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收购领蛙:跑马圈地还是再洗牌?

便利蜂
北京生活服务
24小时便利店品牌
最近融资:C轮|数亿美元|2016-11-15
我要联系
终究还是阿里与腾讯的较量

2017下半年,无人货架作为抢占办公室新消费场景的创业项目高调入场,快速的融资速度,疯狂的扩张速度让这个赛道火得发热。然而,在经历了不到一年的野蛮生长和疯狂扩张后,无人货架项目迅速转冷。目前各玩家发展状况到底如何?

创业邦聚焦该领域,走访了入场玩家并对其进行了系列分析和报道,这是我们报道的第7篇。

曾经有多引以为荣,现在就有多避之唯恐不及——从2017年被资本追捧,到现在果小美、便利蜂等各家对无人货架的三缄其口,加之撤站、裁员、媒体曝光,所有动作都在指向一个结论:无人货架似乎凉了

自2017年11月入局,便利蜂无人货架业务快速扩张,单周投放货架超1万个,曾宣称到同年12月底每周新增货架超过3万个。2018年初,大手笔收购领蛙使其获得了更多点位。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试图采访便利蜂了解无人货架的发展现状,但被婉拒。便利蜂已转型做便利店,无人货架升级为智能货柜,无人货架成了便利蜂不愿提及的过去。

领蛙:试错用了2年半

故事要从领蛙开始说起。领蛙成立于2015年7月,2018年被便利蜂收购。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无人货架业务的公司之一,领蛙几乎见证了整个无人货架领域由鲜为人知到热成风口,再到不愿为外人道的全部过程。

创始人胡双勇称,成立领蛙主要受启发于互联网公司的下午茶文化和零食福利。2015年10月,领蛙获杭州多牛资本、银杏谷资本及乐创会等投资方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2015年下半年完成数百个点位的铺设并自建了仓配系统。

2016年时赛道还不拥挤。身为领蛙董事之一的蒋海炳称,整个2016年他都试图向红杉资本中国基金、IDG资本、经纬中国这些机构推荐领蛙,但是这些机构均不看好这一模式。2017年1月,领蛙的钱烧完了,创始人胡双勇开始质疑模式是否正确以及要不要坚持做下去。在蒋海炳的坚持说服下,领蛙决定坚持到当年4月底,如果4月底融不到钱就放弃。

2017年4月,属于无人货架的风口来了。资本疯狂,风口周期持续近一年。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9月末,已经有至少16个无人货架项目获得投资,数额最高的达到3.3亿元,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蒋海炳称,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是第一个见领蛙的知名投资人。领蛙赶上了风口,一年之内成功融资两次:2017年4月获志拙资本千万级Pre-A轮投资,2017年8月获长岭资本数千万元A轮投资。

2017年9月,阿里巴巴诚信通原中国直销总经理桂强军加入领蛙,担任COO。与此同时,领蛙还引入了阿里的芝麻信用体系,成为芝麻信用在无人货架领域的首位合作伙伴。资本加持,人才资源加入,领蛙似乎胜券在握。彼时,胡双勇称领蛙的消费人数为数百万,用户留存率达到95%,库存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库存余额)是国内主流便利店的2倍,库存周转天数是国内主流便利店的一半(主流便利店的周转天数一般在20~35天)。之后,领蛙又推出了新一代采用人脸识别、自动支付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货架。

然而,蒋海炳表示,2017年10月到11月的两次董事会上,领蛙内部在公司发展路径上产生了分歧,一方主张扩张,一方主张精耕细作。最后结果是,领蛙在2018年1月被卖给了便利蜂。创始人胡双勇给出的变卖领蛙的理由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市场已经完蛋了。领蛙用2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试错过程。

便利蜂:领蛙烫手吗?

当初资本入局,无人货架赛道开始疯狂的点位之争时,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曾表示,谁率先达到30万点位,谁就能在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果小美创始人兼CEO阎利珉也指出,只有在一个城市铺满1万个点位,才有可能切换到下半场。

便利蜂也曾试图不计代价地拿到进入决赛的资格。

2016年11月成立的便利蜂在2017年11月启动了无人货架业务,入局虽晚,但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便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5万个货架的投放。2018年1月,其官方透露信息称便利蜂投放能力已升级到每周可投放2万个货架,预计春节前可完成50万个货架的投放,并且表示将在未来几周实现投放量的翻倍增长,也做好了长期不盈利的准备。

1月12日,便利蜂战略投资并控股领蛙。拿下领蛙后的便利蜂获得了前者的过万点位,竞争优势得到提升。便利蜂内部人士称,便利蜂认为单做无人货架并无价值,但可以与新型便利店有效补充,便利蜂的核心任务还是要开好店。换言之,收购无人货架,只是便利蜂为做好便利店进行的一种战略布局。

不过,收购领蛙后便利峰就开始大量撤站裁员,现在看来,领蛙更像是便利蜂接盘的一个烫手山芋。

2018年3月,有爆料称便利蜂在某个城市员工内部群下发通知,称除现有的8个智能货柜试点城市及3个预铺城市之外,剩余38个已铺设简易货架的城市将全部撤站。

3月底,媒体报道称便利蜂在西安上演了一场“无人货架大撤退”。而便利蜂官方客服回复称接到总部通知,西安等部分城市的无人货架在进行仓储和物流的调整,不清楚何时“回归”。

之后是广州:一家公司的员工表示便利蜂已在一个月前停止补货,并且撤走了货架,说是会换成智能货柜,但一直没有消息。据媒体粗略统计,便利蜂此次撤站可能至少裁掉1000名员工,同时造成近4万个点位流失。

收购之后贱卖,如果知道日后会撤站,是不是便利蜂当初便不会多此一举地高价收购点位?可惜没“如果”。

虽然收购领蛙时并未公开价格,不过有业界分析,按照优质点位数量来算的话,单个点位的价格大约是2000元/个,由此推算领蛙的整体收购价约在千万级。再来看便利蜂的身价:根据公开资料,便利蜂2017年2月时完成了3亿美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是斑马资本。3亿美金,千万级收购,便利蜂似乎有足够的资本试错。不过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比较好奇的是,收购领蛙,便利蜂后悔了吗?

无人货架:终究还是阿里与腾讯的较量

无人货架赛道支持派与反对派的观点泾渭分明:支持派看好办公室零售场景与需求;反对派则认为无人货架货损高,毛利低,人性弱点无下限。不过,无论是追捧还是质疑否定,这个赛道依然有人离开,有人留下,有人涌入。

七只考拉已于1月17日退出无人货架市场,转型做封闭智能设备——考拉盒子;友盒便利5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在裁人降薪筹备区块链,将转型为“新零售第一链”;便利蜂已升级无人货架为智能货柜,并且将重点放在精耕细作核心便利店业务上;便利购于4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无人货架业务目前已经覆盖25座城市,员工2500人,日订单量突破30万,并在5月底与腾讯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发力智能货柜;小e微店称,按照目前的节奏,会在2019年11月实现全国性盈利。

不过,放眼望去,陪玩的已先后出局,真正留下的终究还是阿里系与腾讯系:猩便利直接获阿里蚂蚁金服独立投资;果小美创始人兼CEO阎利珉出身于阿里创业大军;对外宣布已经在上海实现运营盈利的饿了么NOW系阿里饿了么旗下品牌;每日优鲜便利购A轮加B轮共获2亿美元投资,其中A轮领投方为腾讯;腾讯系京东旗下的京东到家也在研发和推进京东到家Go智能货柜。

或许被资本裹挟的无人货架领域玩家未来会与美团、滴滴、摩拜高度相似,要击败所有对手再谈盈利,而跑马圈地、洗牌整合的节奏都由幕后资本决定。

有人说,无人货架业务本身竞争壁垒不高。徐正(每日优鲜CEO)说,没有2亿美元融资的入场券就不要玩无人货架。这样看来,能融到资继续玩就是壁垒。

编辑元素】

关于领蛙

2015年7月,成立于浙江。

领蛙融资信息

2015年10月,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投资方为杭州多牛资本、银杏谷资本及乐创会等。

2017年4月,获得千万级Pre-A轮投资,投资方为志拙资本。

2017年8月,获得数千万元A轮投资,投资方为长岭资本。

2018年2月,被便利蜂并购。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更多无人货架系列文章

1、《不到半年吸金30亿,如今集体大逃亡,短命风口后的50家无人货架公司何去何从》

2、《无人货架“骤冷”,头部玩家果小美能否逃过“生死线”?》

3、《不追求点位扩张,货损5%~10%,京东到家GO将率先实现盈利?》

4、《B轮融资2亿,融资总额超4亿,一片唱衰声中,她却说无人货架不会消亡》

5、《每日优鲜便利购:日均订单量超过30万,复用1000多个前置仓》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