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光子星球”(ID:TMTweb),作者:胥植,编辑:王潘,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谁也没想到,地平线的反转来得如此之快。
从去年10月底登录港股市场以来,地平线呈现出高开低走之势,到今年1月初已经跌破了3.99港元的发行价。彼时市场一片唱衰的声音,一方面是行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则是在高研发投入之下,地平线亏损严重,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过226亿元。
转机出现在春节后,DeepSeek的一夜爆火,显著降低了技术门槛和车端算力需求,首次让行业认识到国产芯片能够以更低成本实现高阶智驾。随后比亚迪一场堪称“核弹级”的智驾发布会,也让早早与比亚迪建立起合作关系的地平线彻底起飞,作为比亚迪的芯片核心供应商之一,地平线的市场份额有希望稳健扩大。
乘着DeepSeek和比亚迪两股“东风”,地平线股价一路飞升,截至发稿,其股价表现已从1月初的最低点3.32港元冲到最高近8港元,涨幅超过120%。
黑芝麻和文远知行同样搭上了这趟“快车”,实现了惊人的股价增长,但这并不代表地平线们已经完全突围。从去年开始,智驾已成为各大车企集中突破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见,2025年将是智驾赛道“刺刀见红”的关键一年。同时随着头部车企们自研芯片和智驾系统的脚步加速,地平线等智驾公司的处境也越来越不容乐观。
春节后,曾经的智驾明星独角兽,融资到E轮的纵目科技已陷入停摆状态,700多名员工被迫“失业”。2月19日晚,另一家自动驾驶明星企业图森未来的广州总部也人去楼空,有员工在社交媒体发布了公司内部通告截图,显示“广州部门进入解散清算流程”。
与地平线同属智驾第一梯队的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在近期就表示,智驾行业已进入“大逃杀”时刻,且比车圈更加激烈,2026年就会分出胜负,未来中国智驾公司只会剩下3家。
“风口”之下,能飞多远?
资本市场的反应向来是企业发展的晴雨表,地平线从光环加身到跌落神坛,再到奇迹逆袭,都发生在短短几个月中。巨大的波动也说明智驾赛道还处于极度的震荡过程中,上下游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效应。
智驾公司的竞争点主要在于技术实力与市场规模,其中智驾解决方案经过去年的“竞速赛”后,无图NOA与端到端大模型已逐步成为车企“标配”,在L3尚不能完全落地的情况下,可以说头部车企的智驾表现基本已经摸到了L2的天花板,孰优孰劣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怎么去夸。因此技术方面的战争,正在转向以芯片为代表的硬件能力。
此次DeepSeek与比亚迪的“横空出世”,恰好从这两个方面解决了地平线的焦虑。
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降低了智驾算力需求,一方面让地平线看到了低成本实现高算力的可能,如通过知识蒸馏技术将大型模型压缩为轻量级模型,显著降低车端算力需求,提升了其芯片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对英伟达芯片的“祛魅”,当DeepSeek爆火时,英伟达股价一夜大跌17%,市值蒸发近6000亿美元,即是最好例证。这无疑将让芯片国产化替代的趋势大大加速,地平线正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而比亚迪与地平线的战略合作早在2021年就已展开。光子星球此前曾有过分析,在去年急于赶智驾“进度”的比亚迪,采取了自研+合作“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与Momenta、地平线、黑芝麻、华为等众多企业均有深度合作。
去年的汉 EV就采用了地平线的征程5芯片,在前几天的智驾发布会后,征程6芯片又首发落地比亚迪天神之眼,在21款车型上进行搭载。随着比亚迪“智驾平权”的推进,征程6芯片也即将迎来大规模量产交付。比亚迪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与第二名“断档式”的销量差距,很可能让地平线的份额再上几层楼。
但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与比亚迪所带来的“风口”,并未改变地平线等一众智驾公司的底层逻辑。换句话说,即使地平线看起来前景一片光明,但还远谈不上建立了“护城河”,在接下来的一两年中,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智驾公司学不了华为
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已认识了供应商芯片的不足,开始布局芯片自研,以满足软硬件深度融合与最佳适配的定制化需求。2019年,特斯拉正式推出了完全自研的FSD芯片,走上了全面自主掌控之路。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近两年智驾域控芯片搭载量前三名的玩家,分别是特斯拉FSD芯片、英伟达Orin芯片、Mobileye的Eye系列芯片。
除了满足技术自主可控和定制化需求外,从长期来看,自研芯片还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可以说,从供应到自研,是每一家头部车企都一定会去做的事,只是早晚问题而已。何小鹏曾表示,立志在AI层面有所作为的公司,可能都会有非通用的芯片。
就国内车企来看,吉利的中国首款7纳米车规级SoC芯片“龙鹰一号”已实现量产,搭载在了领克08、银河E5等多款车型上,同时还计划在2025年推出5nm车载一体化超算平台芯片和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
蔚来的“神玑”芯片已经在ET9上进行搭载,小鹏自研芯片“图灵”已成功流片,将同时用于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而理想的“舒马赫”芯片也在近期完成流片工作。
尽管智驾公司早已认识到了仅提供智驾解决方案的不足,开始布局“软硬一体化”,但在车企纷纷下场的趋势之下,第三方智驾公司依然有着随时“被抛弃”的可能。
智驾公司与车企不应再只是简单的供需合作关系,向华为学习,与车企进行深度协同,共同进行芯片与智驾研发,似乎才是智驾公司当下的最优解。
地平线已经开始了这一模式的探索,开放硬件平台和工具链软件、仿真软件等,让车企可以基于此进行自动驾驶数据的采集和算法训练,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此前地平线与比亚迪就曾共同开展智驾研发,一方面共建技术平台,合作开发智能驾驶功能;另一方面地平线根据比亚迪不同车型的智能驾驶需求,提供征程系列芯片的不同版本进行适配。天神之眼能够超过一些人的预期,如此早大规模落地,背后也少不了地平线的一份功劳。
然而这一模式相较华为的“四界”,智驾公司在合作中不管是参与程度还是重要性,都有着不小的差距。抛开技术实力不谈,华为强大的品牌力赋能,是所有智驾公司都不具备的先天缺陷。随着车企在智驾软硬件技术上的逐步成熟,未来智驾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也将逐步变得无足轻重。
想要真正实现“长期主义”,智驾公司们要么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要么建立一条足够深的护城河,才是最终出路。
智驾是眼前的苟且,机器人才是星辰大海
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形机器人,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一点,从地平线的公司命名就能看出,包括港股名称也叫“地平线机器人”,其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服务于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旨在成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智能驾驶芯片业务只是其智能计算业务的一个应用场景。
这一理念,与理想汽车不久前宣布的转型不谋而合。尽管目前95%的收入均来自汽车领域,但地平线也在布局机器人业务,例如推出了开发者套件RDK和基于ROS平台的 TogethROS.bot等产品,为机器人开发者提供支持。
余凯曾在创立地平线时向投资人表示,“全世界未来都是机器人,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十年、二十年难得一遇”。
近期在宇树科技的领头之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开始“狂飙”。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近日在接受央视访谈时表示,2025年底之前AI人形机器人将会达到 “新量级”,2026-2027 年将在服务业、工业等部分场景落地。
在去年,地平线成立全资控股子公司“地瓜机器人”,主要研发消费级机器人的底层计算平台,据悉已组建了一个约50人的具身智能实验室,研发具身智能软硬件。2025 年 CES 上,科沃斯发布的GOAT A和GOAT O系列割草机器人就搭载了地瓜机器人旭日5智能计算芯片。此外旭日系列芯片还应用于科沃斯扫拖机器人、空气净化机器人等多款产品上。
就在上个月,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维他动力刚刚完成近亿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其创始团队的身影中,除了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外,还有地平线前副总裁、前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地平线前软件平台总架构师、智驾创始团队成员宋巍,同时地平线也是此次融资的领投方之一。
余轶南曾是地平线的智驾“一号位”,从百度IDL就一直跟随余凯。余凯在领投中表示,余轶南是地平线智驾从0到1的搭建者,在前瞻技术研发和规模化量产上有丰富的经验,“我和地平线都将给予大力支持”。这种种迹象,都很容易让人产生猜测,维他动力是否是地平线在机器人赛道又一“隐性棋子”。
机器人固然是公认的下一个万亿赛道,但其技术难度与汽车相比也远不是一个等级,同时还有小鹏、理想等大批强力对手。相较于“诗和远方”,地平线也许更应该考虑当下的发展,如同文章开始曹旭东所说,至少要先保证成为“幸存者”之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