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背后的城市“暗战”

关注
美食经济的兴盛,亦是国家当前发展新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白嘉嘉,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图片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里满是才华横溢的人,其中有一对名叫米其林的兄弟,揣着一个绝佳的好主意。

这是一本名叫《米其林指南》的旅行手册,米其林兄弟把它免费提供给汽车司机,想借此鼓励大家更频繁地驾车出行,从而增加轮胎的消耗——轮胎正是他们从事的生意。

后来,这本指南上的餐厅介绍,在欧洲收获了大量的好评,逐渐成为了一种高端的风尚,不少人争相去吃米其林排星高的餐厅,甚至有人以攒米其林的星星为一种荣耀。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这本《指南》也随着美食的香味,从巴黎飘向了世界各地。

2025年4月9日,它来到了南京——首版江苏省米其林指南在南京发布。这份美食地图聚焦南京、苏州、扬州三座城市,共收录了74家餐厅,其中南京有32家。

图片

“南京的餐饮市场充满生命力,也展现出很强的发展潜力。”米其林指南国际总监格温达·普勒内克对财经无忌表示,“以南京、苏州、扬州为代表的江苏省的美食行业已经足够成熟,能够让我们发布这样一份榜单,它足够跻身于米其林指南全球的版图当中。”

民以食为天,米其林指南背后的“美食经济”,在当下促消费的背景下,有了另一重更重要的含义——它代表着消费升级和品质生活的追求。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份城市经济活力的指南。

图片

米其林兄弟怀揣《米其林指南》出现在万国博览会时,驾驶汽车还被视作一项体育运动,承载的不是人或者货物,而是激烈的赛车体验。

1900年,法国只有5600名驾驶员,却有619家汽车制造企业。手工制造汽车是有钱人的爱好,却并未走向大众市场。

如何破局?

同一时期的南京,胡小石、胡翔冬两位学识大家在马祥兴菜馆里给店长出谋划策,为鸡肝、笋尖、虾仁烹制的豆腐打Call,胡长龄给张学良做的“少帅宴”惊艳全城,朱自清每每路过南京必吃鸭油烧饼。

美食,海纳百川,上至大雅之堂,下至街头巷尾,对任何人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大洋彼岸的米其林兄弟领悟这一点后,将美食的内容加入了《指南》并一改免费为收费。此举迅速引起了法国美食爱好者的热情,《指南》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连带汽车的销量也出现了上涨。

置身当年的法国汽车产业,《指南》开拓了汽车除体育外更日常的使用场景,点燃了百年汽车工业的火花。

而对于今天的中国,它的意义已经变了。

去年,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餐饮住宿消费被放在了“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的第一条。

图片

而商务部等9部门还专门印发了《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要创新餐饮消费场景,培育餐饮消费热点;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打造地方特色餐饮品牌。

美食传承千年,为何如今站上了政策的C位?

答案就藏在比如像南京这样城市里的某一美食符号。

“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离开南京”——作为“金陵饮食文化活化石”的盐水鸭,据说吸引了超50%游客,专程寻访老字号门店体验传统风味,而在南京夫子庙等景区,盐水鸭门店日均客流量超3000人次。‌

同时,盐水鸭产业带动鸭养殖、调味品生产、包装物流等10余个上下游行业,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超3.5万个,间接带动就业约12万人。

图片

美食是最亲民的幸福感来源,也是人们最乐意买单的消费对象。

就在《首版江苏省米其林指南》在南京发布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向前发展,需要更大的推动力》。

文章里提到“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大力提振消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为我国发展注入更澎湃动能的必然选择。”

将其连贯起来不难发现,米其林指南的意义在于为美食经济添柴加火,而美食经济则是高质量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食经济作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引擎,通过提升消费品质、激活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对促进消费有着显著作用。”米其林指南国际总监格温达·普勒内克在与财经无忌交流时,也表达了美食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这条“香味四溢”的链条末端,链接的是当下中国经济最需要被放大的“消费”两字——它既能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也是时代浪潮滚滚向前的方向。

图片

《首版江苏省米其林指南》为何选择在南京发布?

这个问题不妨分三个层面回答。

首先是美食本身。

米其林3月官宣将于南京举办典礼时,曾评价“这座长江之畔的古城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是当之无愧的美食之都,既承载六朝文脉,又演绎当代‘食尚’。作为江南文化枢轴,南京见证着古典韵味与现代餐饮美学的交响。”

图片

南京美食,有历史的厚度沉淀在舌尖。

正如余秋雨所说:别的古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其次,南京天然站在江苏美食领域的聚光灯核心圈,是最适合发布《指南》的舞台。

小红书上,“南京美食必吃榜推荐”词条下,相关笔记超过189万篇。与登上指南的其他城市对比,仅次于上海195万篇。

当然,这个数字不能说明南京美食的丰富程度已经达到了全国第二——美食本就难以通过固定的标准评价,但毋庸置疑,南京是人们提起美食最常想到的城市之一。

最后,经济是隐藏在美食背后的暗线。

算上南京,目前中国大陆共有11座城市登上《指南》,7座城市举办过《指南》的发布典礼,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厦门、南京。

将这7座城市与2024年全国城市GDP排行榜对照,不难发现,除了厦门之外,其余6座城市全都位列榜单前10。

无独有偶,美团发布的《黑珍珠餐厅指南》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上榜餐厅数量与城市经济实力排名几乎相当,前三分别是上海(61家)、北京(37家)、香港(37家)。

美食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理解起来并不复杂。

餐饮是民生日常,经济繁荣地区往往人口流通快、数量大,各种美食碰撞交流,自然蓬勃生长。

图片

美食、传播、经济,透过这三个关键词,能看见南京这座城市的三大特征——底蕴深厚、高曝光度、发展势头强劲。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国内促进高质量消费的浪潮里,南京给出的独特启示。

图片

放眼全国GDP前十的城市,大多都想将“美食之都”的头衔收入囊中。为了达成目标,它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去年2月,北京的商务局等9部门提出打造国际美食之都,截止今年年底要新引进5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鼓励餐饮企业创建“黑珍珠”品质餐厅。

两个月之后,广州发布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世界粤菜文化体验中心、全球美食消费重要目的地,到2035年餐饮业营业额达到2200亿元(是2023年底的2.2倍)。


上海很快也出台政策,明确要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更是拿出真金白银:在上海开全国及以上级别的品牌首店,每家门店最多能拿到10万块奖励。

不过砸钱最狠的要数杭州。

早在2023年,杭州就曾面向社会招募,以100万的奖励,组织制定杭帮菜菜系标准。

2024年2月,杭州发布的《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擦亮世界美食名城金字招牌”,并再次针对杭帮菜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还有成都,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联动“米其林”“黑珍珠”必吃榜深度绑定;重庆,力争2035年成功创建世界火锅之都。

而南京,仅通过这次发布《首版江苏省米其林指南》,也能看出一直在朝全球美食枢纽靠近。

不得不说,围绕“美食之都”掀起混战,这是一个中国独有的现象——对于吃,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骄傲。

但城市的主政者,显然考虑的不止是一个头衔那么简单,提升城市的发展潜力,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美食的标签能显著提升城市的关注度,尤其是年轻人对城市的关注度。

从长沙在茶颜悦色、小龙虾、烧烤等美食的加持下成为网红城市,到淄博烧烤成为2023年年度文旅现象,再到天水麻辣烫……这些,无不说明美食是一座城市破圈最有力的抓手之一。

而对这些经济大城来说,破圈不仅仅意味着餐饮业的GDP提升,还连带背后的产业、政策,乃至营商环境、管理能力,都有了被看见的机会——这对于招商引资,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美食也是城市宜居度、幸福感的体现,通过增强软实力,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来择业、落户。

有报告指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人才吸引系统,至少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以生活方式“吸引”年轻人,用城市特色“留住”年轻人,借城市产业“成就”年轻人。

图片

而美食在这三个环节中都能扮演角色。

比如“吸引”,中青报社调中心的一份调研显示,近8成受访青年会为了美食奔赴一座城市。

这一点在全世界一样有普适性。

米其林指南国际总监格温达·普勒内克分析强调,许多海外食客会特地前往有米其林榜单的城市旅行,这对于提升目的地形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消费都有明显促进作用。

“以江苏省指南的发布为例,我们相信,它将进一步激发海外游客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兴趣,也将为中国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注入新的活力。”普勒内克对财经无忌说。

回到消费在中国经济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大背景,其实各地争当“美食之都”,也是跳出传统发展思维,积极构建多维城市竞争力,以文化IP塑造全球辨识度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常常在餐桌上的交流中得到体现。而美食经济的兴盛,亦是国家当前发展新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