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AI平权”的未来,需要怎样的技术、投资伦理?

关注
未来终局应该是AI能真正造福人类

AI浪潮澎湃,技术的落地过程催生了新一轮创投热潮。从日常生活到产业链深层,对技术应用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与焦虑。AI大模型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面对如此强大的技术需要怎样的商业伦理与之匹配?作为AI相关的创业者、投资机构对此有怎样的体会,到达“AI平权”“科技向善”的未来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

在2025创业邦璀璨女性影响力大会的现场,车联网数据化应用创业者——鼎然科技创始人李欣,大模型企业应用创业者——澜舟科技合伙人、联席CEO李京梅,合成生物学创业者——元一生物CEO张骊,以及专注于科技投资的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联想创投加速器总经理——梁颖,中兴众投创始人、总经理——闫足,在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赞主持的对话《AI平权时代的科技向善》环节围绕AI科创投资与商业伦理展开对话。

从她们的发言里,我们看到了坚持专业、公正、公允的技术准则,让技术服务于企业、个人的需求产生价值的终极追求,专注于核心赛道的投资取舍,对未来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的心态……

以下是她们在大会现场的对话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image.png

朱赞: 在AI技术快速发展、应用落地过程中,作为技术创业者需要坚持怎样的商业原则与伦理规范?

李欣:我们企业的发展受益于双重机遇,既赶上国家新能源车产业爆发期,又恰逢AI技术突破期。在这两大技术浪潮交汇点推进产业化应用,确实是时代赋予的幸运。

我们八年创业历程中始终面临双重考量:既要满足投资人对资本回报的合理期待,又要遵循智能驾驶研发的长周期规律。当前行业处于L2/L3级自动驾驶普及阶段,由辅助驾驶引发的事故责任认定已成为社会焦点。我们提供的车联网数据实时分析报告,需要平衡车企、保险公司、终端用户等多方诉求,甚至可能涉及舆论影响。

虽然车企是我们的重要甲方,但我们坚持两个准则:一是持续强化核心算法等底层技术积累,二是保持专业判断的独立性。只有坚持技术深度与商业公允性,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

朱赞:所以总结就是要专业,有自己的积累,二是要公正、公允,才能可持续的发展。谢谢李总的分享。

李京梅:两年前大家对ChatGPT出圈非常关注,这两年大家对DeepSeek也比较关注。从应用角度可以分为2C和2B,不过我在某次活动中听到另一种分类方式:一种是kill time,另一种是save time。简单来说,kill time偏向娱乐化的C端场景,比如情感聊天这类闲暇时间的消遣;save time更多面向B端企业场景,包括金融机构等需要提升生产力和效率的领域。

关于终极问题“AI是否会取代人类”,作为从业者我其实不太纠结这个。李飞飞有个有趣的说法:“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科学而不是科幻”。所以与其说“AI将如何改变世界”,不如说“人类将如何利用AI改变世界”。至少在可见的未来,AI更多是帮助人类提升效率的工具,特别是在企业场景中。

大模型主要有三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通用写作能力、多轮对话能力。举个具体例子——阅读理解:金融机构无论是关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需要研究海量行业研报。这些文档往往篇幅冗长,如何快速抓住重点?大模型可以在短时间内解析几十上百页内容,提炼核心观点。这不是取代人类阅读,而是让人不必像读小说那样逐字品味,而是直接获取关键信息。

通用写作能力同样重要。早期我们主要辅助互联网内容生成,现在甚至可以处理严谨的专业写作——比如在阅读研报后自动生成分析草稿,图文并茂地呈现观点。多轮对话能力则体现在企业智能客服场景:相比前些年机械式地预设回复,现在能实现更有温度的人性化交流。

这些场景归根结底都在做同一件事:帮助用户提升生产力。因此我认为“以人为本”正是科技向善的核心体现,我们应该以积极正面的态度看待AI技术的发展。

朱赞:谢谢京梅总。总结您的观点:AI本质是工具,核心价值在于为人类提升效率、释放时间。接下来请教张总——在生命科学赛道,您如何看待科技向善理念?人工智能技术在该领域应当坚守哪些原则?

张骊:科技向善本质是人的向善,技术本身只是中性工具。AI对我们行业的变革可谓翻天覆地:从前年蛋白质计算大模型成熟开始,到抗体生产计算、个性化治疗方案优化、酶工程改造等领域均实现研发速度质的飞跃。今年行业突破点是基因代谢通路设计AI诞生,将原本需要3-5年的研发周期压缩至2个月。

我们公司的使命是“合成生物创造美好新世界”。AI技术加持下,大健康领域快速开发高功效医美护肤品、活性原料和功能性食品成为可能,同时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在医药端,AI使针对个性化患者的紧急治疗成为现实——这正是科技向善的具象实践。

但伴随技术突破也产生隐忧:今年大模型开放后,我们已多次陷入类似“基因编辑婴儿”的舆论漩涡。AI大幅降低病毒编辑等高风险操作的技术门槛,行业亟需建立更完善的法规监管体系。技术向善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伦理底线与监管框架的及时跟进。

朱赞:AI浪潮汹涌,对于投资机构来说,面对这股AI趋势科技向善和商业目标之间怎么做平衡?这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

梁颖:我认为科技向善与投资向善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你的选择。

联想创投有些赛道是坚决不投的,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些是非常火的赛道,但是我们坚持不参与。比如P2P火爆的时候我们不投,这是因为我们觉得有些行业资本进入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各种赛道摆在面前,我们需要做投与不投的选择时,我们更加倾向于坚定地选择一些未来可能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科技赛道。所以,很多时候重要的就是你的选择。

朱赞:那怎么平衡商业目标?因为投资机构还是商业机构,需要盈利。

梁颖:有些领域的钱可以不赚,但这并不妨碍在其他方向获得更优质的回报。作为国内最早布局AI领域的投资机构之一,我们在AI赛道已深耕十年以上,相关项目回报表现优异。比如说寒武纪,我们连投了四轮。以及之所以投宁德时代,就是因为坚定地看好新能源产业。在国内科技创新关键领域,我们始终保持高强度投入。

自2016年联想创投成立起,我们就坚定了这样的投资理念:坚信中国未来发展必将由科技驱动。当我们聚焦于这个方向的投资时,其他不该赚的钱我们觉得还是不要去赚了。

朱赞:有善的选择加上善的投资理念加上专业实力,可以捕捉自己想投领域高成长企业达到商业平衡。

闫足: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在践行科技向善,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我理解真正的科技向善,不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是重新定义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甚至挑战技术至上的逻辑。

拿中兴通讯自身来说,公益项目覆盖了教育、医疗、灾害救助等多个领域,比如,中兴通讯在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开通了第一个5G基站,为藏羚羊保护提供了更高效的科研手段;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它部署了全天候传感网络,提升了监管能力。这些项目不仅获得了国际认可,还展示了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潜力。

但问题是,技术的介入是否真的尊重了自然的独立性?5G基站的建设是否会改变保护区的生态平衡?传感网络的全天候监控是否会让自然完全被技术化?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技术赋能生态的同时,也可能让自然失去原本的独立性。科技向善的真正价值,不是让自然变得可控,而是找到技术与自然共生的方式。

我理解把握商业追求和科技向善,是一个漫长的追求,需要企业、政府、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努力。技术必须以伦理为优先,技术的应用不能以牺牲自然的独立性或隐私为代价。其次,技术赋权需要以自主性为核心,确保技术的使用不会削弱当地社区的自主性。最后,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平等。科技向善的未来,不是单纯地解决问题,而是重新定义技术与社会、自然、人类的关系。只有当技术不再被视为目的,而是手段,它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企业尤其是大型科技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关注人类需求和社会责任。企业需要将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创新的全过程,确保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与社会价值相一致。

公众需要提高对科技向善原则的理解和认识,推动AI伦理成为基础教育内容,支持独立AI审计机构发展,建立跨国AI伦理监督网络。科技应助力缩小社会不平等,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

国家间应加强合作共赢,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AI发展带来的挑战,促进AI技术的全球治理。例如,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强调了治理的全球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公正性。

朱赞:你理想中AI普惠的技术愿景是怎样的?你希望大家或者自己如何行动?用一句话来描述。

李欣:希望AI技术能够通过实际应用帮助到每一个人,让每个个体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安全,让社会更有益,而不是被短期利益诱导到反面。

李京梅:从大模型到企业应用角度,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从甲方厂商到乙方都能看到大模型真正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今天其实大家都还没有特别清晰,在这方面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梁颖:今天是硅基智能爆发的时代,但另一方面碳基生命也在快速迭代。未来的趋势可能是碳基和硅基相融合,我们希望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硅基成为人类非常有效的工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让智能进一步解放我们,让我们可以探索去诗和远方,而不是我们在算数,让机器帮我们描绘诗和远方。所以未来终局应该是它能真正造福人类,让人类生活质量更加提升,有更高质量的生活数据。

闫足:其实当前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已经因为AI技术的进展有很大获益。我在很早就说过,希望我的同事都能善于利用AI工具,把AI工具培养成自己的一个助手,我的同事们都做到了,工作效率以及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智能座驾、智能家居其实也是不知不觉融入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捷。

在更远的未来,我想AI普惠技术,应该是更加细润无声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各个角落,如在各个常用的设备或工具中,在被动中我们就享受到了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服务;而在主动应用层面,则会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AI助手,根据我们的学习、工作、兴趣爱好、假日安排等等为我们量身定制专属的计划,AI助手会是我们的朋友、助手甚至是家人。

AI技术普惠的愿景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的变革,是一个技术与人类福祉深度融合的未来,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红利,AI将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和美好的世界。

张骊:AI的普惠进程已经开始,我清晰地感受到使用AI工具后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工作量缩减。Deep Seek开源那一刻,我们整个公司都积极试用。至于未来AI如何惠及普罗大众,还是非常考验这些技术引领者的商业伦理。我们制造了一种强大的技术,便有义务防止它落入不善之人的手中,危及公众利益。

image.png

关于创业邦璀璨女性影响力大会及榜单

自2013年起,创业邦通过“科创女性影响力大奖”,持续见证那些时代浪潮中的非凡女性,记录她们以智慧与勇气书写的璀璨篇章,并通过每年春季的大会彼此链接,激励更多商业女性勇敢探索人生新篇章。

4月17日大会现场,2025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和投资人榜单正式揭晓并颁奖。今年上榜的女性创业者:她们平均年龄为43岁,97%为硕士、博士,近1/3的女性创业者出生于江浙两省;80%为首次创业,平均累计创业时间7年,67%创业前是企业高管,23%是科研人员;创业赛道集中在医疗健康与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能源电力与汽车交通等领域;所在企业平均估值26.6亿元,历史总融资额6.1亿元且有5家企业已经在2025年发生新融资。

今年上榜的女性投资人:她们超八成是硕博学历,平均投资年限11.6年,平均年龄42.4岁;投资方面:2024年共投资116.7亿元,平均每人投资9个项目;退出方面:2024年平均退出6个项目,近三年平均退出回报倍数最高者近60倍;关注领域:重点关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赛道;投资阶段:近九成投资人投资早期项目;投资风格:科技投资和价值投资是她们的投资主线。

2026年创业邦值得关注的女性影响力榜单已经启动,欢迎申报!

文末广告位【2026女性影响力榜单报名入口】.jpg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