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杭州!中国医疗AI,反向收割全球药厂

关注
省出70%的研究成本,节约30%的临床试验时间。

图片

作者丨卜松

编辑丨刘恒涛

封面图源丨Midjourney

“临床试验一般需要6到10年的时间,周期很长,药企投入很大,而且一旦投入进去,就一定要走到底。”璞睿生命科技董事长兼CEO王铮说,“从临床一期到临床三期,药物的成功率不到8%,沉没成本非常高。”

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的关键阶段,通常分为一、二、三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剂量。只有通过临床试验,药物才能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并上市。

据估算,国内临床试验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至1800亿人民币,患者招募、临床试验数据录入、数据监查阶段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70%。目前,约三分之二的现场数据录入与监查,仍然靠最原始的人工进行。

随着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化工具显著提升了研究效率和数据质量,同时降低了成本。临床试验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成立3年的璞睿生命科技,瞄准的便是这一领域。自2023年商业化落地之后,璞睿生命科技的营收增长迅速,2024年达到5000万左右,预计2025年将突破一亿。王铮说,璞睿生命科技的目标,是未来三到四年内IPO。

一、博士创业,瞄准“刀耕火种”的临床试验

如果将新药研发比作一场战争,临床试验就是最残酷的巷战。

这里没有浪漫的实验室突破,只有堆积如山的病历、数不清的表格,以及动辄数年的拉锯。根据公开数据,全球每年投入超2000亿美元的医药研发费用中,近70%消耗在临床试验环节。而且,这一行业至今仍依赖着“刀耕火种”般的手工操作。

临床试验涉及多方协作,流程繁琐。从药企、医院,到各类参与数据采集与核查的中介服务机构,如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SMO(现场管理组织)等,信息流通不畅,数据传递依赖人工抄录,极易出现错误和延迟。

以数据采集环节为例,医生需要人工记录患者的各项反应指标信息,再由SMO派出CRC(临床协调员),将数据抄写录入EDC(数据抓取系统)。这个过程,相当耗时费力。

图片

“你见过CRC数据采集员在医院排队等电脑吗?”王铮描述了一个典型场景:某SMO公司的CRC坐一小时地铁赶到某医院,因为GCP机构(临床试验机构)同时进行多个项目,CRC还要排队等电脑。患者在门诊,住院和院外的各类数据繁冗复杂,CRC必须在极短的时间把这些数据抄进来,回去以后复查发现出错,要再派人回来重新改。

“这些人力、时间成本、物料成本,所有相关费用都由药企支付。”王铮说。人肉搬运出现错误的几率很高,为了规避数据偏差,药企还需委托CRO派出CRA(临床试验监查员)做多轮比对和修正。即便这样,最终还是免不了出现部分错误。

另外,临床试验有非常严格的时效性,要确保受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规定的剂量和相关检查。如果出现“超窗”——受试者没有按照预定时间窗口接受治疗和检查,数据可能都要废掉。行业内,如果将临床试验成本平摊到每个受试者,成本高达十几甚至几十万人民币,这都是药企不能承受的“成本之重”。

除此之外,从医生书写病历,到最后完成录入的全过程,也容易犯错,CRC和CRA还要进行数据溯源,核查医生数据原始记录的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如果出现错误或者篡改,CRC要与医生确认,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图片

“从数据抓取到最后录进去,怎么保证它是一致的、没有经过篡改的?”王铮认为,传统的检查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整个路径完成以后,CRA把信息交给CRC,CRC和医生确认,确认之后重新修订,一直到所有核查问题得到满意解决之后,数据信息锁库,企业的医学部门、数据统计部门再进行第三轮检查,从医学角度审查数据有没有大的偏离。整个过程,涉及到CRO、SMO,背后还有项目经理、运营经理、财务管理、医学管理、医学策略、数据分析等十几个工种。而且,不同GCP机构使用的系统各异,数据格式不统一,也增加了数据整合与分析的难度。

据全球知名的CRO公司艾昆纬(IQVIA)统计,过去十多年来,全球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参与的机构数、患者受试者数、临床试验时间长度,以及临床试验的成本都翻了一番。在中国,由于研发服务行业起步较晚,CRO、SMO及临床试验团队缺乏经验,成本更高,在肿瘤某些领域,人均受试者成本甚至高于欧美。

王铮是地道的上海人,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并在杜克大学获得医疗健康管理MBA。王铮曾担任心外科医生,也曾在美国为医药上市做准入定价的咨询工作。在璞睿生命科技之前,王铮就职于艾昆纬,负责亚太区的战略规划与投资。在医药咨询领域耕耘多年,王铮对临床试验行业有很深的洞察,非常了解现有模式的痛点。

2020年,艾昆纬有意在中国布局临床试验数字化领域,计划孵化一家专注该领域技术创新的初创公司。王铮主动请缨,2021年1月,作为艾昆纬在中国孵化的DCO(本土数智化临床试验)企业,璞睿生命科技在杭州成立。

二、省出70%的成本,节约30%临床试验时间

“大家一直认为我们是软件公司,其实是误解,我们是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赋能的服务公司。我们这套系统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医学运营逻辑。我们提供的是系统+人工的系统解决方案。”王铮说,“做这个平台,既要懂传统的CRO,又要懂临床,还要懂科技,还要能把它实现出来,而且要跟监管高度对接。”

璞睿生命科技CTO曾任谷歌的技术高管,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是医疗信息化管理背景出身,公司CFO曾是最早一代CRO联合创始人。核心团队涵盖了CRO、科技、医疗等大的生命科学领域,用王铮的话说,璞睿生命科技的高管团队,都是“复合型人才”。

对于临床试验数字化,璞睿生命科技的解决方案简单直接——用AI替代人工操作,通过智能自动化的方式,简化流程,节约成本。

图片

“我们希望通过机器的方式,把70%的成本能节省下来,做到将近70%的机器自动化。”王铮说,“做临床试验试验,如果只花原来成本的30%-40%,意味着同样的付出,可以同时做两三个研究。”

璞睿生命科技研发了一套在国内属首创的端到端数字化系统“EMR-to-EDC”(以下简称“E2E”),意即“电子病历到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2E是一座桥梁,通过直接与医院的 HIS(医院信息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等接口,实现了临床试验数据的无缝对接。

璞睿生命科技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贯穿了临床试验全周期,涵盖受试者识别招募、患者病例数据采集与分析、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判断等所有环节,使得临床试验的效率获得了指数级的提升。

图片

首先,在患者招募环节,平台对脱敏患者医疗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与HIS的实时联动,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适配患者,并推送招募信息至相关科室医生,大幅提高了招募效率。

其次,在临床操作数据采集过程中,E2E完全取代了原来的“人肉流水线”。医生使用璞睿生命科技的移动平板问诊,语音实时转写为结构化文本,在平板修订后,直传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并同步至临床试验受试者数据库,经过人工智能处理后,将结果自动录入到药企的EDC数据库内。这套系统直接对接医院信息化平台,省去了SMO人员大量现场抄录、CRA多次核对环节的时间和成本,并可以节省CRC/CRA/医学监查员大量差旅、医院排队等电脑的耗时和成本。

E2E还有一个“AI质检员”的角色,通过自动标注离群值、逻辑矛盾值等异常数据,取代人工稽查核验,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大语言模型的应用是璞睿平台的一大亮点,在不良反应判断、疗效评估等关键节点,可以能够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辅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我们观察过,药企接入璞睿的系统,大致可以节约30%的临床试验时间。如果按照正常8年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周期计算,能节省两年半的时间。两年半意味着什么?对于企业来说,专利期是固定的,越早上市,20年专利期内的销售生命就越长。”王铮表示。

三、2025年营收翻倍,三四年内冲刺IPO

2023年,璞睿生命科技开始有商业收入,2024年,公司营收约4000万元人民币,合同金额近6000万元,王铮透露,2025年,公司合同与营收将翻倍增长。璞睿生命科技的客户,既涵盖了全球前十的跨国药企药企,又包含了国内头部生物技术药企和器械厂商。

“科技公司在早期通常会有一个技术沉淀阶段,但是商业化落地之后,会快速爆发。我们所有的产品,除去研发成本以外,毛利率都能达到80%以上。”王铮说。

图片

“璞睿的第一批企业客户,全是跨国企业,因为我们的技术标准是全球化的,海外的企业最关注临床试验的质量和规范性,所以对我们非常感兴趣。”王铮说。

璞睿生命科技注册地和研发总部位于杭州临平区,商业总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如今,在北京、合肥、南京、苏州都开设了分公司或子公司。公司成立三年,共完成三轮融资,先后获得杭州政府国资、启明创投、恩然资本、齐济资本的支持,总融资额近三亿人民币。王铮透露,2025年一季度,公司计划再close新一轮融资,“差不多一个多亿”。

图片

虽然医疗行业和一、二级资本市场近期并不景气,但王铮信心满满,他认为,人类追求健康和长寿,不管经济好坏,医药研发都是重点,而且,医药研发数字化潮流,是大势所趋。

“医药研发数字化的技术准入壁垒非常高,在融资的寒冬期,坦率说我们是获益的。做科技创新最怕劣币驱逐良币,技术做的再好,如果商业化慢,有时候挺吃亏的。这一轮市场下行,那些劣质的竞争对手直接被市场淘汰了。”王铮说,璞睿生命科技目前在全球占据领头羊地位,领先国内的竞争对手将近24个月,公司竞争对手主要在国外。

“国内大约800亿到1200亿,全球市场差不多乘以10。”王铮测算过璞睿数智化临床试验赛道的市场体量,在他的规划里,公司目标,是在三四年内IPO,最终将成为具有核心技术壁垒的世界级生命科技企业。

“说到临床数字化,中国最头部的三甲医院一定知道璞睿,现在推动我们往前走的,除了企业,还有医院合作方。璞睿现在是在赛道的风口上。”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