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房企来势汹汹冲进机器人产业。
去年年中,碧桂园正式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随后与清华大学达成合作,并规划未来五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入至少800亿元。
今年,碧桂园再度出手500亿开发长沙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项目。
不止是“搬砖”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前5月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多项指标增速出现下滑。其中,前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551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今年以来始终保持负增长。
即便是作为龙头的碧桂园,涨势也在收缩。碧桂园今年前4月合共取得权益销售额1672.3亿元,同比微降4.8%;根据克而瑞公布的房企1-4月全口径销售额排行榜,碧桂园以2370亿元排在第一位,和去年同比下降约8%。
在2018财年年报中,碧桂园将自身定位调整为“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传统地产之外,农业和机器人被视作其多元化的两大路径,向高科技靠拢。
农业层面,碧桂园主推新零售业务“凤凰优选”,促进农业、农户及地产、社区业务的融合。
有意思的是,碧桂园做机器人是为了什么?杨国强称也不断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
在某次全国媒体见面会上,杨国强称做机器人以来,搞得自己前二三个月也像个机器人,每天都学电脑,就像小学生一样。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是为了什么,在家里每天写毛笔字,就写了一句话:为了什么?
答案可能是随着业务线的延伸而逐渐显现出来。
碧桂园集团2018年年报中阐释,公司成立了机器人和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制造部门,打造机器人谷,形成科学家+企业家新时代产学研发展新模式;深耕建筑机器人,致力于智慧化建筑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探索智慧建造,把纯体力,重复,危险系数高的劳动都交由智慧化的高精度建筑机器人完成。
狭义上看,机器人谷就像是一个地产主题。据博智林前总裁沈岗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广东机器人谷将建成一个有关机器人所有领域的创造创新之城,一个集研究、生产、生活、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宜业宜居之城,一个融合机器人高新科技和现代化文明的未来智慧城市。如此看来,科学家和企业家只是机器人谷的内容承载者,本质上,这还是一个地产概念。
早在去年 10 月,碧桂园集团江苏区域与苏州穿山甲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穿山甲机器人将充分发挥机器人产业优势,配合碧桂园进行科技小镇的土地获取;协调整合主导产业资源进入碧桂园在江苏的产业园区等。此外,双方还将探索成立产业基金。
看起来,机器人与地产协同的故事讲得圆,但能否真正成为这家企业的增长力还待时间验证。
最大缺口:人才
5月底,碧桂园机器人公司博智林总裁沈岗离职,引发外界对碧桂园机器人业务的讨论。核心人员的离开,杨国强的机器人梦会就此搁浅吗?
紧接着在6月3日碧桂园内部管理会议上,杨国强试图重塑信心:公司上上下下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推进机器人事业。这句话被宣传标黄加粗刊发在企业公众号。
“上上下下”四个字背后,意味着投入全情,已然涌动着人事的流变。5个月前,分管西南区域的集团副总裁张志远改任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执行总裁,另一位集团副总裁朱剑敏兼任博智林副总裁,另有不少中高层被填入博智林的坑位中。足见杨国强希冀通过调整快速推动机器人业务的发展与整合。
房地产行业向来以“高周转”为生存力。投入产出时间越短,资金周转率越高,资金回报率也越高,这一逻辑驱动着项目从开发、施工到开盘销售回款的时间被压缩到极短。10多年前,万科就提出“5986原则”,即拿地5个月动工、9个月销售、开盘售出8成、产品6成是住宅,保利、金地、龙湖等紧随其后。
直至碧桂园在前几年将此“速度”演绎成“危情”。去年碧桂园上海杭州连续几个项目发生坍塌事故,引发媒体对于其盲目追求高周转枉顾质量安全的声讨。据透露,碧桂园内部,对于参与跟投制度的项目,12个月是个节点,12个月实现资金周转的就可以获得奖励;一线、1.5线城市受制于开工、预售条件的严格,达不到这一标准,可以延到20个月。
或许正因为此,建筑机器人被杨国强提在最靠前的议程,生产的效率依然是其追求的根本。
对机器人业务,杨国强也在同样要求“高周转率”——今年3月,杨国强亮出机器人业务时间表:“希望建筑机器人今年完成量产前的试运营,在2020年开始大量投入使用。”掐指一算,到今天,机器人公司成立也才刚刚10个月时间。
4月18日,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副总裁朱剑敏向媒体透露,有10多款建筑机器人已经完成样机研发,陆续进入工地测试。
为推进机器人业务进展,碧桂园下大力气引进人才。
早在2月份,博智林机器人团队规模已达到接近9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占比超过49%,拥有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超过41%。博智林目前已形成4大研究院2大事业部的多核心业务引擎。今年5月1日以来,累计引进研发人员234名,比4月末增长51%,其中80%以上是行业内的中高级研发工程师。
一个小插曲是,据广州日报6月7日报道,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农民胡尊云,因为手工打造了3款“阿特拉斯”机器人,被杨国强直聘为博智林机器人公司的机械工程师。破例招聘新闻的背后,也正说明真正的机器人专业人才相当缺乏。机器人实现碧桂园速度的难度也在于此。
而对于机器人业务未来的盈利计划,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湖南区域总裁黎晓林此前对媒体的说法是,没有盈利指标要求,因为投资的是未来。
财报显示,2018年全年,碧桂园实现合同销售金额5018.8亿人民币,营收3790.8亿,净利润485.4亿。
上述公开报道称,碧桂园针对机器人业务5年内计划投入800亿,相当于拿出了两年的企业利润,势必要砸出一点水花。财报中透露,智能制造将在未来有效地提升建筑效率,成为碧桂园强大竞争力的源泉。
如任正非所言:我们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但是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恐怕也是如此。
多家世界500强齐布局
碧桂园不是第一家涉足机器人领域的房地产公司。早在2015年,万科便联合合作伙伴推出了售楼机器人、巡逻机器人等系列产品,王石曾言,万科未来40%的员工是机器人。
而围绕机器人产业主题地产,今年万科也有布局,3月,万科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围绕深汕合作区鲘门机器人产业小镇的开发建设。
和碧桂园一样,另一家地产公司恒大也是豪掷大手笔。4月,恒大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称恒大将在未来十年投入1000亿元与中科院共同打造三大科研基地,正式进军高科技产业。这1000亿,将投资在在机器人、集成电路、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恒大的落点也是地产,称将和中科院共建“三大基地”: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研孵化基地与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另一世界五百强美的也早盯上了中国未来机器人市场这块大蛋糕。美的在两年前收购了全球前四的机器人公司德国库卡,现阶段正紧锣密鼓进行业务整合。
比起前面几家,美的借并购发展机器人业务的速度较为突出。美的曾在2018年财报中表示,按照美的集团的计划,2024年库卡年机器人产能达到每年7.5万台,加上现有产能,每年在中国的机器人产能总数将达到10万台。
本文相关的文章列表页头图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作者:梁园园,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