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田伟凤,编辑:徐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两天,频道内部发生了一件趣事。
DeepSeek生成的《激荡三十年》续集,洋洋洒洒七八千字,在筋骨和皮肉上,对吴老师的文字模仿已经有了个七八成的功力。
“如果这篇文章是我学生写的,我会给它打个八十分,甚至更高。但可怕的是,今天这篇文章是一个叫DeepSeek的AI生成的。”他如是评价后,随即向自己发问:“吴晓波,你还干得过AI吗?”
在频道人员还在思考这一问题时,一张关于“裁员”的截图在社交媒体上已经被广泛传播。
一知名护肤品牌的管理者在工作群里放言:客服部门95%岗位将消失,只留5%的“AI驯兽师”。
图源:网络
2月13日,在迪拜举办的2025年世界政府峰会上,即使已有DeepSeek的震撼在前,马斯克隔着一方大屏,在众人注视下,骄傲地向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奥拉马公布自家AI的进展:“Grok 3有非常强大的推理能力。……事实上这个东西的聪明程度有点吓人。”
与此同时,他还略带警示地预言了一种未来:未来我们很有可能进入一个“人类智力走低、但机器智能飞速提升”的两极分化世界。“希望这些电脑能对我们好一点,但这更多是一种祈愿。”
马斯克视频连线亮相2025年世界政府峰会
穿越中东的沙漠,47岁的马克龙为了给2月10日(当地时间)在巴黎召开的AI行动峰会造势,面对AI生成的“辫子马克龙”形象,留下一句:做得好。
画面里,长头发的“女性马克龙”,在给自己绑辫子。画面所呈现的能力水平,堪比一个资深的CG动画师。
这几乎是在前后两三天时间里,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四件事。
但四张碎片,足以在2025年的开头拼凑出这个时代最险峻的SOS:人工智能,正在发动一场针对人类就业的全方位打击。在这种打击下,中产群体新的收入危机开始显现。
01脑力工种的就业护城河消失
早在2017年,BBC基于剑桥大学的两位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者Michael Osborne 和Carl 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在当时的数据和结论中,程序员、记者、音乐家、艺术家被取代的概率都不到10%,几乎是“被淘汰概率”最低的一系列职业类型。
这几年,随着通用语言大模型的接连问世,情况已截然不同。
陈沁,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在2023年分析处理1639种职业、19265条职能和23534种工作内容的数据后,列出了AI替代率最高的前25个职业,编辑、作家、文字记者、计算机程序员在榜。
目前,麦肯锡官网首页一篇名为《生成式AI在中国: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的报告显示,受生成式AI影响最大的前十大职业,IT与软件工程师、设计师、写作者、编辑、记者这些职业赫然再列。
事实和数据,早已清晰明了地昭示了一个事实:人工智能,已经有能力从事脑力、创意行业的工作。AI就业,正在冲击记者、程序员、作家、设计师的工作。
当DeepSeek能成为文字工作者中的佼佼者,编辑过去因AI生成文本水平低下而沾沾自喜的时代也早已不复存在。
工业革命淘汰的是肌肉,信息革命替代的是肢体,而AI革命瓦解的,是曾被人类视为“安全区”的脑力劳动护城河。
当护城河开始消失,“裁员潮”随之而来。
表现最为明显的当数科技领域。“码农”的工作,在过去很多年里都被视作是有一定技术和知识门槛的工作。
但今天“码农”们已经成为了被海啸席卷的第一波人。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企业裁员最有用也最必要的理由。
2025年1月初,全球CRM软件厂商和云计算公司Salesforce的创始人Marc Benioff就在访谈中宣布,2025年公司将停止招聘软件工程师。理由是公司已经在过去一年里通过智能体和AI技术实现了生产力的提升。
换句话说,AI已经足以替代一部分软件工程师。
据裁员追踪网站Layoffs.fyi统计,2025年仅过去一个多月,已有31家科技公司裁员,波及超7000名员工。
大型科技巨头们,纷纷依靠AI技术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码农”是脑力/创意行业的一个代表工种,但倒在海啸下的当然不止码农。
2024年,英国最大的创作者工会SoA公布了一项生成式AI对创意类职业影响的调查报告。
他们对12500名工会成员以及其他创作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翻译人员和四分之一的插画师因AI失去了工作。八成以文为生的人在担忧生成式AI会在文案写作和内容创作上使人类创作贬值。
2025年1月7日,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了一篇《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报告写道:随着人工智能实现了一些任务的自动化,41%的雇主计划缩减员工规模。
2025年的开年“鬼故事”是,AI与人类竞争上岗的浪潮才刚刚开始。
02 AI替代下的“中等凹陷”
在一个工作岗位的招聘中,AI有了足够的能力媲美人类,这背后暗含着的是中等收入群体整体的财富危机。
我们多次讨论“AI同人类竞争上岗”,本质是在关心个人收入和财富增长点。
而在这一场人与AI争流的浪潮中,正呈现一种“中等凹陷”的特征——高收入的决策层和低收入的体力层相对安全,而中等收入的知识工作者成为重灾区。(有趣的是,“中等凹陷”是DeepSeek在归纳总结给定素材后生成的词语。)
北大光华的教授周黎安和其团队,基于理论分析与AI应用前景数据,测算了AI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替代效应,也就是人工智能替代传统职业和岗位,导致相关从业者失业,进而影响群体收入。
在替代效应方面,预计到2025年,AI将影响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减少2200万人,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减少4200万人。
2023年的时候,麦肯锡发布了一篇报告,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济潜力》。其中一个关键结论是:
在生成式AI影响各行各业的同时,高薪脑力劳动者或将成为最大输家。
总结来说,AI正在从就业这一根本问题上,对脑力工作者形成外部性的财富撕裂。
另一方面,在脑力工作者内部,也存在着另一种撕裂。
打个比方。一个经验丰富的原画师,在AI绘画软件出现之前,一天能完成5张原画。当诸如midjourney的AI制图工具出现后,画师可以让AI生成初稿,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修改。有了AI,一个人一天或许可以完成8张、10张甚至更多张原画。
基于这样的事实,企业显然会更倾向聘用具备AI技能的画师,而非一个传统画师。
这是就业上的撕裂,自然也是收入上的。
AI是造成这种内部撕裂的关键。
这种撕裂也是技术进步会必然导致的社会结果。
03别再期待能“把技术锁进笼子里”
1811年,英国中部城市诺丁汉的袜商们开始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作,大量纺织工人收入下跌甚至因此失业。在同工厂主们抗议无果后,不满的工人们秘密组织起来,在夜色中潜入纺织工厂,砸毁机械设备,焚烧工厂。这种行为很快在英国多个工业地区蔓延开来,最后形成了一次大型的群体行动。这就是工业革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卢德运动”。
两百年前纺织工人的愤怒,折射了亘古难变的一种困境——当技术变革摧毁原有社会秩序,没人能独善其身。这当然也是今天中产阶层的危机的镜像展现。
过去,面临技术带来的就业阵痛,有一种应对方式叫做把“技术锁进笼子里”。
比如唐朝时就有了效率更高的耕地工具:曲辕犁。但明清时期,人们却选择使用过去效率更低的铁塔。原因是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高效率的劳动工具造成了农村人口的闲置,反而使得社会不稳定。
曲辕犁被铁搭取代的技术倒退,本质是人口过剩倒逼的“去效率化”。
但人类的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不可逆的,技术的每一次的变革都会对现有结构和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
在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类就业的今天,我们早已无法期待再将早已“曝光”的技术“锁进笼子里”。
我们更需要做的事情是以个体的主动性来跨越“技能鸿沟”。
在有关AI对未来就业市场影响这一话题上,展望总体乐观。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就业未来报告》的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和数据处理技术将取代900万个工作,但将创造1100万个职位。
如何成为新岗位的就业者,而非旧岗位的淘汰者,是今天地位岌岌可危的白领们需要实现的关键转变。
他们的赛跑已经开始。
领英和微软的一项报告显示,全球75%的知识型工作者已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中国的比例高达91%。同时,85%的Z世代群体会将在学校学到的AI技能应用到工作中。
在就业市场中,“AI训练师”有一种职级体系。初级训练师负责数据标注,时薪35元;高级训练师设计算法模型,年薪百万。
两者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掌握“第二技能”——将行业know-how转化为AI可理解的逻辑架构。通俗理解,就是给AI做“翻译”。
这暗示着两个突围方向——要么向下兼容,成为AI的“神经末梢”;要么向上突破,进化为AI的"大脑皮层"。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总结了2030年前增长最快的十大技能:
显然,这些才是今天脑力工作真正的就业护城河,当然也是整个人类的。
用吴老师的话来说,今天他还能干得过AI的部分未必完全是文字的组织能力,而更在于事实的选择和组合、亲身的经历,以及对中国经济的独特见解。至少在今天,人工智能在文字的温度、价值观和思考深度上还无法与人竞争。
AI的文字能力在于大量数据的喂养,而人类的文字能力,在于感知、思考和每一次心跳。
“技术终将重置世界的底层代码,但总有些东西无法被算法量化:对不确定性的敬畏,对苦难的同理,对美好的偏执。就像无人驾驶可以精准规避风险,但人类司机才会为晚霞踩下刹车。”
当询问DeepSeek:AI取代就业的时代,人类不可被取代的地方在何处?它这样回答。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同塔林大学首任校长瑞恩·罗德对谈时说:当今世界,“失去一切的风险性”永久保存,即使是过去的精英阶层,也可能随时在技术的冲击下,沦为盖伊·斯坦丁笔下的“朝不保夕者”。
但人类的独特之处,是我们有资格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中主动做选择,适应这个社会。
AI冲击就业护城河之时,学着顺势而上,与AI共舞。
后记
在一篇关于“AI对就业冲击”的文章中,小巴使用了DeepSeek、Kimi来做工作辅助。
当DeepSeek说出“就像无人驾驶可以精准规避风险,但人类司机才会为晚霞踩下刹车”,小巴的颅腔轰鸣作响。
这种心情就如同面对一场折磨的考试,听见敲钟人敲响象征考试结束的那一阵铃声,复杂难言。谁也不知道是该为DeepSeek的能力而喜悦还是悲伤。但时至今日,我们也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了:如果未来还要以写作为生,我要如何干得过DeepSeek?
人类未来还干得过AI的地方在哪里?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思考的时代之问。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