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硅谷创业,公司卖42亿美金回国重新创业做投资,下一步他想投出大家伙

关注
不看风口,提早布局,新科技来临,我更看好精英创业

4月21日,2017创新中国春季峰会Demo China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与主持人进行了一段现场对话,亮点频出。

犀利观点如下:

1、我不看风口,而是讲趋势或赛道,因为风口来的时候应该退出,那个时候再投就晚了;

2、新科技创业时代到来,北极光更看好精英创业;

3、创业者的价值观是我们看重的,自私的人我们不投;

4、资本寒冬实际是指“冷热不匀”,死掉的多是因为创业公司基数大。 ;

5 、 VC 不是以成功率计算,而是以总回报计算的。

以下为对话全文,由创业邦整理,已经本人确认。

主持人 :欢迎邓锋先生成为我们邦访谈的第一位嘉宾。你曾经是硅谷地区中国人群体里最成功的一位创业者,也是一位出色的投资人,现在管理着多支美元和人民币基金共计100多亿人民币。北极光投资的高科技等项目我想会被最近的一条新闻冲击到,就是百度无人驾驶平台开源的新闻,你曾经特别骄傲地说,北极光目前一个重点是无人驾驶领域投资布局,那么百度这件事情会对您产生冲击吗?

邓锋 :其实没有太大冲击,我觉得这是好事。首先对北极光来说,人工智能是重点,无人驾驶并不准确。人工智能包含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包含无人驾驶,这只是我们投资布局里的一部分。

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传感器技术,系统集成问题,机械的问题,车内的人机交互问题等,所以靠单家创业公司很难做全。

平台的开放共享会促进这个领域的发展,从大方向来说是好事。

主持人 :有评论说,百度的阿波罗计划会炸掉全球数百亿无人驾驶的基金,我们有布局和应对吗?

邓锋 :我们说的更大一点,智能领域北极光在大概三年前就开始布局了。今天宣布一个平台开源,不太可能一年之内无人驾驶就进展很快。方向是对的,过程没那么快。我觉得媒体把它炒的太热,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主持人 :邓锋先生清华毕业后去硅谷创业,你在硅谷的创业公司卖了 42 亿美金,那时候你是不是硅谷最有钱的中国人了?

邓锋 :我没有考虑过,可能是之一吧。

主持人 : 2004 年是风险投资的一个拐点,那一年中概股的概念出现,携程上市,您在硅谷创业成功之后,拿钱回国创立了北极光,沈南鹏也回国创业。您现在回顾,几年前回国做风险投资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决定呢?

邓锋 :这是非常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决定。

做风险投资既能有商业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能接触和帮助一些很聪明的企业家,这会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我还记得 2004 年的夏天,有人组织了一次美国硅谷风险投资大咖到中国访问,我当时随行。那一次访问之后,很多美国风险投资机构决定进到中国,包括红杉等这些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少投资公司,都是那时候进来的。那一次旅行,点燃了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那一年叫做中国风险投资的元年,或者外资进入中国的元年。

主持人 : 2005 年,你从成功的创业者变身投资人,你个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邓锋 :我觉得更放松了。我做风险投资等于是从头开始创业,有很多压力,也交了很多的学费,最大的收获就是越来越接地气。我那时候在中国有一个所谓的成功企业家光环,对中国创业环境不了解,确实有很多情况下很困难,时间也比我预想的长。但是今天回头看,当时做这个事的时间点是很好的,所以自己的心态更放松了。

主持人 :回首过去这十年,有成长也有死亡,你能分享一个经历过最大的坑吗?

邓锋 :去年提到过的资本寒冬,但只能说是冷热不匀,从资金总量来说 2016 年比 2015 年是增加的, 2017 年钱依然很多,死掉的多是因为创业公司基数大。

对风投来说,挑战是未来十年,机会很多但是总回报率可能会下降。钱多,进入价格会提高, PE 会下降,所以退出的价格不一定会提升。 VC 两极分化会更严重。

回答你刚才说的坑,北极光属于比较稳健的投资基金,我们掉在坑里的次数比较少。但是也不见得是好事。北极光投资的公司里有不少 10 亿, 30 亿美金的独角兽,但是上百亿美金的公司比较少。 VC 不是以成功率计算,而是以总回报计算的。有一个风险投资人一生只投资成功了一家企业,投资的其他企业都不成功,投资成功的那家企业只有他一个风投投,这家企业叫微软,而这个风险投资人就很成功。

主持人 :北极光的投资案例如 Drive.ai ,很多都是科技驱动的。很多人也认为人工智能是下一个风口,你怎么看。

邓锋 :首先我觉得不要讲风口,应该是趋势或赛道,因为风口来的时候应该退出,那个时候再投就晚了。

再说人工智能,这个大方向我非常看好。这个行业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落地的解决,新的模式、算法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是数据,这个需要时间积累。

算法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从应用入手。

我举一个例子,今天有很多人工智能公司是做医疗影像处理的,这个项目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必须有好的影像,医院里缺乏技术人员,就照不出很好的图片,这时候图像处理就没有用武之地。

第二不要把人工智能看成独立的东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辅相成,而且大数据最好是自己的数据。否则你能拿到的数据,别人也能拿到。最后通过自己独有的数据打造物联网。

比如为医生服务,现在全世界每年出这么多新的技术和新药,医生根本没有时间培训自己。如果能整理出一个知识库,帮医生翻译新的文献,让医生不断培训自己,帮助他诊断,这就很有意义。但是这个又回到前面提到的——需要数据。

主持人 :看来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当下的创投领域来看人工智能是一个红利。有一种观点说,相比之前的几次创业浪潮,这一次中国本土发起的技术可能会让世界刮目相看,你怎么看?

邓锋 :中国本土发起的,坦率讲我没有那么乐观。

但是华人科学家确实非常厉害。我们做了一个未来科技大奖,面向海内外的,每年给一百万美金作为奖金。可以看到未来科技有两大块,第一大块就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 IOT 这些为代表的 IT 领域。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专家,最近很多美国院士都是华人背景,这些人跟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投资了他们的公司。

第二是生物医疗和生命科学。这个领域的创业者都不是草根创业,大多是在九十年代初就出国深造的一些科学家。在那个时候,中国最聪明的人很多都在各高校学生物。这些和中国相关的人创造新技术,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未来一定会令人刮目相看。

主持人 :中国本土的技术会不会崛起,你将群体界定为华人科学家,正主导下一个科技浪潮,不再是草根主导了。也就是精英创业。那么,精英怎么定义呢?

邓锋 :所谓精英,不一定是科学家,是指在某行业有很多经验,甚至在行业里工作了一二十年,团队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才。

主持人 :具备哪些素质的创业者可以在未来把科技做得更好?

邓锋 :我觉得精英创业群体,他们年纪稍微大一点,大概三四十岁,在行业里有人脉,有资源,有经验积累,对某一领域的发展规律、技术、产品、客户需求有深刻认识。

草根创业,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非常高,以后这种机会会有,但是少。

草根,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不要上来就做 CEO ,最好先加入一些创业公司,从头做起,培养一下自己再出来创业,你走的弯路会少。

第二要有快速学习快速迭代的能力,不怕犯错误。

第三是价值观,如果你是自私的人我们不会投。你不懂得分享,怎么带好团队?还要有责任感、有坚持的能力,如果船要沉我是不是最后跳船的?做事能不能坚持到底?

所以经历、经验、能力,包括价值观这些关键点都好的话,就是未来企业家成功的关键。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