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国内商业航天兴起,一批商业火箭、卫星初创公司破土而出。
而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游,国内动力系统却面临缺乏。一方面,来自长城工业集团《商业火箭发展应对策略研究分析》的数据显示,我国“十三五”宇航型号国家任务发动机缺口仍近40%;另一方面,来自联合发射联盟(ULA)的数据显示:一级火箭发动机占运载火箭全箭总成本超过50%,二级火箭发动机占全箭总成本近40%。
成立于2018年8月的「宇航推进」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商业航天动力领域的公司之一,也是第一家研发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公司,与美国space X 的火箭发动机技术路线相同。其希望通过流程简化、工艺设计改良等方式,为商业火箭、卫星等设备提供低成本、高可靠的发动机和动力系统解决方案。
国内首家全品种火箭发动机
目前,在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大部分公司大多集中在商业火箭,其次是商业卫星,已公开的专业火箭发动机公司只有三家,分别是灵动飞天、惯性飞越和宇航推进。
宇航推进CEO王明哲告诉创业邦,宇航推进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做全品类的火箭发动机的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一级/二级/三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姿轨控发动机以及其他非标型技术成果转化等。其中,宇航推进率先研发的的是“沧龙”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
目前,商业航天市场的火箭发动机主要分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两种。其中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特点是生产流程快、便于储存,但推力小、成本高;而液体火箭发动机成本低、推力大,但研发流程冗长,不易储存。美国的商业航天市场以液体火箭发动机为主流,而国内商业航天刚起步,商业火箭公司为在市场抢得先机,大多选择自研或购买固体火箭发动机。
王明哲表示,虽然现阶段火箭公司大多选择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发射,但后续液体发动机将是必然选择,主要原因是固体发动机的高成本在商业航天领域竞争力很低。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路线上,宇航推进选择的是液氧甲烷液体火箭发动机。王明哲表示,和液氧煤油等其他路线相比,液氧甲烷具有不结焦、成本低、易维护、无污染、来源丰富的特点,一公斤只需要几块钱,而且常温条件下会迅速汽化,不会污染环境。
“Space X的第一代发动机用的是液氧煤油,而且已经研发到极致,但是第二代发动机就换成了液氧甲烷,原因就是这几个特点,更适合商业航天”,王明哲说。
产品进度方面,目前宇航推进首批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发设计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处于内测阶段。预计2019年3月底,完成试验厂房基建工程,5月完成综合液流试验台设备安装,明年6月首批产品将会正式投入市场。
体制内追性能 体制外讲成本
王明哲告诉创业邦,目前国内尚没有能够用于商业航天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原因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周期较长,并需要相对较高的成本投入。
军用航天和商业航天是两个概念。国家级的航天项目,大多是军事、或是技术研发用途,其中的产品工艺无法直接复制到商业领域,比如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本高达3亿人民币,基本不适用于商业用途。
关于成本控制,王明哲表示宇航推进会采用产品化思路,不会盲目追求性能,而是聚焦在低成本和可靠性。产品研发上,不设计过多品种,只生产10吨和60吨运力的发动机,比如20吨、120吨的运力可通过组合来完成;同时,宇航推进同时研发一级和二级的火箭发动机时采用通用配件,降低整体成本;设计方案出来后,在每一个研发环节配备工艺人员,对生产工艺、成本控制上严格把关,尽可能简化流程。宇航推进还自主研发了一套健康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火箭发动机的运行状态。
据了解,宇航推进将于近日开始燃气发生器点火试验。燃气发生器是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中的关键部件,用于产生高温高压燃气,驱动涡轮泵对推进剂进行增压,增压后的推进剂进入燃烧室燃烧,经喷管喷出,推动火箭升空。开展燃气发生器点火试验,意味着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已进入最后测试阶段。
核心团队方面,王明哲本人曾就职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五院、一院总体部,从事航天型号研制超十年,带领团队参与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卫星、火箭等多个型号总体研制,一院长征奖奖章获得者; 总经理郭利明曾就职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从事空间飞行器轨姿控发动机研制和总体研制工作超十年,任工程组长和课题技术负责人; 副总经理李文鹏曾就职于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试验管理工作超十年,带领团队开展我国多个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管理工作,拥有广泛的火箭发动机生产、试验资源。
宇航推进此前已完成由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领投的1000万人民币天使融资,目前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