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在裁员,为什么便利蜂却能涨薪

便利蜂
北京生活服务
24小时便利店品牌
最近融资:C轮|数亿美元|2016-11-15
我要联系
有些公司做着做着就没了,鲜花和掌声明明就在昨天,但转眼人去楼空。有些人昨天还被猎头追着跑,扭过头自降薪资都找不到工作。有些公司还能逆势涨薪。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编者按:本文转自倪叔的思考暗时间,作者倪叔,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有些公司做着做着就没了,鲜花和掌声明明就在昨天,但转眼人去楼空。有些人昨天还被猎头追着跑,扭过头自降薪资都找不到工作。有些公司还能逆势涨薪。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逆势涨薪的便利蜂

何夕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发了一条微博,对媒体人职业路径的吐槽最终在上个月变成了姜茶茶的一篇10w+,《微商,这才是真实职业路径!》很快刷屏市场公关圈,职场焦虑再次被引爆。所有的光荣与梦想,最终都被互联网行业频繁的人事调整所击溃。

在大环境开始调整时,便利蜂却逆势涨薪,不得不说是一个异类。

6月6日,钛媒体发了一条快讯,大致的意思是“便利蜂的总部员工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便利蜂的人力资源部发布全员邮件,宣布本月13日将发放去年的年终奖,近半数员工还将获得额外的奖金激励,加上新设的半年奖,S级绩效的明星员工全年将可以拿到20薪。

除此之外,年初承诺的股票奖励也已于5月底发放完毕,门店一线的战区经理和入职刚到一年的应届毕业生也有份。所有的福利和惊喜都与资历级别无关,而是属于所有“明星员工”的特权。

这几乎是一次普惠性的奖励,在大环境开始调整,部分对手关停并转的情况下,便利蜂这么做除了说明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充裕外,必然还有其他的用意。结合年初便利蜂的另一条新闻和CCFA发布的一份数据,或许,我们可以发现更多。

周期:口红效应

2011年,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里提到,“认识到市场波动必有周期对投资至关重要”。似乎是意犹未尽,八年之后,《周期》出版,霍华德用了整整一本书来讨论“周期”这个话题。

市场波动自有其周期,有些周期与大环境同频,有些周期却与大环境相反,口红效应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每当经济出现调整的时候,口红的销量就会逆势上升,与口红属性相似的产业——比如娱乐业——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新零售模式下的便利店也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经济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低价产品偏爱趋势”,简单来说就是“不贵的美好”,这里的低价并不代表低质。

比如,Melissa是星巴克的忠粉,在目睹了公司的一轮裁员后,她开始改喝便利蜂咖啡。作为咖啡的重度用户,Melissa心里很清楚,两者之间,无论是原料还是咖啡机,其实都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过去带着一份小骄傲死守星巴克,但是喝惯了便利蜂之后发现美好感并未打折。

大环境出现调整的时候,消费者本身的消费欲望并没有消失,而是越来越趋于理性,大钱不敢轻易花,结果就是市场上忽然出现了很多“小闲钱”,这些“小闲钱”最后都花在了“不贵的美好”上,比如口红。口红效应背后,是高频的日常消费,便利店便是其中一个场景。

CCFA近期发布的《2018年中国连锁百强榜》显示,2018年销售额和门店数出现下降的百强企业中,以百货店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占到一半,而便利店的销售规模和门店增长量却开始领跑其它业态。所以表面止我们看到一些便利店在关停并转,但总体数据却增长强劲。

随着便利店对于商品和技术的持续创新投入,相比商超,离消费者更近的便利店“不贵的美好”的属性越来越强,成为都市白领和5亿新中产的日常消费首选,甚至有成为“城市厨房”趋势。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当本土便利店开启‘城市厨房’,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或许未来的便利店会根据不同的地段、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主打不同风格的食物,有数据的支撑和情怀的体验。”

今天的中国,与曾经的日本高度相似,人口老龄化、小家庭剧增、空巢青年批量出现,这些都是便利店生存的肥沃土壤。人口老龄化对购物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家庭的出现让日常采购偏向了量少而价优的商品,于是年轻人为什么不买冰箱成为了一个话题。

所以,回到2019年开年,便利蜂内部信显示,2019年门店将突破1000家。目前便利蜂门店超过700家,711用了14年才开了200家店。逆势涨薪背后,是便利蜂整体业务的高速增长,更是为未来在做准备。

为什么是便利蜂

看到便利蜂高歌猛进的时候,我们还应该看到,就在去年下半年,因善林资本爆雷,邻家便利店在北京的168家门店一夜关停。

在口红效应的推动之下,便利店行业确实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是仍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所以我们必须要问,为什么是便利蜂?便利蜂过去两年开了超过700家店,2018年的开店速度是2017年的10倍,2019年总店数将突破1000家,为什么便利蜂可以做到高速增长?

回顾便利蜂的创立,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家计划性和节奏感很强的公司,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稳定性。从开店的节奏上也可以看出来,便利蜂花了很长时间去调试市场和运营,在一切成熟之后才开始扩张,而不是盲目开启高速增长模式。

新零售便利店看似是规模和入口之战,实际上是产品和供应链之战,这些绝非一朝一夕可成,线下新零售之重就重在了这个地方,所以便利蜂开前200家店花了一年半。这一年半时间主要花在了产品打磨、供应链整合和数据算法上,而这些都是苦活。

拿供应链来说,便利蜂重度介入供应链,重资打造专属合作工厂,从生产源头到物流配送再到门店销售,全程强监控、数据化、在线化。

建立在产品和供应链之上的“数据驱动运营”是便利蜂的核心,通过自主研发的便利店运营系统,便利蜂已经实现了业务的全局数字化。

以食品安全为例,为确保加工好的食材安全配送至门店,便利蜂在其冷链物流车上安装了GPS和蓝牙温度计,可以在后台实时监控车内温度,发现异常会自动报警,食材也会被当即废弃或被门店拒收。

此外,国内便利店一直靠人工检查做商品的到期废弃,存在疏漏的可能性。便利蜂自主研发鲜度PAD,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人工疏漏,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再以全量营销举例,便利蜂仅需48个小时便可在全国门店完成部署,而传统的便利店,包括经营水平最高的日系便利店,要完成在全国门店部署这一动作也需要几个月时间。便利店在线下,更在线上,这些便是便利蜂开始那一年半在做的事情。效率比速度更重要。

原《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创办人,「秦朔朋友圈」创始人在评价便利蜂时写道:“网上风口面对的是空白市场,发现一个新机遇就能迅速腾云驾雾,而线下的物理空间早已布得密密麻麻,无论是见缝插针,还是点石成金做改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于便利蜂来说,便利蜂不仅仅是一家便利店,更是一个数字化、在线化的终端入口,是一个不断产生数据并被数据驱动的公司。

回头再看涨薪,分明是想抓住时机,大干一场。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倪叔的思考暗时间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