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作者谷铁峰。
大家好,我是谷铁峰,07年大学毕业,进入世界500强美的公司做了5年实业。因身体原因离职休息了2年,期间参与过一个投资担保公司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接平台,因对供应链的把控不太熟悉,不到一年就倒了。
随后被一个股东推荐去了UU跑腿,做了3年互联网;接着就是创业做互联网+传统(答案茶、阿贤鲍鱼),通过抖音用时5个月带来1.5亿营收;后来成立短视频公司,以代运营为主,而且运营了两个号抖音3个月突破均通过100万粉;我就是一个三无背景(无资金、无背景、无资源)的创业者。
实体行业如何利用互联网+趋势转型升级?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实体的冲击很大,很多实体店都关门了,也有很多转型做互联网+的。那么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实体行业应该如何转型呢?
互联网+实体,相互融合才能进化升级。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它一定是个趋势,这个趋势是没办法改变的。只不过在这个趋势上,肯定有一些需要我们去摸索的地方,但这个摸索目前为止在我看来讲,很多人互联网+实体失败的原因是去改造和创造,但我认为互联网+应该是融合,两则的区别在于改造是非常自信地想把以前的东西都打破,然后去重新的组合,而融合是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原有行业敬畏,然后用互联网的工具或者说思维方式去和我们原来经营的产品进行这种1+1大于2的效果过程。
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关联的企业像超级物种和海澜之家都进行了市值对半,美团小象也开始去对标所谓的盒马鲜生,甚至在苏州昆山关了第一家盒马鲜生店,但是我觉得它并不代表这个模式走不通。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我记得他在一篇采访里说过,原先他是没有尊重区域之间的差异化的,就是互联网人总是想用一种模式去革新改变一种传统行业,但事实上传统行业它有传统的运营规则和细则,我们只能去适应。这是互联网在无法规避的实业壁垒上(产品、成本、服务)做的增效,而非打破。
比如从餐饮行业来讲,我需要定价,定价是需要研究我的客户,研究我的人群,当了解他们的消费结构时,我就要在他们这群结构相对密集的地方去选择位置,位置选好之后,我要提供产品的味型和呈现符合人消费产品时的兴奋感,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考虑到盈利,那盈利的后面就要考虑到供应链和运营成本,最后考虑到怎么样让你的食品不借助于复杂的厨师,而是靠中央工厂化标准化的这种输出前端,只需要加工应用就能给到用户手上就行了。
这一系列其实就是我提到的食品工程、定价工程、用户工程、前台后厨应用、中央工厂和供应链工程。 这种复杂度和它的产品的统一,互联网+是没办法去走开的,所以说互联网+不是冒险,而是尊重趋势,就像我们知道一定会老死,但依旧会在生命健康研究上花费时间,否则就是等死。
餐饮行业如何实现快速盈利?
民以食为天,看似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但却让多少创业者深陷其中血本无归。而我作为答案茶创始人和运营者,仅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就迅速让答案茶在全国展店至417家,平均每家门店日销售400杯答案茶。答案茶成功后,我又瞄准了鲍鱼市场,创立了生鲜品牌“阿贤鲍鱼”。
和答案茶不一样,这次“慢”就是快。因为我更想做一个品牌,上文也说了,我们要尊重餐饮行业的逻辑,它不是靠一个简单的概念,也不是靠一次简单的炒作就能把一个产品就去打火的,从加盟商过渡到了“合伙人”。加盟的逻辑是投机,这些人过来就是看见你火,就想加盟回去赚一波钱。他们以盈利为目的,对门店需要一定的运营投入的这种周期,他们可能不在意;而合伙的逻辑是持久,我们会有挑选,要看你的合作目的,有没有类似的相关经验,然后你的社会资源支撑不支撑你做这样的一个东西。
我觉得能快速实现盈利跟怎样做项目的冷启动很关键,我们在做冷启动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不存在于像传统的招商加盟的公司,他们只依靠单一的信息流广告策略,我们是跨界依靠置换资源,像和微商的团队线上产品合作,和做社群做群推等进行这种合作来去进行流量的搜索,只要是有流量的地方有以长久投入为主体收益的群体或组织都是我们的用户,因为企业家不会投资一个店,但是会投入一个项目。
餐饮行业如何利用互联网打造品牌知名度?
拥抱互联网提升品牌知名度,我觉得思维才是最大的门槛。首先我遇到的大多数餐饮人还是愿意拥抱变化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抵触的。他们就相信做好产品,做好供应链的把控,就能把一个企业给做好,但是我觉得人性的需求是不变的,每一个环境每个时期他都有每个时期的应用特点和这个工具,我们使用的工具都会在变化,这个东西才是我们去看待。未来讲的就是互联网效应,就必须拥有它,你不要抵触它,不仅是公司,而且更应该是我们的一种战略布局。因为我没有看到过哪一个武林高手是依靠武器而不是内功去取胜的
互联网到未来这种变化会越来越多,包括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传统人,他们以前不屑于网红打造ip打造,觉得我保留原来的味道就行了。但是他们现在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手法,比如说凑凑推出了他们的这种所谓的茶,包括这种西贝莜面推出了他们的超级单品超级肉夹馍等,都开始用一些网红的元素去和他们传统的工艺的手法结合,这样的话就产生了更大的品牌持久力,所以说我的看法就是,拥抱互联网思维才是最大的梦想,介入好这样的一个战略的武器,结合自己的内功,让自己的产品持久,并且要注重ip的塑造爆品的打造,并且与消费的趋势结合好。
如何利用互联网操控大众情绪点?
做互联网+,要了解大众的情绪并引导用户,如何引导用户情绪?一句话就是“不是策划一个内容要用户分享,而是我们策划内容满足了用户分享的什么逻辑”。举个例子,我们为什么要转发马云说的“离开了要么是受委屈了,要么是工资低了”这样的一句话?是因为马云这个IP吗?其实不是的,大部分人分享的原因是想借助这句话来表述自己内心以前没说出来的观点。
很多人是为了策划而策划,他的策划就满足所谓的创意力,但这个创意力在用户心里面并没有产生共鸣。再举个例子,我们常常说在公交车上有个老人,因为年轻人不让座就打了年轻人,这时候你会发表评论,这是为什么?它内在的逻辑是什么?
它内在的逻辑并不是这个是有多诱人,而是我们作为年轻人,作为正确价值观的体验,它代表我想说的一个事情,所以说才会去转发和评论;我们要说的话会经常通过转发来表述,因为作者的观点代表了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诉求才去呈现的。有很多策划仅仅只满足了策划人的自嗨点,但没有满足吃瓜群众的需求点,就没办法去传播或者说受人追捧。
再看一看杜子建,他讲的一些东西是讲给38岁到45岁之间的父母听的,但他在抖音上也很火,而他的用户群体不在抖音上。是他所传达的内容,代表了抖音上的观点。比如他会说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孩子?第一个孩子向父母索取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的拒绝,而是要通过什么样的一个方式去走,第二父母不要对孩子进行谩骂,当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也不是骂,而是要了解!当他说出来这些东西的时候,那些年轻人都很有共鸣的,这就是迎合了观众的一个共鸣点。
最后,我想说餐饮并不像我们所有人想的那么简单,它有它内在的运营逻辑。比如说刚才我们说的它的产品,它的成本,它对产品的把控,对成本的控制以及运营商的精益化,这都是我们目前为止在外面看不到的,所以说刚才我说那几个工程,也是我失败过好几次,然后才去体验到的,交了很多学费,然后我给了一个建议,就是尊重原有行业的逻辑,不要去处处想着改变改造突破,而是怎么去显得顺应他们的行业特性去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