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产业金融新思维:服务型金融机构存在更多机会

如何把数据打通是当前行业的痛点,也是机会之所在。

5月22-23日,由创业邦主办的2019创新中国春季峰会暨企业创新峰会在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召开。宜信新金融产业基金合伙人秦琴、春泉创投合伙人陈嘉君、RGAX中国区负责人陈明、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丰元创投创始合伙人李强、黑洞投资合伙人杨蓉、真成投资管理合伙人赵兴华进行了名为《如何看待产业金融新思维》的专场讨论。

犀利观点如下:

1、如何把数据打通是当前行业的痛点,也是机会之所在。

2、未来金融直接做交易是没有特别大的机会,做服务的话有机会,但服务的对象必然是控制场景。

3、中美贸易战的加剧,对双币种的基金来讲,人民币基金反而有战略机遇期。

blob.png

以下为演讲实录:

秦琴: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会场,大家上午好!我是宜信金融科技基金的秦琴。今天和各位同行一起讨论的问题是金融科技的新机遇。从2018年第一次资管新规开始,创投行业、金融行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下一次金融科技的爆发是什么时候?机遇在哪里?怎么投?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想过一年多了,今天我想听听大家的答案,也想跟各个已经在VC圈摸爬滚打十多年的同行们一起学习和交流。第一个问题,在金融业强监管的趋势下,金融科技领域还有哪些大的创业机遇?

陈嘉君: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其实不是考虑一年,而是从2010年互联网就开始慢慢趋向于互联网金融,当时第一个讨论是叫“互联网金融”还是叫“金融互联网”,后面讨论是不是要颠覆银行,然后又强监管。过去两年又陆陆续续看到P2P公司老板被带走等等。

我认为到现在的节点上不要规定范畴到底投什么类型的企业或者什么样的资产,过去3、4年的时间已经告诉我们很明确的答案,只要是参与到实际资金交易、撮合平台服务类型基本上都挺难的。今年九个科技金融类公司直接参与交易的增长不多,如果是往年的话10个里有2、3个做企业服务,为金融机构做服务比较多一点,而今年2、3个是交易的,7个是服务、数据、整合的。

坦白讲,纯金融供应链做企业服务面向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大型金融机构,从创业者角度切难度非常高。当然有些其他的机会零零散散再做整合可能性会比较大一点,趋势还是往服务型金融机构的方向走会好一点。

陈明:我是从事保险业的,所以我分享一下在保险看到的情况。第一,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C端已经做的很多了,保险方面C端的机会非常多,尤其是如何给C端做内容、做服务、做教育的机会还是挺多的。虽然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是“资本寒冬”,但在保险To C赛道上资本热度还是挺高的。第二,“数据”是非常关注和看好的,尤其在风控方面。风控方面有传统的信用数据,如果是做人身险和医疗险的话缺少的还是医疗的数据,如何把数据打通是当前行业的痛点,也是机会之所在。

李论:熊猫大概投了不少的Fintech公司,但是我比较坚持的还是投有技术给传统新兴企业赋能的公司,创业者需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如果你是没有特别牛逼资源的创业者,很多事情是做不了的,也不用想,就老老实实通过技术、用勤劳、用智慧赋能那些有牌照的人,挣服务费就可以了,这个赛道未来会出大量的上市公司。中国技术类上市公司里70%以上都是给传统金融机构做赋能的服务型企业,这方面的市场是巨大的,并且是真正给投资人和创业者机会的。有的地方是机会,但那不是我们能把握的机会,谢谢!

李强:我是外行,因为我是90年去了美国,我们投的项目在硅谷,都是科技项目。我们关注的还是以新技术把市场做得更有效,增加透明度,我们是一直坚持做技术企业的,其中包括以区块链为主的企业。中国面临着技术的发展,不管是政府还是技术都需要透明化,需要通过区块链把技术连起来,再通过区块链把数据分析提供给我们有利的信息,这对大投资机构和政府都是很有意义的。

杨蓉:黑洞主要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所以在金融科技方面和人工智能结合的领域还是有机会的,传统的大平台机会已经比较少了,但如果大家聚焦在新的赛道和领域里和人形成强关联,对人的生活、生活方式能够带来变化的领域都还是有机会的。比如说我们投了一个公司,是做人脸支付的,主要是给中小企业的商家赋能,帮助人工智能工具提高效率,让大家在支付的环境里体验最佳。这样的赛道在接下来是有机会的,反倒是有壁垒的行业比较难起来。谢谢!

赵兴华:大家好!我是来自真成投资的赵兴华,我们提到金融科技、金融技术类创新领域的投资可以看到过往涌现出来一批赋能型的企业,这些创业者大部分都在平台型公司、国外有很丰富的经验。但是出来后大家也遇到了所谓的“坑”,认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场景(像物流、供应链)里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导致上来什么都做,反而不那么专注。我们看到一批企业团队的技术实力很强,但实际上缺乏对垂直场景的理解能力。回归到本质,这个能力就是定义产品的能力,像金融科技、金融技术类创新、金融创业发展仍然需要尊重商业本质,需要真正地理解客户,理解潜在客户真正需求是什么。

比如说有一批企业会给银行做模型、智能风控、反欺诈、数据分析,但实际上,企业要真正清楚地理解你的资源在哪里,从而决定你的“这一手牌要怎么打”,可能你是一把“很快的刀”,但“刀”一定要砍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会看好另外的趋势,用新一代的技术、新一代的架构打已经被成熟定义好的场景。相当于你用成熟的产品打成熟的场景,这里面反而会涌现出来一些跟以往不一样的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谢谢!

秦琴:总结一下,大家依然认为这个领域还是有机会的,保险以及技术服务、人工智能、To B服务是大家比较看好的方向。

杨蓉:对。

秦琴:第二个问题,在这几个赛道里,您会把仓位放在哪里?如果您的基金规模有20亿,在座各位都是TMT基金,如果20亿只能投TMT,您会把多少钱放到跟金融、金融科技相关的公司里?

我们基金是从2016年开始做第一期,第一期总规模是1.5亿美金,三分之一放在了汽车金融,三分之一放在了保险经济、保险科技,50%和金融相关,50%和技术和To B相关。

陈嘉君:我们是2015年成立的,初衷也是三架马车,最核心的是金融科技,50%投在金融方面,之前15个项目有7个项目是金融的。二期筹备过程中很不幸下调了金融杠杆比,估计会在20%左右的范畴。

与其说大家在以资产进行分类,像保险、房产、小微金融等方法,还不如考虑下一个热点,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的核心是场景之争。未来金融直接做交易是没有特别大的机会,做服务的话有机会,但服务的对象必然是控制场景。

基金从2015年成立到现在我们在慢慢摸索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你不需要直接投金融,我们找非常重要的供应链资产方向,就是现在提的最多的产业互联网和B to B,我们投的项目都非常好。这些自身大量小额流转速度非常高的、违约信用率很低的非常好的资产,我觉得你把它认为是产业互联网项目也的确是,但对我来讲更是金融科技的沉淀,以后的池子就是在这里面挖的。逻辑上可以更宽泛一点讨论问题,未来的竞争不在于你做两个数据、风控怎么厉,我认为应该把更多行业放在金融科技领域叠加。

陈明:我们是创投机构,还是先存在汽车,再在医疗。

李论:大概三分之一的仓位会在Fintech领域,但不会特别狭窄地说一定是和金融强相关的。刚才主持人说到一个话题,to B、金融技术,目前这几样已经分不开了,我们希望三分之一仓位投在这个领域,希望BP跟团队结合的时候会用技术提高相关产业项目,但也不排除Fintech公司变成实业公司,或者实业公司变成Fintech,完全取决于在哪一端更有优势。

李强:我们在硅谷的美元基金刚刚过亿,投的金融小于10%,结果是7个独角兽里其中有一个是数字银行。在人民币方面刚刚投的项目还没有金融方面,希望能够投一些,人民币大概有7亿左右。

杨蓉:不是说哪个板块热、哪个板块更抢手就投板块,对投资机构来讲还是基于整个定位,和创业者一样你项目的优势在哪,怎么聚焦比较重要。我们是聚焦在人工智能方向的,我们投项目肯定是围绕这块布局和总体定位寻找好的项目投资,而不是说在这个板块怎样分散投,我们会觉得集中风险投资的优势会更好一些。

赵兴华:用一句话讲,我们去找科技驱动、与场景紧密结合的产品或服务。从投资角度来讲,一方面会极度关注基础设施效率提升,这里面既有刚才几位朋友提到的人工智能,也有云服务、云基础设施,同时还有智能硬件、IoT和智能物联相关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机会。从形式上来讲,在接下来将会更多关注企业级、服务级方面的领域。这些都是在新时代基础设施有改变、有提升效率的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投资机会,结合场景的变化过程我们理解科技既可以赋能,同时也可以结合场景的前提下提供一种盈利的手段,所以我们会寻找这方面的配置,但内部确实没有明确的标准说要放多少配置到Fintech。

秦琴:因为时间紧张,我有一个问题特别想请教大家。今天早上我看新闻特朗普说要把美国资本市场严禁中国公司IPO,并且继续加剧贸易战。想请问各位,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的未来您怎么看?

李强:现在人民币也有,美元也有,我们完全分隔,按当地的游戏规则做事,在美国那边有美国法律,因为我们的主要合伙人在那边都是美国护照,按美国的方法做事。国内按中国法律法规做事,两面之间的联系完全是金融关系,不要有技术的内部交易,技术可以通过买卖。贸易战不管是打得热闹还是将来谈的很好,对投资都是很好的机会。对投资人来讲,只要中美双方有不同difference就有势能,有势能就能赚钱,这是我们的根本理念。再就是中美之间如果做的更好的话可以作为渠道来疏通双方的金融,如果做的不好那作为“桥梁”的作用就更大。

秦琴:我们基金有一半以上的钱是投在境外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40%的钱放在中国。在这一轮贸易战里看到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很可能人民币基金会越来越壮大,而且港股很可能是未来所有人民币基金退出最便利的通道。美股反而对中国的公司会有一些审批上的问题。从资本来讲,我并不认为这是大的问题,因为资本本来就是逐利的,如果你能赚到钱不管通过哪个市场他还会投你。对于双币种的基金来讲,人民币基金反而有战略机遇期,所以我们二期加配了人民币。

陈嘉君:我们是做天使的,不大关注IPO限制不限制,目前7个互联网科技项目退出了2个,还有3个是直接参与交易,不是P2P,而是融资租赁、理财师分享平台等,这3家公司发展的并不是特别好。但剩余2家投了国内在动产和不动产上所谓的C位不良资产处置公司,这2家公司非常赚钱。所以特朗普从他们角度和从我们角度来讲意义都不是特别大,但是我认为科技型公司具有一定扩张性的前提下一定要选择很好的市场。我个人觉得人民币市场投资人认知程度最好还是优选美股。

陈明:昨天晚上全球投委会也问了这个问题,确实有考虑相关的风险,甚至考虑到美元投进来后汇率回去的问题以及贬值的问题。

李论:我们也有人民币、美元双币种,目前为止我们手上没有6个月内美元IPO计划公司。其次我还是愿意相信美国的智慧,他们能在全国世界范围内在政治和经济上搭出最科学的交易体系,你要相信体系的力量不会被个人影响到,所以问题不太大。其次退出渠道应该多样,真的发现这样的事情maybe就是深圳和香港的机会,这个管道关了别的管道水量一定会增大。

杨蓉:我们也是人民币和美元基金都有,对我们来讲没什么影响,在这个阶段来讲政策的变化也是波动的。我们投的也都是中早期的,到IPO也比较远,所以在当下的阶段里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围绕项目本身进行投资。当然跟政策强相关的可能有规避会比较好一些。

赵兴华:这两天我也跟我们的美元基金LP沟通这件事,因为我们正在募集美元基金。同时也跟人民币LP在沟通这个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未必不是好事,可能会倒逼证监会、交易所加速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前几天的关键词是“卡脖子技术”,反过来针对这件事我们内部专门梳理出了25条关键“卡脖子技术”。核心部件和核心基础软件是我们关键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在这里面过往已经有了很多中国“备胎计划公司”反被倒逼成“A计划公司”。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反而是巨大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双币种的管理人来讲,可投资的范围会更广。

秦琴:谢谢大家!讨论这三个问题相信对创业者也会有帮助和启发,你们在什么领域创业可能会拿到钱,以及在什么样的市场可能进行退出,这是目前根据当下资本市场、政治环境进行的分享,可能过几年又会不一样。希望未来都会有更开放的资本市场、更透明的环境让我们做更多的创业和创新,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谢谢大家!

来源:创业邦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