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别等了,你们的蛙在我手里!
“佛系”养蛙,爱上一只不回家的蛙。除了收割三叶草,给蛙准备便当,啥也不用做。与蛙的交流只有他寄回来的旅行照片,对着经常空荡荡的庭院和房间,却玩的有滋有味。
简单的养蛙游戏,就这样火了!
⒈
《旅行青蛙》是去年12月初上线的一款手游。仅用一个月的时间,这款日本游戏传到了国内,并迅速刷屏。
1月21日,《旅行青蛙》登上了APP Store免费游戏榜第一名,微信指数超过1300万,百度指数超过了32万。两天后,微信指数翻了近四倍,达到了4800万,百度指数也翻了两倍多。
杭州惊现巨幅“寻蛙启示”:我和你爸泽言,等你回家
你无法直接控制蛙。你深深的爱着他,而他却说走就走,随心所欲,爱旅行,爱拍照。可能一会儿就回家,又可能好几天都杳无音信,蛙不在的日子,你只能对着池塘一遍遍收割三叶草。
蛙吃饭1个小时,一个姿势看书几个小时。
蛙不出门了,你想他走,蛙去旅行,你又想他回家。
朋友圈、微博,我们身边主流的社交网络都被爱旅行的佛系青蛙占领。明明自己还是个宝宝,却开始学着大人模样:崽啊,啥时候回家啊?
⒉
这款游戏确实像养儿子。虽然你无法直接控制你的蛙,但你的蛙能旅行的距离和看的风景,却跟你的付出有莫大关系。
你給蛙买不同价格的食物,他的下一步我完全不同。你给他买最廉价的面包,他甚至都不会吃。
你的蛙走多远、去哪,大概率会根据你给准备的食物、护身符等因素决定。谁不想给自己的小公举吃最好的呢?另外,你的蛙宝宝还会领回来小伙伴,还要交友。他们有时候出现在蛙给你寄的明信片中,有时候去你家串个门。
《旅行青蛙》的制作公司是日本的 Hit-Point ,曾因为《猫咪后院》火了起来。这些治愈性游戏,很简单,却又是中国市场上缺少的。
纵观中国的游戏市场,同质化严重,寡头现象严重。对比之下,舶来品《绝地求生》和《旅行的青蛙》都是日韩小公司出品,却又形式多样。
另外,在中国式教育中,非黑即白是大多数年轻人潜在的价值观。胜负,拿人头,炫耀技术太重要了。这种没有明显胜负结果的游戏,想在本土市场活下来,太难了。
⒊
其实,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明明思念成魔,却又无能为力。无法陪我的蛙看旅途中的景色,只能从明信片了解他的信息。
这像不像,面对朋友圈里的朋友或是家人。
你是青春期叛逆少年的妈,通过蛛丝马迹了解他的想法?还是异地恋的情侣,只有他的消息,却触摸不到他的生活?或是把蛙看成了自己,一个人吃饭睡觉走走停停。
不需要操作,剧情全靠脑补。虽然的大部分时间,这款游戏都被搁置着,但你的心却被它牵挂着。
这款日本“治愈系”游戏,靠着人性流的设定圈了中国人的粉。
南七道说,在日语里面,青蛙的发音(カエル)与回家(かえる)的发音是一样的,同时,青蛙在日本也有归来的寓意。因此,《旅行青蛙》最想表达的一个信息,就是回家。
⒋
我们和日本都是家庭至上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让都市里的日本人陷入高强度的工作。社会上,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伴随着经济的滑坡相继出现。
中国经济近几年突然高速发展,互联网覆盖了我们的生活,大城市人口集聚,小镇的年轻人远离家乡。房价、35岁中年人焦虑,中国经济虽然在增长,但年轻人的压力也在倍增。焦虑、迷茫、孤独,伴随着现在中国年轻人。
年底了,你是否越来越想家,回家的车票是否难买?
“治愈系”旅行蛙在这个时间火变中国朋友圈,就不难解释了。这款游戏让多少年轻人理解了父母的心思,又让多少人对着屏幕思考人生。
你对蛙的唠叨,似曾相识?
还没到家,要离家的场景不难想象。因为,这唠叨声,重复了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