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旷(ID:liukuang110),作者:刘旷公众号,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近几年,茶咖品牌在“价格战”的挤压下可谓有苦难言,产品同质化以及原料成本上涨更是让品牌陷入了“内卷”却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在此背景下,茶咖品牌们纷纷尝试将咖啡、酒、中药材、茶等元素融入产品中,试图通过差异化品类吸引、留住更多消费者。比如,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推出联名“酱香拿铁”、古茗的榴莲生椰拿铁、茶颜悦色的幽兰拿铁……
让人意外的是,茶咖品牌竟然开始“不务正业”了,库迪咖啡、奈雪的茶等品牌居然卖起了饭。
茶咖品牌集体卖饭
近日,奈雪的茶开了首家轻食店,名为“奈雪的茶·green轻饮轻食”,而且未来奈雪green店还会陆续开设更多门店。
奈雪green店除了售卖品牌常规的茶咖和欧包,还推出双拼活力能量碗、泰式青柠鸡扒能量碗、元气牛肉泡菜能量碗、贝贝南瓜坚果能量碗等四款“能量碗”轻食产品,价格在23.8-28.8元之间。
无独有偶,库迪位于北京“佳境天城”的门店,也已经开始售卖各式快餐盒饭。包含鸡腿饭、狮子头饭、鸡腿把子肉双拼套餐三款米饭套餐产品,还有卤鸡腿、把子肉、狮子头等六个单品。
值得一提的是,库迪将咖啡产品的低价策略,应用到了“卖饭”的业务之中。库迪狮子头饭仅需13.9元,鸡腿饭定价为14.9元,最贵的双拼套餐也仅售20.9元,价格之低堪比“平价快餐代表”的沙县小吃。
可以说,奈雪和库迪的跨界卖饭,是茶咖行业在市场变化下的一次大胆尝试。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为整个茶咖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
增长焦虑藏不住了
奈雪的茶和库迪咖啡跨界卖饭,这一令人咋舌的操作,绝非偶然,而是在市场浪潮下被增长焦虑狠狠“逼”出来的求生之路。
一来,茶饮和咖啡市场饱和度逐渐提高,茶咖品牌们面临着巨大的增长焦虑,纷纷通过跨界卖饭来寻找新的增长点。据网络公开数据,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6.4%,与2023年13.5%的增速相比,下滑严重。
此外,闭店潮犹如悬在茶咖品牌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11月12日至2024年同期,奶茶饮品门店的关闭数量已高达16万家,整体数量减少了约8万家。
二来,拓展消费场景,提升门店坪效,为茶咖品牌的生存“开疆拓土”。
茶咖品牌的主要消费场景集中在下午茶和休闲时段,而午餐和晚餐时段的消费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通过跨界卖饭,品牌可以将业务拓展到更多消费场景,提升门店的坪效和客流量。例如,库迪咖啡的快餐产品主要面向周边写字楼的上班族,利用高频刚需的午餐场景填补咖啡消费低谷期。
三来,茶咖市场早已进入存量竞争的 “修罗场”。头部品牌疯狂降价、不断创新产品、拓展品类,为了利润绞尽脑汁,奈雪的茶和库迪咖啡跨界卖饭,正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差异化竞争优势。
以奈雪为例,其面临着不小的业绩压力。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奈雪实现总营收25.44亿元,同比下降1.9%,经调整净亏损录得4.38亿元。在业绩压力下,奈雪积极持续探索新的业务方向以寻找增长点。
总的来说,奈雪的茶和库迪咖啡跨界卖饭,是品牌在市场竞争加剧、增长焦虑驱动下的必然选择。
卖饭是一个好生意吗?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餐饮市场前景确实是一个长青赛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餐饮市场收入突破5.57万亿元,同比增长5.3%。此外,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为52890亿元,增长20.4%。
但卖饭真的是茶咖品牌的解药吗?不,是加速死亡的毒药!
一方面,快餐业务供应链的复杂性可能会导致运营成本大幅增加,进一步压缩品牌的利润空间。快餐业务的供应链管理与茶咖业务截然不同,需要处理更多复杂的原料采购、存储的冷链设备、依赖厨房设备的制作流程等问题,要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另一方面,快餐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茶咖品牌并无绝对优势。
茶饮品牌跨界卖饭,不仅要与传统快餐品牌竞争,还要面对其他茶咖品牌在同一赛道上的竞争。例如,奈雪的茶和库迪咖啡的快餐产品价格一个较高一个较低,与传统快餐品牌相比也缺乏价格优势。
最致命的是,消费者认为“奶茶店做饭不专业”,食安问题也是茶咖品牌卖饭的一大挑战。
茶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茶咖产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也主要集中在茶咖上,跨界卖饭可能会导致品牌形象模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变得混乱。例如,奈雪的茶推出“谷物能量碗”轻食系列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也可能让消费者对奈雪的品牌定位产生困惑和产生质疑。
当库迪们将炒锅置于奶茶操作台上之时,这场荒诞剧的结局已昭然若揭:这并非战略转型之举,而是新式茶饮和咖啡品牌在脱离资本哺育后面临的绝望挣扎。
消费者不需要“奶茶配饭”
茶咖行业从神话到笑话的坠落曲线告诉我们:新消费不需要更多“奶茶配饭”的行为艺术,需要的是刮骨疗毒的勇气。
一是,砸碎流量幻觉。茶咖品牌需要认识到,仅仅依靠流量和营销手段是难以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产品品质、优化服务体验、创新运营模式等方式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
二是,踏平估值泡沫。在资本的推动下,茶咖品牌的估值一度被炒高。然而,随着问题的暴露和市场的调整,这些高估值已经难以为继,企业需要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估值预期,避免过度依赖资本。
三是,回归商业本质。茶咖品牌需要回归商业本质,关注盈利能力、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同时,企业还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不断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的变化。
2025年,或许是时候让这个被资本吹捧的行业,重新学会站着挣钱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