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恐惧之下的科技错位

关注
防范电诈,不能全靠脑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脑极体(ID:unity007),作者:藏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元宵节临近,春节假期也来到了尾声。“超长待机”的蛇年春节假期,境内游、境外游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东南亚,却因为电诈事件而栽了跟头。

节前,因为演员王星被困泰缅边境的妙瓦底园区事件,许多国人对泰国旅游顾虑重重,出现“退票潮”。

节后,携程在2月4日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2025年日本已经取代泰国,成为春节期间最热门的出境游目的地。而此前东南亚几国一直是中国游客春节出境游的首选。

很多国人,都被各种东南亚电诈的恐怖传言,吓得避之而不及。我们注意到,对东南亚电诈的恐惧中,有不少都跟高科技有关,并存在大量的认知错位。

比如说,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电诈分子掌握了大量神乎其技的黑科技,包括真假难辨的数字人、采集并模拟本人声音的deepfake视频诈骗、“国内一瓶水,醒来到缅甸”的迷药、钱变成比特币转到暗网……这些有些是切实存在的,有些则脱离了现实。

对东南亚电诈分子的科技恐惧,虽然能起到一时“劝退”的作用,但假消息的流行,也可能让国人并不存在的假科技过度焦虑,却忽略了那些被东南亚电诈分子利用的真漏洞。

今天咱们就来全面盘点一下,东南亚电诈恐惧中,都有哪些科技错位?

相识:电诈分子不一定是数字幻影,更可能是网络熟人

东南亚电诈园区曝光之后,人们闻“诈”色变,难免草木皆兵。比如就有人怀疑,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主播、博主,其实是电诈分子制作的高仿真数字人,或者用deepfake深度伪造生成的,表面上是在家里唱歌跳舞,实际上人已经被控制在妙瓦底了。

不可否认,AIGC和deepfake换脸,确实已经被应用在诈骗活动中了。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诈骗分子利用这些图片和视频,主要是进行线上诈骗。比如用“假明星”来骗粉丝刷礼物,用克隆的声音在通话视频聊天中诱导受害者上当。

图片

但想要把一个粉丝大活人骗到电诈园区,光靠算法生成的数字幻影,那是远远不够的。让人心甘情愿地跟随诈骗分子的脚步,迈进线下电诈园区,其实靠的还是我们日常最容易忽视的社交软件,比如微信、小红书、QQ等。

电诈分子最常用的伪装,是微信里的熟人,用看似再正常不过的日常联系,悄悄地靠近我们身边。比如给演员介绍拍戏机会,邀请律师参加海外行业峰会,组织粉丝前往爱豆的境外演唱会……

然而,我们更容易对deepfake等新技术产生警惕,鉴定一个主播、一段视频是不是数字人,却往往因为对工作/追星/出差等日常元素的信任,而轻信陌生的联络人。

哪怕已经建立了一段时间的联系,如果没有见过面,或者没有共同认识的第三人,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身份和说辞,尤其是涉及钱财、陌生地点邀约的时候。

“杀猪盘”是东南亚电诈活动中臭名远扬的一种。狭义的“杀猪盘”,指的是感情诈骗,电诈分子伪装成白富美或高富帅,网恋一段时间之后,图穷匕见,骗人转账或“奔现”绑架。

别以为只有“恋爱脑”才会上钩,只要你有需求,找工作、追星、职场镀金、海外求学,骗子包给你定制一场个性化骗局。受害者总是在遭受损失之后,才后知后觉上当受骗了。骗子的人设很难露馅,因为完全是照着你的兴趣爱好、资产家庭、社会身份等来捏造的,让你放下心防。

为啥东南亚电诈分子,比你还了解你自己?于是有人脑洞大开,认为电诈分子一定是掌握了黑客手段,可以窥探到你的隐私,从你的银行账户了解家底儿,对你的求学经历/职场信息/家庭状况也了如指掌。

图片

但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可能。

个人身份、金融信息都是由专业机构来保存的,它们的数字化系统会采取多层防御,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反病毒等,以及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对重要数据还会加密,防止被窃取或篡改。电诈分子要能搞定这些,何必费心编造“杀猪盘”呢,直接向大公司大机构投放勒索病毒,岂不是赚得更多。

所以抛开“电诈分子=黑客”的猜测,剩下的真相就是——定制杀猪盘的信息,很可能是受害者无意在社交媒体上,自己 “交”给骗子的。

如今随便在网络世界里晃悠一圈,点赞、评论、发个朋友圈啥的,都会留下大量数字足迹。而这些信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不法分子盯上了,收集起来出售,成为“杀猪盘”的信息养分。比如你心血来潮晒的一次旅行照片,就暴露了生活习惯;无意中分享的一张消费截图,就被扒出了兴趣爱好和经济能力。

图片

所以,“杀猪盘”所依赖的隐私信息,并不是靠黑客对你的设备下鱼钩、放木马而得来的,而是电诈分子以有心算无心的结果。

网上冲浪想要完全不留下痕迹,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数字足迹”,点击发送按钮之前多想一下。要是还觉得费劲,那就加入“momo大军”吧。

迁移:2025年了,到底是谁还在信“一碰就晕”的迷药

最恐惧的情绪,会催生出最无厘头的猜想。东南亚电诈事件,最恐怖的地方就是会把人困在电诈园区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很难被解救出来。在极度担忧中,经久不衰的“迷药梗”又死灰复燃了。

传闻电诈分子会用一种神奇的迷药,一碰就晕,一喝就倒,再将晕倒的受害者送到妙瓦底,所谓“国内一瓶水,醒来到缅北”。不会还有人信世界上有这种迷药吧,不会吧?

图片

对麻醉技术的错位想象,由来已久,也早就被科普作者们辟谣过好多次了。简单来说,把人迷晕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在专业手术室里,麻醉师都得用专业仪器,全程关注病人的意识情况,不时地调整麻药剂量,才能保证人一直处于麻醉状态。麻药多了,人就可能致死;麻醉久了,还可能窒息。所以,喝一杯水就从国内一下子晕到缅甸,根本不可能。

还有人说,电诈分子用的是特别先进的迷药,大多数时候人是晕的,但在经过边境的时候,又能清醒一阵子,应对边警的问询。这么强大的“选择性迷药”,人类还没发明出来呢。

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自己千里去往妙瓦底,迷晕他们的不是化学药水,而是电诈分子的花言巧语。

寻踪:你失去的钱,走的是银行并不是暗网

搞钱,是东南亚电诈分子的主要目的。被关在妙瓦底的受害者,其家人都被勒索要十几万去赎人。但怎么把钱搞到手呢?

此前有新闻报道过,电诈分子通过比特币在多个数字钱包之间疯狂跳跃,把原本的加密信息和审计线索给清除了,最后就难以再追查到钱财去向。大家气愤之余,会认为受害者的钱,也是通过虚拟币和暗网洗钱这种见不得人的方式,被偷偷转走的,账户里的钱就此人间蒸发了。

图片

可是仔细想想,大部分受害者的钱财,都是从银行卡转账出去的。随着反诈工作的开展,受害者直接转账给电诈分子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了,但架不住诈骗分子又开拓了新的行骗阵地,比如骗人安装非法的交易app、理财app,登陆非法网站等。

受害者往往会听信电诈分子的说辞,心甘情愿地把钱转进这些平台。然后,钱就不由自己控制啦,至于骗子再用虚拟货币来转移这些钱,那都是后话了。杜绝财务损失,要从源头做到,不给未经查验的陌生网站/应用打钱。

图片

写到这里,大家想必发现了,东南亚电诈分子并不是纵横暗网的黑客,也不是神奇迷药的发明家,而是窥探你社交媒体账号的一双眼睛,是引诱你前往陌生地点、点开陌生链接的一个微信头像。

图片

防范电诈,不能全靠脑补,认为电诈分子又掌握了什么超前的黑科技,时时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反之,唯有消除对科技的错位想象,了解真实的电诈手段,才能在早就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里,对各种隐私安全风险保持敏锐的自我觉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