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只焦虑,不作为

关注
巨变时代,如何重新定义自己?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彭信之,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当下,我们正处于巨变时代,无论是大国关系还是全球供应链重组,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另一方面,过去通行的经验已不再适用,甚至是我们通向未来的绊脚石。

那么作为个人,该采取哪些行动?

如果是一个企业,又该如何重新定位?

今天,让我们聊聊巨变时代下,如何重新找回自我。

一、之所以焦虑,是我们失去了方向

2024年,巨变呼啸而至,美国中东政策的余波、中美关系紧绷、全球供应链重组、新科技的威胁和机会……

如AI这样的全新工具和科技也正悄然而至。美国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其在AI研究领域已经投入了上亿美金,对此,不仅民众非常吃惊,新闻媒体也质疑其投入的必要性。

然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却说:其实我们并不在意现在多花一点,少花一点,我们在意的是一旦AI的大船起航,还有没有我们的那一张船票。

对于AI的讨论,已经从最开始的伦理影响,到今天已经完全是一场大众的狂欢,大家已经不再讨论是否有AI,而是如何让AI以人为本的方式与我们和平共处,以及人类如何更好地应用AI。

而在投资圈中,如果项目不包含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组件或关系,投资人连谈都不愿谈。

这些巨变,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些焦虑与困惑。

一方面,我们不知道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也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准备。如果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我们让路。另一方面,过去的经验已经不再管用了,甚至是通向未来的绊脚石。

这段话出自于德鲁克在1995年写的一本书——《巨变时代的管理》,放之于今也正逢其时,甚至现在我们才有巨变时代真正到来的那种感受。

过去的成功之所以不再管用,是因为我们特别容易沿着过去成功的经验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但现在的未来不晓得是如何的,如果继续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面对,你的未来就架构在过去的延长线之上。

这条线是通向未来,还是埋葬未来,是值得商榷的。

在这些危机中,几乎每一个危机产生的本原因,并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也不是我们做错了。而是我们依然沿着那些过去的路线继续做那些曾经对的事情,却突然发现这样做没有了效果。

诺基亚宣告破产时,CEO史蒂芬埃洛普说:我们其实没做错什么,但最终还是我们输了。

所谓“没做错”,其实就是沿着过去的经验往前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产生了一种明显的自相矛盾的情况,我们沿着过去的经验往前走,但是达不到我们想去的未来。

我觉得有一句话特别适合描述这种现象:根据过去来决定战略,就好像看着后视镜在开车一样。

可以想像,沿着后视镜开车,我们将会开向何方?作为战略,必须面对未来。但未来是那么的不确定,该怎么办呢?

对于未来,我们只知道两件事:未来是未知的;未来与现在存在的事实和我们现在的希望截然不同。

对此,德鲁克认为:我们不是预测未来,也不是去创造变革,而是去引领变革。

引领变革,不是明天要做什么事情(长期的规划并不能消除风险和不确定),而是为不确定的明天,在今天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塑造我们想要的未来。

因此,你的很多假设可能已经不合时宜,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如果德鲁克先生尚还健在,这将是他要对我们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管理管理学之父,有人说他是管理思想家,还有人说他是管理预言家,因为他预言了之后发生的很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包括日本崛起、苏联解体等。

但他自己却说,我从来不去预测未来,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我们没有这样的资质,我只是在洞察未来。

如何洞察未来?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在一个呼啸而来的变化面前,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呢?

二、经营之道的反思

所谓“经营之道”,其实就是一家企业在经营上的假设,包括对外部环境、对核心使命以及对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假设。

1.看着后视镜开车,永远达不到目的地

在变化不可逆的时代中,这些话题都应在重新探讨之后,再纳入日常的经营和管理当中,这是我们突破这个时代的法宝。

人做任何事其实都基于假设,企业的经营也是基于假设,假设某一个产业会发展得很好,我们才会决定进入这个产业。

我们假设房地产行业进入了衰退期,自然就减少对房地产的投资;我们假设AI将会大量进入到各行各业,因此在投资时必须确保项目和AI有其必要的联系。

原有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这些变化,等于还是看着后视镜在开车。

这些假设决定了组织的行为,规定了组织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所达成的决策,确定了组织认为什么结果才是有意义的结果。

2024年7月19日,雷军发表了个人第四次演讲,其中的关键词叫“勇气”。

勇气从何而来?在2021年1月15日清晨,雷军接到了一位朋友的电话,朋友在电话中告知雷军:小米手机可能要被美国制裁了。

听到这个消息,雷军非常震惊: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意味着小米手机的几万员工要就此失业。如果手机行业没有未来,小米的未来在哪里?

原来基于手机发展的整个产业的假设,遭到了当头棒喝。当然,这与政治,与国际环境有很大关系。但这个事情发生之后,也意味着原来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假设都要发生变化了。

基于原来的假设,小米手机是立足于中国,进入东南亚市场,冲击全球市场,突破行业的边界和瓶颈。在这个假设崩塌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公司就要进行讨论,重新确定公司的未来应该在哪里,这就是经营之道的过程。

小米管理层在讨论之后,决定进入到汽车行业。但汽车行业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赛道了,还有进军的可能性吗?还有窗口期吗?是的,汽车行业的窗口期曾经关闭过,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窗口期又重新打开。当然,这个窗口期的时间不会太长。

雷军在演讲中说了这么一段话: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真心想干,任何时候开始都是最好的时机。

这是他对时机的判断,也是一种假设,是当手机行业的发展遇到了重大挫败,以至于不能够再往前走的时候,小米科技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来自于哪里?所以,它首先是一个假设。

假设是不是成立呢?需要去印证和判断的。在有了这样的基本假设之后,就需要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2.巨变,撼动着企业生态

在草履虫的生态图中,它的外部是由温度、阳光、湿度、风等所组成的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每一个草履虫都有自己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有联系也有竞争,但外部的环境是动态的,也是在变化当中。

更可怕的是右下角这张血盆大口,意味着一个可能随时突然出现的天敌,把原来的生态环境全部打破。对小米科技来说,“美国将制裁小米手机”这个信息就是一张血盆大口,它代表着某一个突然出现的元素对行业产生灭顶之灾。

当外部的条件全部都在发生变化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这无疑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张瑞敏先生才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在这个时代中,企业会遇到什么呢?

首先,在宏观上是组织的PESTEL模型(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生态、法律、科技等外围因素,这些宏观因素正在发生的变化。

其次,在微观上是波特五力模型,同行、替代产品、新进入者、买家、供应商又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这些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发生的变化,都需要你在做了研究之后才能知道。

如果发现变化,新的竞争对手突然间杀进来,对你来说是否意味着是一个挑战?当中美关系出现重大挑战(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于每一个要发生国际关系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小米手机将遭到美国制裁,这是宏观的政治因素影响。而在微观的竞争环境,同样也会发生变化。

米聊是小米早期推出的一款产品,小米内部对其非常期待,因为这款产品代表着社交的未来,但同时也非常怕一件事,就是腾讯的进入。

当时米聊确定新进入者的时间是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内要尽量扩大米聊的市场占有率,只是没想到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张小龙就把微信做出来了。

三、三个假设,重新定义企业

1.外部环境的假设

任何一个企业,在看到外部环境改变之后,首先要做一些梳理,把组织相关的外部条件都放到其中去,研究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

先看一个关于法律因素的例子。

上世纪90年代,深圳的深南电路还是一家游戏机芯片供应商,其质量非常好,市场也非常好。有一天,深南电路突然决定转型做手机芯片,同事们非常不理解。

其实他们的高管经过调研之后,发现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他们的游戏机芯片是供给大型游戏机的,虽然市场非常好,但在国内的个别城市已经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了,如家长投诉大型游戏机对孩子们的伤害,甚至一些一线城市颁发了管理条例,禁止大型游戏机出现在街头。

他们经过推演发现,这个假设将会成立,即在未来某一天,或许国家层面也会禁止大型游戏机出现在街头。当这种情况真实发生时,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假设调整之后,决定进军手机芯片产业。当然,后来国家也真的发布了这样的政策,这家企业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为了华为手机芯片的最大供应商,与此对应的是,当时其它的游戏机芯片企业则是哀鸿遍野。

当然,外部环境的假设需要我们睁眼看世界,把看到(收集到)的信息放到PESTEL模型中,问问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们不能蒙着自己的眼睛向前去跑,否则睁开眼时已在万丈悬崖之上。应该建立企业的触角,让其能触碰到外部的世界,外部的环境。

2.使命的假设

使命是一个企业最高远的目标,是企业为什么而活、为谁而存在的理由。

1980年,微软的使命是让每一台办公桌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但这个使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改变了,但微软还在蒙着眼往前冲。

外部的环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每一台办公桌真的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但微软在干什么呢?依然不断强化Windows的绑定作用,导致微软在21世纪之初几乎就要倒下。

直到微软的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在基于对外部环境的重新假设之后,重新定义了微软的使命——助力全球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组织成就非凡。

微软也从一家卖软件的公司变成了一家卖生产力的公司,这之间的区别非常大。当它卖软件时,微软与苹果就是竞争关系,当他做生产力时,微软与苹果变成了合作伙伴。

也只有意识到外部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也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Space X的使命——成为太空界的西南航空。但你想想,“成为太空界的西南航空”这句话本身不就是一种假设吗?

它假设这个星球注定有一天将不适合人类居住,那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离开这个星球,而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火星。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去呢?必须让整个火星造价能够不断地降低,降低到到每个人都能上得去。

如何做到每个人都能上得去呢?必须让它的票价足够便宜。如何能够足够便宜呢?应该像西南航空那样,让它的每一个零件都可回收。这就是 Space X的使命。

3.核心能力的假设

在使命作出调整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了实现这样的使命,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

这三个假设之间有着层次递进的关系,没有洞察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做出假设,便无法调整使命,没有使命的调整,便无法对核心能力进行重新界定。

① 麦当劳的核心能力重新定义

电影《大创业家》讲述了麦当劳发展的一段历史,雷·克洛克从麦当劳兄弟手中拿到了独家经营权,虽然经营得非常好,现金流也非常高,但就是赚不了钱。这让雷·克洛克几欲崩溃,因为没有任何企业和银行能给予其帮助,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这时,财务顾问哈里·索恩本提醒雷·克洛克:你理解错了麦当劳的核心能力。

在此之前,雷·克洛克认为麦当劳做得最好的是麦当劳的标准化,可以保证每一个汉堡,甚至每一根薯条的味道都是一模一样的。

而哈里·索恩提醒到:随着麦当劳在克洛克的经营下不断壮大,核心能力明显也要发生变化。当麦当劳的覆盖率达到全美极高水平之后,核心能力从极致的产品变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麦当劳赚钱的商业模式是这样的:购进土地并建造店面,租赁给加盟伙伴,加盟商以每月固定费用,或者从每月营业额中提取一定比例支持租金。加盟商还会根据每个月的销售业绩,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

从这一点看,麦当劳本质上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当它的盈利模式重新确定之后,整个公司活了下来,而且发展成为了国际餐饮连锁巨头。

在电影的最后,雷·克洛克先生与麦当劳兄弟有一段对话:你认为麦当劳这个汉堡我做不出来吗?我当然能做出来,可是我为什么要买你的麦当劳公司呢?是因为你不知道对于麦当劳公司最值钱的是什么。

到了这个时候,麦当劳兄弟俩都还在认为麦当劳最值钱的就是一套汉堡制作系统。但雷·克洛克摇摇头,以商人特有的敏感对麦当劳兄弟说:其实你们最具特色和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麦当劳这个名字,没有比这更好的名字了。

② 乐高的核心能力

乐高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家公司,或多或少对乐高的产品有一点了解,那乐高的核心能力又是什么呢?

在创新十型框架(DOBLIN)中,乐高在网络(如何联合他人来创造价值)、渠道(如何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和用户)、客户交互(如何培育吸引人的互动)、产品系统(如何创造互补产品和服务)等四个方面都有极高程度的表现。

但在其中最具核心能力的其实是它的产品系统,它能做到现今销售的乐高产品仍能与早期生产的产品组合到一起,塑造了一个经久不衰的产品体系。

4.重新定义自己,是勇气,更是智慧

在巨变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三个核心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应该形成一个闭环。

首先,我们要用PESTEL模型和五力模型对外部环境进行宏观扫描和微观扫描,假定环境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然后,在假定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使命重新界定,即这个企业为什么而存在,客户到底是谁?

最后,在重新界定的使命下,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才能支撑使命的达成?

① 拼多多对电商的重新定义

外部环境假定:电商不再是增量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头部的电商一定会朝着高性价比去竞争。电商大盘增长承压,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同时,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各头部电商平台纷纷朝“高性价比”方向发力。

使命假定:如果追求性价比,组织的使命将是创新的消费者体验,而非单一的购物本身,于是提出了“多实惠”和“多乐趣”相结合的创新点。

核心能力假定:用户侧已构建起规模、黏性和心智的强壁垒;在商家侧实现丰富的商家供给和良好的经营健康度;供给侧实现丰富度与性价比的强优势。

拼多多用这三项能力去推动使命的实现,并在当今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② 小米对自己的重新定义

外部环境假定:大模型是重大技术革命,小米也必须全面拥抱。

AI技术,在PESTEL模型中的科技因素的重要洞察。而拼多多则是对行业的重要洞察。

使命假定: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其中,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是小米一贯的价值主张,而在新的环境挑战下,要顺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于是增加了“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使命。这也是小米手机在可能做不下去之后要转型做汽车的使命驱动。

核心能力假定:高品质与高性价比、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生态系统的构建。

当做出这样的推导之后,也可以反向推导:这些核心能力是否可以推动使命的实现,这些使命是否能应对现在的外部环境?

回在我们自己的公司当中,回到我所在的行业当中,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呢?

首先,用PESTEL模型洞察宏观环境的变化,用五力模型洞察微观环境变化;

其次,在洞察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确定现有使命是否足以应对挑战?如果不可以应对挑战,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然后,要兑现调整后的使命,现有的核心能力是否足以应对?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有哪些欠缺的能力需要补充?

5.重新定义的原则

在假定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这几项原则:

第一,关于环境、使命和核心能力的假设必须符合实际。

第二,三个方面的假设必须相互保持一致,形成闭环。

第三,必须让整个组织的所有⼈都知道和了解经营之道。

7-11原是美国南大陆公司经营的品牌,伊藤洋华堂将其引入日本后也面临着极大挑战,因为7-11与日本的经营环境是不同的,应该据此(日本国内的环境)做出调整,积极地应对变化。不仅对内部的员工讲,还跟供应商、加盟商(店铺老板)反复讲,直到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

深南电路也是一样,当时游戏芯片市场一片大好,公司突然调转方向做手机芯片,员工不理解,意见也非常大,因为游戏芯片市场成熟,而手机芯片市场刚刚起步,风险非常大。深南电路当时开了三天三夜的会,就讨论为什么要全力以赴进入手机市场,而放弃游戏机的市场。

小米汽车在确定做汽车之后,做了半年发现所有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当初的热情并没有取得成果,反而陷入到一种茫然之中,这种茫然产生了上上下下的焦虑。

2022年新年之后,公司开了长达21天的会,会上越吵越激烈,吵到最后,大家也吵明白了,方向也笃定了。

这些不同的例子都说明一个问题:如果组织的改变没有让每一个人,特别是一线的员工都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其实改变还是没有发生;如果一线没有改变,消费者的体验没有改变,变革就等于没有发生;如果没有把改变呈现出来,改变就没有发生。

因此,要让每个人知道它(改变),就要花时间去解释、去说明它,管理者要把自己扮演成一个首席解释官,时时刻刻提醒大家。比如,在开会时,把最新收集到的变化内容告知大家,提醒大家变化发生了。反反复复地讲,才可能进入到情景之中,而不只是说说而已。

第四,经营之道必须经常接受检验。

接受什么检验呢?接受市场的检验,我们做了改变,但是市场不买单,你就要及时地发现,而不是要陷入到一厢情愿之中。变革是以市场为方向的。

我们谈论的变革,出发点都是外部的环境,是从对外部的环境的假设开始的,所以最终它当然要接受外部的检验,消费者的检验。如果消费者不买单,一定是我们的假设某一个点出了问题,那就应该再重新进行讨论,确保我们真的讨论明白了。

我们在这件事情上不是投入的时间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甚至很多企业根本不去做这样经营假设的讨论,只是在蒙着眼睛往前跑。当外部条件好、机会好的时候,一马平川,效益还不错,市场稍有风吹草动,这辆车就散架了。

四、喂饱机会、饿死问题

这是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当中提出来的两一句话。喂饱机会,主要指资源的流向,变革的本质是改变资源的流向。如果原有的资源流向有问题,就应该把人力资源、资金资源重新调配。

中国的改革就是一场大的社会变革,其实就是改变了所有资源的流向,其产出也就不同了。资源匹配的原则就是喂饱机会,饿死问题。

1.喂饱机会——创新

埃德蒙.菲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提出:一个民族的繁荣取决于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他调研了全世球大多数的走向繁荣时代的国家,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对于企业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没有办法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繁荣。

应该如何创新呢?德鲁克的建议是,创新不是灵光乍现,应该追求的是系统化的创新。

德鲁克认为创新一共有七个来源(源自《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不协调的事件;意料之外的事件。

这些来源也不是随心所欲去讨论,德鲁克是按照一个可靠性和可预测性顺序来进行排列的,最下面是意料之外的事件,也是风险最低的来源,最上面的是新知识,创新的来源就是新知识,但却是风险最高的一个,离我们最远。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系统化创新也有一个要求——不能追求短平快。

2.饿死问题——有计划的放弃

在德鲁克的《为成果而管理》中认为:管理是要做企业的X光,帮助企业做有计划的放弃。

这句话可能会让你感到很另类:因为我们常常讲要“never give up”,其实give up是非常不好的词。

德鲁克在书中告诉我们:一个组织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须要学会聚焦,而聚焦的前提就是放弃不再具有价值的过去。

在本书里提到一个方法——企业X光射线,他把企业产品、市场和分销渠道分成了三大级别11个类别。

优先级别:今天的主要盈利产品;明天的主要盈利产品;能产生效益的副产品。

决策级别:有改进潜力的产品;多此一举的专属产品;不划算的特色产品;灰姑娘产品;开发中的产品。

放弃级别:淘汰品;昔日的主要盈利产品;管理层自以为是地投入的产品。

今天的主要盈利产品当然应该优先,但往往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即做大量的营销动作。明天的主要盈利产品存在的问题是用心不足,对未来的关注度不够,也就是没喂饱机会。

最容易忽略的是管理层自以为是的投入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是“老板的牙齿”——不能自拔,因而对其更多的投入,希望能更好地发展起来,结果却越来越麻烦,甚至把很多资源都拖拽进去了。

恒大冰泉,其实就是恒大管理层自以为是投入的产品。

对阿里来说,今天的主要盈利产品是天猫和淘宝,占了销售额的70%,而明天的主要盈利产品应该是阿里云。

每一个企业在经营中会有很多能产生效益的副产品,由于卖得不错,慢慢地变成了主要产品。

当我们把内部产品诊断明白之后,接下来就是调整资源的流向,哪些资源可以从这里释放出来,进入到创新的七个来源之中。

抓住机会,是关注未来,建议看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精神》;

饿死问题,是关注当下,建议看德鲁克的《为成果而管理》。

《管理的实践》是建立企业的结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每一个普通人如何让自己能有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生活。

五、面对巨变,个人也要重新定义自己

如今外部的环境变化非常大,大到每一个人都要在面临变化的当下做出选择。在面对未来没有头绪的时候,我们会特别焦虑,但我们不能陷入焦虑,而应该走出焦虑。

如何走出焦虑?德鲁克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方法,在巨变时代,不要去要求别人,而是要重新定义自己。

孟子说:行有不得者,将反求诸己。

对于今天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巨变时代永远都会出现。1995 年的时候是这样,2001年的时候还是一样,到了2024年巨变还在发生,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所以,不需要焦虑,而是要去学会思考,要去理解。有一位哲人说:不要哭,不要笑,要去理解。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我们才不会焦虑。

对于今天来说,要变革的不仅是企业,还有每一个人,不管你在企业中是管理干部角色,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要思考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巨变时代对每一个人带来的巨大挑战,外部环境的改变必然要求个人的使命、目标也发生调整,这个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把握清楚,哪些能力是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让自己能够像锋利的箭头一样直指人生使命。

正如一句广告词: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是你的使命,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来自于你对外部环境的扫描。有了使命,全世界会为你让路,但只有你的能力搭建起来后,你才有真正拿到那个结果。

对于35岁左右的职场人,焦虑感也会倍增。从刚刚毕业初入职场时的小白,到现在已经在行业里面成为一个行家里手。你会发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

如何调整自己,如何适应外部的环境,如何获得能力的支撑?可能大学时代读的书已经支撑了我们十年。

但毕业十年之后,我们发现很久没有认真地看一本书了,而外部的环境又在变化,大学学到的东西已经用完,新的能力又没有准备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不断学习的原因。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量子教育,企业人才培养优质内容及创新解决方案服务商。

分享嘉宾:彭信之,德鲁克校长工作室首席导师,原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研修学院资深讲师。

高级笔记达人 |李云

责编| 潇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