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晓报告,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焦灼一周的关税对峙,又有新剧情。
当地时间4月11日深夜,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低调”修改税则,豁免了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及电子零部件等关键技术产品的进口税率,不受早前宣布的所谓“对等关税”影响,且未指定国家。
回看2024年,美国从中国大陆进口的价值排名前十的品类中,占比在60%以上的有:游戏机、PC显示器、玩具、智能手机、锂电子电池和笔记本电脑。
也就是说,除玩具外的其他品类,大多数都被纳入了此次豁免范围。
这让相关产业链稍微松了口气。
实际上,尽管关税大战仍在持续,但中国产品的出海格局已然发生了深刻变革——曾经,欧美市场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战场”,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近年来,中国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合作愈发紧密,出口额也稳步攀升。以东盟为例,2025年1—2月,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额高达6266.8亿元,同比增长6.8%。
因此,针对此次“对等关税”风波,中国正在与欧盟、东盟、南非、沙特、巴西等更多的地区和国家密切沟通,加强合作。
比如中欧双方已达成共识,将推动扩大中欧双向市场准入、投资和产业合作,尤其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领域。
再具体到出口品类上,更是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数据。
2024年,中国出口汽车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是出口TOP3市场;拉美的跨境商品中,中国商品比例高达62%;Temu、SHEIN分别夺得全球购物App下载量第一和第二。
十年前,出海爆款还集中在假发、婚纱、汽车配件、园艺产品等品类,如今,榜单已被新能源汽车、扫地机器人、厨房/个护小家电、智能门锁、便携式储能产品、两轮电瓶车等新兴产品所取代。
只是,在关税风波之下,企业出海难免会经历一段“减速期”和“迷惘期”。但不管关税战如何演变,海外用户的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升级,我们仍需紧紧抓住这些新浪潮背后的市场机遇。
正因如此,我们将视野拓展至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和国家,基于《亚马逊全球消费趋势及选品系列报告》,总结了当下企业出海值得关注的八个潜力品类赛道,希望这些时新且有效的微观数据,能助企业家们一臂之力。
01智能硬刚需:美国电动工具、东南亚3C产品
老赛道亦有新浪潮。
中国是全球消费电子的重要制造基地及出口国,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中,占据22%的销售份额。在东亚市场,中国更是垄断级玩家,以77.9%的销售份额占据主导地位。
如今,利用技术改造生活,已成海外用户的日常刚需消费。
比如在这两年的全球十大消费者趋势中,大众对人性关爱、屏幕掌控、及时行乐等的需求,就催生了消费电子的穿戴智能化、高续航、户外便携、多元娱乐化等趋势。
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增加,未来3—5年全球消费电子热浪仍将持续,比如电源储能、智能穿戴和耳机音响领域,在2023—2026年的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2.6%、16.5%和8.2%。
从全球不同地区来看,东南亚是消费电子的新兴宝藏地,普及型需求强烈,消费者接受度高。3C产品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电商市场中,长期稳居品类销售额的第一,占比超过30%。
美国的电动工具市场增速最快,且占全球540亿美元市场的47%。对于美国民众来说,电动工具早已成为消费级的“家居神器”,使用场景覆盖从家居、厨房,草坪/花园,到汽车、办公等方方面面。
欧洲是智能家居发展最迅猛的市场之一,整体呈现出高性能、套系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趋势。根据益普索消费者调查数据,近半数的欧洲消费者表示未来可能会逐步打造一个全套的智能家电体系。

02科技暖男化:硬核功能与软性体验并重
科技产品正在经历“暖男化”改造。
益普索和GFK消费者调研显示,58%的消费者表示期待硬核科技能更多地运用到生活的各个环节,并提升日常生活细节的体验感;41%的消费者则愿意为让他们生活更轻松的产品支付少量溢价。
因此,比起冷冰冰的参数,能贴心做到软性体验三连(用户友好、无线使用、个人定制)的产品越发受到大众青睐。
以家居产品为例,视觉上,智能窗帘能够化身“阳光管家”,每天自动计算最佳光影选择;听觉上,壁画音响玩起“声形合一”,播音乐时是音响,静默时是艺术装饰:嗅觉上,空气净化器则兼职“香薰师”和“氛围营造大师”。
不过,海外消费者可不是只看颜值和功能,他们在选购产品时,还特别关注其安全性能。比如运动装备必须耐用的、灯具要模拟自然光的、智能家庭产品需要考虑到隐私安全和使用安全的等。
根据Statista数据,预计到2026年,英国智能家居安全领域的渗透率将达到近45.2%,德国达到37.5%,法国32.8%。可见,未来相关市场的增长空间不小。
03户外新时尚:搬家式度假、乡村限定款
从全球范围来看,五大户外零售市场分别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
相较于美国人偏好露营,德国人钟爱徒步,日本消费者则发明了一种新型玩法——一日搬家式度假。
换言之,相比单纯地去运动,他们将烧烤、阅读、看电影、聊天、躺平等活动,都搬到了户外。特别是农村,成了这种一日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实际上,日本的户外活动市场规模一直稳定且庞大,2023—2027年的年增长率达到10.25%,这也使其稳居世界领先的户外市场之列。与此同时,革新而出的户外方式,也给不少品类带来了新商机。
首先是房车及基础设施。在日本,车中住宿热潮不减,2023年日本房车销售额增幅达38%。在房车市场的带动下,房车相关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2024年全日本1028个房车公园中,大部分都能为露营者提供专用基础设施支持。
其次是各类户外装备和用品。从爬山、徒步、骑行、钓鱼等户外活动的专业装备,到户外餐饮的烧烤架、炊具,再到“躺平”专用的充气沙发、阅读用的便携电源等,都是一日户外度假的必备神器。
最后是乡村限定款。有数据显示,那些为拥抱农村而量身定做的产品受日本消费者欢迎,比如山地自行车、汽车及车载配件、美容护理和服饰、远程办公电子产品等。
04安静旅行者:“无声行走”趋势、静音三件套
在TikTok上风靡一时的“无声行走”趋势,来自于播客主播MadyMaio无意中发起的运动——“不戴无线耳机、不听播客、不听音乐,只有我自己”。
“无声行走”趋势流行的背后,其实是大家对安静生活的渴望。英国旅行搜索引擎显示,Z世代开始选择便携式摄影机等更复古的技术来记录自己的旅行;不少海外旅行机构已推出一系列无手机国际团队旅行行程,鼓励游客进行“数字禁食”。
这其中,欧美用户是安静旅行的主力军,尤其是英国和德国,超8成居民表示享受安静、远离噪音和干扰的旅行。回归低科技后,它可以是场亲近自然的体验活动,也可以是户外冥想、默想徒步,又或者是安静的户外创作。
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轻柔音箱、遮光布、静音风扇、降噪耳机、胶卷相机、蜡烛火柴等能够营造安静氛围的产品需求增长。
05绿色出行党:两轮经济崛起、新能源车需求可观
近年来疫情、环境问题和燃料成本等因素,促使欧洲用户倾向选择更加环保和独享型的出行方式,其中电瓶车/自行车成为首选。
这也衍生了相关配件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25%的消费者希望升级刹车器、坐垫、车锁、头盔这类“安全型”配件;24%的消费者则对手套、护具和骑行服等出行装备有新的需求。
两轮浪漫之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已攻略各大洲,走在出海浪潮的最前沿。
其中,欧洲和中东地区是中国电车主要出口目的地,如比利时、泰国、英国等国家正逐步成为重要的市场增长点。
以泰国为例,2024年全年纯电动汽车注册量为70137辆,市场渗透率为14.0%。在畅销品牌前十名中,中国品牌占据七个席位。
此外,随着消费者更换爱车,相关汽车配件比如车载迷你充气泵、无线胎压监测器、USB接口风扇、皮质坐垫、汽车椅背收纳、洗车用品等品类,迎来高速增长机会。
06沉浸式娱乐:收割“恋爱脑”“电竞宅”
2024年,中国短剧不仅在国内狂飙,出海更是开启收割模式。
根据出海短剧TOP10平台的统计数据,预计过去一年它们在海外狂揽了40亿美元。而且,这十大平台垄断了海外95%的市场,单是ShortMax、DramaBox、ReelShort三巨头就占据了76%的下载量和74%的收入。
这当中,美国用户是“氪金”的绝对主力军。2023年7月—2024年7月的一年间,他们贡献了54.4%的收入,相当于短剧平台每赚100元就有54元来自美国观众。
东南亚用户则重点承包了“流量KPI”。因为趋同的文化优势,短剧在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国变身本土爆款娱乐内容。
不过,要说东南亚用户的心头好,还得是中国游戏。北京软协的数据显示,中国厂家在东南亚游戏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已占其42%的市场份额。
实际上,中国游戏作为最早出海的泛文娱赛道之一,2024年在海外市场收入达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增速仍然可观。收入贡献上,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英国占据前五地位,沙特、印尼进入TOP10。
07悦已经济:当快乐成为硬通货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越来越多美国人认为,相比致富,快乐和幸福才是终极KPI。
提到幸福感的来源,82%的美国人热衷于享受音乐,72%的人喜欢电影和美食,58%的人则靠撸猫遛狗获得愉悦感。此外,还有人通过养生、户外、社交聚会或是游戏动漫等方式获得快乐感。
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在2020年2月—2023年4月期间,美国民众爱好类消费高增,特别是在游戏、园艺、音频/视频装备、运动装备、摄影装备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支出增长。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潮玩产品更是东南亚消费者快乐情绪的“重要支撑”。
泡泡玛特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港澳台和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75.2%,占公司总营收的38.9%。名创优品的印尼新店首日销售额突破118万元人民币,其中30%的产品为各大IP联名款。
中国品牌的亮眼成绩,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注解。
实际上,潮玩之所以获得东南亚用户的认可,正是因其切中了年轻群体对于个性标榜的需求。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热衷于在线分享和互动,潮玩变成了刚需的“社交货币”。
说句题外话,在亚马逊的观察中,Z世代是相当重视在社交媒体上,通过直播宣传自己的群体,这也催生了一些小众消费品的增长,比如自拍补光灯、卡片夹、脏辫护理产品等。
08节日即正义:氛围感品类异军突起
在全球的消费市场中,节日是当仁不让的“兴奋剂”。尤其是年龄在26—45岁的群体,渴望庆祝和社交。
根据益普索消费者调研数据,在节日消费中,消费者购买意愿最高的是服装,其次是鞋类、美容/个人护理类、电子类等产品。其中男女消费偏好差异明显,女性在美容护理类产品展现出较高的消费意愿,男性则更偏好消费电子产品。
具体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节日所催化的经济效应各有不同。
在欧美,节日是一场提前开始的仪式。85%的受访者对节日庆祝感到兴奋,愿意为氛围感花费更多,特别是服饰美妆、家居装饰类产品。社交与家庭娱乐活动也必不可少,诸如家庭影视设备、露营装备等可以让全家一起享受的品类增速突出。
在东南亚,斋月是消费力的“超级放大器”。以印尼为例,2024年斋月期间,直播购物激增44倍,从房地产、汽车、珠宝等“大件”,到杂货、家居装饰等小物件,都是斋月消费的“热门选手”。
根据数据调研机构Redseer预估,2025年印尼斋月期间消费规模将达700亿—730亿美元,约为人均300美元。相比之下,就算在生活水平相对富裕的雅加达,当地民众日常的月人均支出也就105美元。
近3倍的支出差距,可见节日消费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多猛。
在中东,斋月则是仅次于白色星期五的第二大在线购物季节日,而且两个大促期间的电商销售可以占据全年电商销售额的40%。期间,食品饮料、电子设备、服饰是中东用户的重点消费品类。
最后,无论是消费电子热浪、户外新潮活动,还是节日消费狂欢、悦己新经济,八个潜力赛道的背后其实都在印证——品类出海的核心不再是“卖什么”,而是“如何懂你”。
当技术硬核与情感软需交织,当本土洞察与全球视野共振,中国企业正在解锁从“出口商”到“全球生活方式共建者”的新角色。
当然,出海浪潮中仍有暗礁。关税高墙、文化差异、合规壁垒、供应链挑战,始终考验着企业的本地化智慧。
但正如泰国消费者为潮玩打“飞的”来华扫货,沙特玩家为中国游戏慷慨解囊,全球市场从未如此期待“中国方案”。
站在当下往前看,即使外部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相信在全球商业版图上,依然有属于中国品牌的新篇章。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