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这次我们聚焦人群的代表——电竞人转型创业。
他们曾是电竞选手,经理人,主持人,硬核玩家。
出于对行业的熟知与对电竞的热爱,他们纷纷选择转型创业。
创业让他们摆脱了被carry的人生,但未知的商业世界并不美好。
下面是4个关于电竞人转型创业的故事:
李晓峰:世界冠军和游戏外设
潘婕:女性和职业俱乐部
海涛:主持人和内容“提供商”
徐宁:北大博士和数据服务
世界冠军和游戏外设
他在自传中解读自己的名字:没有李嘉诚那么富有,也不像纪晓岚那么多才,更没有许海峰的传奇人生。
他在不到30岁时选择退役,转型为创业者,现任钛度科技CEO。
李晓峰,这个名字即使放在今天,公众知晓程度依旧不高。说起Sky,许多人才意识到他是电竞世界冠军。
12月7日,上海,李晓峰办公室的桌上摆满了鼠标和键盘。这些鼠标和键盘有一个共同点,都出自钛度科技。
在那个拨号上网的年代,李晓峰的人生是被“游戏”改变的。如果故事改写,他可能是个小镇诊所的医生。
2003年,李晓峰开始当职业选手。那一年的11月18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数字体育平台启动仪式。
仪式上,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电子竞技定为“第99个正式体育运动项目”。
也正是这一年,李晓峰的父母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儿子。当时CCTV5开播了一档《电子竞技世界》节目,对电竞进行了全面报道。
多年后,著名主持人段暄在怀念《电子竞技世界》时说:
那是一档好节目,跟游戏有关,跟体育有关,跟产业有关,更重要的,跟青年、跟激情、跟活力有关。
2005、2006两年,李晓峰拿了WCG世界总决赛冠军。从此,世界电子竞技圈没有人不知道中国有个Sky。
2014年,李晓峰选择转型创业。
老实说,世界冠军这个头衔在他创业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因为你是Sky,投资人可能会见你一面,会把你的项目多看几遍,但最终还要回归现实,个人魅力越往后面影响越小。
李晓峰是过气明星吗?
在最年轻最具有消费力的群体里,李晓峰的粉丝其实不多。翻看他的微博,大约有100多万的粉丝,但从数据上看,大多数还是集中在85后年龄段。
这就是电竞和其他运动的区别。NBA篮球明星,就算退役十几年,就算后人不断刷新着他们的记录,巨星依旧是巨星。
很多人没看过迈克尔·乔丹的比赛,却都知道他是传奇。讽刺的是,无论是足球还是篮球运动,在英文中也都是“game(游戏)”。
作为第一代电竞人,李晓峰没有吃到最大的那波红利。
他不像其他退役的电竞选手一样开直播、开淘宝店来创业,而是凭借着自身尚存的“冠军”影响力做起了游戏外设的开发。
在最好的年纪,李晓峰没有进入校园而是选择了电竞,这也增加了他创业的未知性。适应身份的转变、读懂未知的商业世界,都是摆在李晓峰面前的问题。
作为前职业选手,李晓峰很清楚电竞玩家需要怎样的游戏外设——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代言。
开发游戏外设,如果做好了,这是个普适性的领域,可以面向任何游戏。
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买单?
尤其是游戏外设本身就是面向小众电竞圈的小众产品,无法让那些不以游戏为主的群体买单,这一点可以说是专注也可以说是闭塞。
更重要的是,李晓峰的粉丝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消费群体。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说有次外出参加活动,一个三十多岁的观众上来和他打招呼说:
“嗨,Sky,我年轻时曾看过你的比赛。”
硬件创业,很多初创型公司在供应链端或多或少会吃亏。变身创业者,李晓峰最大的感触是过去每天和游戏打交道,现在每天和供应商打交道。
李晓峰和合伙人在起步阶段考察了深圳、东莞、珠海基本上所有在做鼠标、键盘的工厂,只为找到最好的供应商。
未来,李晓峰想把钛度科技做成游戏硬件领域的耐克,但目前从创始人角度看,它更像李宁。
钛度科技CEO 李晓峰
女性和职业俱乐部
“电竞”是属于男性的运动,女性只能靠边站。
而潘婕在她30岁时成为了中国电竞行业最成功的女性创业者——LGD电竞俱乐部和VPGAME的创始合伙人。
1986年生人、毕业于美术学院的潘婕从大学开始就显得和其他女生有些不一样。
室友在逛街的时候,她在运营网站——当时她是好几个网站的站长;室友在追剧的时候,她在打《魔兽争霸3》——她热衷于这款竞技性极强的游戏。
从最初一个人打电脑,从简单难度打到疯狂难度,最后去对战平台找真人打。
2011年,潘婕在LGD电子竞技俱乐部做兼职经理,负责团队的日常活动和制定未来规划。恰逢那时俱乐部重大变动,投资人选择撤资,选手纷纷离队。
她不想放弃,顺势接下了“烂摊子”。
接手俱乐部后潘婕四处拉赞助,联系电竞选手,和他们商讨工资、签订合同,定制战队服装。她一手将濒临解散的俱乐部重新拉了回来,并逐渐走上正轨。
作为第一代电竞人,潘婕同样没有吃到最大的红利。外貌姣好的她选择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站在幕后。
创业过程中,潘婕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领域没有前人的借鉴和教训,纯粹是在“迷雾”里很冲直撞,因此也受了许多伤。
而“迷雾”始终未曾散去。
虽然国内电竞俱乐部初具规模,但大部分仍未能实现盈利。没有人愿意去投一个不赚钱的项目。
从目前几家知名的俱乐部来看,他们的投资人完全是对电竞感兴趣,投资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想要通过电竞来赚钱。
目前国内电竞俱乐部主要的盈利模式有三,赛事奖金、品牌赞助和衍生品收入。如何利用粉丝经济达到变现是潘婕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LGD电子竞技俱乐部创始合伙人 潘婕
主持人和内容“提供商”
从主持人到如今的创业者,海涛显得很享受:“创业者站得更高,面临的挑战更多,我自己喜欢挑战,也享受挑战。”
第一次见海涛是在2016年的10月。当时他以ImbaTV联合创始人及演讲嘉宾的身份参加了创业邦的活动。
最近一次见海涛是在他上海的家中。前一天他刚在美国解说完DOTA2波士顿特锦赛,接受采访时他还在调时差。
ImbaTV共有六个联合创始人,他们是海涛(周凌翔)、BBC(张宏圣)、117(沈伟荣)、83(吴仲宇)、小马(梁若冰)、妖魔(张哲晞)。
2014年对于海涛和其他五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网络直播产业“战火四起”,江湖流传着“得内容者得天下”的传说。
六人受限于国有体制无法大展拳脚,选择在2014年离开游戏风云,合伙创办了ImbaTV。
“Imba”是游戏里的说法,意思是“厉害到变态”。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好的内容永远都是稀缺的。ImbaTV对自身的定位很清晰,他们只做内容“提供商”——向各大游戏直播平台分发直播内容,收取版权费用。
六个合伙人对自己的定位也十分明确。
海涛和BBC作为前游戏风云的两大“台柱”,是ImbaTV的“两张脸”。
电竞行业有许多主持人,但海涛和BBC这两张“脸”和其他主持人的本质区别在于商业的感觉和成熟度。
而在电竞行业,商业的感觉和成熟度非常重要。
妖魔和117是ImbaTV的后方保证。作为前游戏风云的COO和赛事总监,他们可以保证项目初期运行阶段的内部管理和一定的收入规模。
游戏风云此前的收入拓展、团队管控、业务条线和联赛,对应核心分别是妖魔、117、83和小马。
这个团队的构成让ImbaTV在创业之初的冷启动上的风险小了非常多。
机遇往往伴随着风险。随着政策的指引,资本纷纷进军电竞行业。面对资本的冲击,海涛等人没有被冲昏头。
ImbaTV今年拒绝了一家公司1亿人民币的投资,理由是对方的一些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宁可安全地走,也不想冒险去冲。
作为内容方,无论是ImbaTV还是其他在电竞行业的企业,都存在着内容变现较弱的问题。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ImbaTV开始与直播方进行合作,在目前大热的直播平台上播放他们的内容。
ImbaTV联合创始人 海涛
北大博士和数据服务
徐宁和其他人有一点区别,创业前他不是电竞行业的从业者。
Max+的办公室最近刚刚搬到望京SOHO,Logo墙还没来得及做。
徐宁告诉创业邦,中国大部分的电竞公司都在上海,Max+的团队在北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做产品。
好好做产品,是徐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小学到高中,徐宁是个不折不扣的电竞爱好者。他打过《星际争霸》《魔兽争霸3》,参加过电竞比赛,也拿过一些名次。
热爱电竞,却没有沉迷其中。依靠优异的成绩徐宁被保送北京大学,开始了硕博连读之路。
2013年,徐宁接触到《DOTA2》这款游戏,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徐宁曾经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当时的《DOTA2》开放了游戏数据API接口,他就把数据下载下来自己研究。
那时他只是觉得好玩儿,后来发现,通过研究数据,自己打游戏的水平明显变高了。
是不是可以利用数据做点什么?
最早徐宁做了Max+的网站版本,在上面用户可以查到游戏的所有历史数据,网站刚上线就吸引了2万多的用户。
这件事让徐宁坚定了把兴趣和事业合二为一的想法。
2014年,徐宁开始创业。朋友向他推荐了投资人吴世春,聊了半个多小时,对方当天就将头款打到了徐宁的账上。
拿到投资后,徐宁和他的团队顺势开发出了Max+的App版本。
运营起来的数据才真的有价值。
迄今为止,徐宁和他的团队做了许多尝试,利用线上H5分享的模式,他们将用户的游戏数据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刺激用户的分享欲望。
Max+合伙人黄志松告诉创业邦,截止至目前效果最好的一次H5活动带来了40多万的用户增长。
目前Max+的DAU为60万,用户总量达到400万。作为数据方,徐宁需要经常和游戏厂商打交道。
从战略上看,Max+可以和更多游戏厂商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和维护API,同时利用聚集起来的大批硬核玩家,也可以为游戏厂商提供推广渠道。
Max+创始人 徐宁
情感和理性
无论是“科班”出身的李晓峰还是“半路出家”的徐宁,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对电竞有着特殊的情感。
相比其他短平快的致富手段,他们选择了一条看似顺畅,其实充满不确定因素的道路。
一切都是源于这股子劲儿。
难以想象,“情怀”是这群已经融资千万的电竞人创业的原因之一。如今已过而立的他们,聊起自己和电竞的故事,嘴角的一丝骄傲让他们看上去更像是个孩子。
伴随电竞成长十多年,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个行业需要什么而自己又能做什么。
时至今日,这些创业者和他们的公司都已渐渐步入正轨。电竞这几年经过一阵猛烈的上升期后,发展速度已逐渐趋于平缓。
“不倒翁”经历了十多年的大起大落,或将迎来最好的时代。
从情感出发,电竞很残酷。它不是逃避现实的跳板,也不是赚钱的工具,要获得更多,意味着要付出更多。
电竞并不是只有鲜花和掌声,这里同样也遍布荆棘、充满坎坷,甚至更残酷。没有足够的忍耐力,一切都是徒劳。
理性看待,与其他行业相比,电竞具有超强的产业链黏合性——拥有最年轻最具有消费力的群体。
电竞的发展将促进综合产业的发展,抓住了电竞用户意味着抓住了最年轻的消费群体,抓住了未来。传统行业纷纷互联网化,每个人都会看到其中的价值。
每个行业都需要抓住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材料引用自知乎,已取得作者同意。转载请保留此信息,并联系创业邦杂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