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ID:Si-Planet),作者:Yoky,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4年以前,具身智能还是以学术界为主,是需要长期研发创新的试验田。
2024年,具身智能在资本圈突然爆火,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涌入。据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起了69起融资,融资总额高达110亿元。这一现象促使许多人开始“攒局”,意在通过现组团队创业来获取投资。
这些新玩家们,大多不再是纯学术背景,而是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和资源整合能力,迅速进入具身智能领域。
硅星人整理了2024年刚刚成立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他们的创始团队大多有大厂高管背景,包括蔚小理等新势力车企、地平线类自动驾驶芯片厂商、华为、小米、追觅等机器人或消费硬件企业。
硅星人整理制表,转载请标明出处
尤其在2024年后半年,智驾背景的从业者下海,进行具身智能创业成为了一股新的浪潮,也对应了去年下半年的资本热时间节点。
如前小米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离职前曾担任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和量产负责人,历经小米自动驾驶团队筹建、技术研发和落地的全过程。在2024年9月宣布离职成立阿米奥机器人,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对外公布相关的产品计划和战略。
硅星人发现,上述机器人公司的融资进度十分迅速,基本上可以说是“带资下场”,一位投资人透露到:“具身智能火了以后,有不少投资人会主动挖车企高管下海创业,毕竟造车和造人,基本上是一码事。”
于是,行业里开始流传着一份心照不宣的“攒局”秘方:第一,挖角头部车企或科技公司的智驾负责人,最好是蔚小理背景,毕竟“造过车的团队自带估值溢价”;第二,从华为、小米的机器人部门“借”一名技术骨干,贴上“量产经验”标签;第三,再拉来追觅、百度智能硬件的市场操盘手,负责将实验室里的半成品包装成“下一代颠覆性产品”。
不过,上述投资人也讲道:“这行也有鄙视链,最好是造过车,有现成的供应链能拿过来直接用,第二梯队也要是造过硬件,比如扫地机器人或者四足,最后才是软件算法大牛。”
车企高管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手握着成熟的供应链,可以短时间内“攒”出一个机器人本体。他们凭借在整车研发与供应链管理上的丰富经验,在这个“供应链为王”的赛道上占据了天然优势。
人形机器人和汽车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同源性,许多零部件和软件系统可以相互复用。例如,自动驾驶的激光雷达、动力电池和域控制器等技术组件在两者中都有应用。人形机器人的“眼睛”相当于汽车的激光雷达,“心脏”相当于动力电池,“大脑”则类似于域控制器。
据统计,小鹏有多位高管都已下场,如鹏行智能创始人赵同阳一直从事机器人制造行业,于2023年10月创立了众擎机器人;小鹏首席科学家郭彦东于2023年4月成立智平方;小鹏机器人产品设计负责人孙兆治,于2024年成立珞博智能。
虽然上述三位小鹏前高管的工作属性完全不同,一位主管制造、一位负责软件算法、一位负责产品设计,但只要顶着小鹏的title上场,便能镀一层金。
或许源于孙兆治本身并没有机器人制造经验,珞博智能主要进入的是AI陪伴类市场,做消费类机器人,后又引入字节大模型解决方案架构师潘雨楠任CTO,百度智能硬件市场负责人马欣杰任CMO,可谓是将攒局进行到底。
而处在第二梯队的地平线、华为、小米等公司,也从事硬件制造多年,即便没有亲自参与造车经历,也与车企和供应链多有合作。比如,地平线从事自动驾驶芯片行业多年,曾与理想等车企和供应链共同打磨芯片性能,追觅和小米这样的消费级硬件背景的人,往往也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反推消费机器人的产品形态。
反而“算法专家”们并不占优势,虽然在机器人控制系统开发方面有经验,但往往需要寻找具有硬件制造经验的合伙人互补短板。比如维他动力由地平线智驾负责人余轶南创立,也要拉上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为联合创始人。
不过对于具身智能本身,是一个集成了硬件制造、AI应用、产品设计为一体的复杂行业,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5-10年的研发周期,资本市场是否有耐心为这样的长期投入买单,还要观察。
更现实的问题是,造车和“造人”即便供应链重合度非常高,但却不能完全照搬,过度依赖供应商将导致自研能力不足,将汽车供应链的经验生搬硬套到机器人领域,忽视了具身智能行业的特殊性,也就造成了如今的,人形机器人基本都长成一个样,产品形态同质化、功能同质化的问题。
创新创业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拼图游戏。尤其在技术密集型领域,找到了市场喜欢的攒局秘方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否能够真的生成创新,才是关键。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