己的利润率来卷赢这场战役,但这是下策。
真正的上策是阿里、京东号召品牌商降低品牌溢价。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中国的制造业早过了质量关,也就是品牌商的不良率可能是1‰,而白牌商的不良率可能也是1%。但问题是,阿里、京东有一批优质品牌不甘心放低品牌溢价。
去年,我见到了三只松鼠CEO章燎原,他们原先靠着阿里、京东起家,在经历疫情后,销售额下滑了很多,但他们又重新爬上来了。章燎原说:在新的竞争者面前,还追求品牌溢价,就等于自杀。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低增长或者停滞增长的周期,但卷出了“价性比”企业,比如优衣库。
还有欧洲的一些社区餐馆,通过服务周围一些人群,也能活得很好。
总的来说,在低增长时代,卷价格可能是无奈之举,但你不卷别人也会卷,真正要做的可能是降低预期,在“价性比”上做足功夫。
三、老大不好当,但必须敢当
1.选人,要看事业心
在研究创业公司应该用什么人的时候,企业管理界广泛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基层员工要看他的责任心强不强,中层要看他的进取心强不强,高层要看他的事业心强不强。
我不太认同上面这个观点,我认为创业公司不论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都该看他的事业心。
因为创业公司要想打败竞争对手,招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充满事业心,用这种事业心驱动,员工才能真正跟企业创始人一起打天下。当遇到挑战和困境的时候,他以此为乐,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现在很多人说,95后、00后更关心个人的幸福,而不是成功和致富。
我觉得这里有巨大的认知偏差,就像看到消费升级的人看不到别的地方消费降级一样。我们早晚读书招的一批人,就有很强的斗志,他们不仅希望能在北京立住脚跟,还希望拿高薪,给家里一些补贴。
所以,如果老板觉得年轻人不适应职场,很可能就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你的管理制度没跟上时代。
2.激发00后,要真给钱
经济学研究表明,00后比我们更理性,因此定出一个概念——理性小农。当收入恒定时,他们会减少自己的投入。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前提下提倡的是收入扩大,投入也要扩大。
我现在的团队中多是00后。去年9月开始的白酒旺季,一周要播四场,换场地还得重新布置,但就是这么辛苦,大家也愿意干,为什么呢?
奖金比工资还多!一方面,奖励机制要客观化,主观评价只占20%;另一方面,公司的利润得全透明。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干劲冲天,都抢着干。所以,00后不是愿意躺平,当能多挣一些的时候,谁愿意去躺平?
对于小公司来说,究竟如何激发员工呢?我分享3个绝招
绝招1:工资奖金五五开
多年前我就发现,很多公司的工资结构偏固定。而像IBM这样的大公司,在10年前,员工收入的一半都来自于奖金,而投资公司更是奖金占了员工收入的大头。
在当当我也用过这个方法,员工签offer的时候,把透明化、客观化的奖金方案也签进去。
比如,一个员工本来要3万,现在给1万8的底薪,外加1万的保底奖金,保底奖金只保三个月,因为新员工入职要适应新的环境,原来的客户也不一定能带得过来,这样做就能给员工一个安全感。
绝招2:绩效目标单一化
在奖金激励上,初创企业不要学那些成熟的公司。初创企业的绩效目标一定要单一化、简单化,不要超过三个考核指标。
为什么?有三个优点
第一,明确性和可衡量性。
单一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使得员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目标变得更为明确和可衡量。员工清楚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成绩获得什么样的报酬,从而更容易集中精力实现这个目标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追踪和评估更简便。
单一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使得监督和评估过程更加简便。管理者可以更容易地追踪员工的工作进展,提供实时的反馈,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调整,降低了管理层的负担,有助于管理工作更加顺畅。
第三,提高员工满意度。
单一的绩效考核指标可以使员工感到目标的实现更为可控和可预测,从而使得员工对公司形成高度信任,避免了复杂的绩效算法给员工带来强烈的不确定感。
绝招3:奖金到个人,不与公司整体目标挂钩
很多老板喜欢将个人奖金与公司整体目标挂钩,美其名曰全员风险制。
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在早晚读书犯过这样的错误,早晚读书在第二季度算奖金的时候,我看大概也就占工资总额的 10%,这离我说的 30%、50% 还差太远。
那么,不足工资总额 10% 的奖金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我们有一个“on of”指标,就是所有人的奖金都跟公司的最终结果挂钩。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没完成,即使某个部门或个人干得再好,都没有奖金。
当时,早晚读书全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考核有三个指标,分别是付费会员数、每日活跃用户数和注册用户数。年底考核时,我们就付费会员数达标了,其他两项远远没达到目标。
这样,即使很多部门或个人完成得再好,也被扣掉了66%的奖金。后来,我们马上调整,不要让每个人跟全公司总结果挂钩。
因为影响全公司总结果的因素非常多,员工工作做得再好,对总结果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可一旦总结果跟个人挂钩,就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3.不能帮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就得接受他躺平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表现是动力不足。当下不能赚钱,不能增加收入的事情,可能我们觉得是学习机会,但他们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他们并不为未来储备更多的势能,没有厚积薄发的职业规划,对公司的忠诚度也是急剧下降。
比如,当当有个财务,她早上8点就到公司了,我们10点下班,人家早来就要允许人家早走。但有些管理层就喜欢下午五六点开会,一开就是到七八点,这不就是耗着人嘛。
还有的管理层星期五下午布置任务让周一交,故意占用员工周末时间。我们财务就直接说:“你教我工作干嘛?我参与业务干嘛?”我们也不想学,就挣死工资。
所以,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果公司不能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更多的收入,可能就得接受“躺平”的人。但只限于职能支持部门。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