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自冯仑风马牛,作者风马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贸易战还在继续,芯片成为了近期的热点。在公众都在讨论芯片国产化的热潮中,5 月 24 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出于一些考虑因素,公司决定主动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中芯国际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按照其官网的说法,中芯国际也是「中国大陆技术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跨国经营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然而,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却早已出局。在中国半导体行业还很落后的时候,张汝京曾义无反顾投身芯片产业。为表彰他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杰出贡献,在「集微半导体峰会」上,倪光南院士亲自给张汝京颁发了终身贡献奖。一些媒体更将「中国半导体之父」的称号送给了张汝京。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有成就的一个企业家,却经历了三次创业出局。如今,年过七旬、初心不改的张汝京正在青岛进行第四次创业。
1977 年,张汝京进入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做工程师,当时张忠谋正在德州仪器当副总,两人并没有过多的交集。10 年后,张忠谋回到台湾创办台积电,并迅速成为台湾半导体业的领军者,张汝京则帮德州仪器疯狂扩张,成为业内公认的「建厂高手」。
1997 年,张汝京在父母的建议下,决定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创业。接受央视采访时张汝京说:以做中国人为荣。我们就是中国人。如果还不够好,我们努力让中国变得更好,所以我很愿意回来。当他在大陆把投资人和团队都找好时,却突遇李登辉逼迫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撤资,张汝京只能回到台湾,创办了世大半导体公司。
3 年后,世大半导体成为台湾第三大芯片公司。就在他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张忠谋与世大的大股东秘密协商,最终以 50 亿美金并购了世大公司。企业被收购后,张汝京在台积电处处受排挤,最终决定北上大陆再次创业。
钱不要了,股票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 2000 年 4 月,张汝京携妻带子来到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张汝京发现,当时大陆既没有成型的专业半导体制造设备,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无论是在芯片技术还是产业规模上,都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为致命的是,西方国家对半导体的一切技术、设备都有严格的输出限制。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张汝京找到日本东芝、富士通、欧洲微电子研究所等企业机构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中芯国际不断受到来自美国的阻挠。美国政府先是禁止美国企业向中芯国际出口设备,其次让银行停止向中芯国际放贷。有报道称,当时为了突破美国的封禁,张汝京凭借自己的人脉,找到了美国五家教会组织为他做担保,最终成功解决了设备和贷款的难题。
在人才方面,张汝京把在海外和台湾跟随自己的 400 多位技术专家引进到上海。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张汝京专门修建了中芯花园社区和中芯国际学校。在中芯国际,甚至普通的操作工人都可以去读上海大学的微电子学院,这个是非常激励人的。
有了至关重要的设备和人才,中芯国际开始迅速成长。仅仅 3 年时间,中芯国际就在美国和香港同时上市,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代工企业,创造了堪称芯片制造史上的「世界纪录」。
然而就在此时,两岸关系开始趋紧。陈水扁为了打压大陆半导体,给张汝京开出了 500 万台币罚单,并要求张汝京在半年内将企业从大陆撤出,还威胁说如果不照办,就要取消张汝京在台湾的居留权。
面对如此威逼,张汝京没有后退半步,宁肯不要台湾户籍,也要留在大陆继续做半导体。张汝京说:控制台商到大陆进行芯片技术投资是个错误,这种控制恰恰给了韩国、欧美等国的投资进入中国大陆的机会,实际上对台湾芯片业是不利的。作为一个高科技工作者,我有幸参与美国、新加坡、欧洲与大中华地区多座芯片厂的建立与经营。对于台湾当局做出的处罚,本人深表不解与遗憾。
几乎与此同时,新的麻烦来了。
2003 年 8 月,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遭到了竞争对手台积电在美国的起诉,就商业机密等问题要求赔偿 10 亿美金。对此,张汝京承认:我们确实犯了错误。因为公司合并了,后来跟随我回上海创业的工程师里有一些是台积电来的,他们可能不小心或者没注意在制造过程中照搬了以前的「菜单」,侵犯了对方的权益。
2005 年 2 月,双方达成庭外和解。中芯国际要赔偿台积电 1.75 亿美金,并设置一个「第三方托管账户」,将自己的技术存到这个账户里供台积电「检查」。此后,中芯国际一直在努力建造自己的 IP 体系,以更高速度扩张自身,张汝京也开始引进战略投资。
然而致命的是,一年零七个月后,台积电再次状告中芯国际违反和解协议。
这一次,张汝京也再度陷入老上司张忠谋的阴影中。他感慨道:每当我们突破难关或进入发展关口,台积电都会给我们来这么一下,但这次他们是骚扰。一周前我们已经提出反诉,这次我们清楚地找到了证据证明台积电属骚扰性质。
官司一天天打下去,张汝京把所有的庭审记录都看了个遍,他发现打到最后至少是平分秋色。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的袭来让全球企业进入末日。庆幸的是,中国市场的持续壮大有效地带动了电子设备的芯片需求。张汝京在当时表示:产业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预计 2009 年公司将终止连续四年财报亏损。
为了尽快让企业专注市场,实现盈利, 2009 年初,倔强的张汝京还是找到了张忠谋谈判,当时双方已达成初步和解协议。然而中芯国际的代理律师却认为胜算非常大,坚持要打到最后,结果台积电胜诉了。受到重创的中芯国际要赔偿台积电 2 亿美金,并割出公司 10% 的股权。
事实上,无论从规模、技术还是盈利水平来看,中芯国际都远不是台积电的对手。张忠谋之所以穷追猛打,表面上是除掉了一个竞争对手,实际上是想借此打破台湾官方对台积电投资大陆的限制,为曲线进入大陆进行战略布局。
2009 年 11 月 10 日,中芯国际创始人兼 CEO 张汝京宣布辞职,他给一位离职多年仍为他落泪的老部下发了一条短信:请保持喜乐,虽然世上有不公平之处,但主的世界有平安。
对于一个 61 岁的老人来说,这多少有些凄凉,准确地说,张汝京是被自己的「亲儿子」遗弃了。这很像是当年乔布斯在苹果的经历。
关于张汝京的离开,有业内人士分析败诉只是导火索而已。为打造全产业链,张汝京曾在中国多处投资,引起董事会不满。他们认为中芯国际过度侧重产能扩张,而忽视了长远的研发能力的提升,导致技术基础缺失,盈利能力欠佳。
同时,中芯国际有着一份十分复杂的股东名单——海外华人、国外 VC 、银行、央企……几乎包含了所有融资渠道。身为创始人的张汝京,个人持股在多次稀释之后不足 1% 。由于投资方背景差异巨大,根本利益难以保持一致,夹在中间的张汝京疲于奔命,难免得罪人。股东们趁着败诉将本已没有太多话语权的张汝京踢出管理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离开后的张汝京坦言: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我觉得焉知非福。中芯国际开创的不错,现在接班也很好。另外,我对董事会没有任何怨恨,张忠谋永远是我心目中敬重的师长。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汝京还对中芯国际的创业历程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企业不要轻易上市;二、学会官员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与政府打交道;三、技术类企业应该谨防过于关注技术和运营本身,而忽视行政部门的支持作用比如法务部门,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四、中国企业在海外打官司的时候,一定要找非常好的、懂行的律师去做。
2009 年从中芯国际辞职后,张汝京一边休息一边做起了投资,接连在大陆投资了四家 LED 企业。五年后,张汝京又在上海开始了人生第三次创业,张汝京解释自己来大陆创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填补空白。他成立了大陆首个 300 毫米大硅片项目的承担主体——上海新昇半导体公司。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年后,公司董事会又突然宣布,张汝京不再担任董事长职务。
三次创业,三次出局,这时候许多人都认为张汝京走到了尽头。但他却表示:遇到困难没关系,挺过去就好,然后东山再起,再做。
2018 年, 70 岁的张汝京又回来了,他开启了人生第四次创业。张汝京联合青岛澳柯玛成立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将海外成功的 IDM 模式(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身)引入国内,打造全新的 CIDM 模式,这个「 C 」即 Commune ,共享、共有的意思。为了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张汝京还和青岛大学携手共建了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
张汝京说:中国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和应用方面比较成熟了,但是产业链前端的环节很薄弱,最容易被人家卡脖子。我爱我的祖国,我就是要做中国大陆还没有人做起来的事业。我努力在做,也不会停止,直到造出最好的「中国芯」。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葛洛夫曾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作为企业家,张汝京也承认自己的性格中有偏执的成份。当张忠谋宣布退休时,张汝京对员工说:与前辈们比起来,我起码还要再干 17 年呢!
半导体行业开发压力大,收益周期长,许多年轻人都待不住,但张汝京 70 多岁了还在一线奋斗,他的这份坚持实际上来源于报效祖国的信念。
早年接受采访时,张汝京曾谈到:因为战乱的原因,出生不到 1 周岁,我便被抱上了开往台湾的船只。后来我回国创业, 90 多岁的母亲才得以跟着一起回到大陆,在家乡养老,也最终长眠于故土。她当了一辈子老师,从小就给我们灌输中国传统文化。小时候,母亲常觉得做中国人「很悲哀、可怜」,因为处处被人欺负,但后来一直觉得庆幸,自己是个中国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