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学影像通用大模型硬核突围!重压之下打破进口垄断,引领国产替代

关注
当下,中国医疗行业正迎来一场硬核突围的历史性转折。面对供应链断裂、技术垄断多重封锁,国产医疗三剑客以技术为剑,以创新为盾,强势打破技术护城河。这将是一场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之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来源:新智元(ID:AI_era),编辑:编辑部,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在中国追求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医疗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年4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由34%提高至84%。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9日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 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

在这场交锋中,医疗行业首当其冲,CT、MRI、超声设备等核心装备无一幸免。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全球物流成本飙涨,进口设备交付周期大幅延长。这不仅推高了医院采购成本,也让患者的诊疗时间被一拖再拖。

在关税壁垒和供应链风险的双重夹击下,国产替代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重压力,国产突围

目前的情况是,医疗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需求激增,关税压力下倒逼核心科技国产化替代,政策扶持放宽引导企业。

虽然有着多重利好,但中国医疗科技企业的突围,仍然面临着三重压力。

首先,就是技术壁垒突围的巨大压力。

如今医疗领域的状况是,在核心数据方面已经形成垄断。跨国巨头长期掌握着影像设备原始数据接口(GPS占全球CT/MRI市场多半份额),形成了一条数据生态的护城河。

这条看似坚不可摧的护城河,该如何打破?这已经成为当下医疗科技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

图片图片来源:The Marketech Group

而且,在诊断标准上,我们的话语权也是缺失的。

比如,进口设备配套的AI辅助系统深度绑定临床路径,就已经被GE HealthCare的Edison平台这类国外企业牢牢掌控。

这种情况下,能否建立诊断标准化的话语权,就成了国产医疗企业能否突围的关键。

第二点,就是供应链重构,已经迫在眉睫

如今,我们时刻面临着关键零部件断供的风险。

对原产于美国的医疗影像设备加征关税,这涉及到了CT球管、超导磁体等核心部件。

因此,这一政策会直接导致进口设备成本激增,部分高端机型采购价上涨超20%,超声设备的锂电池、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供应链成本攀升。

What i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imaging could accelerate  Covid-19 treatment? | Epthinktank | European Parliament

种种后果,都倒逼中国企业加速本土化进程。

怎么办?联影医疗为中国医疗影像设备企业,提供了一条成功的经验之路。它的CT探测器国产化率非常高,这样就最大程度规避了关税上涨带来的风险。

可见,在短期内关键零部件断供的风险压力下,如何尽快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已成为一道迫在眉睫的必答题。

除了关键零部件的断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物流成本的传导效应。

在关税上涨压力下,为了规避关税成本选择绕路转口实现进出口,还将造成物流成本激增。

这一问题,也成了亟需突破的关键。

还有一点,就是临床接受度的突破难点

中国骨科机器人市场长期被进口品牌主导(如美敦力、史赛克),而国产设备渗透率非常低。

不过,部分中国医疗科技企业对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掌控,已具备重塑竞争格局并拓展全球化空间的可能。

三剑客的破局与突围

关税大潮席卷之下,对中国的医疗科技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国产医疗三剑客联影、迈瑞、德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破题,都给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

联影:硬核技术突破

联影董事长薛敏提出核心技术攻坚的「三个必须」铁律: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

他们自2018年起就开始深耕医疗AI,打造了医疗大模型及多款智能体,如电子病历智能体和门诊客服智能体。

这些智能体已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顶尖机构落地应用,显著提升了医院效率和患者体验。

图片

来源:联影医疗

此外,联影通过推出全球领先的设备,如5.0T磁共振uMR Jupiter和AI赋能的uCT Atlas Pro,进一步巩固了技术优势。

在海外布局方面,联影与麻省总医院等国际顶尖机构合作,成功将uMI Panorama GS等设备引入全球市场。

联影的全栈全谱AI战略不仅推动了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替代,还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助力医院应对新环境下的挑战。

迈瑞:数智化生态与国际化深耕

迈瑞医疗以「设备+IT+AI」为核心战略,通过数智化转型和国际化布局应对现在的不确定性。

国产替代方面,迈瑞持续优化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产品。

例如MT 8000S智能样本处理系统和H-12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通过高效自动化和精准检测技术满足国内临床需求,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图片

来源:迈瑞医疗

同时,迈瑞通过收购海肽生物和德国德赛,构建了从原材料到试剂的自主生产体系,提升了供应链安全性和成本控制能力。

在海外市场,迈瑞产品已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服务80%的Top100医院,其国际化路径从本地化生产到深度融入全球市场,展现了强大的适应力。

瑞影云++平台融合DeepSeek大模型,推出AI智能问答和临床思维练习系统,不仅提升了国内医生的专业能力,还通过云端互联推动全球医疗资源的均质化。

迈瑞在2025年欧洲放射学大会上展出的Resona A20超声设备,凭借AI智能工具和云端平台MiCo+,吸引了国际关注,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高端市场的地位。

德适:差异化竞争

与前两家不同的是,德适生物选择了差异化竞争模式,避开了传统设备的红海,开启了精准医疗的「升维打击」。

他们以iMedImage® 医学影像大模型切入AI医学影像领域,可面向100+种医学场景应用,如染色体核型分析一键切割识别准确率达99.45%,将报告出具时间从传统的约30天缩短至4-7天,人耗降低为传统的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iMedlmage®医学影像大模型,以强大的性能形成了技术护城河。

图片

来源:德适生物

在生态构建上,德适生物进行了三重裂变:

第一重:创新设备。德适生物自创立以来,专注科研创新,全球首创高效智能染色体核型精准诊断装备、无人值守细胞实验流水线等智能化产品,助力临床诊疗效率大幅提升。

第二重:参与行业标准。德适生物参与推动了本领域全球首个《高效智能染色体核型精准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制订,推动了中国AI技术在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规范应用,在该领域引领世界学术风向。

第三重,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千亿参数规模医学影像大模型iMedlmage,可通用适配赋能医学影像领域各子领域,其具象化的MaaS平台更能通过简单训练,成为医务工作者的专业AI助手。

这些国内顶尖的医疗科技企业,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

AI, Health Care, and the Realities of Being Human

他们不仅在国内市场填补高端医疗设备空白,还通过技术创新和本地化生产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有效规避关税壁垒带来的影响。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持续推进,国产设备有望在全球医疗行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通过数智化创新和国际化合作,为精准诊疗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医疗,该如何崛起?

上面这些例子,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首先,如果中国医疗想要崛起,就必须形成「中国创造+全球制造」的生态。

迈瑞的「海外基地+中国智造」双循环模式证明:供应链韧性,比单纯转移产能更重要,就像墨西哥工厂仍依赖深圳总部的核心部件供应。

一句话,全球化≠去中国化。

第二点,就是硬科技需要「长期主义」。

为什么联影医疗连续多年亏损,却仍坚持投入CT探测器研发?因为长期来看,这种坚持最终一定会得到回报。

这告诉我们,核心部件突破一定要能容忍短期的财务压力,建立起「研发投入-市场-回报-再投入」正循环,才能获得最终的收获。

第三点,就是AI医疗已经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场景革命」

德适生物的成功已经充分证明,即使在传统外资品牌固守的硬件赛道之外, 中国企业也完全可以通过发展AI技术等核心科技

公司的染色体分析从「设备销售」转向「数据服务」后,直接开辟出了全新市场,就充分印证了这一事实。

The State of AI in Medical Diagnostics: Innovations and Insight

这个时代,我们正见证着中国医疗的一场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无论是迈瑞巧妙绕过关税壁垒在墨西哥建厂,还是联影通过Total-body PET/CT打破技术神话,亦或是德适凭借AI核心技术重写诊断规则,种种突破背后,正标志着中国医疗产业在「进口替代」之后,迈向「价值创造」的伟大进程。

显然,这场由「关税倒逼-技术攻坚-生态重构」驱动的产业革命,正悄然改变全球医疗格局。

在不久的将来,全球医疗新秩序将很快催生。

而我们,或许能亲眼见证中国医疗引领全球的这场伟大的蜕变。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医疗的全球担当

在这场关税重压与技术封锁交织的风暴中,中国医疗行业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国产医疗的崛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钻研,是企业对长期主义的坚守,也是政策与市场的共振合力。

从联影的硬核突破,到迈瑞的数智深耕,再到德适的AI升维,中国医疗企业正用行动证明——

国产替代不仅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这些突破,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医疗自立自强的时代宣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